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陀接著把佛教的苦行告诉了尼俱陀梵志:「彼苦行者,不自计念:我行如是 ;当得供养,恭敬礼事¨¨得供养已,心不贪著,晓了远离,知出要法。¨¨闻他 正义,欢喜印可¨¨不自称誉,不毁他人¨¨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精勤不忘,好习禅定,多修智慧¨¨不为贡高□慢自大¨¨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 ¨¨不怀憎恨,不为巧伪,不恃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不信因果为邪见), 亦无边见(不是中道,便是边见:相信灵魂永恒不变,或者不信死后另有境界), 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我们读了这一节佛教的苦行法门,该会感到无限的亲切,它的内容,无非是持 戒、禅定、智慧等的解脱法,但也正是人间世的处世法。但这尚是属于理性的求解 脱的法门。到了大乘经中,更加鼓励我们去大施大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了,为 了救济众生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并且要发愿生生世世救济众生而牺牲自己,乃至 做到「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微尘,不是菩萨舍身命处。」像这样的菩萨行,能说不 是大苦行吗?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须检束身心,刻苦自励,待人要厚,自供要薄 ;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领域,精勤于道业的修持,努力于事业 的发展,贡献于大众的公益──发大愿心,为全体人类义务劳役,作一切众生不请 之友,乃至牺牲自己而救济他人,这便是佛教的苦行。如果有人以不吃烟火食,不 过人的生活,而以显异出奇作标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六根清净怎么讲?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 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 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 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净?他们是不想知 道的。
其实,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 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 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 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 ,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 类也就不能存在。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 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 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 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 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 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对象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 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的味道,身根所触的 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那是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 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 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 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 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 ──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 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 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 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 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 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 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 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 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 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 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 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 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 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 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 (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 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 香、□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 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 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 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 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 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 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 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 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 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 ,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 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 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 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 「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 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 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 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 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 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 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 ,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 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 ,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 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 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 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 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 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 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 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 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 ,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 一蕴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 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 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 ,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 。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 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 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的确,我国有些人士,喜欢如此地批评佛教,因为他们见到佛教的僧尼,不能 像俗人一样地所谓「敦伦」,他们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 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 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 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的。比如佛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 不能尽。」所以说:「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又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 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 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 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 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类似的教训。又 在中阿含□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 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教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出 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 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 「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这岂能说佛教是反孝的?当然,如果思想偏 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 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 也许就是迷信「无后为大」的结果罢!
至于佛教所讲孝道的观念,实在不是迷信「无后为大」的人们所能了解。佛教 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 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男 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菩萨道的实 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当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评的墨者那样──视人 之父若己父是无父也。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 佛教对于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 的。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后再去布施放生及供养三宝。
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祝 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 ,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 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如果父母已经过世 ,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身也能得到 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寿而是折福!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在上座部的南传佛教,由于特别重视比丘的身分,无形中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因为佛陀对比丘们常常告诫女色的可怕,女色是魔是蛇。
其实,佛陀的本怀未必重男轻女,因为色欲是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