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教入门 >

第37章

佛教入门-第37章

小说: 佛教入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破迷,恢复我们本性本具的圆满智慧?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禅定,在地藏经上称为‘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翻作‘正受’,就是禅定的意思。

 

佛法讲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行为,实在太多了,那能说得尽呢!所以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二、是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行为无论有多少,总不出这三个范围,所以叫‘三业行为’。思想错误了、见解错误了、说话错了、动作做错了,这叫错误的行为;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才是修行。三业行为的修正,是要以心为主,禅宗讲:‘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学也学不像,很容易被人看破,所以要从心地修起。三昧就是‘心定’。佛法讲行门是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这许多方法、门道都是修定。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禅宗才修定,其实那个宗派不修定?只是不叫禅定就是了。净土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密宗里面‘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由此可知,佛教宗派、法门里用的名称虽然不一样,实际上所说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那一种方法我用得很习惯、用得很自在、很顺利,我就用那个方法。佛法修学最要紧的,就是‘一门深入’,不要搞很多法门,法门多就会产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三昧’是佛家修学的枢纽。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生出来的,这是自性本定,称为‘大三昧光明云’。

 

十种光明云,前面一半是讲原理,后面一半是讲原则。原理就是佛说法根据的原理,我们说出来了,后面讲原则。第一、是‘大吉祥光明云’。吉祥是什么意思?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这是‘吉祥’;我不该得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这是吉祥的一般定义。它在此地含意是非常之深。尽虚空遍法界,无论是理论,无论是现象,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受用,也是我们应该要得到的,这称为‘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你应该享受的。你要是生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也是你应当享受的。这是吉祥的本意。在这个地方佛应机说法,这就是最吉祥。佛说法,第一绝对不违背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不能违背。第二还要适合众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程度浅的,讲得太深,他听不懂,这是枉然,这就不吉祥了。如果程度深的,讲得太浅,他听起来没味道,也不吉祥了。所以‘契机契理’的说法,是最吉祥的。佛没有白说,我们没有白听,真正得到真实利益,这是最吉祥,这是大吉祥,是圆满的吉祥。

 

其次讲到‘福德’,大吉祥是要契机契理,要适合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前大众,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大概就是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些都是我们眼前希望得到的,这是福德。如果佛不把这些东西给我们,而要我们学佛,我们就会掉头而去。为什么呢?眼前想的都得不到,说来生来世得大福报,这太渺茫了!什么时候能享受到啊!所以眼前的福利,必定要能得到,我们自会相信将来有更大的福报,这才讲得通啊!好像开花、结果一样,现在花开得美好,我们才会相信将来果实一定结得好;若是现在花都不开,说将来会结好果实,我们当然不能相信啊。所以吉祥之后,一定是大福德。大福德怎样才能够得到?‘福德’是果报,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

 

佛教讲‘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才是真实的。你看诸佛成佛之后,他还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福。为什么?因为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一个人会说法,大家看他没有福,就不会相信他;他要是说这大福德是我修行得来的,别人见到很羡慕,自然就跟他学了。所以有智慧还要有福德才能度众生。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是属于功德。这是佛法真正要教给我们的——修福、修慧,福慧双修。

 

修行一定要有方法,方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标准——我们要依靠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大归依’。大归依不是平常讲的归依佛、法、僧三宝;大归依是归依大圆满的自性,是圆满的自性三宝。最后是‘赞叹’,赞叹实在讲就是教化众生。赞叹自性圆满的功德,赞叹自性无量的功德。佛教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要证得圆满的自性。禅宗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大圆满的自性。佛法所教,佛法所学,皆以此为目标,以此为方向。

 

以上所说的,是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开端世尊放光,光中包含无量无边的意趣,这里略说十种(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这一段经文,一般很容易含糊笼统念过,不晓得这里面的密意。不仅是地藏经依此而说,佛所说无量无尽的经论,没有一部不是从‘大圆满’流露而宣说出来。所以前五句是大圆满的自性,后五句是自性的起用,也就是大圆满的作用。这是佛陀教学的依据。像这样的经文,在大乘经典里,佛时常说,有时候用言语说;有时候用放光来表示。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知道这些,读经就会很有味道了。

 

(二)乘圆满法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

 

‘地’是大地,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我们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地下的资源宝藏,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满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我们的心地,是真正的大圆满,本来具足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般若,乃至无量的吉祥、无量的福德。因此,佛所说一切经论,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不但一切经皆是大圆满,甚至于每一部经,字字都是大圆满。诸位什么时候能看出这个,那才知道其味无穷啊!‘地藏经’主要是给我们讲,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所以‘尊师重道’,才能成就学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再将‘大圆满’扩展提升——我们孝亲尊师,将孝敬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平等,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没有地藏那来的观音!好像盖楼房一样,没有第一层楼那有第二层;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处。所以第三位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人人都是普贤,普贤法门是圆满的法门。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呢?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如果这当中没有真实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能圆满。四大菩萨表现此义,代表大乘圆满的佛法。所以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

 

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

 

(一)三福

 

佛说法是非常活泼的,是因人施教没有定法的。佛的教法,无论他怎么说法,都离不开大圆满。换句话说,全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因此,法门是真正的平等。就如同华严经上讲的主伴圆融——一个为主,其他一切都是伴。如果我们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一切诸佛就是伴;以毗卢遮那佛为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伴;以阿弥陀佛为主,毗卢遮那佛也是伴。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做主,也可以做伴,主伴圆融。佛如是,菩萨也不例外。假如我们学佛,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诸佛都是伴;以地藏菩萨为本尊,观音菩萨就是伴。佛的经典也是如此。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一切经都是伴;以金刚经为主,无量寿经是伴,华严、法华都是伴。这才看到它真正平等,真正的自在无碍,然后我们才能谈教学的纲领。在佛门中,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是赞叹这个法门是第一。说这个法门第一并不显示其他法门就是第二,这点,诸位一定要弄清楚,才不致于犯过失。犯什么过失呢?——自赞毁他。这就犯了大戒,是错误的。在修学纲领上,像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中说,韦提希夫人家庭遭了很大的变故,对于人间疾苦,才真正体会到,这才要求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世界太苦了,实在没意思,有没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清凉的世界、没有造恶的世界,我希望往生到那里。’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就把十方诸佛的世界,以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观察、选择。她实在也不负释迦牟尼佛的期望,她选中了西方极乐世界,要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佛在没有说明方法之前,教她先修三种净业,并且告诉她,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使我们明了三世一切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修行证果,都要依此三福为基础。这好像我们盖楼房一样,无论盖多高、盖什么样式,地基都是一样的。‘净业三福’就是佛法共同的基础,一定要从这个基础上建立,才能成就一切佛法。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1。人天福

 

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共十一句。我们在经中看到,佛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什么叫‘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要具足这三种净业。十一句都做到了,才是大乘经上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其标准很高。如果是小乘经,那只具备前两条就够了。如果是人道、天道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只需具足前面一条就够了。今天我们讲‘地藏经’是大乘佛法,‘无量寿经’也是大乘佛法,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三福十一句都要做到啊!若有一句做不到,就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读经,想想自己是善男子、善女人吗?

 

佛说法,无论是讲基本的修学方法,还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字字句句都与大圆满相应。也就是说都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法法皆是大圆满。这三福十一句,也是字字圆满。我们看第一句:‘孝养父母’。这个‘孝’字是会意字,我们要体会这个字的意义。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这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西方人父、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沟,这不是孝道;‘孝’是没有代沟的。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本是一体。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换句话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孝’字;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字。但是,什么人能够把孝道做得圆圆满满的呢?只有诸佛如来。如果不成佛,孝字怎么做也做不到大圆满。‘孝养’孝指理性,养指行德;不但是奉养父母之身,须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戒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顺父母的心发扬光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一个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会恭敬老师,这在理上是讲不过去的;这种情形必然别有企图——存心巴结老师,必是不怀好意。孝顺父母又尊重老师,才是理所当然,人人应该如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佛菩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就是‘孝道’。‘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因此在这三种净业里,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是非常的重要。中国人敬祖先,祖先去我们很远很远,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我们逢年过节还要纪念他。为什么要纪念呢?诸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晓得纪念的意义了。因为他跟我们是一体的、没有分隔的,一心真诚的纪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应。我们连远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顺的道理呢。远祖都还念念不忘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就会尊敬师长,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师长、不听老师话、不好好的学,父母就操心了,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忧虑,也是不孝。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担忧,不让父母牵挂,这也是孝顺。所以孝道确实是性德的究竟圆满,佛教导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尊敬老师,佛是我们最早的老师,三千年前创始的老师,我们连这位老师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那有不尊敬的道理呢。同样的道理,我们供奉佛像,不是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师遗像;是返本报始,是报恩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佛弟子要供佛像、要供祖先。它有非常深远、广博的教育意义在其中。让我们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孝敬——孝亲尊师。

 

佛法在地藏经上大圆满之后,接著就讲‘慈悲’,三福孝亲尊师之后接著是‘慈悲’。从这里我们就晓得,‘慈悲’是性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孝敬扩大就是慈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杀,用意很深。如果不熟读地藏经,要不把地藏经参透,你对于这一句真正的含意就没法理解。真正参透了才晓得,一切恶业中杀业最重。为什么呢?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没有一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个不贪生怕死。虽然杀生是冤冤相报,但是,当他受果报的时候,他是不会想到我前世杀他,今天我应该被他杀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应该供养他。如果能这样想,业债偿清那就没事了。假如他不是这么想,怀恨在心,你杀我,我来生一定还要杀你,这冤冤相报就没完没了,且仇恨必定愈积愈深,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所以讲‘慈悲’,慈悲包括的面是无限的深广,佛特别提出这一件事来。换一句话说,杀生就是不敬老师、不孝父母。因为老师——佛——教给我们五条根本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我们今天还在杀生,违背老师的教训,就是不敬老师。不敬老师也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希望我们听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