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同人间一样,只是阴 阳两界不同而已,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币殉葬。后来有 人觉得用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给鬼用。到近代, 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币,也大量发行了!(注五)
这种低级的迷信,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钱财、珠宝、 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生来殉葬的。
至于用火焚烧,可能与拜火教有关,相信火神能将所烧的东西传达给鬼神。印 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中国民间,用纸钱、用锡箔,当做钱币、当做金银,又有用纸糊篾扎的家俱杂物房屋乃至现代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以为焚烧之后,就被鬼去受用了。
事实上,佛教不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做鬼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 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库锡箔能够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度亡灵。其他的一切,都是毫无用途的迷信。佛教 不唯不主张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张人死之后,不可用贵重的棺木、不可穿高价的 衣服、不可动用过多的人力与物力;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乾净旧衣服,将好的新的 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果有钱,应该多做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的功德。唯有 如此,亡灵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否则把好好的东西埋了烧了,那是最愚痴的行为 ,更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的作为。
可惜的是,今日的许多僧尼,并不懂得这一层道理,甚至从大陆到了台湾的佛 教徒,还发明了另一种叫做往生钱的纸钱,在一小张的黄纸上,用红水印上梵文字 母的往生咒,就当做鬼用的钱了。其实诵咒的功效,与烧纸的作用,根本是两回事 。如果根据佛经来说,印好的经是烧不得的,烧了是有罪的。
再有,现时的僧尼们为人家诵经、拜忏、放口乃至打水陆,都要写文疏,宣读 之后,即予焚化,这是学了符□派的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只们奏疏及化符驱鬼等的 迷信,于佛教教理毫无根据。佛教一切都主张虔诚心的感应,如果心力到了,不用 焚疏,必然有用,否则的话,纵然焚化了千百张的字纸,又有什么用处?
注 五: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法门光显志「寓钱」条(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二三页)。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是的,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 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贪赃 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里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 ,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 在还不及石火光影那样的短促渺小。善恶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 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由于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 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若把三世看通了,心里也就平服了。
再说,佛教所讲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佛教相 信,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而来改善 先天的业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是 ,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自己肯努力,穷困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改造的。这是将过去 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 也不是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论。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 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 不等于白费?
可见,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离缘生法则的。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业 果,中间尚须加入许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些外缘,就是现世的努力 与懈怠、作善与作恶。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质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柠檬或咖啡,便会 改变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样。
总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 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
因果的道理听来简单,说来并不简单。佛教,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并 不简单的宗教。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不会希望以生天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 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愿解脱生死,这也是很明确的,因为唯有脱离了生死的 轮回,才会得到永恒的安乐。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但在十方法界之内,有著十方 的诸佛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所以,佛教徒之中也 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其他世界的,比如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 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以及近代的太虚大师,都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 的弥勒净土。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 世世在人间度化的。
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区域的佛教徒,根本不知道有极乐世界的存在,那里的出 家人,最高的期望是即生修证阿罗汉果而解脱生死,如果一生不成,期待转生继续 修证,他们不知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极乐世界,如果大乘佛教告诉他们有个极乐世 界,他们或可相信,但相信是在天上。(见海潮音四五卷四月号二一页)
不过,极乐世界的存在,对于真常唯心一系的大乘佛教而言,乃是深信不疑的 。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乐净土的莲池之中,莲华分为九品,即使造了五逆 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带 业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莲华之中,过了十二大劫之后,莲华开放,得见观音势 至二大菩萨为之说法,开示诸法实相即缘生性空的道理(观无量寿经)。一旦悟透 了诸法实相,实证了诸法实相──诸法缘生,体性本空,便可破除一切的善恶观念 ,一切的善业恶业也就一时抖落。那就叫做业障消除,那就不再受到业力的牵制, 不再糊涂地沉沦生死,唯有乘著各自的悲愿,再来人间,自主生死,行菩萨道,称 为「不违安养入娑婆」。所以,弥陀净土的安立,确是最最安全最最方便也最最可 靠的一种信仰,这也正是许多没有自主把握者的最佳安慰与最大恩德。
可是,弥陀经说,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福德之缘,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弥陀的愿力虽大,仍要依靠各自在平日的修善积福。否则,到了临命终时,恐怕连念佛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时候,阿弥陀佛虽愿伸手救济,也是爱莫能助了。
§佛教重视神迹吗?
神迹,在佛教称为神通。
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他 的一切宗教之上。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那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漏尽通。
佛教相信一切神鬼多有由果报而得的神通,一切凡夫仙人,也可以有由修禅定 而得到神通(耶教的祈祷,至其心力完全统一集中时,也是定)。但是,凡夫及神 鬼,只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前五通,唯有佛教已经解脱了生死的大小乘圣者,才 能另加一通,称为漏尽通,那就是六通具足了。
可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凡是决定性的重大业报,纵然以佛陀的神通,也不能把局势全部扭转,否则,因果业报的理论,便将无从成立。因此佛陀在世,虽曾现过不少的神通,但不轻易现神通;佛 陀座下的许多罗汉大弟子,也多有相当神通的,佛陀却不许他们当著俗人现神通(根本杂事卷二及律摄卷九)。因为佛陀知道,神通虽可使人轰动一时,如果现得不 能恰到好处,便会招致相反的恶果!
对于神通的问题,如有兴趣,可以参阅另一篇拙作「神通的境界与功用」。(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著崇高的敬意。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 、那样罪恶!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 阿含卷二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著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 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 ,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 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 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著偶 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 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 ,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 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 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 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 债主仍会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生的 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然而,佛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时可以舍身,如果为了维护神圣的信仰,在必要时可以殉教;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 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比如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说明。其实杂阿含卷三九及四七,就有三位罗汉自杀,佛陀倒是赞成的。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 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 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 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养得快活, 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 能出离。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 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 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 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岂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化 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 ,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虽然,小乘的圣者,有些是自了的罗汉,入了涅盘之后,也不打算再来世间。 但是法华经中又说,凡是真罗汉,终究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
下一章
~~~ 正信的佛教 ~~~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说起来,这是非常遥远而艰难的事。解脱生死,并不太难,证辟支佛果,多则百劫,速则四生;一生三生,多至百劫,可证阿罗汉果;利根人修大乘道,即世可 登六根清净位(已到生死的边际,即将进入初地的圣位了)。但要成佛,那就不简 单了。通常都说从信佛到成佛,共需三大无数劫,一个劫,就已很长了,何况是三 大无数劫(无数并非没有数,而是不容易数)?在这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广利众生 ,行菩萨道,若能特别精进努力,也可把时间缩短,否则也可延长。总之,不到福 德智慧的究竟圆满,不能把教化救济的恩泽遍及十方充满法界,便不能够成佛。
其实,时间及空间的观念,乃是属于凡夫的分别作用,若到圣位的菩萨,根本不作这种计较;因为,时间及空间的施设,仅是物理世界的标志,到了纯精神界,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根本无从安立。就拿常人的梦境来说,就已不受寻常的时空所限制了,何况是出世的圣人?所以,佛经中有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一 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三世,三世入一念,大千世界入一微尘,一微 尘如大千世界,乃至一毛孔中纳无量世界等的记载(华严经),看来似是无法相信 的神话,如能客观而深切地设想一番,也就觉得不无道理了。当然,如想实证这种 境界,决非凡夫所能办到。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教训,正像世俗所说「浪子回头金 不换」的教训一样。
不过,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既然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 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因此, 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 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佛的果位。
所以,在天台宗的圆教的佛,共有六种,称为六即:
六即:
一、理即佛: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理体觉性─佛性─────┐
(惟具佛性)│
├外凡
│ 二、名字即佛:是指闻知自己有此佛性之后,能够豁然而悟─┘
(惟解佛性)
三、观行即佛:是指念念自观其心, 随喜、读诵、说法─┐
降伏烦恼─弟子五品位 ├外品┐
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
│
├内凡┐
│ │ 四、相似即佛:是指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