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14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114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七 释因
因则一因迥出,不即二边。
  别教初心,虽是信仰中道,但闻名而仰信。其实所信之理,犹是但中佛性。但知其理不变,并不知有随缘之能。故取喻如云外之月,故云一因迥出。不即二边,指正因不具缘了,所以云不即也。
○子八 释果
果则一果不融,诸位差别。
  即前所云,初地不知二地等,故云诸位差别。
○壬二 释所诠义
○癸一 诠谛缘度
此教诠无量四谛(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亦诠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枝末无明为分段生因。根本无明为变易生因。)亦诠不思议六度十度(于第六般若中,复开方便愿力智四种权智,共成十度。一一度中,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若恒沙。)
○癸二 诠谛理
亦诠显中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亦诠圆入别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亦诠别三谛(开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亦诠圆入别三谛(二谛同前,点真中道具足佛法。)
○癸三 诠因果
开示界外钝根菩萨,令修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
○癸四 诠六即
○子一 总标
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子二 别释
○丑一 理即
理即者,但中也。真如法性,随缘不变。在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迥超二边,不即诸法。故依圆教,判曰但中。
  六即者,谓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盖理即者,通途而言也。此理,上与诸佛同,下与众生共。人人本有,各各不无。圣凡虽别,理体却同。理固无差,迷悟天渊。此教,但有即名,犹无佛名。直至分证,方云即佛。以前不知,后方知故也。故知理虽均等,而众生迷重。不达理之所在,常随业境流转。长劫茫茫,不识归理之要。
  若论四教之理,各各不同。藏、偏真。通、真谛。别、但中。真俗不相即也。圆教、不思议法性之理也。若论今之别教八法,别前别后。远离真俗之外,迥出空有之表。如云外月,其不知离空无月,离边无中。故后教斥之为但者,此耳。中不即二边,真俗不融于中隔历,次第孤零,直显一中。且不能具一切法,是当教之但中也。称真如法性者,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本不生灭,一切诸法,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故名真如。所谓法者,一切法之相也。所谓性者,一切法之性也。法性□在法相中,法相含有法性在。故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无非一切法也。又无非不是一性也。若论真如之体,真名不妄,如名不异。以不妄故,有随缘之功。以不异故,有不变之能。今教但能知随缘而不变,不能知不变而随缘。所谓随缘者,随迷悟之缘也。不变者,一念回光,便同本得是也。如楞严观音呈耳根圆通,所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等。可见耳根具有随缘之用,而体实不变也。盖见闻觉知之性,与明暗色空之相,即以一耳论。所谓钟鼓等声,击则声生,不击则声灭。二俱是相。一动相,一静相。动即生相,静即灭相。是有生灭。耳根随其缘时,闻性何尝变哉?余根例知。在迷,随迷缘。在悟,随悟缘。在凡,随凡缘。在圣,随圣缘。在生死,为随染缘。在涅槃,为随净缘。随缘,相也。不变,性也。圣不能高。凡不能下。迥超二边。不即空有。离二边而谈中,依圆教斥曰但中。
○丑二 名字即
名字即者,解义也。仰信真如法性,凡不能减,圣不能增。但由客尘覆蔽,而不证得。须先藉缘修,助发真修,方可□证。
  次曰名字即者,或由经卷研究所得。或从知识指导之益,方信本有佛心,未曾离却。如衣里明珠,常在不失。虽信有佛性,依稀仿佛,相似不真。故须先藉空观以缘修,伏四住烦恼。次修假观,伏尘沙无知。然后方起中观之真修,真修伏无明,全赖缘修之力而助发也。
○丑三 观行即
观行即者,外凡十信位也。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既先仰信中道,且用生灭因缘观,伏三界见思烦恼,故名伏忍。与通干慧性地齐。
  既闻佛性之名,不能全性而起观。但仰信而已。先修空观以伏见思,即入信位。信位有十:一信心。仰信真如。以钝根大士,不能依如信起观,先藉空观以为缘修。作意缘空,依空习观。调伏妄心,信顺不疑,名信心。二念心。依前缘空,妄念不起。念起即照,不散不昏。二六时中,常忆常念。即念即照,得无遗忘,名念心。三精进心。仍依前观,不杂余思。自觉观念精纯,惟进无退,名精进心。四慧心。依前精纯观念,真理渐明。明相现前,慧心朗耀,名慧心。五定心。前慧心虽朗,杂念微生。无定摄持,念起即散。故须放下念头,安然习定。名定心。以上五心,即成五根。以信能伏疑,进能伏怠,念能伏昏,慧能伏痴,定能伏散。以五根力,如木钻火。火虽未发,暖相先彰。大似藏教暖位,义相似也。六不退心。前位暖相,既已现前。不得刹那间断,惟进无退,直造其巅,名不退心。大似顶位。七护法心。既至其巅,正在百尺竿头,护即是心,法即是境。心冥于境,如鸡抱卵。常护常持,刹那不得失念忘照,名护法心。似忍位也。忍有三位,此下忍耳。八回向心。以心境相冥之力,回光返照,摄境向心。心无心相,境无境相。心境相泯,未得忘情。自觉有力,名回向心。此中忍位也。九戒心。此心境泯合之力,不敢一念妄动。如持浮囊,以渡大海。即乞一丝,不肯暂舍。以舍一丝,即有丧身之危。即此便名戒心,乃上忍位耳。十愿心。功用至此,犹未破惑。因未破惑,急须发愿。愿为第一增上之缘,亦即入道之大导师。如梵网经三十五云云。如藏教之世第一位,以上十心之功,伏三界见思。至第十心功用之极,承斯宏愿之力,一念增进,即破见惑矣。以观行位,即以生灭因缘为观。吾人现前一念,全依境界而有。外境若无,内心亦泯。心境异名,其体互依。以心照境,则心因境发。依境发心,则境因心缘。行人于此心境交偶之际,从境发智,以智照境。境智融即,理事交映。钝根生空智下手,利根无生智下手。任运破惑而前进也。释十信竟。
○丑四 相似即
○寅一 标
相似即者,内凡三十心,三贤位也。
○寅二 释
○卯一 十住
初十住者,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与通见地齐。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断三界思惑尽,与通已办地齐。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断界内尘沙,与通佛地齐。此十住名习种性(研习空观)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证位不退。
  一发心住,所谓发觉初心也。由上第十愿心,大愿奋发,顿破三界见惑,得臻此位。安住不动,如须弥山。名发心住。二治地住。地是法性理地,由客尘所覆,不得现前。故须重虑缘真,发起观智。智穷真理,治破妄惑。妄惑分净,法性分显,名治地住。三修行住。修,即治也。行,即履也。修无别法,即以前治地之功,履而行之。修治破爱,任运趣真,履行法性之地,名修行住。四生贵住。修德有功,欲爱渐薄。智重情轻,智明理显。如中阴身,投王后胎。揽父母体。一生王种,贵胜群臣,名生贵住。此位总在人天受生,不堕四趣之贱地也。五方便具足住。爱愈轻,而智愈明。如子在胎,六根渐具。虽未出胎,外貌具足。方便,即外貌也。此位破欲界思惑将尽,虽在人天受生,宛有菩萨威仪。一举一动,似可范匠人天。即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欲爱净尽,进断上界思惑。断得一地思惑,得正一地心地。地地思断,地地心正。临五尘境,心无偏染。名正心住。七不退住。三界思尽,得住不退之位。从此即得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伏界内尘沙,修界外观行,宛尔王子出胎,出假之观未成,入俗之智未开。如青年稚子,不能佐父齐家,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破界内尘沙,伏界外尘沙。假观方成,俗理将备。可以辅弼法王,作度生事业,堪称法王之子也。十灌顶住。假观习成,俗谛理显。利生事业,正可全体肩荷。如世子堪承父王大业,故大王即以金瓶,取四大海水,灌王子顶。使将来可以南面称孤矣。释十住竟。
○卯二 十行
次十行者,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此十行名性种性(分别假性)用从空入假观。□学四教四门,断界外尘沙。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
  此教十行大士,断界外尘沙,见俗谛理,入假观成。法眼已开,广学四教法门。拟十度而释之:一欢喜行。即布施度,有四:一见相施。二轮空施。三广大施。四平等施。无论财施,法施,无畏施。能施所施,皆大欢喜,故以名焉。二饶益行。即戒度,有四:一有相律仪戒。二真谛体空戒。三三聚清净戒。四金刚菩提心戒。持第一种,能免三涂苦恼。持第二种,能出分段生死。持第三种,能出方便变易。持第四种,能出实报变易。名饶益行。三无嗔恨行。即忍度,有四:一调伏忍。二柔顺忍。三无生法忍。四寂灭忍。我能忍则不嗔,便使彼怨而无恨。伏忍尚尔,后三不待言矣。四无尽行。即精进度,有二种不同:一事,又有四:一恶事未起,宜精进提防,令其不起。二恶事已起,宜认真调解,令其消灭。三善事未成,使精进资助。四善事已成,使认真永久。二理,有三:一于真谛理精进,不令起见思障。二于俗谛理精进,不令起尘沙障。三于中谛理精进,不令起无明障。事之精进,尚无有尽,况理精进耶?故名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即禅定度。禅,思惟修。定,寂静修。有三: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上上禅。禅能离痴,定能破乱,故以名焉。六善现行。即智慧度,此自行之实智也。后之四度,皆从此度开出,名利他之权智也。有四:一生空智。二无生智。三次第三智。四一心三智。梵语般若,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以上诸智,此教大士俱当学也。若以当教而论,宜用次第三智释之。一切智照真,道种智照俗,一切种智照中。照真谛见空,照俗谛见有。无无一味,有有千差。从空出假,善现差别之相。从假入空,不见一法当情。二智尚尔,况中智而照中谛乎?此就当教立名,名善现行。七无著行,即方便度。大论云:“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方便有三:一入世开发方便。谓入有情世间,度诸凡外。入正觉世间,度诸三乘。入器世间,普度一切含灵抱识。二示形同事方便。谓以种种形,随类化现。三化必究竟方便。谓教化众生,令成正觉。一种是藏通方便。二种是别圆方便。此一往似之,其实皆圆教义也。缚即着,解即无著,名无著行。八尊重行。即愿度,谓四宏誓愿也。愿为大导师,由凡入圣,成始成终,全赖愿力,而能究竟。凡世间小善,无愿不成。足见愿为可尊可贵也。九善法行。即力度,谓度生作用,善能取法于古人。古人,即上圣也。上圣古人,无过于佛。融前八度,成此一力,用此之力,果勇向前。即佛度生之作用,亦不外是。十真实行。即智度,会权归实智也。又名权实不二智。此行名真实者,不同凡外有为之妄修,亦非藏通三乘之空幻。妄即非真,幻即非实。此行非彼,故名真实。性是种性,前位真谛之理,体即圆成。此以法眼照之,空体不空。原归诸法,诸法各有种性,故能从空出假。由性显相,故有十界差别之假性。由此□学四门,能断界外尘沙,彻见俗谛之理,以成道种之智,即差别智也。此智照见俗谛理中,十界依正诸法,各各种子不同。由种子,发于现行。令善以治恶,转染而成净。此十行大士,经劫修行,无暂停息。经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即此之谓欤。言□学四教四门者,十信,学藏教四门,伏见思惑。十住,学通教四门。初住断见。二住至七住,断思。八至十,断界内无知,从所化众生以受称。随伏界外无知,从所化二乘以得名。一向皆说见思阻空寂,尘沙障化导。见思亡,空寂无阻,而真谛理显矣。慧眼开,一切智成矣。尘沙伏,化导无滞,而俗谛理明矣。法眼开,道种智成矣。若别教与前藏通核论,至第七住,思惑断尽,应同住果。其所以不住者何也,只因信位,即仰信中道。所以眼界大,心量大,知识大,化缘大,故不住果。发广大心,勇往而前,直造堂奥而止,乃□学当教四门,以为化导之资料。病多则药广,机杂故教广。由此发此十行心耳。其圆教四门,此行位人,亦不得不学。如不学圆教,倘遇到初心圆人,便无开口之处,故须□学也。释十行竟。
○卯三 十向
次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此十向名道种性(中道能通)习中观,伏无明,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证行不退。
  回向有三:一上求,回因向果。二下化,名回自向他。三观心,名回事向理。一救护众生离相回向。佛顶云:“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迥无为心,向涅槃路”。释云:首二句,总显十行之妙,谓凡夫沉生死,为有留患。二乘滞涅槃,为无留患。大士不住二边,践行中道,故曰远诸留患。上之权实不二智,即为初向之因。虽下化度生,救之护之,故曰当度众生,即下化也。亦无众生之相可得,故曰灭诸度相,即观心也。正观心时,亦了不可得,回此不可得心,向彼大涅槃路,即上求也。此位三种具足立名。二不坏回向。经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释云:对生死,说涅槃。若无生死,便无涅槃。如是则不独生死可坏,涅槃亦可坏也。因妄说真,无妄即无真。如是则非但妄当离,真亦当离。故云坏可坏,远离诸离也。此观心显,余二隐。三等一切佛回向。经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释云:本觉,即中道理。理本常寂,故云湛然。佛觉,即中观智。智中理中,原无二中,故名为齐。一切诸佛皆同此理,亦同此智,故名同等。上求显,余二隐。四至一切处回向。经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释云:上位合理向智说,故称一切佛。故经文上句说理,下句说智。此位精真发明,谓觉智独朗。即以此智,返照本觉之理。理本□穷横□,智亦如之。所谓无边刹海,不隔毫端。不动而至,故云一切处也。隐显同上。五无尽功德藏回向,经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释云:此收前一二位成于此位之功德也。世界,即所至之处。如来,即所等之佛。涉入,即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