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考试开榜的时候,果然中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旁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乡试’,秀才考举人。
这一位是反面的例子。江阴张畏岩先生文章写得很好,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声誉。甲午,南京乡试,他住在一个寺庙里。考试揭晓后,他没考中。于是就骂考试官:‘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没有被录取?’心里非常不平。这时候有一位道长在旁边,听了笑笑。他又转过来骂道长。道长说:‘相公,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张畏岩脾气更大了,说:‘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怎么晓得不好?’道长说:‘一定要心平气和才能写出好文章。现在听你骂考试官,你的心非常不平,文章怎么能写得好?’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张畏岩也算是很难得,听了道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不知不觉就被道长屈服了,于是反过来向道长请教。道长说:‘考试能否考中,那是命。命里要是不该中,你的文章做得再好,都没用处。’所以,古时候考试没有不重视阴功的,上是祖宗积德,下是自己要有阴功、要积阴德,鬼神在当中就默默的保佑,你参加考试中的机会就很多。
道长说:‘你必须做个转变。’
张畏岩说:‘既然命里头不该考中,我怎么个转变法?’
道长讲:‘造命虽然是天,可是立命者我。’所以,劝他力行善事,广积阴德,就有求必应!
张畏岩说:‘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怎么做善事?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道者说:‘善事阴功都由心造,要常常存一个善心,常常存帮助别人的心,这就无量功德。譬如谦虚这一节所举的例子,并不要花钱,你就可以做到。你为什么不反省,而要骂考官?这就是你的过失。’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从此之后,张畏岩改掉了自己傲慢的习气,老老实实断恶修善,天天做反省的功夫,所以他的善德天天有进步。丁酉年,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到一个很高大的房子,他在这里面看到一本名册,里面有许多格子缺了。他很好奇,问旁人:‘这是什么东西?’
别人告诉他:‘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册。’
他就问:‘为什么名册里好多空格缺名?’
旁人回答说:‘科第每三年要重新审查一次,原本名册有名的,这三年当中他要是积德,没有过失,他的名字才保全。你看到这里面的空格,原本应该在这一次考中的,因为这三年当中他造作恶业,名字被除掉了。你这三年来,折节自持,修善积德,或者可能补这一个缺,希望你自爱。’
丁酉年,张畏岩参加考试,果然考中第一百零五名。因此,改过确实有效验!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屈’,折节,委曲自己。‘基’,基础。
这是第二段总结,‘虚心屈己,受福之基’。由以上种种例子来观察,举头三尺有神明。如何趋吉避凶?一定要靠自己,要存善心,制止自己不正当的行为。天地鬼神是善良的,我们造作不善就得罪于他。我们修善积德,就与天地鬼神同心同好。我们委曲求全,这样天地鬼神自自然然就加持。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对什么人,自己能够迁就一点,委曲一点,才是‘受福之基’。
我们如何与天地鬼神相处?一般人不相信有鬼神,对鬼神置之不理。人不信佛菩萨,不信天地鬼神,天地鬼神只好站在一旁冷静观察,看你造罪业受恶报。你何时回心转意,知道忏悔了,天地鬼神还是来照顾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鬼神也不例外。所以,趋吉避凶一定要靠自己,鬼神无法帮助。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器’,度量。
一个气势凌人、贡高我慢的人,决非大度量,他的前途也一定不会有远大的成就。纵然发达了,也不会长久的享受福报。只要是稍稍有见识的人,必定不忍心狭小自己的度量,远离福报。何况一个人能谦虚,虚怀若谷,就能接受别人的教诲。那些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者也会欢喜教你,欢喜帮助你,欢喜成就你,这才能‘取善无穷’!尤其是读书、做学问的人,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这是引孟夫子的话,有志求功名者,必定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定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并且谦虚、方便,才能接受别人的教诲,自然感动天地,所以造福由我。
然而求之有道。我为什么要求功名?古时候考取举人、进士,目的是在作官,作官的目的是在为人民服务。换言之,希望找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决定不是利益自己。如果为自己的荣华富贵,那求之就不是道。你命里虽有功名、富贵,那是前世所修的。你这一生当中命里没有功名、富贵,你求功名、求富贵,不是为自己求,而是为社会求,为众生求,希望求这个职位能为人民服务。这个心愿,天地鬼神都赞赏,都会帮助你。因此,我们一心向善,自然得诸佛菩萨、善神的保佑。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今之求登科第者,最初不见得是有真心,一时高兴参加,去考一考。兴趣来了就求,兴趣不来就算了,孟子这两句话是对齐国大王说的。齐国大王喜欢音乐,他是个人喜欢音乐。如果他能与民同乐,齐国就会兴旺了。我对于求取科名的心,也像孟子所说的,一定要落实、推广到积德行善;得到这个功名、地位,要存有为民众服务的心,尽心尽力去做。只要存这种心,行这样的事,命运与福报就可自己做主了。
《了凡四训》讲竟。
生死关全集
(经典阐释篇)
陈由斌居士編著
一、戒淫欲
二、戒邪淫
三、戒杀胎
四、戒女色
第二章 经典阐释篇
一、戒淫欲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楞严经·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册页131下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楞严经·卷八》《大正藏》第十九册页141下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楞严经·卷八》《大正藏》第十九册页143上
按:孰言淫欲无罪?此乃当下即堕地狱受果报的事实,吾人可不慎乎!
★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楞严经·卷八》《大正藏》第十九册页143下
★贪爱淫欲甚鄙秽,能生苦恼丧天趣。
习欲之人离多闻,名为损减智慧者。
耽著爱欲为盲人,便能伤害于父母。
亦复能害持戒者,是故应当弃舍欲。
——《月灯三昧经·卷八》《大正藏》第十五册页605上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楞严经·卷四》《大正藏》第十九册页120中
★淫之为病,受殃无量,以微积大,渐致烧身,自陷于道亦及他人,不致究竟。犹自饮毒复饮他人,是故说淫不可纵。
——《出曜经·卷四》《大正藏》第四册页627下
★自秽妻聚,惑志女色,荒迷于欲,妖蛊姿态,其变万端。薄智之夫,浅见之士,睹其如此,不觉微渐。遂回志没身,从彼魃魅,邪巧之辞。或危亲杀君,吝色情荡,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禽兽。自古世来,无不由之杀身灭宗。是以沙门独而不双,清洁其志,以道是务。奉此明戒,为君即保四海,为臣即忠。以仁养民,即父法明,子孝父慈,夫信妇贞。优婆塞优婆夷执行如是,世世逢佛,见法得道。
——《孝子经》《大正藏》第十六册页789下-790上
★ 无耻若驼驴,不堪极秽恶。
斯人少智慧,不悟罪根深。
奔竞向女人,如狗便粪秽。
臭秽不可乐,愚痴所爱重。
不知淫欲过,如盲不见色。
愚痴著淫欲,如犬奔粪秽。……
愚人贪爱味,于美起缠缚。
何异厕中虫,宁知是不净。
智者得解脱,女色不可染。
见彼生警怖,弃舍如坏尸。
——《大乘日子王所问经》《大正藏》第十二册页75上-中
★大王!当知丈夫亲近女人之时,即是亲近恶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过患。
——《大宝积经·卷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册页543下-544上
★大王!当知以此因缘,于己父母弃背恩养,于他女人,尊重承事,种种供给,无疲厌心。即是成就地狱之本,此是丈夫第二过患。
——《大宝积经·卷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册页544下
★爱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能为众生障;为盖、为胶、为守卫……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往来流驰,无不转时。
——《杂阿含经·卷三十五》《大正藏》第一册页256中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化生、湿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圆觉经》《大正藏》第十七册页916中
★色缚于凡夫,五阴悉羁系,生能缚于物,死缚亦复然,今身至后世,未始不系缚,轮回羁缚中,数数受生死。
——《大庄严论经·卷五》《大正藏》第四册页283上
★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圆觉经》《大正藏》第十七册页916中
★见色心迷惑,不惟观无常,愚以为美善,安知其非真?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智者能断弃,不眄除众苦。心念放逸者,见淫以为净,恩爱意盛增,从是造牢狱。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从是出邪狱,能断老死患。
——《法句譬喻经·卷四》《大正藏》第四册602中-下
★昼夜念嗜欲,意走不念休,见女欲污露,想灭则无忧。
——《法句譬喻经·卷四》《大正藏》第四册页603中
★ 拘晱弥国有摩因提,生女端正,将诣佛所,愿给箕帚。佛言:‘汝以女为好耶?’曰:‘从头至足,周遍观之,无不好也。’佛言:‘惑哉肉眼!吾观之从头至足,无一好耶。若头上有发,但是毛象马之尾,亦皆尔也。发下有髑髅,但是骨屠家猪头,亦尔也。头中有脑者如泥腥臊逆,鼻下之著地莫能蹈者。目者是胞决之纯汁。鼻中有涕,口但有唾。腹脏肝肺皆亦腥臊,肠胃膀胱但盛屎尿,腐臭难论,腹为韦囊,裹诸不净。四肢手足,骨骨相拄,筋连皮□,但恃气息以动作之。譬如木人,机关作之,既毕解剥其体,节节相离,首足狼籍。人亦如是,有何等好,而云少双?’
——《优填王经》《大正藏》第十二册页71上
按:此文于《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大正藏》第五十三册页444中)中载此文乃出自《出曜经》。后之《安士全书·欲海回狂》页81…82(台北众生出版)亦误引之。今遍校《出曜经》皆无此文,后查《优填王经》而得此文。愿后人若引此文时能正确无误,是为所幸!
★菩萨观诸众生,愚痴颠倒,耽嗜淫欲,于母姊妹尚生淩逼,况复于彼余众生等?菩萨摩诃萨观是事已,作如是念:
苦哉世间!乃能容止非圣之聚,恶业无愧,充满其中。复作是念:咄哉苦哉!如是众生,曾处母胎,卧息停止,生由产门,如何无耻,共行斯事?如是众生深为大失,极可怜愍,种种过患,极可诃责。何以故?为贪嗔痴之所害故……
譬如野干,于彼冢间,为诸群狗之所博逐逃迸走避,临大峻崖穷途所逼夜中嗥叫,如是童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同于野干……譬如生盲群狗逼逐临大坑涧,如是童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同于生盲……譬如溷猪行处,粪秽兼又食啖初无厌恶,如是童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同于溷猪。如是众生,极可怜愍,淫恼所逼于亲非亲,为诸烦恼之所加害。菩萨摩诃萨观是事已,于彼众生发起大悲,我当为彼宣说妙法,令其永断诸欲烦恼。
——《大宝积经·卷四十一》《大正藏》第十一册页236中-下
★汝等昔或作我父,我或与汝昔为母;
互作父母及兄弟,云何于此生欲心?
我或往昔杀汝等,汝等或复杀我来;
各作怨仇互相杀,云何于此生欲想?
——《月上女经》《大正藏》第十四册页618下
★男女意惑乱,精血共和合;如虫生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