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65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65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科目以分列句章、训字义以贯穿文脉。其次也,提宏纲以标其旨趣,繇名相而剖入玄微。言虽简矣,而处处指归。辞甚明焉,而班班可考。真乃婆心热语,血笔肝文耳。时师弘经海上。斯稿初成。慎厚为怀、秘而不出。近侍者潜取钞录,顿使洛阳纸贵。尔后时异人殊,相沿成误。几或将乌作马,贮粕遗珍矣。乃者能明、定庆、二大德,发心就梓、颇欲公诸同志。商余校正,用识一言。余惟斯序得斯注,能使全经大旨,披卷了然。凡我同人,自宜履恩戴德,心融而神领之,当有悟如藏性者在。余固不赘云。
  光绪壬寅春王月雁南受业比丘华山拜跋
  (附注):本篇系注释一经前序文者,本不应列入经释之内。然以篇首系标一经题,文中曾总叙全经大意,而疏文又对大佛顶首楞严经之题目解释颇详,兼为便于装订起见,故将之列于经释之内。想不以为谬欤。    ││□虚││

 谛闲大师遗集第二编:观释

 大乘止观述记 目录
大乘止观述记重印序 ○九
大乘止观述记序 一一
总释名题 法题 一释名 一三
        二显体 一八
        三明宗 一九
        四论用 二○
        五判教相 二○
总释名题 人题 二一
别解文义 初略标大纲即序分 初泛标正法 二四
              次标宗大乘 二六
              三标示止观 二九
别解文义 二广作分别即正宗分 三三
  初明止观依止 初明何所依止 三四
         初出众名 三五
         二释名义 初释自性清净心 三六
              二释真如 三八
              三释佛性 四三
               初约不觉辨 初直明心非不觉 四三
                     二双显二佛性义 四四
               二约觉辨  初辨智慧佛性 四八
                     二辨报应佛性 七○
                     三辨出障佛性 七一
                     四辨平等佛性 七二
               三释余疑 七三
              四释法身 八○
              五释如来藏 八三
              六释法界 八五
              七释法性 八六
         三辨体状 八七
          初举离相以明净心 八八
          二举不一不异以论法性 九八
          三举二种如来藏以辨真如 初明空义 九九
                      二明不空义 一○七
 初明止观依止 二明何故依止 初正明 初明修必依本义 一八四
                   二明全性起修义 一八四
               二释疑 一八五
 初明止观依止 三明以何依止 初明以何依止体状 一八七
                 初明止行体状 一八八
                 二明观行体状 一九四
               二破小乘人执 初正破 一九七
                      二释疑 一九八
               三破大乘人执 初破名言 一九九
                      二破暗证 二○二
 二明止观境界 二一八
       初总明三性 二一九
       二别明三性 初别明 初别辨真实性 二二○
                 二别辨依他性 二二二
                 三别辨分别性 二二八
             二合辨 初约一心辨 二三五
                 二约依他辨 二三六
                 三释六识疑 二三七
 三明止观体状 初约染浊三性 初分科 二三九
               二各释 初约分别性 二四○
                   二约依他性 二四五
                   三约真实性 二四七
               三通简 初正简示 二五五
                   二约幻喻 二五九
                   三约梦喻 二六四
        二约清净三性 初分科 二六五
               二各释 初约分别性 二六六
                   二约依他性 二七○
                   三约真实性 二七一
               三通简 初简寂用之相 二七二
                   二简生佛之名 二七五
                   三简同异之义 二七六
                   四简自他修益 二七七
                   五简佛德实虚 二八○
                   六简常住生灭 二八四
 四明止观断得 初标科 二八五
        二各释 初约分别性 初明观行断得 二八五
                  二明止行断得 二八八
            二约依他性 初明观行断得 二八九
                  二明止行断得 二九一
            三约真实性 初明观行断得 二九三
                  二明止行断得 二九四
        三总辨 初辨除障之义 二九五
            二辨熏心之由 二九七
            三辨地位之相 二九八
            四结略总明 二九九
 五明止观作用 初正明 初备显作用 三○○
            二重明所依 三○八
            三再示方便 三○九
        二偈颂 初颂理谛 三一二
            二颂观法 三一三
            三颂劝修 三一六
别解文义 三历事指点 初明礼佛时止观 初观门 初实事观 三一八
                       二假想观 初佛身观 三二一
                            二供具观 三二九
                   二止门 三三一
           二明食时止观 三三三
           三明便利时止观 初正明 三三五
                   二释疑 三三六
附录:大乘止观述记科判 三四二
  
  
  大乘止观述记重印序
  盖闻不二法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谓实智,八万四法,善巧方便,乐说无碍,是谓权智。实者为其体,精一不变,利自者也。权者为其用,万殊随缘,利他者也。夫利他,冀同其显乎实也,他之显,依自之开乎权也。佛不有八四之权,众可证不二之实哉?如是则经教尚矣。然道不自行,待人而弘,故迦叶阿难之结集,法显玄奘之远征,甚则楞严一卷,剖臂裹□,雪山半偈,骨笔血墨,何莫非为经教之宣流,普利乎众生者也。惟末法之士,根器钝下,临夫三藏妪海,恇骇不前,终致无所措手,徒唤奈何而已。古德知其如斯,遂有择修专宗之创。故禅也、净也、密也、律也、华严也、法华也、三论也、唯识也等,分枝吐芳,各耀其华。本以诸法圆融,通其一则贯其群,初机昧焉,复起彷徨之惑。归之矣,更生门户之执,斗诤而贤,智益隐矣。厥有南岳宿尊,起于陈末,受普贤摩顶之瑞,悟慧文观心之密,遂有大乘止观之作,衍成天台教义,各宗因之,各有所阐也。实则无论禅净之行,经论之解,总归精一,开则万殊,明乎一殊非异,止观不二,悟群经一如,专宗一如,推而知群专一如,诸法无二如矣。是诸解不离止观,诸行不离止观,习乎止观,深乎止观,则禅也、净也、密律也、华严也、天台也、三论唯识也、无不可通,无不可入矣。第教义玄微,非说莫解,唐宋诸疏,奥衍闳深,习今文者,尝感读无所会。谛闲长老出道承台统,慈悯末世,以时言重演之,得江味农开士,常随述记,草讨修润,八年成书。读其记,思所演,契于心,畅乎义,每当据案咿唔,兴会淋漓,几疑法音洋溢左右,狮子座如在其上者矣。惜书仅刊一版,藏之者寡,岁月迁流,正惧其湮也。吾友赵忍庵居士,侨吉隆坡,精修大悲陀罗尼,多应,好布施,尤喜印送经像,不能记其万千,南洲化之。兹复重印此书,万二千部以施,其夫人慧如,及女公子琪瑛,均施净财随喜,欲其庄严也,则采线背之古装,必使光洁也,专制桑楮之新纸,可谓诚于意,敬于事,能弘其道,能利其众者矣。於戏,长老舌相,幻化若龙,语纤则游蚁珠穿九曲;语闳则奔雷天撼八表。开士藻绘,卷舒如云,行则波蹙而涛涌,止则岳峙而山蹲。文情并茂,义理双契,云龙际会,信乎美且善矣。或曰龙嘘成云,龙尊也,曰固矣,然龙无云不灵也。一缘不具,权智不行,众不获利矣,故予咸善之。不宁维是,其重印事流通者,得无善乎?流通云何,状水运之德也。夫龙无水从,无以普泽万物;云无水蒸,无以遍覆天下,三者合,众缘具,始得油然沛然,苍生其苏。是知虽有权智,待行而后众利也,流通之者,乌可不同善之哉。
  中华民国首次戊申仲春东鲁李炳南敬序
  
  
  大乘止观述记序
  止观者。定慧之程也。定慧者。寂照之征也。寂照为本具之性德。而显之以定慧。定慧为积进之修功。而达之以止观也。盖必依本寂以修止。而后得定。依本照以修观。而后发慧。即复依止行入定。而契乎本寂。依观行成慧。而合乎本照。是谓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焉。此性修不二之要门。而体用齐彰之轨道也。故分而明之。曰寂曰照。曰定曰慧。曰止曰观。其实一也。故曰寂照同时。定慧平等。止观双行。同时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前不后也。平等者。慧由定出。定因慧广。无偏无倚也。双行者。即止之观。即观之止。非同非别也。盖以性本同时故。必平等以双行。以修能双行故。乃同时而平等也。此佛菩萨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界分身。而未尝来往。不作心意。而妙应无方。无相而无不相。无不为而无为。甚深微妙。蔑以加矣。夫甚深微妙之体用。具于人人现前一念之心也。圣固不增。凡亦不减。然而本性久迷。谁知修证。滔滔苦海。大觉兴悲。是以随机施设。□转圆音。如海如云。皆明此事。而教传震旦。去圣时遥。障深莫辨夫津涯。慧浅罕窥其宗趣。或彷徨于广漠。或蹉跌于歧途。于是南岳大师大乘止观。慨焉有作。其书也。假有真空之奥。若网得纲。明体达用之方。殊条一贯。义括终始而不繁。理析毫芒而不琐。盖东土撰述所未有焉。且夫医者必洞藏府之情。知腠理之会。达病变之候。审消长之微。而后或施针灸。或调汤剂。为术不同。程功则一。何则。其理莫外也。此书亦然。阐其源流。剖夫肯綮。指以步骤。复于本根。且简邪正。荡疑执。脉络皎然。犹视诸掌。则虽禅教净密。门径各殊。苟得其意而会其通。将无不有左右逢源之乐。事半功倍之效。何则。理无二致也。其后智者大师从而广之。复说摩诃止观。义益丰。文益富。美哉洋洋。着在人口。然学者不先通南狱之义。则乍聆乎百音合乐。奚以辨其节也。而南狱心法。久湮海外。及宋虽传。措意者稀。遂忘其要。纵有疏释。亦槟探讨。此义不明。昧者何知所以修。修者何知所以病。病者何知所以治焉。感圣哲之深慈。惜法门之宝笈。所为俯仰今古而长嗟也。久晦必明。因缘会聚。南园居士申启请之诚。观宗谛公秉显扬之愿。既悉檀而具四。复妙谛而融三。遂使法炬重辉。修途斯朗。金鎞在握。智眼能开。煦也不敏。日与徐子德明。怀铅记录。兼令两儿圣性圣心。相从载笔。既而综合裁缀。演绎贯穿。幽深者曲折以明之。微妙者譬喻以形之。就正谛公。再三往复。经始壬戌之冬。脱稿癸亥之夏。而名之曰述记者。谛公谦谓述其旧闻。煦又覆述之云尔。然而专名典句。虑有难明。复为疏通。频经改窜。词惟求乎浅近。理或不苦钻研。荏苒八年。成书二十卷。庶几人人知要。法法归心。共遵觉路而行。各获藏衣之宝。夫止观之要。要能策修。徒供口谈。于道何与焉。定慧之生。生于毗尼。基础不立。其效奚□焉。南狱此书。盖为持戒潜修者而作也。煦所愿与志道者兢兢于斯也。              震旦清信士胜观江妙煦。
  
  大乘止观述记(原本系江胜观居士亲校之刻本。分二十卷。兹合为一卷。)
  观宗寺谛闲大师说   德明圣性、心笔记  胜观演述
  诸善知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先须秉正一心,至诚恭敬。何以故。此出世之妙法,非世间之文字故。且此部文字,又与诸部不同。乃十方诸佛返妄归真之要术。历代祖师明心见性之秘典。非经,非律,非论。然约义而谈。即赅三藏。盖此一部,始终皆谈止观。止观即是定学。即经部摄。一部之中。重重释辨,疑网尽除。即是慧学。即论部摄。若就止观二字分言之,则止即定学。观即慧学。而修此止观。必依止大乘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即是戒体。文中息妄归真,攀缘永寂等语,即是戒学。即律部摄也。须知佛佛相传,祖祖相授,即传授此法门。所谓出生死无别路。入涅槃惟此门。明得此一法门,随用何功,头头是道。若或未然。难免误入歧途。然则此一法会,其关系之重要可知矣。谛听谛听。善思惟之。○将讲此文,先须分科判。大科分二。一总释名题。二别解文义。释题又分为二。一法题。二人题。大乘止观法门为法题。南狱思大禅师为人题。○大凡讲经,一家有一家之家法。一师有一师之师承。此部乃我台宗祖师所示。老僧又为台宗子孙。自应秉承家法,先开五重玄义。谓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而释此五重,又有通有别。七番共解谓之通。为一切经所通有故。具见法华玄义。兹不复出。五章各释谓之别。约当部而别释故。今就此大乘止观法门,五重别释。即分五科。
  (甲)初总释名题。分二。(乙)一法题。二人题。初又分五。(丙)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今初。
  大乘止观法门
  凡一切经所立之名。不出七种。谓一单法。二单人。三单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此部乃单法为名。无喻无人。我灵峰大师释此法题,立八重能所。所谓八双十六只义,极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