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34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34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丙一 示三观圆修
  ○丁一 谢前请后︱︱威德自在章
  ○戊一 具仪谢前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讲】怜及末世众生,希成遐益,故称大悲。且就现前大众,统冀传芳,故云广为。分别者,微细开示。随顺者,即前所说。觉心光明者,闻次第,则随分识碍显觉。闻顿圆,则句下承当领荷。承,领也。佛圆音者,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故。不因修习而得善利者,言前荐取者,固然难得其人,而句后明宗者,随闻入观,识得自心,即是圆觉。不依观行而得发明,如斯善利,实未曾有。此则悟后正好修行也。
  【记】此章发明从凡夫成佛,修证功夫。修行惟人道为最宜。盖诸天极乐,被乐所迷,不肯修行。三途极苦,为苦所逼,无暇修行。人道则有苦有乐,因乐知苦,因苦识乐。二者相因,方知苦应离,乐应得。正心虑,趋菩提,惟人能之。若既为人,不肯修行,真所谓自暴自弃也。上来普贤章修如幻三昧。普眼章修奢摩他行。其法太妙,惟上根利智者能之。威德辩音两章,专为中根人示修行之路,且辩音二十五轮,反不如威德章之纯粹,诸君宜格外留心。既为中根人圆修法门,须先知经中教相,相是顿教之相,而义则是圆。无法不摄,无机不投,三根普被,上下皆宜,故曰圆修。若论文相,则有次第。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〇提,后修禅那。而今判圆者,文相虽有次第,而其理无非一圆。盖本经所谈了义,无非圆照清净觉相。觉之一字,虽有六种不同,而起修则一。依理起行,一修一切修,无法不圆也。大而周□法界,是一圆。小而析至微尘,亦一圆。所有十法界依正二报,无非因缘所生,当体皆空。而即空即假即中,随拈一法,皆是妙理。任依何法,皆是圆修。何况此三种次第耶?悟此圆理,即修藏教观行,如数息观,则一息亦圆□法界。无圆外之境为所照,无境外之智为能照。智圆境圆,境智一如,此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下文随举一观,无不具三。此之谓圆修。本经中请法之人,无不与本章中所说相应,是为当机。此章所修三观,为初学者说。威德初学时,亦从三观入手,是过来人,故能为众生请问此法。吾辈若有观行功夫,则我心平平帖帖,即入地狱,入刀枪剑戟林中,亦无所惧,以心中本无此物也。如此自受用,令人见而生畏,是为威。若金刚怒目,虎豹食人,饿鬼变相,人亦望之生畏,然是有威无德。此云威德者,行道有得于心,能以此教化人,使人有威可畏,有德可怀也。其下更加自在二字,可见并非有意做作,乃自然而然。此即表明此菩萨之德性,亦即修三观所得之果也。众生本具圆觉妙性,因彼不觉,迷性成识,障碍觉性。今佛随众生根器,令识得障碍开显觉性,故云随分识碍显觉。不因修习而得善利者,言上根人根器极利,当如来未发言前,已识得自性,是为言前荐取。若正当闻经时,便能以智观照,并断无明,与佛无二,是为随闻入观。此类人古今不可多得。若中根者,闻法时虽能了了,过后习气又来,故须修习观行。威德之请,正为此也。
  ○戊二 请后显殷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讲】先喻说也。大城,京都也,国主所依故。喻圆觉妙心,清净法身之所依故。四门,喻菩萨修行圆觉,亦必由有,空,双亦,双非,四门而入故。来者非一者,喻菩萨欲证圆觉,必依四法而修。随彼根性,发觉初修,乃有多种方便,所谓方便有多门也。
  【记】大城譬如北京城。四门东西南北四正门也。城有防匪御敌之用。圆觉妙心,能防魔外,故以城为喻。从空门入者,即奢摩他。从有门入者,即三摩〇提。从亦有亦空门入者,为禅那。既有四门,应立四观,今只有三者,以非空非有,乃别教所修,双遣二边而显中,是为但中观。亦空亦有,则即边明中。离边无中,一中一切中,是为圆中观。禅那中摄此但中圆中两门也。众生根器不同,约藏通别圆四教论之,当有四四十六门。即当经而言,亦应别教四门,圆教四门,立为八门。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讲】次举法合也。一切菩萨,谓欲证圆觉之人。此合随方来者,庄严佛国及成菩提,总以教化众生为本。言菩萨依四法而修,并教化众生。一为庄严佛国,二为成就菩提。但随其根性乐欲,发觉初修方便,乃有多门,故云非一方便。此合非止一路。
  【记】大城喻佛国,即常寂光土,即妙庄严域。庄严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修止观,得定慧,故止是福庄严,观是智庄严。又觉性是所庄严,定慧是能庄严。庄严佛国,即庄严自己清净觉性,故云及成菩提。是培植体智用三德,不是一种方便能庄严得成。下文三观,一一皆成就菩提之方便。悟圆理者,无一不圆。任修何法,皆成方便。持戒是第一方便,由戒而定,由定而慧。定能伏惑,慧能断惑,能悟圆觉妙性,无一非方便。经是文字般若,依经修观,为观行般若。由观行证实相,为实相般若。亦无非方便。念佛一门,为庄严佛国之大方便,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无形无相,即是空。能念之心,历历明明,所念之佛,句句现前,即是假。持名念佛,空假圆融,即是中。故曰念佛即是修观。了此则无一法不可修,无处非方便矣。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讲】古德云:欲知三叉路,须问过来人。以世尊乃过来人也。故曰唯愿。近接现前法会,远济末世众生,故曰广为宣说。一切方便者,以所为既广,根性乐欲,自应不齐。随其发觉初修,应用何等方便,渐次增进。并诸能修行人,总有几种,求佛一一宣说,乃见慈无遮而悲无尽也。
  【记】唯,独也。并无他愿,专为此事。威德知众生根器不同,不能请世尊将方便一切尽说,只就修行人大概有几种言之。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讲】现前既是大乘之机。末世求大乘者,亦是菩萨之侣。谓令其速得开悟,初修方便,及渐增进之法。从此建水月道场,作空华佛事,度如幻众生,严阳焰佛国,成梦里菩提,故云游戏大海。
  【记】未悟人修之,处处着相。既悟人修之,处处自在。开者,开慧眼法眼佛眼也。开此三眼,知见方正,方可全性起修。否则不能入如来大寂灭海。发心修观,入观行位。观行得力,入相似位。相似得力,入分证位。初断一品无明。从此十住十行十回向而登地。十住从空门入,十行从有门入,十回向从亦有亦空门入,十地从非有非空门入,正可游戏。游戏者,自在之义也。依圆理开圆解,依圆解修圆行,方能自在游戏。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讲】此至三显殷也可知。
  【记】如文可知。
  ○丁二 师资缘合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讲】准前问词,请为广说一切方便,渐次增进。今牒词但云如是方便,不言渐次增进者,以初步定千里之程,不待言自知故。
  【记】方,法也。便,宜也。一切方法,皆可修行,惟随众生之机宜说之,故答威德之问。只提方便二字,不及其他。以明将一切法,收在方便二字之中也。
  ○丁三 应求开示
  ○戊一 长行
  ○己一 总标三种
  善男子!无上妙觉,□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讲】妙觉,指本妙觉心。体居象先,故以无上称之。非约修得,名无上也。□诸十方者,法性□在一切处故。出生如来者,随缘出生一切诸佛,岂惟诸佛,乃至情无情等,亦皆从此出生,故云与一切法。前云种种幻化,皆生妙心,即此意耳。同体平等者,既皆从彼妙觉出生,则佛与诸法,同一体性。则佛性即是法性,法性即是佛性,故平等也。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者,谓于彼诸佛,及与诸法,随据一法修行,实无差别。以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故。既顺逆皆为方便,若随顺机宜,其数应有无量。至总统赅摄无量方便,所以收归者,循诸机性差别,证入浅深,当有三种。圆摄者,即总统赅摄之意。循性差别者,体性原无差别,约用而论差别耳。以自性有体寂用照,更有寂照不二,体用一如三义。即所谓如来藏如实空义,如实不空义,如实空不空义。空义者,真谛理也。不空义者,俗谛理也。空不空义者,中谛理也。依真谛理修,成体真止空观。依俗谛理修,成方便随缘止假观。依中谛理修,成息二边分别止中观。又三止名奢摩他,三观名三摩〇提。止观不二名禅那,循理性三义差别,故当有三种也。
  【记】先建立三观所依之体,使众生修行,有所标准。此处之无上二字,与他处不同,乃直指妙觉之性。此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中间无际,无一法可超过之,故称无上。观依报亦空,观正报亦空,举一即具一切。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无边刹海,不隔毫端。此之谓□。菩提涅槃,皆从妙觉流出,一切诸法亦然,故云出生如来,与一切法。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今修妙观,所谓无不还归此法界也。万法无性,皆从缘生。缘生如幻,即是无生。众生不悟缘生,故有六道三途之苦。若悟缘生,正可修如幻三昧。知幻即离。则地狱可化天宫,三途皆是乐境。众生之佛性,即大地山河之法性。大地山河之法性,亦即众生之佛性。故云同体平等。法法皆是依他起性。了得诸法如幻,即是圆成实性。随拈一法,无非妙法。随修一行,无非妙行。楞严所修二十五门,门门可以融入一门。任修何法,皆是方便。无论诵经、持咒、礼拜、参禅、只须回向净土,即是念佛方便。故云实无有二。众生病有千差,缘有万别,故方便亦无量。无量法门,以圆行修之,曰圆修。圆修所摄妙理,不外三种,即真俗中三谛。依真谛理修,曰奢摩他,亦即体真止,空观。依俗谛理修,曰三摩〇提,亦即方便随缘止,假观。依中谛理修,曰禅那,亦即息二边分别止,中观。理实是一,方便说三。空观修成,真谛理显,能破见思惑。假观修成,俗谛理显,能破尘沙惑。中观修成,中谛理显,能破无明惑。又说空,即自心寂体。说俗,即自心照体。说中,即自心寂照不二。
  ○己二 次第别明
  ○庚一 修止
  【讲】止义,如大乘止观第一页云:所言止者,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它。
  【讲】梵语奢摩它,此云止。止有三: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此依寂体而起修也。悟净圆觉者,承前重重开示,悟得现前一念不生,湛然常寂之心,是个净圆觉心。其体无染曰净,其相周□曰圆。对境不迷曰觉。即以此心为观行之本,故曰取静为行,此即体真止也。谓体达诸法,皆从缘起。缘无自性,当体即真。依之修习,而诸妄不起。故名为止。亦即以此取静之功,历一切处。谓穿衣吃饭处,咳唾掉臂处,迎宾送客处,皆可随缘照顾,使妄念不起,即名方便随缘止也。当修止时,外遇境缘而不起分别,内亦不以静为究竟,不过假静以为入手方便,即名息二边分别止也。由澄诸念者,诸念,即妄想也。谓未修止时,即使悟得净圆觉心,本来湛寂,其如无始已来,习气熏染,迁流不住,觉得妄想乱扰,生灭不停,无时暂息。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之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体。观久功纯,由此妄想消歇,粗念渐空,故曰澄诸念也。粗想既澄,乃见赖耶体上,所有习气,微细生灭流动之相,分剂头数,无量无边,故曰觉识烦动。久久观察,则见自心光明,忽然发现,故曰静慧发生。心光一发,则顿见身心,果然不实,如客如尘,所谓客非主,尘非空也。此即寂静功夫,功夫至此,始觉现前身相,如空中之尘耳。如此则内脱身心,故曰永灭。由此则一念顿证无生也。便能下,正显定中受用之相。言内发寂静轻安者,直解云:以圆觉妙心,向被幻妄身心,无明之所覆障。今既内脱身心,则无明已伏,故于寂静定中,发起轻安之相。到此则十方廓然,本有法身,自然挺露。故曰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即指本有法身为如来心也。以生心与佛心,原无二故。永嘉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正此意也。如镜中像者,镜指自心之光,像喻如来之心。光即是智,心即是理。以智照理,如镜现像也。此乃妙契法身,即楞严所谓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亦此意也。欲成无上菩提,当以此为方便。故曰此方便者,名奢摩它。亦得名为空观,即体真止也。
  【记】一部经中,所言修行方法,此章最为紧要!人人可以下手用功。奢摩它梵语,此云止。若但以念头起处,强行压制为止。譬如以石压草,暂被制服,石去草仍长。似此用功,无甚益处。知一切法数句,乃发明三自性之真体。三自性者,一圆成实性,二依他起性,三□计执性也。盖一切诸法,本无自性,无自性,即是不生不灭本体。所谓三自性者,圆成实性,真性也。依性起相,相不自相,缘会而有,即名依他起性。由此而有分别,名□计执性。内自根身,外自器界,从本以来,皆属非有。虚妄因缘者,一念不觉为因,展转变现为缘。幻出根身器界,本属非有而有。此即□计执性也。然一切诸法,既随缘起,皆属虚相,非实性故,有即非有,此即依他起性也。既依他起,本无自性,诸有如幻,当体即空。惟是一心,心外无法,本无分别,当体即是圆成实性也。作如是观,则妄念不流,是名为止。妄念者,在六凡众生中,即见思惑。在二乘中,即尘沙惑。在菩萨中,即无明惑,是妄念有三种也。今修止,所以对治妄念。了得□计性空,依他如幻,圆成本有,则三种妄念不流,便成为三种止矣。见思妄念不流,即体真止。尘沙妄念不流,即方便随缘止。无明妄念不流,即息二边分别止也。体真止是初步功夫,其次为方便随缘止。如吃饭时参究吃饭是谁,饮茶时参究饮茶是谁,以至咳唾掉臂,迎宾送客,无时无处,不有此念头存在,则妄念自然不流。何以故?人无二心,心无二用故。古德云:“随缘认得性,无假亦无真”。又云:“行也禅,坐也禅”。又云:“行也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