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96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196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事显理也。故假大千宝施、以设问之。故言须菩提、于汝意下为云何也。设若有人、以金等七宝、充满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为多否耶。答言。宝满大千界、以用布施人、自然福胜、人所共知。故曰甚多。此言宝多施多。福德定多。乃约福德之相而答之也。须菩提固知世尊之意、原不在此。无非假此、较量福胜而已。故自征自释云、何以故呢。佛以大千宝施见问。我亦就世福相而答。是约世谛有相有为而言。若约胜义中绝相无为。岂可言福不福、而曰多不多哉。是福德相、即非福德性。佛以世谛见问。我亦以世谛而答。所以言甚多也。
○二况胜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举法施之福、胜宝施也。谓设若有人、于此般若经中、随便受持、或一卷半卷。或一章半章。乃至最少、一四句偈。或能为人演说其义。则其所得福德、胜彼前之大千宝施之福德也。又自征云。何以法施胜宝施耶。又自释云。须菩提。一切诸佛。及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知此经、是诸佛之母。亦即是诸佛法身。所以能成菩提之报身。即应化身、亦由之而现也。故有人能受持演说。其法施之福、胜宝施也。此佛仍约世谛有为而言。若约胜义谛中。则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有何佛法之可言。故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谓世俗谛中言佛法。胜义谛中非佛法也。
二约圣果广明住心无住四 初历明无住三 初小乘圣果二 初泛论三 初论见道位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此下广明上文云、菩萨应如是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等也。此盖佛欲当机深解住心无住之理。即将彼自所证之果、一一拈而问之。俾知菩萨、声闻、名虽有异。而无住之道一也。但以根有利钝。以致发心有大小不同耳。原佛所以拈之而问、无非借口传言。只要当机自述无住而已。故向下依次审问、皆云能作是念否。此佛以善权妙智之手捉贼追赃之法、令不打而自招耳。看当机俱答不也。即此二字观之。是尊者将无住之理、确有实证。是以明目张胆、对众哮吼、曰不也世尊。而况又引人类己。以己方人。复曰。我不作是念。且将无住之理、益彰明矣。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我且问尔、尔将谓初果之人、还作如是之念。自言我得初果(不么。)此中不字、乃自审自问之意。犹云还作是念耶。不作是念耶。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以根不入尘。而能入于圣流故也。即与观音、入流亡所之入同也。又名预流。以初预圣人之流类故。亦名逆流。以能逆生死流故。又名抵债。以能抵四恶之债、不酬偿故。其修证功夫。详四教仪集注。兹不具录。此位即见谛八智、为初果体。
○二论修道位二 初论二果位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梵云斯陀含。华言一来。谓但于人间天上、一往一来耳。此人证初果已。重虑缘真、断欲界前六品思惑。言思惑有四。谓贪、嗔、痴、慢。此四是俱生细惑、任运起者、障于修道。不易断故。分为九品。谓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此九品惑、二三果圣人断之。断至五品、名二果向。至六品尽、证第二果。言一往一来者。以九品思惑、能润欲界人间、七返生死。所谓独也二。共也二。独也一。共也一。独也半。共也半。言上上一品惑、润二生。上中、上下、共二生。中上、润一生。中中、中下、共一生。下上、润半生。下中、下下、共半生。故知今断六品、已损六生。犹有下三品残惑未尽、还润欲界一返生死。是故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断余惑也。此位即以见道八品、及修道六品无为、为二果体。言实无往来者。此果不比有漏凡夫、被有为业牵。如修戒善、或生天上。天报已尽、即转人间。此是凡夫随业牵引、所以有往来也。声闻进修无为。前念稍着、后念即觉。无为法中、来无所从。往无所至。既达心空无我。尚不可说无往来。何得更说有往来哉。
○三论三果位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梵云阿那含。华言不来。亦云不还。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从此寄位四禅。生净居天。更不还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不还也。断至八品、名三果向。至九品尽、证第三果。三品烦恼、共润一生。今已断之、更无惑润。断绝葛藤、故不还来。即以见道八品、及修道九品无为、为此果体。言实无不来者、谓情执俱超。智理并遣。三界之见已尽。下地之思又空。虽云不来。以悟无我、故不妨无来、而无不来也。
○三论无学位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梵云阿罗汉。华言无生。以无三界分段生故。又云应供。以应受人天供养故。又云杀贼。以能杀见思烦恼贼故。此人断上二界各有三种思惑、谓贪、痴、慢。此惑微细难除。故约八地分之。每地分成九品。合为七十二品。每品各有一无间、一解脱。断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至七十二品惑尽、证阿罗汉果。此位若以见修合论、总以八十九品无为成此果体。言实无法者、谓阿罗汉。不过无烦恼、不受生、应赴供。以有斯三义、故得受此名。除此以外、更无一法、名阿罗汉也。世尊下、是反释云。若一作念、我得此道。则四相宛然、与凡夫何异。繇此验知、必无此念也。前三果人、研真断惑、居有学位。故立果义、以酬其因。此阿罗汉、是无学人。具律仪、定共、道共、戒品。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三学具足。故能令见思之苦因已尽。生死之苦果自亡。正助道品已真修。有余无余而俱得。是之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获尽智、无生智矣。至此、惑尽真穷、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此位不言果而言道者。以显证极此理、可与觉道近也。
○二确证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正当机以己方人。故将自己生平一一自供自招。显出无住之义、以为四果确证。然虽如是。要知空生、硬作主张、良有所以。首则、闇合如来无住之旨、以助佛转轮。次则、明显已说不谬。因前已说一切皆以无为有别。而上具答不也。实无往来。实无不来。实无有法。乃至自证则曰。我不作(是念)实无所行者。此皆正显因无为法、而有差别也。以此谛观、则公私俱备。而当机之用心、可谓精且微矣。世尊下、正引己作证。即以佛所印可而证前四果无住之义。兼显无为差别之旨也。无诤者、华严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古德云。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今言无诤者。是人我、彼此、高下、圣凡、一相平等、无住真空。有住着相、即有对待。有对待、即有诤端。有诤端、即有胜负。长系生死、无解脱期。大经云。须菩提、住虚空地。人嫌我立、我则端坐。人嫌我坐、我终日立。于一切法中、不起一烦恼。不恼一众生。故得无诤也。梵云三昧、华言正受。又云正定。第一、即出乎类。拔乎萃也。言我不作念者、意谓、佛虽嘉赞于我、而我不起一念有得之心。谓是无诤第一人也。梵云阿兰那。华言无u。又云寂静。皆无诤义也。行、即无诤之行也。言实无所行者、反显若有所行、仍是取着分别心也。今言无所行、正显无为之行、亦不住也。
○二佛所得法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此佛引己以为当机作证也。佛因当机泛引、确证、二俱不谬。乃引往事以证其实。意言。须菩提。不惟汝等于我座前、无法可得四果。即我往昔于燃灯佛所、亦无法可得佛果菩提。故反问言。如来于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当机到此。心领神会。已知佛果(性空。解得)菩提非相。得而无得。无得而得。遂随口而应之曰、不也。以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尚无能得之心。那有所得之法。故曰实无所得也。燃灯古佛、是释迦第二僧祇授记之师也。本行集经云。昔有大城、名莲华国。王名降怨。有婆罗门、名日主。为王所重。分与半国、称为埏主。夫人名月上。所生一子名释提洹竭。出家成道、号曰燃灯。亦名定光。以初生时、身边有光如灯故。或问。前于果法离相章中。已曰须菩提。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得耶。并有所说法耶。已问过矣。今何重问。答。前是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明度生离相之旨。乃就佛果上所得有无为问。今者是释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以明住心无住之义。乃以佛因中于法得与不得为问。前问是佛果上自证菩提。今问是佛因中求得菩提。义自各别。非重文也。
○三菩萨庄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此结证无为差别意也。意谓、汝既知无为法中、佛于燃灯、实无所得。可知佛为菩萨时、三大僧祇、修行六度、庄严佛土之事不。当机答以不也。谓据无为法中、实无庄严佛土之事。何以下、释成不也所以。言庄严者、自净其心也。佛土者、唯心净土也。空生已解清净为心。但能心净、则佛土净。故答不也。庄严佛土者、乃约俗谛说实报土也。以菩萨六度万行、福慧庄严、所不无者。故说有庄严耳。即非庄严者、此约真谛明法性土也。乃清净性地、寂光真境、即吾人之自心。其为体也、离四句。绝百非。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言说。尚不可以无相(论量)岂可说有相庄严。是知心原非相、土岂可庄严乎。故曰即非庄严也。言是名庄严者、乃双融二谛意也。以第一义谛中、真空不碍于妙有。妙有不碍于真空。虽在实际理地、本无庄严之可得。若今事门头、不妨炽然庄严。虽无庄严之实、然亦不废庄严之名。故曰是名庄严也。须知即非庄严、乃不取法、是无法相也。是名庄严、乃不取非法、是无非法相也。
○二正明无住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正明无住生心也。是故二字、是结定之词。良以前来略示、广明、二科。自小乘圣果、至佛所得法、菩萨庄严、种种分析。无一不明无住之义。至此、结云。(是故)须菩提。最初问我应云何住住、我答应如是住。然复示云、于法应无所住。但应如所教住。今此直提初问初答之语、而正结也。故言诸菩萨应当如是生清净心。如是者。逆指上来略示、广明、种种无住之文也。清、不浊也。净、无染也。若菩萨心中、稍有一念住着、不名清净。今言清净生心者。菩萨但于二六时中。不沾一尘。不染一法。净裸裸。赤洒洒。即是不住而生心也。良以般若妙心、犹如净明圆镜。若住一尘、即为染污。一尘不住、则物物斯鉴。古德云。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直饶寸丝不挂、万里无云、即虚空也须吃棒者、即此之谓也。应无所住者、真空也。而生其心者、妙有也。此二句文、作一句看。即为中道第一义谛。是教住心菩萨、心无所住。住亦非住。生即无生。无生而生。但涉一念、即有所著。不名无住。直饶有个不住心在、早已住也。欲不住境、须不住心。苟能心无所住。便知境亦无处。所谓路到水穷山尽处。行兴自消。火至灰飞灭时。余烬自冷。果然如是。虽终日生、而无生。终日住、而无住。不生之生。何妨任运而生。无住之住。不碍随缘而住。以是而推。则穿衣吃饭、无非本地风光。送客迎宾、尽露当人面目。所谓尘尘是宝。处处逢渠。何法不属无住真心。是物皆彰般若妙体。故知当机于如来未开口前、即叹希有者。正是于此无住理中、窥见一斑耳。
○三喻明无住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此以喻结法也。良以上文所说清净心者。乃凡圣之分疆、生佛之总路也。诸佛之所证、证此也。菩萨之所修、修此也。众生之所迷、迷此也。列祖之所悟、悟此也。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亦此也。故迷之者、入六道轮回。悟之者、游三德秘藏。即今世尊、于祇园会上、亦无别法可说。无非就众生本有而拈示也。所以前来着衣持〇、出入往来、便是发明本地风光。当机(尔时虽然)得个消息。无如大众、眼钝头迷。只知随众着衣持〇、出入往来。终日忙忙、同人起倒。要且不知本命元辰、在甚么处。是以尊者自庆已知、悲他未悟。合掌一心、顿兴三问。烦累世尊。初酬住降之请。次答菩提之问。而复又开广略二门。委细发明、降心离相。住心无住之旨也。然此无住真心。人虽日用、(而不自知。)是以世尊巧设一问。借事显理。令其易知而易解也。乃有二意。一者、就喻详事。二、合法显理。经言。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为大否。乃以非喻为喻也。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迥出?'、曰高。居四海之中。出水入水、各有(八万四千)由旬。环列七金。总统六万诸山、而为眷属。纵海浪千寻。巍然不动。名山王也。于意句。征而问之。为大否。答言甚大。乃就事论事。问大答大也。而当机亦知佛意、原不在此。故向下遂就路还家、打一转语云。虽身如须弥、犹未为大。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言非身者、非色身也。名身者、指法身也。而此法身、包万象。括森罗。非大非小。非色非形。乃可名为大身也。就喻详事之意、如此而已。第二意者。须弥成四宝。居四海。环七金。统六万。千波万浪、能不动者。以喻清净心。具四妙德。居四生海。浑于七趣。沦于六道。千生万劫、入死出生。从来不曾、动着丝毫。所谓在生死而不垢。处涅槃而不净。乃为无住清净真心耳。其体包含万法。总括十界。竖澈三际之底。横穷法界之边。语小无表。语大无外。故云甚大也。切研甚大、有深意在。且世尊问大。当机答大、足矣。须云甚者。乃转身之句也。意谓须弥虽大、尚属有为。五位法中、色法所收。三性之内、无记性摄。有方分之可析。历劫火以成灰。佛先不云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则十方世界、尚尔成虚。断不真指须弥、认之为大。故知须弥之大、未为大也。十方之宽、未为宽也。能包十方之宽、纳须弥之大者、才方谓之真大也。(故云佛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