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教入门 >

第32章

佛教入门-第32章

小说: 佛教入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语说:‘地秽多生物,水清常无鱼。’我好洁成癖,就变成一个不近人情的人了,这是无子一因。脾气暴躁,缺乏养育万物之和气,这是无子二因。仁爱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只爱惜自己名节,不能舍己为人,这是无子的三因。其他还有多话耗气,好酒损精,好彻夜长座不看养护元气等……,都是无子之因。

 

云谷禅师听了说:‘岂但只有科第不应得,恐怕不应得的事情,还多哩!世界上的人,是享千金财富,或享百金财富,或者应该饿死,是取决于各人心性业力所造成。明白的人,都晓得这是个人的努力及境遇不同所致,可是糊涂的人,就都推到命上去了,说是命里头注定的了。其实啊,上天只不过是顺水推舟,推我们一把罢了。譬如,善的人自己能够积德,天就会像正在生长的东西那样,下些雨露去滋润他,帮助他得到应该得的福报。恶的人自己尽管造孽,天也不过像要倒的东西那样,降些风雨去吹倒他,让他得到应该得的祸罢了。传宗接代的事也一样,但凭各人积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孙可传;有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孙以护;只有两、三世功德者,也有两、三世子孙以保;而那些绝嗣者,那是他的功德极薄之故,恐怕罪孽还积得不少哩!’

 

云谷禅师接下去说:‘不过,既然你能说到自己种种的短处,就表示你已经晓得自己的不是了。将不发科甲与没儿的原因尽量改掉,化吝啬成施舍,化偏激为和平,化虚伪成虔诚,浮躁改成沉著,骄傲改成谦虚,懒败改为勤奋,残忍化为仁慈,刻薄改为宽容,珍惜自己,与人为善。从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己经死了;以后的一切一切,譬如今天刚刚出生;能做到这样,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个义理的身命了。

 

血肉物质之身,尚且有一定的数;而道德的生命那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太甲篇说:‘天降给你的孽,或者可以避开;而自己作了孽,就要受报应,不能愉快心安地生活了。’诗经也说:‘人应常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求祸求福,全在自己。’孔先生算你,不得科第,没儿继后,虽是上天注定,但还可改变。只要扩充德行,广积阴德,这是自己所做的福﹙旁人不能夺走﹚,怎么能不会享得呢?易经一书。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又如何取?凶又如何避?易经第一章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及子孙,你相信吗?’

 

四、持念咒语感应开智慧

 

从此我猛然顿悟,拜领受教。将往日一切大小过失在佛前表白忏悔。先求登科第,还誓作三千善事,以报天地祖宗养育之恩。云谷禅师并指点我,将每日所行的一切善事恶事,记在功过簿上,就是极小的善事恶事,也必要记上,如有过失,则须功过相抵。并教我持念‘准提咒’,加上佛菩萨的力量,以期有所应验。禅师又说:‘画符咒的专家曾说:“一个人若画符不如法,会被鬼神笑的。”,画符有一种秘密的方法传下来,只是不动念头罢了。当执笔画符时,不但不可有不正的念头,就是正当的念头,也要一齐放下。把心打扫得清清净净,没有一些杂念,有了一些念头,心就不清净了。到了念头不动,用笔在纸上点一点,这一点就叫“混沌开基”。﹙因为完全的一道符,都是从这一点开始画起,所以这一点是符的根基。﹚从一点起直到画完,没有一点别的念头,那末这道符,就很灵验了。不但画符不可夹杂念头,凡是祷告上天,或求改变命运,都要从没有妄念上用功夫。’

 

孟子讲立命之道说:‘短命同长寿没有分别’,乍听之下觉奇怪;因为短命长寿相反,且完全不同,怎说是一样呢?要晓得一个“妄念”完全没有时,譬如小孩在胞胎里时,那晓得短命长寿的分别呢?’[等出胞胎,渐有知识,有了分别的心;此时前生所做的善业恶业,都要受报应了,那就有短命长寿的分别了。]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贵贱、穷通……等也只是心存欲念后才起分别,正因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严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著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宁,永无宁日。孟子所说:“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勿造一点过失罪恶。若是命能改变与不能改变,那是积德求天的事。说到修字,那身上有一些些过失罪恶,都应像治病一样,把过失罪恶要完全去掉。说到俟,要等到修的功夫深了,命返然会变好。不可以有一丝一毫非份之想,也不可让心里念头乱起乱灭,都要完全把它斩掉断绝;能做到这种地步,己经直到先天不动念头的境界了;到这种功夫,那便是世间受用的真正学问。

 

禅师接著说:‘你现在还不能做到“不动心”的境地。你倘能念“准提咒”,不必用心记或数遍数,一直念下去,不要间断;念到极熟时,自然会口里在念,自己不觉在念,这叫持中不持;在不念时,心里不觉的仍在念,这叫不持中持。念到这样,就我、咒、念打成一片,自然不会有杂念进来;那末念的咒,也没有不灵验了。’

 

五、贤达之人能安命

 

我起初的号叫学海,但从那一天起改号叫了凡;因为我明白立命之道,不愿再同凡夫一样也。从此以后,就整天小心谨慎,自己也觉得与前大不相同。从前尽是糊涂随便,无拘无束;到了现在,自然有种小心谨慎和战兢戒惧的景象。虽在暗室无人处,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讨厌和毁谤我的,也能安然接受,不与他人计较争论了。

 

到了第二年参加考试,孔先生算定得第三名,却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预言开始失灵了。到了秋期举人考试,也出乎孔先生的推算,而考中了。然而冷静检讨,还是感觉修养勉强,譬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醉后放荡不拘,将功抵过形同虚度,因此己已年发愿,到了己卯年,历时十多年,才行毕三千善事。隔年回乡后,即到佛堂回向。并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至辛巳年(仅经过一年),就生了你,取名天启。

 

我每做一件善事,都会随时用笔记下;你母亲不会写字,所以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鹅毛管,印一红圈在日历上。如送食物给穷人,或买活的东西放生,都会记圈。有时一天多到十几个红圈呢!就这样继续行善积德,只用了二年的时间,三千善事就完满达成了。又请性空和尚等,在家里做回向。到那年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进士的愿,并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大愿。

 

经过了三年,我就考中了进士,当了宝坻知县。从此就备置笔记本于公事桌上,名‘治心篇’。交待看门人,不论善恶之大小,也一定要记在治心篇上。到夜里,在庭中摆了桌子,穿了官服,仿照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

 

你母亲见所行善事不多,经常担忧的说:‘以前在家乡,互相行善,三千之数很快就完成。现居衙门里没有什么善事可行,何日才能达成一万善事之愿呢?’

 

有一夜里我偶然做梦,见到一位天神。我就将一万条善事不易做的缘故,告诉了天神。天神说:‘就只是你减钱粮这件事,一万条善事,已经足够抵充圆满了。’原来宝坻县的田租甚高,每亩本要收银二分三厘七毫,我就把全县的田地整理一遍,减收至一分四厘六毫,这件事确是有的,但亦觉得奇怪。怎么这事会被天神知道,并还疑惑只这件事怎可抵得一万件善事。

 

那时恰巧幻余禅师从五台山到宝坻县来,我就将梦里的事向他请教。禅师说:‘只要真诚为善,切实力行,就只一善也可抵万善了。何况全县减租,万民受福。’我听了禅师之话,立刻把我所得的薪俸捐出,请禅师在五台山斋僧一万人,并把斋僧功德回向。

 

孔先生算我的命,到五十三岁,应有灾难。我虽没祈天求寿,那年竟然一些病痛都没有。现在已六十九岁了。书经上说:‘天道是不容易相信的。人的命,是没一定的。’又说:‘人的命没有一定,是靠自己造的。’这些都不是假话。从此我深知:‘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贤达能安命者,必是圣贤毫杰。’

 

六、谦谦君子道可得

 

你的命运将来不知道会怎么样。就算命中该荣华富贵,还是要常当不得意想。就算碰到顺当吉利时,还是要常当不称心如意想。就算眼前丰衣足食,还是要当没钱用,没有屋住想。就算你家世代有大声名,人人看重,还是要常当做低微想。就算你学问高深。还是要常当做粗浅想。[这六种想法,是从反面来看问题,能这样虚心,道德自然增进,福报自会增加。]

 

讲到远,应要想把祖宗的德行,传扬开来;讲到近,应要想父母若有过失,要替他们遮盖起来。[此处说孟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大义。]讲到向上,应要想报答国家的恩惠;对下,应要想造一家的福。对外,应要想救济旁人的急难;对内,应要想预防自己的邪念与邪行。[这六种想法,都是从正面来肯定问题,能常如此存心,必成正人君子。]

 

一个人必须要每天都知道自己所犯的过失,这才能天天的改过。自以为心安理得,没错可改,这样就没有进步了。天底下聪明俊秀的人实在不少,然而他们在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业不用功去做;就只为了‘因循’两个字,得过且过,不想前进,就这样耽误了一生。

 

云谷禅师所说的立命之道,实在精深至远,至真至正的道理。希望你要仔细研思,还要尽心尽力去做,切不可把大好的光阴白白虚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一、改过三要素

 

在春秋时代,各国的高级官吏,常从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去加以判断,就可推算出这个人的吉凶祸福,而没有不灵验的。

 

一般来说,吉凶祸福的预兆,都是先从人的心里面产生,然后就表现到全身四肢上去。譬如说一个仁慈厚道的人,他在全身四肢的行为表现一定是稳重的;而心地刻薄的人,表现出来就是轻挑的行为了。一个人凡是偏在厚道的,一定常得福;偏于刻薄的一定常近祸。绝对没有所谓吉凶未定,渺不可测的道理。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互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从其人宁静的心境,安祥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临,也能从其人乖戾的行为发现得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可以先不论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而改过的方法,第一要发‘羞耻心’。试想想,古之圣贤跟我们同样是人,何以他们能流芳千古,而我们却没没无闻,甚至于身败名裂呢?因为大多数人只贪恋声色名利,纵情恣意,背著别人作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自以为他人见不到,而自鸣得意,则将渐渐变成衣冠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可耻可羞的了。孟子也说过,知耻心是十分重要的。能作到知耻就是圣贤,不知羞耻为何物便同于禽兽了。

 

改过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有‘敬畏心’。不要以为在暗室无人的地方,就神不知鬼不觉。须知天地鬼神,都在我们的头上。我们日常一切所作的行为和心里所想的念头,天地鬼神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就算骗得了别人,也骗不过自己。而且遮遮掩掩,哪天若是被旁人看破了,就人格破产了,一文钱也不值了。所以,过失重就有种种的祸,降到身上来;就是过失轻,也要减损现有的福报。那又怎么可以不常存一颗戒慎恐惧的心呢?

 

这还不只上边所说的种种。一个人只要一口气还在,即使犯下滔天大罪,还是可以忏悔改过的。古时有人,一辈子为非作歹;到他快死的时候,因为及时悔改醒悟,发了极大的善念,于是也得到了善终。这就是说,如改过的时候能发一个极痛切勇猛的善念,也可以把百年所积的罪恶洗净。譬如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一盏灯进去一照,千年以来的黑暗,马上可以清除。所以过错不论大小或长久,只要知错能改,就是了不起,难能可贵的了。

 

人生无常,肉体易逝,若等到呼吸停止了,就是灵魂想改也不可能,有人从此遗臭万年,使得孝子贤孙想洗也洗不掉。有人从此沉沦地狱永受折磨,就是仙佛菩萨也救渡不了。超拔之事但凭自身己意,一旦无常身逝,何日重生为人?清夜深思怎能不怕?

 

第三,必定要发一直向前的‘勇猛心’。一个人所以有了过失而不肯改,都是因为得过且过,不能振作奋发,退堕畏缩的缘故。须知改过,一定要起劲用力,当下就改,不能拖延疑惑;也不消得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后天。小的过失,像尖刺戳在肉里,要赶紧拔掉。大的过失,像毒蛇咬了手指一样的厉害,得赶快切掉手指,不可有丝毫的犹疑延迟念头。就像易经中的益卦,风起雷动,万物都生长起来,利益是这样的大。一个人改过能具备以上所说的耻、畏、勇三种心,那便能有过即改了。知过能改就像冰逢春日,必能消失瓦解。

 

二、改过三阶段

 

一般人改过,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有从心上改的三个阶段,作法不同所得的功效也不同。

 

譬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前日暴怒,今日静心反省。这是从事上去改,但比自然而然的改,要难百倍。并且这犯过的病根没去掉,仍在心里。虽然一时勉强压住,还是要露出来的。东边把它灭去了,西边又冒出来,这究竟不是彻底拔除干净的方法。

 

比较理想改过的方法,应该从理上改。譬如想改杀生之过,就应想‘天有好生之德’,凡所有生物,皆珍惜生命,贪生怕死。可是现在我们却要杀它的性命,来满足自己小小的口欲,抚心自问,怎可安心?在被屠割时的惊惶痛苦,再加上水深火热锅炉之苦,必痛彻骨髓,怨恨万分。一餐山珍海味下来,牺牲了多少物命?可是果腹之后,肚子里还不是空空的吗?蔬果素品也能养生活命,可必将自己的肚子变成化尸场,来折损自己的福份呢?

 

再想凡是有血气生命的必有灵性,与人同体。自己未能修养大德,使他们来敬我亲我,已属渐愧。[像大舜,还在他种田时,象帮他犁田,鸟帮他拔草。]又怎能天天伤害生命,使他们恨我仇我于无穷?若能想到此理,则必见物怜惜,下不了手了。

 

若要改掉暴躁的坏脾气,就想天下没有自以为什么错都没有的豪杰,也断没有怨恨旁人的学问。因此做事不能称心,是自己德行未修,涵养不够,未能以德服人。应该反过来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圆满的地方,或有没有对不起他人之处。能这样存心用功,那旁人谤我辱我,反而就是磨练和教育自己的好机会了。我应欢喜的接受和感恩,还有什么怨恨呢?再者,别人毁谤也如举火烧空,必将自烧自灭。若是想尽辨法加以辩论维护,正是愈描愈黑,作茧自缚。[星星之火,能烧掉功德林,不可不慎!]总之,杀生和发怒都是有害无益的事,其他尚有种种过失,都可依此类推,仔细思量,道理若能明白,过错就不会再发生了。

 

怎么叫从心上改呢?千百万样的过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