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须灭心。不究自心。希求符咒。亦弃本逐末之见。岐途与否。非我所知。总之行门无论显密。务必以戒为基。彼黄教僧徒。但持秘咒。不贵戒杀。似非我佛本旨。想律仪全荒。定道二共之戒。不待言矣。夫秉教修持。必须戒根清净。楞严清净明诲。言之详矣。佛言不信。孰言可信。未审高明以为善否。肃此奉覆。并候春祺百益。
谛闲谨肃。
覆镇海方祖年居士书(一)
圣胤居士慧鉴。娑婆苦大都之世界。阎浮苦中都之大洲。中华苦小都之大国也。风鹤频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前孙齐合作。沪渎又在惊风骇浪之中。且喜我大居士福星朗耀。早已离申。忻慰无量。接奉手书。领悉一是。足见居士护法热忱。苦心孤诣。获福之钜。无可限量。惟冀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若不跳出苦国苦洲苦世界外。不到极乐故乡。受苦何央。尚期恳切发愿。至诚回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想智者以为然也。肃复。敬候 合第均庆。
谛闲敬复
覆镇海方祖年居士书(二)
圣胤居士慧鉴。接奉手书。哀悉令媛出樊笼而竟游冥界。亲历其间苦境。然后始肯舍迷途而登觉岸。如善财见胜热婆罗门。亲证法界已。而后可登毗卢宝阁也。老朽曾允绍兴戒珠寺佛学研究联合会。订于本月廿七日上午。为诸会员授受皈戒。并许准预日动身赴绍。该会派船在娥埠待候。不审 尊事能否可升上一天。如能升上。可遂双方所愿。未卜 尊意以为然否耶。佛法为普度慈航。贵伉俪已同入于弥陀愿海。幸勿作生灭领会。切嘱切嘱。
覆绍兴单寄□居士书(一)
显道居士慧鉴。四月间匆匆作别。弹指而夏而秋而冬。又而腊灭春生。无怪乎古人有隙驹之叹也。遥想法身无恙。慧日常悬。接奉手书。承惠厚礼二包。感愧奚似。大著足证佛学功纯。欣慰无量。惟是此篇论说。一往读之。文法循序。井井有条。无从蛇足。然而再往详阅。不无斟酌之点。乃切实之论。非有意吹求也。未敢自以为是。谨赠之以作研究之资耳。敬伸谢悃。并候年祺百益。
谛闲谨复
再启者。研究佛学之程序。在年纪上之比较。大有不同之处。且如英年习学。自应从理路上注意。先期悟明真理。后可博览?经。以期上报四思。下度三有。如居士老年学佛。先须识得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今世幸得人身。又逢佛法。依法修持。专修净业。决定能出苦途。能生乐土。真信切愿。决志往生。只贵老实念佛。不贵理解浅深。以理解惟增长习气。不能忏摩宿业故也。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此是理上忏悔。不增文字之习气也。如或未能坐念实相。反不若老实念佛。无量寿经云。至心念一声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足证念佛忏罪。其功伟矣。况老景临身。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也。是日已过。命亦随之而减。此生不度。更待何生耶。生死事大。其余都可商量。志之毋忽。 闲又及。
覆上海余稚鸿居士书
圣勋居士慧鉴。接奉手教。并宋高僧传。敬悉一是。夫传与序。并非背驰。不过各有详略耳。无甚妨碍。且僧传与缘序。俱出宋人之手。只此三卷流通之本。□满寰球。从无有人议及序者。宋传亦流行久矣。并未于理不顺。似与忏法无妨。读者宜以序传合参。取其详以补其略。而略者可悉其详矣。各取其长。以补我短。有何异义之可言。肃复。并候安乐百益。
谛闲覆。
覆盐城陶德曾居士书
德曾居士慧鉴。前者接奉手书。以讲务繁究。不遑奉答。兹以经事告圆。不敢不以直言奉告。足下为令堂夫人增延福寿。以刻经法施。于诸施中最为第一。何善如之。窃惟以石本校□。似欠妥当。夫石刻之经。错讹甚多。如以彐作姤。以今作令。以妄作忘。以二十作廿。以三十作卅等。不胜枚举。此种刻法。足证必非以慎心人所刻。万不可用为标准。足下博达古今。奚必以在汉所刻之经。奉为玉律金科。以瞎天下后世之初机学者也耶。闲愧钝根。未敢博览?书。惟依先太祖智者大师。递代相承之法华一经。奉为祖训。忆自先太祖智者。初礼南岳思大师。思祖令入普贤观道场。读诵妙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出定后。求证思祖。祖曰。此是法华三昧。非子莫证。非我莫识。历世相承四十余世矣。闲是第四十四世之嫡孙也。余经不敢自夸。唯法华一经。确有心得。普陀印老。深入经藏。于校经一事。颇肯细意。不厌烦劳。闻将足下依石本校正之样本。一一更正。足下幸勿坚执石本为是。余者俱非也。闲自披缁以来。宏法三十余年。演讲法华。不啻十余□矣。从未敢多言。自造口业。痛惜足下固执之深。遗害后昆。不忍促令堂之寿。以折足下之福。为此不避得罪。贡献直言。不审足下以为然乎。肃复。并候为法珍重。 谛闲谨复。
覆无锡华秉衡居士函(一)
华子显权大德慧鉴。来书所云云。若他人读之。定见道尔喜。老僧读之。不免为尔忧。所言喜者。喜见道之有本。本于指月录中也。忧者忧净宗之有妨。妨于往生知见也。须知宗有宗眼。教有教眼。纵使于宗中开得只眼。仍必以教眼而证之。所以达磨西来。必佩楞伽四卷。而后授法神光。并将楞伽共衣〇而付之。此中大有深意在焉。复次教有顿渐秘密不定之化仪四教。又有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禅宗指月录。于化仪属顿教相。不是顿教部。于化法属通教所收。其所有言句。不过假言以显理。实则离言之教也。所有净土经书。详谈信愿行往生之实事。于化仪亦属顿教相。亦非顿教部。于化法属圆教所收。其所有言句。可谓棒打石人头。揿揿论实事。全事即理也。进一步言之。依理立行。须知有四门入道。所谓有门。空门。非有非空门。亦有亦空门。禅宗向空门而入。净宗向有门而入。能入未尝同。所至未尝异。吾所谓忧者。恐子意见稍乘。二门俱破也。急须就路还家。切勿错入岐途也。勉之哉。勉之哉。并候
佛安。 老朽闲答
覆无锡华秉衡居士书(二)
显权居士法鉴。读 来函。喜甚。格言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以其不读经书。不知礼义故也。世之先贤。尚言如斯。况出世行者乎。函中一篇宏词。句句从真实心中流出。非虚语也。唯阅经贵在至诚。先须拈香作礼。对经如佛。以经是诸佛之母。亦即诸佛法身。端身趺坐。习静片时。然后展卷。句句消归自己。不可徒以数墨寻行也。肃复并候
法喜。 老头陀闲复。
复苏州诸居士函
灵鹫护法诸大居士均鉴。可长老至。袖出 教言。敬悉心地脱洒。此非真实卓见。不易出此手眼也。言言有本。句句知宗。以寸管之光。灿弥天之烂。可谓毫端现刹。尘里转经。读斯函。足以证之矣。宛尔维摩再世。天女散华。不二法门于重启。自非文殊大智。谁敢直入毗耶。即有富那宏辩。犹不免却步坚辞也。圆觉经讲义。临时偶尔落笔。随编随讲。挂一漏十。遗笑大方。显感利冥录。不过一时?语。尤不足为通人道也。切惟 大居士救世心殷。利生念切。老比丘何敢□惜本分楗椎。无如都中临行时。受叶君誉虎。蒯君若木等。谆谆以造就宏法人材之嘱。以五年圆满。山野愧乏匠能。不得不竭诚以董其事。常思晚景无多。恐不能以副都人之望也。想 大圆镜中。定能鉴谅。肃此奉复。敬候
钧安。
山野谛闲整心拙草
覆苏州顾显微居士书(一)
显微大德慧照。奉书敬悉壹是。所立皈依办法。颇符圣意。佛说梵网经云。若千百里内无授戒师。不妨于佛像前自受。只须以至诚心。求见好相。或见放光。或见雨华。便得戒也。足见佛许无师自受。兹将受法抄录于后。先揻像前。忏洗身心。后受皈戒。
(一)忏悔偈三说三叩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叩。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求忏悔。 叩。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求忏悔。 叩。
(二)皈依词三皈三叩
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贤圣僧。
(三)皈戒词一说一叩
我某甲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悯故。一叩。
我某甲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悯故。 一叩。
我某甲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悯故。 一叩。
(四)发愿词 三发三叩
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致苏州顾显微居士书(二)
显微居士鉴。如来一代时教。华严随一情一智说。阿含但随情说。方等随三情一智说。直至法华方便品。开三权独显一实。可谓随智说也。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二句偈文。欲消释经文。宜二句连带而说。万不得丢开上句。但说下句也。而世人所以不易领会世相常住。以其不法住法位故也。如来破妄已穷。证真已极。若见有可化之机。即吐性相不二之谈。是为随智而说。今于法华高会。告舍利弗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此世间相常、四字。本不难领会。其所以难领会者。在法住法位、四字耳。吾侪果能法住法位。则见世间一切诸相。无一而非常住实相也。请谛思之。
楞严经。阴、入、处、界、之四科。乃融事即理之意。所以一一皆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地、水、火、风、之七大。乃即理谈事之言。故一一皆云。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前之四科。是随缘不变义。荆溪云。随缘不变。万法即是真如。后之七大。是不变随缘义。荆溪云。不变随缘。真如举体以成万法。并非显性相常住之理。直是开众生性相不二之佛知见也。
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既知世尊证得后得智。性相一如。于无所分别中。而起不无分别之见。见众生之机已熟。时已至。故曰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乃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也。乃于方便品。广开显后。即说偈言。偈中开教、行、人、理、四三。以显教、行、人、理、四一。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显理一也。凡登初住已上者。皆能见世间之相常。不独如来圆满果德。而有此境界也。凡夫执相常。固成倒见。二乘计相无常。亦成倒见。别人地前。计亦常亦无常。犹是倒见。唯登地人。证道同圆。虽有非常非无常之计。可谓中道之见。非颠倒也。如来所显之理。非但说理。乃即事之理。此等不二之境。并非如来神通妙用。有是言说。直是如来现量境界。登初住者。即有此境。何云尚非其分耶。多宝涌现。以显生死与涅槃不二。固然也。三变土相。并非显大小相融。直是为究十方分身诸佛。分身佛集。并非显一多相即。直是欲使□上新得记人。知如来之应身多。约横而论。称法身之妙体。而起周□之妙应。以证佛果横□十方也。是以至于如来寿量品。开□显本之时。但言成佛以来。甚大久远。是约竖而论。以证佛果竖穷三际。可以不必再约横论也。实则下一段文词。不甚说得圆满。无怪乎印老云弃事说理也。若夫地涌众多一段文。固是私意罔测。须知此品经文。是如来开□显本之弄引。不有众多地涌大士。而□门中受化之众。无以发疑。古德云。大疑大悟。尔若不疑。便不为悟。须知邪疑为障道之本。正疑为发悟之端。如来说寿量品。显本已竟。有不可思议微尘数之大士。获开□显本之益。端赖涌出大士之功也。
尔但作理边领会。即堕于偏。明于此。即不疑如来成佛之久远也。佛言伽耶得道。指本时之成佛处也。尔意当即此世会。是为误会。既达如来随智而说。乃性相不二之谈。同居即寂光。亦即实报方便。无不可也。故知古之伽耶。与今之伽耶。于佛边论。那有两个伽耶。须知古之伽耶。是本时成佛之处。今之伽耶。是□佛得道之场。约上三土而言。是不二。约但同居而言。是不一也。如此众多久远修成大菩萨众。弥勒竟至不识一人。以其□未开。本未显。本为□覆。彼补处大士。尚不识其一人。余可概知矣。足见开□显本之一§大事因缘。如来一代时教中。唯法华为独唱。故称经中之王。是事事无碍之法门。如来澈证事理不二之体。故能起事理不二之用。到得最后大畅本怀之时。于此经宣示显说事理不二之教。乃开事事无碍之门也。我先太祖立法华之宗。为一乘因果者。本因本果。□因□果。皆是一乘。故曰本□虽殊。不思议一也。
若必执有久远之实者。类蒙童读古圣之书。而病尚轻。若必认真无久远之实者。其病实重。其时虽无一定之体。而古时本佛先成。今时□佛后应。古今先后。事迹宛然。第一义谛。宁不如是乎。
智者解法华。以四义消文。印老重在因缘一释。殊不知祗此因缘一释。义含即空、即假、即中。尔重在即空边说。似欠圆满。印老恐人误会。故下此毒口之词耳。
覆安徽江易园居士书
易园居士慧鉴。年内由味农居士转下手书。藉悉尊夫人生西。及种种感应。深为难得。当即函覆味公。转达台端。确系生西之征。请勿疑贰。良由尊夫人净缘深种。净果功圆。舍报安祥。正恁么时。外仗居士信心笃切资助之力也。内以真如本善受熏之力。上仗弥陀宏愿接引之力。外以众多恳切助往之力。收三力于一时。获成功于一念。见佛法之普度慈航。不我欺也。岁底二十七日。接到味公函。并现洋百元。遂购烛箔数元。于初七晚派净侣十二人。集观念堂。启建佛七道场一期。十一日五□。设供三宝诸天一堂。十四晚。设放瑜伽焰口一堂。法事圆成。理合给写文牒一道。仍托味公转寄。至时请为对灵宣读一周。和箔焚化。但愿七宝池中。莲萼敷荣。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广度有缘。同生乐土。并冀阖第长幼。均增信心。是山僧之所厚望也。敬请新禧百益。老观宗谛闲敬伸谢肃。 再初六日收到尊夫人略状十六份。遂分散于信心妇女。嘱令见贤思齐。
覆刘瓮东居士书
辱承不弃。挽以同任曹溪普度之责。何幸如之。然度生之任。不易轻言。自非没量大人作略。何敢慨然自负。即老僧敷搀大教。乃不过做日和尚撞日钟耳。何敢以度生云乎。读来谕。示以中庸之语。谓喜怒未发时。即六祖正与么时。此中不无淆讹。若谓伊川面目则可。谓本来面目则不可也。按明道先生云。未发时气象。似即似矣。是则不是矣。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谓两句共成一意则可。若单取前句则不可。六祖未见黄梅时。闻之即于言下大悟。及至亲见黄梅后。极尽神力。只道得个本来无一物耳。至闻五祖讲到此二语时。始知所得、真未曾有。故申口连道五个何期。此真见性的标准。便是亲见本来的样子。可与正与么时同参。却与居士所得自己之自然性。未免有毫厘千里也。按六祖云何期自性的自。若作自然的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