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教入门 >

第44章

佛教入门-第44章

小说: 佛教入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精进

 

‘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在有人说:儒家是落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而引发的谬论。进步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精进。精是纯而不杂。目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一生当中有许多特殊的发明。他就是专精——天天去研究,锲而不舍,终于有了新发现!世间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无量法门当中,必须是‘一门深入’,才能够成就。想要门门都学,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门门都学,那是一门成就以后的事,一门成就了,其他无量法门一看、一听当下都通达了。所以说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没有开悟、没有通达之前,门门都学就会变成障碍!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们举一个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会恍然大悟:古人修学得以成就都是专攻一门。

 

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这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老法师差不多,他们是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出外旅行过的。他那个同学家境清寒,没有念书。长大之后,生活非常困苦,学一个‘锅漏匠’的手艺。什么叫锅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补起来再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和尚了,于是就找。找到谛闲法师,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我要出家。’法师说:‘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说:‘你不要开玩笑啦,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什么不让他出家呢?老和尚考虑他年岁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了。出家,五堂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来,这样,住在寺庙里,让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心有多难过啊!学讲经吧!他不认识字,得从念书做起,要到那一年才能成就啊?于是,老和尚就拒绝他。结果他就硬赖著:‘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给他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再想著小时候在一起啊,这份感情抔抔。老和尚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答应我几个条件。’他说:‘这没有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了,你说什么我统统听,统统接受。’老和尚说:‘这很好!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后,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庙里。受戒,五十三天你受不了。再说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破庙、废庙没人住,就找一个小庙给住下来。’老法师在附近,找几个护法、信徒每一个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个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给他洗衣服,并烧中午、晚上两餐饭。然后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交代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有好处。’这个人没有读书,但是听话、老实,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字圣号。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个庙里,三年都没有出门,一句佛号,一点也不杂,这就叫精进。这一天,他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他的亲戚朋友。晚饭吃完,就跟那位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这个老太太心想:‘师父三年都没出门,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有朋友请他吃饭,所以叫我不要给他烧饭了。’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庙里去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有没有人请吃饭?那是个破庙,庙门都不关的,到庙里,喊师父,没人应,就再去找一找。看见师父站在寮房里,面对著窗户,手拿著念珠。叫喊,他不回应;走到他前面,才知道,他死了!站著死的——念佛往生了。这个老太太吓了一跳,她从来没有看见人死是站著的,于是赶紧报告那几位护法。这些护法一瞧,也不晓得怎么办,就派人到观宗寺报告谛闲法师。那个时候没有车,请人去报信,走去再走回来,需三天。你看他,站著往生,还要站三天,等他的师父来替他办后事。诸位要知道,三年能成功,精进啦!谛老看到之后,非常赞叹说:‘你没有白出家啦,你的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啊!’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成功,了脱生死,这样殊胜的成就到那里去找啊?一句阿弥陀佛,就叫专精,不夹杂、不间断,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世出世间法,想在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进。无论是念佛、参禅、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这一个原则。就教而言,如果一个人发心,自己修学也能够帮助别人。最好一生,只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这就是精啦。每讲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进步。如果有人专讲阿弥陀经,能够讲上十年,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假如十年专讲普门品,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如果他十年当中讲十部经,那他什么都不是。你才晓得‘精进’之可贵啊!民国五十八年星云法师找我去佛学院教书,我曾经建议他,并劝他,让每一个学生专学一部经,我说:‘法师啊!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他听了之后说:‘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学院了。佛学院里面开的课,要像一般学校一样。’我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最后他没接受,我在那里教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假如那时候真的接受我的建议,一百个人我们打个对折,现在就有五十多个专家出来弘法,那还得了!大家要听阿弥陀经,请阿弥陀佛来跟大家宣讲;想听地藏经,就有地藏菩萨来宣讲。个个都是专家,这样佛法才能真正普遍的弘扬。所以希望你们做专家,不要去做通家;表面上样样学,结果是样样都不通。一样通了,结果是样样都通;虽然是样样都通,还是专弘一样。这种作法是给大家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那一尊佛、那一尊菩萨不是样样都通!可是他还是标榜一样。这个教我们‘一门深入’的修学才叫做‘精进’;精进的利益、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5。禅定和般若

 

第五‘禅定’。禅定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是讲四禅八定;能够修成,将来就能够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高级的天界,须要禅定才能得到。出世间禅定,有大乘、小乘之分。诸佛如来所修的,我们称为出世间上上禅定。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在‘定’。并不是禅宗才修禅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禅定。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在那里呢?在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也是禅定。密教里面修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定。由此可知,每一个宗派、法门,所用的名词虽然不一样,其实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罗蜜里,‘禅定’统统都包括了。连我们日常生活中,那小小定也含摄在其中。这小小定是什么呢?就是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这一生当中,自己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这个方向、目标绝对不会被环境左右、动摇,这就是‘定’。如科学家,从事研究一样东西,他不被别的事物影响,他就会成功;他就得佛家讲的‘三昧’——科技的三昧。念佛人一心不乱,他就得念佛三昧,像刚才讲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乱。因此,忍辱是个基础,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进,精进才能得定,而‘定’是修行的枢纽。‘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下了一个定义,明了这个定义,才知道修禅定并不只是打坐而已。‘打坐’是修禅定的无量方法之一,除打坐之外,还有无量的方法,都在修禅定。六祖大师是由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所讲的,都是依据金刚经佛所说的原理、原则。他的解释:‘禅’是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金刚经上有两句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要用什么态度去弘法利生的名言。那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即是不著相!内里头不要动心,不要起心动念,就是‘定’。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去参访修禅定的鬻香长者,是到那里去找他呢?这位长者不在家里打坐,也不在道场修定。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跑到市场去了。这是佛经上讲的‘市廛’。市廛就是最热闹的市场,像美国大的MALL。长者在那里面逛,那是为什么?修禅定啊。他在那里修什么?修‘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看他在逛MALL,实际上他是修禅定,他不像人家盘腿面壁。所以我们遇到高级的禅者,我们都会瞧不起他。那个地方热闹他就往那儿去,殊不知,他在那里修养高级禅定。我们只佩服那些能盘腿面壁几个钟头或几天的禅者。一看!就说:‘这个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晓得人家逛MALL的功夫,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要知道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为什么‘禅定’这么重要?为什么一定教我们‘外要离相,内要不动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有为法呢?如果诸位念过唯识就很好懂。在百法明门里,佛将一切法,即万事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这一百类,八个是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心理作用),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十一个色法(物质),统统是有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质是梦幻泡影,我们起心动念、打妄想也是梦幻泡影。佛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叫我们对这些境界不要起心动念,我们的真心就恢复。对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来一模一样。那时候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前五度上。这就是我们要学菩萨行(就是菩萨的生活):对于一切法明了、通达,且于一切法不执著,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为什么帮助别人呢?这是源于诸佛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因为只有佛菩萨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一个体;既是同体,帮助还要谈什么条件呢!就如我们这个身体右手养了,左手来抓一抓,还要谈条件吗?不需要了!为什么呢?同一体嘛。今天我们迷失了自性,不知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体,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在这里分自分他、迷惑颠倒、起惑造业、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把这些迷惑颠倒统统打破,才能看到事实真相——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这个慈悲心、爱心是从‘无缘慈,同体悲’发出来的,不谈任何条件的。

 

总而言之,一切作为都有方法,都有程式,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这是‘忍辱’。能够专精不懈,这是‘精进’。心地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动,这是‘禅定’。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透彻、不明了,这是‘般若’,佛教我们这六条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绝对不是说,受了菩萨戒,就当了菩萨(迷惑颠倒的菩萨)。若不懂六度,不能把这六条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受了菩萨戒也是泥菩萨啦!

 

(五)十愿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全部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才叫学佛,才是学菩萨,才有一点像菩萨。菩萨修行,单单修六度还不能成佛,要念佛求生净土。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我们是达不到。换句话说,在六波罗蜜的基础上,再往上提升一层,那是什么法门呢?是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成佛的法门,是理一心不乱的法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所以这是最后修学的,是不能躐(越)等的。假使六波罗蜜没有修成功的话,这十大愿王实在讲连边都沾不上。

 

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如虚空法界一样,所以他的十愿,愿愿都是究竟圆满。第一、‘礼敬诸佛’。诸佛指的是什么呢?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是诸佛。‘情’是一切有情众生;就是一切动物。‘无情’是植物、矿物。所以诸佛是包括所有一切。把我们对佛的那种恭敬心,转而对一切众生,这就是普贤心,跟一般菩萨的心不一样。学佛的人对佛很恭敬、很虔诚,其实这个恭敬、虔诚,还不是真的。为什么呢?诸位想想,你在听经时,如果遇到一个更重要的人,一件更重要的事,听经就变成次要的,佛也不要了。可见得,这种虔诚、恭敬还是不真纯,要是真正至诚恭敬,听经闻法便是人生第一大事。但就事实而言,假如有一个人在你听闻佛法的时候告诉你:‘现在有一笔生意,马上可以赚一百万美金。’保险你掉头就走,再也不回来听经了。可见得,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虔诚,是禁不起考验的。一面对考验,才晓得这个恭敬心、虔诚心,一文不值!一点都不真实。普贤行的恭敬是真实的,对一切众生跟对佛完全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得罪一个众生就是得罪佛啊,就是对佛不敬啊。对人要敬,那对桌椅板凳呢?它也是众生哪!这个‘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那对它怎么恭敬呢?是不是每天对它顶礼三拜呢?这样学法就变成佛呆子了。对物,你把它摆得整齐,把它保养得干干净净的,这是对它的礼敬。书本,摆在书架上,摆得整整齐齐,是对书本的恭敬。所以,做事情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得很好,做得很圆满,这是对事的恭敬。对人、对事、对物要平等的恭敬,就是普贤菩萨的大行。所以六度菩萨行扩大、圆满了,就叫做普贤行。因此,普贤行是最圆满、最殊胜的修行方法。

 

第二、‘称赞如来’。第一礼敬诸佛,为什么第二句讲‘称赞如来’,他不叫‘称赞诸佛’呢?这里用意很深!‘礼敬诸佛’是从形像上说的。从相上来讲,一律要‘恭敬’。见到善人恭敬,见到恶人也要恭敬;不分善恶、不分邪正;正法恭敬、邪法也恭敬,没有不恭敬的。‘称赞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这里就有差别了,善的,我们称赞他;不是善的,我们不称赞他——恭敬而不称赞——差别就在这里。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就有这样的典范: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敬、赞叹,唯独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第一、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是个外道,代表愚疑。所以善财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嗔恚。此人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整人。善财去了,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三位是筏苏蜜多。是个淫女,善财也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嗔、疑(三毒烦恼),他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赞叹是以性德为标准,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赞叹;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赞叹,仍然是要恭敬。因为恭敬是清净心、平等心,即使对于其他一般宗教我们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们也要赞叹。像天主教是正教,他帮助人生天,当然那不是究竟,但是,能生天总比在三恶道强得多吧!所以我们也赞叹他。如果是叫人造罪业堕三途的邪教,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