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204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204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即妙极法身。以福智庄严。上品法乐为自受用。所谓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余涅槃寂静乐也。他受用。即今文之如来也。以有十地菩萨机感。自受用佛。于法性土中。现起他受用土。名华藏世界。示圆满报身。坐大宝莲华天光王座。说圆满修多罗。即华严教主。卢舍那佛是也。故曰。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如来。为能教之佛。菩萨为所化之机也。三应身二者。谓胜应。劣应。胜应身者。即他受用身。复有二义。一纯胜应身。即说华严大教。独被菩萨。不共二乘。所以二乘在座。眼不见佛。耳不闻声。若聋哑然。二带劣胜应身。说共般若。三乘同被是也。劣应。亦名化身。又二。一佛界化身。二九界化身。如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九界身得度者。随九界身。或显或密。有感则应。随类应化。度彼有缘。所谓应以天龙八部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是也。教为能被。机为所被。佛为能化。众生为所化也。讲第七识竟。
○四讲第八识颂分二 一颂凡情
性惟无覆五□行。
  此颂第八识之王所也。性本有三。一善性。二恶性。三无记性。此识不落善恶。唯是无记。无记有二。一有覆无记。二无覆无记。此识不与染法相应。唯是无覆。故云性惟无覆。言无覆者。覆指染法。以染法有障碍盖覆二义。谓障碍圣道。不得生起。盖覆真心。不得清净。第八识无此二义。故云无覆。言无记者。记即忆念分明记别。第八无之。故云无记。如镜体清净。光明本非青黄。故能现青黄耳。此识亦复如是。本非善恶。而能为善恶依。此约所依显无记也。此识是异熟性。异谓别异。熟谓成熟。既是异熟。定非善恶。以非善恶。所以随善恶而升沉。此约异熟显无记也。善恶二业。前六所造。善恶是能熏。此识是所熏。所熏非善恶。而能受善恶熏。此约所熏显无记也。此识唯与□行五心所相应。论云。第八阿赖耶。无始时来。乃至未转。恒与□行五心所相应。故楞伽经云。流注生住灭者是也。因有□行心所。所以生住灭相流注不息。受熏持种永永不坏也。其相微细。犹如瀑流。佛顶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此之谓也。
界地随他业力生。
  此颂第八本无生死。但随业力而流转耳。界指三界。地指九地。合欲界为一地。谓五趣杂居地。开色界为四地。谓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亦有四地。谓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他指第六识。谓造善恶业。皆以第六为主故。以善恶皆有殊胜之力。极为强猛。第六所造之业。无论善恶。皆能熏于第八。第八受善恶熏。所以随他第六所造业力。牵生三界。往来九地。或于五趣之中。或于八地之上。乘善恶因。受苦乐果。为总报之主也。又前七无体。全依第八而为体故。何以故。有三义故。一周□义。谓此识□三界。简前五不□无色界故。二常相续义。简第六有间断故。三业招义。简第七全无业招。自是有覆。非他业故。具三义故。所以为前七之体也。可见此识为总报之主。而前六为别报之主也。
二乘不了因迷执。繇此能兴论主诤。
  此颂第八识相隐微。非二乘道眼所能见也。二乘。谓罗汉辟支。简非大乘菩萨也。不了者。世尊于小乘经中。一向未曾显说故。所以不说者。以此识微细。非思量所知。非小慧能解。七地菩萨。尚未能尽知。况地前之大士乎。故佛顶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即此之谓也。须知世尊。寻常为小根人。但说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故钝根二乘。一向未闻。以浅智难知。故云不了。以此识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若说是真。恐彼执之为主人公。喻如认贼为子。若说非真。恐彼舍此别求。喻如弃波觅水。论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云因迷执。谓因佛语而起迷是执非之咎也。迷则迷于佛旨。执则执于权教。殊不知此识是有情总报之主。生死涅槃之依。以不了故。而拨为无。故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理。以与之诤。盖欲破彼妄执。俾信有此第八识是真妄之根本也。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此颂第八识体相渊微。随缘生七之义也。浩浩者。广大无涯之貌。三藏者。谓能藏所藏执藏也。盖谓本如来藏性海。繇无始不思议熏。转变而为识海。故此识体。广大无涯。茫无畔岸。具足三藏之义。故名藏识。一能藏者。有能持义。譬如库藏。能藏一切宝物。此识亦复如是。自无量劫来。所作一切善恶种子。唯此识能藏。此约持种边说。二所藏者。即所依义。如世之宝藏。是种种宝物之所依故。此识为世出世法善恶之所依。故曰所藏。此约受熏边说。三执藏。谓坚守不舍义。如世之库藏。必为人守。此识亦然。为染污末那坚执为我。故称执藏。复次能藏者。谓根身器界。皆唯此识能含藏。故论云。欲觅一切法。总在赖耶中。所藏者。谓此识体。即以色心等为所藏处。以色心等法。是此识之相见二分。故论云。欲觅赖耶识。只在色心中。具有如上诸义。能令积劫因果。不失不坏。广无边际。故云浩浩。深无底止。故不可穷也。第八识体。繇来湛寂。故称渊深。前云流注生异灭相者。繇为无明境风鼓动。致现七波六浪之形。生去灭来。变迁不息。若不生信发解。破妄显真。不至妄穷真极。尽未来际。无有间断。故知此识如水。前七转识。依此得起。如波似浪。此识所现境界之相。能与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故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此其证也。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
  此颂八识之力用也。言此识既能受善恶熏。又能持善恶种。更能为善恶之所依。乃至根身器界。皆能守之不失。执之不坏。故能范围法界。横竖该罗。所以为总报之主也。上天堂。下地狱。出马腹。入驴胎。脱壳后去。投胎先来。圣凡命脉。生死根柢。皆以此识为主。故曰主人翁也。瑜伽论云。恶者上前冷。善者下先冰。善恶如相等。暖相犹在心。杂宝藏经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皆证主人去后义也。佛顶经云。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又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皆证主人先来义也。讲凡情竟。
  问。第八缘几境。答。一境。谓性境也。有三类不同。一种子。二根身。三器界。言种子者。指第八自证分上一分生现功能。谓之种子。其义云何。曰。有能生义。如谷麦子。能生芽茎。故名为种。此亦如是。能生现行。故亦名种。从喻得名也。或曰。因中见分。不向内缘。今既种依自证。若见缘种者。岂非内缘耶。曰。但缘种子。不缘自证。凡见所缘者。皆相分摄。相属于外。不属内故。然则相见皆依自证分起。见既属内。相何以属外耶。曰。此内外与寻常不同。非如隔壁之内外。乃约义理之内外也。见属心。义说为内。相属境。义说为外。称理而谈。本无内外。若实有外。心外有法。理乖唯识。反成外道邪见。言根身者。即有根之身是也。言器世间者。谓有情所依。世间如器。故以名焉。
○二颂圣智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颂第八。从凡入圣。自因及果。前后名义。有三不同也。一名阿赖耶。此云含藏。以具三藏义故。解见前篇。亦云无没。以真如不变之体。虽随生死之缘。不失不坏。其体如故。纵有第七念念执我。而无记之性常恒不变。别教菩萨。从初发心。仰信中道。先修空观。伏断分别我执。次修假观。伏断分别法执。后修中观。亦名平等观。亦名二空观。经历三贤。登欢喜地。名为见道。从此已去。至远行地。皆名修道。渐破俱生我执。烦恼永断。方不受熏。至此。前七不起我执。三藏之名。至此休矣。显过最重。故云不动地前才舍藏也。不动。指第八地之名耳。二名异熟。谓八地以后。还有微细俱生法执。及有漏善种。尚引后果。(亦从)无始一念不觉以来。乃至等觉后心。此识皆得称异熟名。复具三义。一变异而熟。谓因种变异。果方成熟故。二异时而熟。谓因灭果生。定异时故。三异类而熟。谓善恶二因。至果方熟故。具此三义。名异熟也。自八地无功用道。任运断执。至等觉后心。以金刚智。烁破微细法执。一念顿断最初生相无明。入妙觉位。因亡果丧。名解脱道。至此异熟方空。故云金刚道后异熟空也。三名庵摩罗。此云白净。谓如来藏清净真如。虽在生死。本来无染。故曰白净。古德云。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居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此之谓也。又名无垢。谓从初发心闻法修观。断执入空。翻染成净。直至佛果。净体本然。故云无垢。本如来藏。以有鉴机照察之用无思而应。不虑而知。故称为识。又名一切种识。此亦通于因果凡圣等位。但至成佛之后。则惟持圆满无漏善种。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更不受熏。以其一切有漏种子。及一分劣无漏种。皆永断故。即前无垢白净义也。大圆者。即大圆镜智。即指此识。至果地满足。方与别境中极善无漏之慧心所相应。以其识体清净。慧光朗曜。识净慧发。即在同时。故曰大圆无垢同时发。如是。则法界洞朗。真俗等观。十方世界。微尘刹土。无不圆明普照。故曰普照十方尘刹中也。有云。大圆无垢清净心者。即契经所谓第九白净识也。前八。以有无明黑业。染而非净。悟之。即在缠如来藏。第九。则本体洁白。净而非染。悟之。即出缠如来藏。是以深密明第九者。即八中之净分。所以道。约诸识门。虽一多不定。皆是体用缘起。本末相收。本。第九也。末。第八也。从本向末。寂而常用。摄末归本。用而常寂。寂而常用故。静而不结。用而常寂故。动而不乱。静而不结故。真如即是缘起。动而不乱故。缘起即是真如。真如是缘起故。无真如不生灭。即九为八。缘起是真如故。无生灭不真如。即八为九。要知违法界故。说真如是生灭。即理随情变也。顺法界故。
说生灭即真如。即情成理用也。如此发明。即情显理。理本无生。即理荡情。情无自性。无性。则八相元空。无生。则一真不住。不住故。含藏妙有。元空故。白净现前。故称大圆。乃名无垢。即华严之法界。楞严之妙心。法华之实相。涅槃之常住。非大圆满觉。其孰能证乎此。良繇无始一念不觉之无明。迷此一心。遂将真如本有理体。转变而为妄相。本有智光。转变而为妄见。今翻染成净。返妄归真。泯见相而归于一
心。复还如智如理。一而不二方尽一心之源。证唯识之极处。成如来之妙果。可谓能事毕矣。
  讲八识规矩颂竟。续讲百法明门论一切法无我句。分二。先明一切法。即将百法。分为五科。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其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上来详明已竟。今唯后之三科耳。仍分为三。
一色法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前五为内色)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后六为外色)
  言色法者。心王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吾人内身之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复有二。一者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二者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就此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眼识缘之。即名为色。此色即是眼识相分。乃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喻如镜中之影。未尝亲缘本质色也。依正二报。动则有声。耳识缘之。自变声相。依正二报。具香臭气。鼻识缘之。自变香相。依正二报。具甜淡等六味。舌识缘之。自变味相。依正二报。具冷暖坚润等触。身识缘之。自变触相。五尘落谢影子。并及表无表色。定果色等。惟是意识所缘相分。名法处所摄色。盖法处所摄有二。一者心法。即五十一心所也。二者色法。即意识所变相分是也。然五十一个心所。亦各自变相分。其所变相。随于心王摄入六尘。故除此十一色法。更无他色可得。则知色惟心王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明矣。
二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相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先明总意
  若言相应者。和顺之义。今言不。又言行者。以得等二十四种。非能缘。故不与心及心所相应。非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有生灭。故不与无为法相应。故唯识论云。非如色心及诸心所体相可得。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实有。但依色心及诸心所分位假立。今直云心不相应行者。虽依三法假立。而色是心及心所之所现影。心所又即与心相应。故但言心。明其总不离心也。
○次解别义
  一得者。有三义。一种子。二自在。三现起。命根者。于众同分中先业所引。连持色心。决定住持为性。众同分者。于诸有情。自类相似为性。异生性者。妄计我法。不与圣人二空智性相同。于诸圣法不得为性。无想定者厌离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心所。一切不行。唯第七(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此定已离□净贪。未离上贪。唯以灭心为性。灭尽定者。(三果以上)圣人。欲暂止息受想劳虑。此定已离无所有处贪。从非非想定更起胜进。游观无漏。以为加行。乃得趋入。入此定已。(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彼心)所。亦皆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暂止息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所法灭为性。无想报者。外道修无想定。得成就已。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揽彼四禅微细色质为身。此身即是第八所变相分。依此色心分位假立。由不恒现行心心所法灭为性。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增语为性。句身者。句诠诸法差别。如开水温水冷水等。增语为性。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集联诸字为性。以能表彰前二种故。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谓语言依声立。书册依色立。心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根识)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六种根识)明利。六尘皆得为教。为行。为理经也。生者。依于色心仗缘显现假立。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为性。住者。依于色心暂时相似相续假立。即是诸行相续流转为性。老者。亦名异。依于色心迁变不停渐就衰异假立。亦即是诸行相续变坏为性。无常者。亦名灭。依于色心暂有还无假立。亦即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流转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