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杀生,我们今天还在杀生,违背老师的教训,就是不敬老师。不敬老师也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希望我们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训去奉行。今天不听老师的话,去杀害众生,不但失去慈悲心,孝敬也都丧失了,这个意义很深很深的,大家要细细去体会。
最后面一句是‘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世间善法的标准。佛告诉我们,能够修这十种善业,决定不堕三恶道。上品的十善业能够生天,如果再加上禅定、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就生到很高的天界了,如色界天、无色界天。‘十善’佛将它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对在家同修们说的。如果是出家,那就改成不淫欲,要把贪爱断得干净。如果淫心没有断,无论修何法门,工夫善行修得再好,定力再深,也只能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愈往上,情欲愈淡。由此可知,真正修禅,得禅定的人,即使得初禅——世间禅,其定功就能把淫念伏住,决定不起作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念头也都不会生起,虽然没有断根,但因禅定的功夫,而伏住这些妄念,不使它生起来。如此,才有资格生初禅天以上。晓得这个事实,就知道参禅得定是不容易的。你去参禅,要认真的想想,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动不动心?如果动心,初禅天就没分。真正不动心了,禅定才能成就。所以学禅的人很多,得禅定的人不多。得小定(未到定)或许有,真正得禅定生色界天的人就不多了。偷盗是不与取。譬如说有人投机取巧想漏一点税,‘漏税’是偷盗,是偷国家的,所犯的罪更重了。偷一个人的,将来只还一个人的债。偷国家的,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老百姓纳税,人人都是债主。美国有两亿人口,两亿人都是债主!这还得了,还不清哪!所以真正学佛的人,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敢投机取巧。所以说,不犯盗戒、不犯淫戒、不犯杀戒,这叫做身业清净。
口业有四。口是指言语,有四种善法。第一、不妄语。妄语是存心欺骗人,也就是不诚实。第二、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在甲面前说:‘乙说你的不是。’在乙面前说:‘甲说你不是。’这是斗乱二头,挑拨是非,无论是有意无意都犯两舌。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在无意当中挑拨是非,所以有的时候传话,愈传愈讹,把意思传达错误了。本来人家没有这个意思,他在传话中,任意添加增减语句,就把人家的原意全都弄颠倒了,这是很大的过失。小者使两个人失和,大者使两国交战,这种过失很重,决定不能够疏忽。第三、恶口。恶口就是说话没有分寸、没有礼貌、很粗鲁,使人听了之后很难受。第四、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可是用意不善。像现在社会上许多电影、歌舞、音乐,听起来很好听,看起来也不恶,想想这些在教人什么?都是教人造杀、盗、淫、妄,凡是这一类的都是属于绮语。口要离这四种恶业,口业就清净了。
第三是意业,就是指起心动念。所有的念头归纳为三大类:不贪、不嗔、不疑。‘贪’是贪爱,包括吝啬,所以常讲悭贪。欲望没有满足,莫不拚命在希求,希望得到满足,这是贪心。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舍帮助别人,这叫吝啬,是谓悭吝,这是修学最大的障碍。佛教导我们用‘布施’的方法消除悭贪的障碍。有些老同修,对世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贪了,这是很难得;可是他贪佛法——这也想学,那也想学。诸位想想,他的贪心没有断。佛是教我们要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更换贪的物件啊!从前贪世间法,现在贪佛法,‘贪心’还是在,这是错误的,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贪爱,贪爱是一切罪障的根源。其次嗔恚。为什么会嗔恚呢?贪不到就生嗔恚。如果贪得到,就不起嗔恚心了。嗔恚是很大的烦恼,这‘贪、嗔、疑’称为三毒烦恼。‘悭贪’是饿鬼的业因。人死了为什么会变饿鬼?贪心没断。为什么会堕地狱?嗔恚没断。为什么会变畜生?愚疑。什么叫愚疑?就是没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他不能辨别,认识不清楚,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这是‘愚疑’,不论他是有意无意。这三毒烦恼是明心见性最严重的障碍。佛法的修学,特别是禅宗祖师大德所提倡的,从根本修。根本是心,远离贪嗔疑,断灭贪嗔疑,真心自然显露,这就是从根本修。
合此身三、口四、意三,总称十善业。我们都能够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才能算是世间的善人。但是这还不符合佛在经典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因为那个标准比这个还高,可见最低的标准我们已经不容易做到。台湾这些年来,政府提倡选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没有具足这些条件呢?如果没有具足这四条就很难说了。选出来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标准要守佛法这四条,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这是善的最低标准,不能不认真修学。
2。二乘福
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们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在隋唐的时候,小乘传到了中国,经典翻译得很完整(巴利文经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时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为什么小乘佛法在中国失传了呢?诸位要知道,从前学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础。中国的儒学与道学(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确实很接近小乘,因此,在中国儒与道就代替了小乘。过去学佛的人读过四书、五经,读过老庄这些典籍,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非常稳固,是这么一个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天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小乘经不学,儒家、道家也不学。就好像盖大楼而忽略了建筑地基。甚至连第一层也不要了,就要从第二层盖起,这是空中楼阁——怎么盖都盖不成。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没有见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现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就是孝亲、尊师、慈心、修十善业,有这个基础才真正能够入佛门,具足学佛的条件。入佛门应先拜老师,受三归戒。三归戒是很隆重、严肃的大事,不是小事。这是正式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愿意一生依照老师的教训来修学,来修行。正式拜老师,老师就得传授修学的总纲领、指导原则,从此修行有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修正行为最高的指导原则,这叫‘传授三归依’。三归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古时候讲三归,大家都懂,不会错解意义。但是,佛法传到现在,大家一听佛、法、僧,不少人错解三归的意义。听到‘归依佛’,就想到佛像;归依佛像,这错了。听到‘归依法’,就想到经典;听到‘归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归的意思完全给弄错了!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惟恐后人对三归误解,所以在坛经讲传授三归,就不是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从三归的意义上讲,不用佛、法、僧的字样,而说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听就明白其意趣,不至于误会。然后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我们修行的主要依据,是要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个叫‘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依某一个人,这一定要认识清楚。否则的话才入佛门,头一堂课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了,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呢?所以传授三归时,传授证明的老师,一定要将三归的真正意义解说,这才是真正的传授三归。我们听了欢喜接受、依教奉行,从那时起,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诸佛如来的学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学生,经上说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如果归依错了则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诸佛护念,及护法神的保佑了。
先说‘归依佛’。什么叫归依呢?‘归’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久远劫以来,在六道里流转轮回,实在是无依无靠,这是非常的可怜。这是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没有遇到好老师。今天遇到了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自性本来觉,所以归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净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释迦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自性所现的佛;所以我们归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觉。佛就是觉的意思,从现在起我们要觉而不迷,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觉悟,绝不能迷惑。‘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归依。如果你归依佛,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颠三倒四,那你并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你那个归依是有名无实,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归依自性觉。
第二‘归依法’。‘法’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称为‘正知正见’,或是‘佛知佛见’。这是自性的法宝,不是从外面来的。佛陀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个叫‘归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见,不是跟著别人走。佛之伟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没有牵著我们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自主的人,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之处。
‘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凡夫根尘相接都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贪心,贪就是染污;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嗔恚心,被嗔恚染污。所以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污。这是心地的染污。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染污,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这才是‘归依僧’。
三归依总结起来说,‘归依佛’就是觉而不迷;‘归依法’就是正而不邪;‘归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领(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每一个人都有、都具足的。从前把它忘掉了,从今天起要回过头来依靠它。佛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做三归依,这是真正的归依。
‘觉、正、净’这三个原则就是三宝。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一个觉悟的人,他的见解会错误吗?他的心会不清净吗?心不清净,见解不正确,那就没觉悟!同样的,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怎么会不觉呢?怎么会不清净呢?因此,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给我们开了三个见性成佛的门,譬如这个佛堂有三个门,你只需从一门进来,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这三个标准中,采用一个就可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国大乘宗派里,禅宗选择由‘觉’门进入,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禅宗之外,都属于教下),像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这些选由‘正’门入——依经典的教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净土宗和密宗,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修清净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这许多宗派,在三个标准当中任选一门,虽然选择不同,功效、成果则完全一样。没进门的时候不同(觉、正、净不同),进了门之后完全相同。此时,我们才知道,法门真的是平等,没有高下的差别。但是‘觉’门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聪明的人,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否则的话这个门是走不进去的。你看六祖在坛经里说,他所接引的物件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这个觉门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会开悟。‘正’门,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时间较长,要念很多书,就好像上学一样,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长。‘净’门,净密两宗由此入门,专修清净心。在这末法时期,这两宗很盛行,实在有他的道理。‘净门’既不需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长的路(时间)。这两宗之中,特别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比密宗摄受还要广泛,成就还要容易,更容易得清净心。这是我们首先要将自性三宝认识清楚,知道如何选择法门,作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归依处。否则的话,虽然在佛菩萨形像前面受过形式上的归依,其实从那里回归?依靠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错误了。
上面所讲的自性三宝,道理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找不到一个依靠,三归仍然是落空。我们到那里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归依定要落实在生活里。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据的经典与修学的方法。譬如华严宗所依的三宝,‘佛’是毗卢遮那佛;‘法’,就是‘华严经’;‘僧’,就是文殊、普贤,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僧——修学的榜样——,我们跟他们学,要学得跟他们一样,这三归依就落实了。如果是法华宗,它是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我们就是依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佛’宝;妙法莲华经是‘法’宝;法华经上所说的菩萨是‘僧’宝,都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净土宗依靠的佛宝,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法宝,是无量寿经和净土五经一论;僧宝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学大势至菩萨的专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与其同伦等,自从开始归依起,一直到成佛,修的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一句佛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是借其他法门来帮助,修净业者不需要借助于其他法门,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专念阿弥陀佛。那要怎样念呢?他的秘诀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是念佛时,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个心是清净的,一定要用清净心来念。‘相继’,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这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念佛决定成功。夏莲居老居士编了一部‘净修捷要’,他说:‘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初读时,为之惊觉,从来没有听人这样说过,等理解后,我非常赞叹、非常喜欢!他讲得太正确了。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专修念佛法门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们再回头来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则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无量寿经传到中国,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莲友一百二十三人,依无量寿经专修念佛法门。他是中国净宗初祖。所以我们今天讲净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国初祖,慧远大师;娑婆初祖,普贤菩萨;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
我到美国弘法,李炳南老师特别嘱咐,应将净宗传到西方国家。我在达拉斯建立了一个小佛堂,老人为我题匾额‘华严莲社’。我在台湾讲了十七年华严经,讲堂就用此名称。这次道场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