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狭小,大行变成小善。
‘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这两句是从事上讲。何况你为全县农民减轻赋税,这不只是万农受惠,农夫的家人,包括父母、妻子、儿女,统统受惠,因此一善可以抵万善。俗语说:‘公门之中好修福。’从前人何以希求科第?就是作官容易修善,平民想修一万桩善事多么艰难。反之,他若是嫌田租太少,还要加重税赋,这一念之恶就造了万恶。因此,善恶在一念之间。
明白了这个事情,了凡先生非常高兴,于是捐出俸银,在五台山供养出家人,以此福来做回向。
古时候,只有作官的人有这个权势,所以为恶为善都很容易。在现前这个时代,许多行业也都能修大善、造大恶,尤其是娱乐界、影剧界、传播公司,操作的权超过国家领袖。若是利用卫星、网路传播的内容是正面的、善行的,能启发广大的群众觉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一小时的节目播出,所行之善即超过了凡先生的万善。若是所播放的节目是负面的,教人杀盗淫妄,这一小时的罪过就是阿鼻地狱。由此可知,现在人不必去求功名,作大官,掌大权,在任何一个行业断恶修善都比过去方便太多了。
现代科技发达,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方便;但是这个方便有正面、负面,我们必须认识清楚,吉凶祸福确实在一念之间。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孔先生算了凡先生的寿命只到五十三岁。他并没有特别求长寿,到五十三岁时,他平平安安的度过。之后为教导儿子天启写四训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九岁,这时他已从宝坻知县退休下来。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书经》说天道难信,为什么?以其命之不常;也就是说定数会变,不是恒常的。又说‘惟命不于常’,天命无常,修德为要。这些话都是真实话,不是妄语。
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接受圣人的教诲,知道自己可以改造命运,自己可以主宰命运。这样的人是英雄豪杰,决不同于一般凡人,一生听命运的主宰。尤其造作罪业,损福折寿,这是愚痴到了极处。纵然大富大贵,因为造作不善,福折了,寿也折了,这是世间最愚痴的人。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尤其不能不受圣贤教育。唯有受圣贤教育才能明理,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境界。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即使你命中有富贵荣华,也要常常作不得意的想法。即使做事情很顺利,还是要当作不称心的想法。这几句话都是了凡先生教他的儿子要学谦虚。《易经》说六爻皆吉,只有一个‘谦’卦。《书经》云:‘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无论处在优越的环境也好,恶劣的环境也好,都要谦虚,万万不可傲慢。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思’就是想,这六条确实是佛法讲的‘正思惟’。人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这六条就是标准。
第一、‘远思扬祖宗之德’。光大祖宗之德,这是根本。我们的祖宗是谁?历史上记载,从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是我们民族的祖宗。而每一个家庭的祖宗,都是承袭古圣先贤的道统,因此要常常想到发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大自然、人与天地鬼神都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要常常如是思惟,如何将祖宗之德落实在生活中,利益现前社会大众。
第二、‘近思盖父母之愆’。这是说到近处。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家丑不可外扬。’家有不善的事,在所难免。若道与外人知,则受外人轻视,甚至引起他人不善的企图,破坏家庭的和睦。谚语说:‘祸从口出。’家庭如是,社会亦如此。
今日社会何以如此混乱?我们细细思惟,这是我们违背古圣先贤的教诲。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教我们对社会、对人群应当‘隐恶扬善’,看到别人的不善,不可放在心上;看到别人的好处,应当赞扬。这种作法使不善之人心生惭愧,‘我做恶事,人家都能包容原谅我;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事,人家表扬我、赞叹我’,这样能激发大众的廉耻心、惭愧心,社会才会安定,世界才会和平。
我们吃了大亏!因为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恰恰相反,隐善扬恶,恶事特别加以报导,善事隐而不提。这种作法让行善之人灰心,对作恶的人却是莫大的鼓励,因此社会动乱,世局不安,其来有自。
一个家庭,父母、兄弟有过失都要遮盖,然而一味的遮盖也是错误的,必须要劝导父母、兄弟改恶向善。同时要注意,劝导要在家里,决不在有外人的场合;只要有外人在,决定是隐恶扬善。
第三、‘上思报国之恩’。佛教导学生要常常想到报恩,‘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是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国家之恩、众生之恩。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能脱离人群独立生活,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众,因此人与人之间都有恩德,我们要常常怀念。如何报答?奉献自己的智慧德能,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就是具体报恩的行为。
第四、‘下思造家之福’。‘造家之福’是齐家,家庭整理得整整齐齐。整齐的标准何在?‘伦理’,伦理是一种天然的秩序。国家有秩序,国家强盛;社会有秩序,社会安定;家庭有秩序,家庭兴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这是齐家天然的秩序,决不是古圣先贤、孔老夫子制定的,这是自然之道。以佛法而言,这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秩序,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明白此理,我们才真正肯随顺圣贤的教诲。
他们之所以称为大圣大贤,原因何在?他不是要我们永远听他的教诲。听他的教诲是在初学的阶段,到你学到一定的程度,你的境界提升了,原来我们跟他一样!佛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都是平等的。《圆觉经》、《华严经》说得更透彻,‘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比‘应当成佛’更要亲切。所以,佛法是平等的,儒家讲是平等的,道家讲还是平等的。古今中外,大圣大贤所垂训的教诲,无一不是清净平等,这个道理我们要细心深入体会,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第五、‘外思济人之急’。要常常想到如何帮助苦难的众生。在生活方面一定要懂得节俭,能省一块钱,就能多帮助别人一块钱。遇到别人有困难时,应当全心全力援助。。
第六、‘内思闲己之邪’。‘闲’是防范,对自己一定要懂得防范邪知邪见的侵入。特别在这个时代,崇尚民主自由开放,这是世界潮流,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提倡正知正见,伦理道德的教育,以防范邪知邪见。
今日邪知邪见充斥全世界,这是社会动乱、灾祸的根源。我很佩服新加坡政府,这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我最初到新加坡讲经,受到严格的监督,所讲的经本内容要报备,经过审查,许可了才能开讲。听说我们讲经的时候,都有政府的便衣人员在监听。如果说的是邪知邪见,造谣生事,破坏社会的团结,破坏种族的团结,立刻受到禁止。这是好事情!
我们要晓得,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决定造成社会动乱,因为邪知邪见无人防范。中华民族绵延至今,这是历代帝王保护人民的正知正见,防范邪知邪见在社会上流行,这个功德大。此地提出的六条是思惟的纲领,也是正知正见的思惟。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务必要天天检点反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一天不知道过失,自以为是,这是大病。一天没有过可改,就无法进步,不能进步就决定退步。天下聪明俊秀之才不少,何以道德不能天天增长?德业不能天天扩张?都是被‘因循’二字害了,在德学功业上,得过且过,没有认真努力去做。
佛门常讲‘开悟’,何谓开悟?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开悟了。你能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叫真修行。学佛的同学们,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课,早晚功课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早课的用意是在提醒自己,希望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身体力行。晚课是反省,我今天对人对事对物,哪些做的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做对了,明天继续保持;做错了,明天一定要改正,如此做早晚课就有功德。‘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这才是做早晚课真正的意义。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这是第一篇立命之学的结论。‘邃’,深。‘真’,决定没有虚妄。‘正’,决定没有丝毫邪僻。云谷禅师教导他立命的学说,至精至邃,至真至正,没有丝毫虚妄邪僻。他自己一生努力修学,改造了命运。命里没有功名,他得功名;命里没有儿女,他得了儿子;命中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这足以证明云谷禅师的教诲正确无误。
了凡先生这几篇文字是教训子孙后裔,他的后代知道这些宝贵的理论与方法,公诸大众,希望社会大众都能明了立命之学,并藉此改造自己的命运。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扩展到整个世界,人人都能依此教诲修学,生活幸福,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二、改过之法
‘改过之法’与‘积善之方’是本书的重点。以佛经惯例而言,第一篇是序文,第二、第三篇是‘正宗’,最后一篇是‘流通’。以此三分来观察,就能明了全书的旨趣。‘立命之学’懂得了,从哪里做起?改过。人生来既不是圣人,怎么可能没有过失?孔子说:‘过则勿惮改。’不要怕有过失,要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改过,既使小小过失也要认真改。一般人因循苟且、得过且过,疏忽小过失,不重视小的恶念,于是小过失养成大过失,小的恶念慢慢养成大的恶念,后果不堪设想。
改过之法,第一段讲‘改过之因’。避祸纳福是人之常情,我们要知道,吉凶祸福决定有预兆。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夫’是国君、诸侯的助手,像现在部长、总理这一阶层的人物。‘亿’,猜想。‘左国’,《左传》、《国语》,这是左丘明的著述。‘诸记’,《公羊传》、《谷梁传》。
他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看到这个人的举止,听听这个人的言语,推想他将来的吉凶祸福都很灵验。了凡先生引用古人的记载,左国诸记中,我们都能明确的看到,这就是说明吉凶祸福有预兆。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人心存善恶念,所造善恶业行,只能欺瞒愚人,决定瞒不了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的三位老师: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和李炳南老居士,他们都有这个能力,都能看得很清楚。接触大众,偶尔也谈谈:‘某人命很薄,没有福,没有寿;某人心地纯厚,积功累德,将来必有福报。’他们对于福薄的这些人都生怜悯心,教导他改过修善,创造命运。我年轻时就是属于薄福短命之人,我听老师的话,所以老师特别怜悯我,教导我改造命运,自求多福。
‘萌乎心而动乎四体’,起心动念自然表现在言语动作之中。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这是提出一个原则。一个人心地善良,待人厚道,处处能替别人著想,这个人将来有福。反之,心胸狭窄,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损人利己,对人刻薄,此为薄福之人。纵然眼前有福报,这是命中的福;命中福虽不小,因为心行不善,福已经折了,折了还有余福。由此可知,他要是存好心、行好事,他的福报一生享不尽,他的余福子子孙孙都享受得到。
然而世俗之人没有学问,缺少常识,如白翳障住眼睛,就像‘白内障’,什么都看不清楚,以为祸福没有一定,而且无法预测。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们明了事实真相。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这是说明祸福可以先知,可以预测得相当准确。我们能不能得到这个能力?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要想有这种能力,只要做到‘至诚合天’这四个字就行了。我们起心动念合乎自然的法则,‘天’就是自然法则,不加丝毫的妄想、分别,心地真诚、清净、平等,这个能力就现前了。
一个人心善、言善、行善,对人厚道,就能推想到他的福报快要现前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他的灾难就愈来愈近,这是从小而言。从大而言,观察家庭、社会,乃至于国家、世界,无不准确。这里面有道理在,决不是妄言。我们要晓得自己这一生,特别是将来的吉凶祸福,应当从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处反省。如果纯善,自己可以肯定灾消福来;如果心不善、言不善(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行为不善,自己要警惕,祸患灾难必定一天天接近。从个人到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无不如是。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现在讲‘改过之基’,就是趋吉避凶,改过为先。在没有谈行善积德之前,先要改过。过不能改,或改的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著恶,善不纯,功难显。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所以,先讲‘改过之法’,再说‘积善之方’。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三要素,第一是羞耻心。人能够知耻,就决定不会起妄心,动恶念。知耻放在改过三要素之首,用意非常之深,凡夫何以不能成圣,病根就在此地,这是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
我们应当常常想到,古圣先贤与我们同样是人,佛经亦云诸佛如来也是从凡夫修行成佛菩萨。孔老夫子、释迦牟尼佛距今几千年,还普遍为世人所尊敬,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甚至不分宗教都接受其教诲。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何以能成为百世之师?我为什么不能?以此标准观察,羞耻心就发出来了。人能常如是思惟,必能发愤自强。
‘我何以一身瓦裂’,就像一个破碎的陶器,一文不值。
‘耽染尘情’,这是我们的毛病。‘耽’,过分的快乐;‘染’,染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