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烦容纳。切勿性急。又复应知。病是死因。宜生欢喜。何以故。设使从因趋果。仗此一病。即可以离苦得乐也。我娑婆世界。上天下地。无处不苦。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尔出家几十年。抱定以生西方为宗趣。今因病而脱苦。则千幸万幸也。宁不欢喜乎。从此将一切妄想。都要放下。单单抱住生西方一个念头。莫管他死之与否。尔只咬定阿弥陀佛四字。保尔得大自在。尔其志之。毋忘我嘱。切记切记。
示复无锡杨居士
天台智者圣祖云。理具三千。故有事造三千。若无事造。焉知理具。须事理圆融。达理事不二。万不执一而废一也。莲祖云。着事而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执理而废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杨君两项问词。俱从理想发现。若执之为是。大似贫士获豪券也。先答第一项云。君所建心庵者。试问能建者是谁人。所建者是何物。若云。能建所建。俱是尔心。心本现成。何须建得。若用建得。即事造也。若用事造。何得应念便成。若从事造庵。应念即成。无有是处。古德云。三世诸佛。被老僧一口吞尽。尔向何处承事供养。而况所想之庵。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八方无壁障。四面又无门。又道设种种花香音乐。供养三世无面孔佛菩萨。此等空谈。害多利少。将来成一豁达空导师。教人献心香。供心佛。执性废修。着理迷事。众生作恶者无罪。行善者徒劳。永嘉大师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佛言。宁可著有如须弥。不可着空如芥子。以有病易治。空病难除故也。此一问为害非细。若是修净业人。此种空病。从懒惰懈怠心生。以天时寒冷。手怕捻珠。因持名劳力。空坐安闲。用聪明知见。少见偏空理性。起偏空理想。拨弃事造。专尚理具也。须知真性妙理。平等圆融。既知理具。必知事造。若执理废事。理亦不圆矣。不可不知。答第二项。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据来问。先立四句。俱云。不可度者。似亦不然。□象。事也。心性。理也。以有人我之执。故开二度之门。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自他了不可得。此据理而言也。经云。理虽顿悟。乘悟并销。事必渐除。因次第尽。故我佛开二度之门。即此二门。均有事有理。故曰众生无边誓度。自性众生誓度云云。仍须事理圆融。不可偏执。问词依一心而立法。执理法也。举海波而立喻。亦复如是。如果坚执不化。为害尤甚。
开示常堂主师
参禅一法。法久弊深。今人所看话头。乃古人之病以为法。无怪乎参禅者多。获益者寡。要得真实受用者。如披沙拣金耳。不道全无。千百万中。难得一个焉。试看于话头上。摸索得四五十年。到得末后。反不若念佛的老婆子。岂不深可痛惜也哉。夫参禅教(看念)佛是谁。始于明朝毒'本善禅师。当时宏扬净土。提倡念佛。而会下学者。口虽念佛。而心驰散。和尚俟众收摄佛号之间。示以念佛的是谁。教他从此发疑。可谓禅净双修也。只此一法。在当初唱之时。最为妙极。疑时参禅。不疑念佛。今人将这一法。不教念佛。单教参禅。不知此法最贵者。能发疑情。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若无起疑。即成弊矣。今人不问疑之与否。只管教他参谁。岂非以病为法也耶。须知参禅。贵在现前一念灵知不昧之心。不顾前念。亦不起后念。前后不续。中间自孤。当尔之时。前念已灭无须顾。后念未起。无须续。正恁么时。善恶俱不思量。唯是正念圆明。方名真看话头。求其今人如此用功者有否。这犹是初心人用心法也。若是久修者。便知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尽可随缘放旷。起幻度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以道自娱。随机应用。若问生死如何。天上人间。往来五道。随业升沈耳。永明祖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宁不寒心乎哉。复次参禅仗自力。匪唯不能了生死。而开悟二字。岂易言哉。几十年用心。一个话头。尚靠不住。一点境风。也作不得主。可谓虚消信施。空过光阴。真可怜悯也矣。夫念佛乃我世尊澈底悲心。无问自说之法门。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圆则三根普被。顿则七日成功。简则四字洪名。易则提起便是。不劳观想。不必参究。是心念佛。是心是佛。超出禅教律。并摄禅教律。何以故。参禅看话头。念佛即一句佛号为话头。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此即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与参禅何异呢。教中修心。不外止观。念佛念念是佛。即是止。句句分明即是观。律下修心。声闻戒止持作犯。菩萨戒作持止犯。念佛人口诵佛名。心忆净念。三毒沉埋。六根清净。律在其中矣。参禅人。最忌看语录。何以故。将他作解。塞自悟门故。念佛人宜多看净土经书。增益信愿。总之第一要生死心切。若生死心不切。即念佛亦不过培些净因而已。念佛上仗佛之愿力。下仗己之愿力。并仗夙生之本有功德力。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所以为最稳当也。譬如渡海。必须有船。非船无以能渡。往生必须发愿。无愿不能往生。愿之力大矣哉。念佛不发愿。终不能往生。不往生净土。终不得了生脱死。故知要了生死。须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离此一门之外。无别出生死路也。今尔年逾三旬。春秋正富。虽然如是。一半过了也。向后还有几许光阴。尚无把握。己躬下事。不可不办。若待至腊月三十到来。悔无及也。而今后有一天光阴。忙一天法事。不是益他。总须利己。少说几句话。多念几声佛。有一天工夫。作一天功德。方不负多劫多生所种善因。今生以比丘身而修净业。到得临命终时。一念相应。即得往生。一得往生。便登不退。圆见三身。圆净四土。圆登三不退。乘愿再来。回入娑婆。化诸有情。同登净土。自利利他。尽未来际。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尔意以为然乎。请三覆斯言。至嘱至嘱。
答问
答江西刘士安居士十四问
一问。内典中有说罪福性空。何以释迦成佛。犹有受宿世报应处。究竟定业能逃否。
答。罪与福皆从缘生。所以性空。以其缘生无性故也。夫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我佛所以示现有报者。以警众生。既知有罪。不可不忏。不忏则定业固不可逃也。
二问。古德论净宗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二语应作何见解。方得理事圆融。
答。生则决定生。事也。去则实不去。理也。两句作一句读。方为圆融。所以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三问。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何以有此智慧。犹不能去摩登之缚。而世尊亦诃为畜闻成过。其果徒闻不能得受用耶。若谓为不得受用。何以阿难又能证得须陀洹果。且佛经中每有偶闻法语而立证无生忍者。亦有畜类闻经听法而得解脱者。又似仅仅一闻。便可以得受用。究竟闻思修三者。倘缺其一。能否得到受用。
答。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此文殊大士语也。阿难
声流转。故谓畜闻成过。从闻而获益者固多。或是久修行者。如香严闻击竹声而悟道。或是宿种正发。如畜生闻经而获益者。未可概论。若要现前受用。务须从闻思修。方为最捷。
四问。金刚经所标之三十二分。普通多连一并读诵。亦有主张应摘除不必读诵者。果以适从何者为最妥善。得算为如法读诵。
答。金刚经章段分为三十二者。由梁昭明太子而始。如着疏之科纲。若真实为受持诵经。不必连带。但诵经文可也。此之为如法诵经。若俗务冗忙。但依章段而中止。亦无不可。
五问。空假中三谛妙理。能否圆融诸宗。可称为佛法总持否。小果声闻。亦能明得此道否。
答。三谛圆融之理。本是大乘妙法。彼小乘人。尚不闻其名。何况有解。解则非小乘矣。
六问。心与性有何分别。
答。心与性本是不可分。若以勉强分之。以不变为性。以圆融为心。此二义务须深研。不可草草。
七问。阿难既证初果。何以还不识心之所在。专为末世钝根人说法欤。
答。楞严之谓心。经所云常住真心。此心圆具三谛之理。阿难此时尚未证到初果。所拟之意。所问之言。皆为见之分别所惑。故知见惑所摄。直至问七大后。才证初果。故自述云。销我亿劫颠倒想。颠倒想。即见惑也。
八问。闻法之时。应如何用心。才不是以缘心听法。
答。闻法之时。耳听法音。莫余思觉。当以句句会归自心可尔。
九问。应如何修持。才与菩提心相应。须如何行持。方能使菩提心相续而不忘失。
答。菩提心。四弘誓愿是也。终日所起之身口意三。宜与四弘有一弘相应。当念念觉察。则自不忘矣。
十问。止观工夫。是否即为寂照。是否即为禅定。然细推寂照二字。寂应不离照。离照则必昏沉。便非真寂。若照则应不离寂。离寂则必散乱。便非真照。而真实之寂照。必定寂中有照。照中有寂。似可谓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而工夫打成一片时。当无寂照之划然可分。是寂照二字。亦可作一字看。如此见解。有无错误。且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者。寂即是不变之体。照即是随缘之用否。
答。寂照是体。性德也。止观是依寂照所起之行。修德也。禅定是泛称之通名。禅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有出世之上上禅。能依寂照所起之止观。即出世之上上禅也。寂照本不能离。离即非真。说得很对。是自中不二之道。即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当于自心中亲切体认。不可徒落理想。至嘱至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指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有可说。亦有不可说。此在达意与不达意之间耳。请详研之。
十一问。贪嗔痴慢疑五者。似觉嗔慢二习最重者。居多数。且觉此二种习气。尤为难断。所以除普通人外。佛教四众弟子。亦有偶因细故。便动无明之火者。有许多免不了我慢贡高。动辄轻慢他人者。即平日有点慧解。遇境每不相应。似此深重之结习。一则自烧其功德之林。一则自塞其般若之津。实为学佛人之大病。殊可痛惜。窃思对治之方。似以多诵大乘经典。或勤修忏法为最妙。是否有当。抑更有对治之捷径欤。
答。贪嗔痴慢疑。名五钝使。是根本烦恼。俱生之我执也。轻重各有所偏。习之最重者。总是以贪为本。彼嗔慢二习。皆贪习之所主使也。是以楞严业果相续。皆结归贪。故知先须断除贪习为第一要图。若仅读诵大乘。恐不能顿除宿习。最好是勤修忏法。然忏法有二。一者事忏。即四明之大悲忏。慈云之净土忏是。二者理忏。即普贤观经云端坐念实相是。若云对治捷径。无如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耳。
十二问。若人持斋受戒。经历若干时日。忽一旦破毁。固有罪报。但以前受持功德。能否存在。抑因毁犯而一概消灭。然有认为功过各有者。此种见地。有无错误。
答。持斋受戒。是忏罪集福。破斋毁戒。是折福招愆。是敌体相反。何谓存在。若言各有者。须知有心所作之功。与无心所犯之过。功力大。过力小。以小小之过。断不克销大大之功也。否则恐难存在。
十三问。人有犯罪行为。忽因障碍中止未遂。若依世法中之法律。则未遂犯亦有科罪者。然以佛法因果不爽而言。仅有恶念。而未成恶事者。亦须受报否。
答。有因缘法业四种之罪不同。彼虽中止未遂所欲。不过仅免业罪耳。余三之罪。所未曾免。是以世之法律。亦有科罪者。若受过菩萨戒。起一恶念。即有一罪。彼但受声闻戒者。成事有。起念无。
十四问。本年二月观音诞辰。夜半将醒时。心中忽然率成二句。其文曰凡属有为皆是幻。要知即幻以明真。历历明明。一字不差。因思此时将醒而未大醒。即犹在寤寐之间。心中并无思索。忽然成句。而又是个法语。似不无研究之价值。自心业识欤。慈力加被欤。
答。是宿种发萌灵苗欲秀。是心识。非慈力。
答郑公硕居士六问
一问。佛书上均定朝晚课。设不用此法。而时时念万德洪名。亦能生西否。再作事时。口念不停。亦有功德否。
答。先德订定早晚功课。原为后人不能时时持念佛名而设。果能于朝三暮四。持念不辍。即早晚功课。亦何妨于持念耶。就是能时时持念。若不发愿回向。仍亦不能往生。何以故。以有行无愿故。古德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若不加发愿回向。仅作时时持念。就是念到一心不乱。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土人。不可不知。若作事时。断不能口念不停。以凡夫心无二用故。如果一方面作事。一方面口念。虽是散善功德。胜于不念人多矣。岂谓全无功德哉。
二问。现在大略照学佛捷径。先于供像前焚香三拜。跪念赞佛偈。念毕又三拜。次起立绕念南无阿弥陀佛。约十分钟。后坐念约四五十分钟。接念弥陀经一卷。往生净土真言七遍。持咒毕。起立再跪。念莲池大师发愿文一遍。诵毕三拜而止。有何不合否。惟照书上云。赞佛偈。每句须一拜。共要九拜。后念三圣。又三唱三拜。而念弥陀经。又谓跏趺朗诵。念往生咒。趺立随意。发愿文亦然。窃念前者未免气乱而心散。后者似觉简单而不恭。究应如何以为宜。
答。学佛捷径。是个人之臆见。并不依古人作模范也。此间有一种净业日课仪规。繁简适宜。有空则多做。不遑则少念。只消信真愿切。临终决定往生。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另纸寄呈。即希鉴核。
三问。专念六字洪名。是否亦能生西。如果亦可。何不去繁就简。
答。专念六字。千难万难。即如寻常粥饭。尚不能专。矧办了生脱死之大事乎。以其不能长专。是以加诵经持咒。礼拜回向等事。庶几而能永久常行。一生不退。如专念六字。必彡期取办。或定一七日。乃至三七日。或可专行。名修一行三昧。若谓一生常专。恐或不能。以众生习气重故。谁能纯一无杂。专念六字耶。其每日发愿回向。决不可少。
四问。临终生西。有不坐起合掌念佛而逝否。头顶是否必须后冷。
答。问临终往生境界。原无一定。只须平时有愿。临终无大障碍或坐或卧。俱得往生。以往生净土是超凡入圣地位。故须头顶后冷。经云。顶圣眼生天。人胸饿鬼腹。畜生两腿膝。地狱足下下。
五问。设平日颇有信心。而对于名利。未能完全舍弃。亦可生西否。抑单持五戒。茹素念佛。尚不足恃否。
答。夫名与利。是生死之大关键也。此关不透。设虽平日颇具信心。但信本不足恃。且有名利萦心。说不到生西二字。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极乐之生。必由念一。洵为至论。而欲出娑婆。设有一爱未除。即恐难离世网。非独爱重者然也。况名利未能完全舍弃乎。言单持五戒。茹素念佛者。非谓其尚不足恃。只要加一求生极乐之愿。恳切至心回向。决定往生。
六问。对于正室。是否亦当隔离。其不能隔离。是否不能成道。
答。若谓了生脱死。是戒淫为第一义。楞严经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故知欲成办道业。必以戒淫为第一义。若为宗嗣起见。欲罢不能。见子后宜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