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98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98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妄作分别,便非净心矣。故不得取也。自体非有者。所谓净心之体,常无分别。夫佛心我心,平等一如。若有能所,便不空寂。何名为如。止门礼佛,如是如是。
  (丁)三双行。
复不得以此止行故,便废息观行。应当止观双行。所谓虽知佛身我身,及诸供具,体唯一心。而即从心出生缘起之用,炽然供养。虽复炽然供养。而复即知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无念。是故经言。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相。此是止观双行也。
  修止行,则不坏真寂而得体。修观行,则不坏缘起而达用。因中止观平等,则果上定慧平等。故应当双行也。所谓至炽然供养,即唯是一心而不废常用之义。虽复至无念,即炽然法界而不妨常寂之意。是故下引经证成。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是不坏缘起以明观。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相,是不坏真寂以明止。故结之曰此是止观双行。上来明礼佛止观竟。
   (丙)二明食时止观。亦二。(丁)初观门。二止门。初中二。(戊)初普供观,二除贪观。初又二。(己)初转粗作妙观。二转少为多观。今初。
凡食时亦有止观两门。所言观者。初得食时,为供养佛故。即当念于此食,是我心作。我今应当变此疏食之相,以为上味。何以故。以知诸法本从心生,还从心转故。作是念已。即想所持之器,以为七宝之□。其中饮食,想为天上上味。或作甘露,或为粳粮,或作石蜜,或为酥酪,种种胜挜等。作此想已。然后持此所想之食,施与一切众生,共供养三宝四生等食之。当念一切诸佛及贤圣,悉知我等作此供养。悉受我等如是供养。作此供养已。然后食之。是故经言。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诸贤圣,然后可食。问曰。既施与三宝竟,何为得自食。答曰。当施一切众生,共供养三宝时,即兼共施众生食之。我此身中八万户虫,即是众生之数故。是故得自食之,令虫安乐。不自为己。
  凡修行人得食,应先作此普供观已,然后食之。食亦非为自己。为令身中八万户虫,得其安乐。如是起敬起悲,观想熏心。能除我爱。能种福田。功德殊胜也。当念即是作观。此二字统贯全文。疏食粗疏之食。上味无上妙味。诸法本从心生,何不可转粗为妙。七宝者,金银琉璃赤珠玛瑙玻璃砗磲也。甘露亦天上美食。或降人间。石蜜即冰糖。或想作天上上味,或想作人间胜挜,故曰种种等也。施与众生,同供三宝四生,是为善巧回向。诸佛贤圣,悉知悉受者,感应道交故。八万户虫,释已见前。其余可知。
  (巳)二转少为多观。
又复想一□之食,一一米粒,复成一□上味饮食。于彼一切□中,一一粒米。复成一□上味饮食。如是辗转出生,满十方世界,悉是宝□盛满上味饮食。作此想已。持此所想之食,施与一切众生,令供养三宝四生等。作此想已。然后自食,令己身中诸虫饱满。
  想一□中一一米,成一一□。彼一一□中之一一米,复成一一□。如是辗转出生,□满十方。等施众生。皆令种福田,及以得饱满。如丛林中每日食时,以七粒米普施沙界,即作如是观也。
  (戊)二除贪观。
若为除贪味之时。虽得好食,当想作种种不净之物食之。而常知此好恶之食,悉是心作。虚相无实。何故得知。以向者□中好食,我作不净之想看之。即唯见不净,即都见不净故。将知本时净食。亦复如是。是心所作。此是观门。
  上既转粗为妙,以种福田。今复转好为恶,以除贪心。常言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可知好恶悉是心作。本时净食者,本时犹言现时。谓□中净食,因我作不净想故,即唯见不净。然则现时□中所谓好食者,亦由我作净想故,见以为净耳。悉是心作,虚相无实,其故可知矣。须知饮食者,所以药我及身中诸虫饥渴之病。岂可分别好恶。况贪爱好食,必憎厌恶食。爱憎即生死根本也。今想作种种不净而食之。不但除贪,亦复除憎。憎爱悉除,便是出尘罗汉。大师教法众生,作如是观,真善巧哉。
  (丁)二止门。
止门吃食者。当观所食之味,及行食之人,能食之口,别味之舌等。一一观之,各知从心所作故。唯是心相,有即非有。体唯一心。亦不得取于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无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虚妄。自体非有。此名止门。(从心所作,所字衍。) 
  行食,对所食言。即谓能食之人也。解得所食之味,能食之人,以及进食别味之口舌,皆从心作。有即非有。是知虚相无实。分别性空也。体唯一心,是不着于虚相。依他性空也。即一心之相亦不取着,盖知能取所取,自体非有故。是并横执之真亦无之矣。此名大寂静止门。
   (丙)三明便利时止观。亦二。(丁)初正明。二释疑。初中二。(戊)初观门。二止门。今初。
凡大小便利,亦有止观。所言观者。当于秽处,作是念言,此等不净,悉是心作,有即非有。我今应当变此不净,令作清净。即想此秽处,作宝池宝渠。满中清净香水,或满酥酪。自想己身,作七宝身。所弃便利,即香乳酥蜜等。作此想已。持施一切众生。即复知此净相,唯是心作,虚相无实。是名观门。
  净可想成不净,不净复可想成净。了得悉是心作,便了得净无净相,秽无秽相。如是则三毒可除。此大师教人作除贪观便利观之本旨也。又文中但云持施。而持施之上,复云作此想已。是令行者,特加敬慎。盖必宝池宝渠,香乳酥蜜等,一一观成。方为作此想已。然后堪以作持施想也。此又大师微旨所在,不可不知。
  (戊)二正门。
所言止门者。知此不净之处,及身所弃不净之物,唯是过去恶业熏心,故现此不净之相可见。然此心相,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无念。即名止门。
  凡夫无始以来,起贪嗔痴。造种种业。以致招此不净之果。故曰,唯是过去恶业熏心而现。当知既从心现,还从心灭。不必分别。何以故。有即非有故。且本来无生。何以故。唯是一心故。亦不得取于一心之相。何以故。心性平等,本无于念故。则遣三性,入三无性矣。即名为止也。
   (丁)二释疑。又二。(戊)初正释所疑。二例通诸法。今初。
问曰。上来所有净法不净法,虽是心作。皆由过去业熏所起,何得现世假想变之,即从心转。答曰。心体具足一切法性,而非缘不起。是故溷中秽相,由过业而得现。宝池酥酪,无往缘而不发。若能加心净想,即是宝池酥酪之业熏心。故净相得生。厌恶之心,空观之心,即是除灭不净之缘。净熏心故,秽相随灭。此盖过去之业,定能熏心起相。现世之功,亦得熏心显妙用也。
  问意有二。一,上来所有净法不净法,既已心作。何能复转。二,且皆由过去业力熏起。现世假想,何得变之。答意亦二。自心体至随灭,初明缘熏之力。一切法即染净因果。谓染净诸法,虽心性所本具。然非缘熏,不能现起。过业者,过去之业。往缘者,往昔之缘。加心犹言加念。谓即彼秽相,加以净想之念也。指观门言。厌恶空观,指止门言。上云唯是过去恶业熏心,故现此不净之相。此厌恶之心也。然此心相有即非有,乃至平等无念。此空观之心也。既以观门净想为缘,熏其真心。复以止门空其心念,而除不净之缘。如是则净相得生。秽相随灭矣。此明所以得转之理也。总之。心作心转,皆仗缘熏之力。然则秽如溷圊,净如酥蜜。既可由往日业力之缘,熏心而作。今胡不可以止观之缘,熏心而转乎。此盖下,正释所疑之非。须知心之能转,正由心作。何则。心既能作,何不可转耶。又过去心即现在心。现在心即过去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际原是假名,心性岂有三际之相。是故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定能随缘熏而作者,即定能随缘熏而转。初不以过去而碍现在也。大众当知。众生界中,举心动念,无一非业。然而业由心作,即由心转。若了得心作之义。则知我辈生此五浊之世,又当末法之时,皆由过去夙业所感。若了得心转之义。当生大惭愧。存大警惧。发大忏悔。起大精进。则虽灾害并起。烦恼相攻。当下转灾害为康乐,转烦恼成菩提矣。而吃紧关头,唯在净缘熏习。则舍皈依三宝。弘扬佛法,其道将何由哉。
  (戊)二例通诸法。分三。(己)初正释成方便。二释见不见之由。三释神通差别之故。今初。
如此于大小便处,假想熏心而改变之。其余一切净秽境界。须如是假想熏心,以改其旧相。故得现在除去憎爱。亦能远与五通为方便也。然初学行者,未得事从心转。但可闭目假想为之,久久纯熟,即诸法随念改转。是故诸大菩萨,乃至二乘小圣,五通仙人等。能得即事改变。无而现有。
  此中可分为四。如此至旧相,初以一例余。谓观行熏心,功难思议。既可转不净而成净相。其余一切净秽境界,皆可以观想力,改其旧相也。故得两句,次正示方便。谓修此观行,近可为除憎爱作方便。远可为得五通作方便。盖观净为秽,能除爱也。观秽为净,能除憎也。五通皆由定力而得。而定力则由观行而成。故曰能为方便。但言五通,不及漏尽通者。因漏尽并非别有一通。但因漏尽,而五通神力益大耳。憎爱悉除,即成漏尽矣。又外道仙人,亦可由定力而得五通。若夫漏尽。必须戒定慧三学齐修,方能将烦恼结使断尽,为三乘圣人之极致。此中既兼言五通仙人,故隐而不彰。然初学至改转,三明功久方成。盖初学未有定力,故未能事从心转。然但须如是闭目观想,久久熏心,修功纯熟。即一切法,自能随其心念而改转之矣。是故下四结显功能。二乘小圣,谓未证四果者。五通仙人,即指得五通外道。自登地诸大菩萨,以及地前三贤,辟支佛,阿罗汉,莫不具此功能。故曰乃至等也。即事改变,是将已有者变之。无而现有,是于本无者现之。神通变现,非同幻术,但诳人眼。乃是使一切法,变则竟变。现则竟现。非如龟毛兔角也。须知成佛成菩萨,皆由观行。岂但得神通而已哉。
  (己)二释见不见之由。
问曰。诸圣人等种种变现之时,何故众生有见不见。答曰。由共相识故得见。由不共相识故不见。
  因菩萨圣众,种种神通变现,众生多不得见。故来此问。须知见亦不难。但须以净业熏心,与诸圣人等悲智之心相应。感应道交,成共相识,即得见也。若迷于五阴六尘,执虚为实。起贪嗔痴。则无明覆障,成不共相识,虽欲见而不可得矣。
  (己)三释神通差别之故。
问曰。菩萨神通与二乘神通,有何差别。答曰。二乘神通,但由假想而成。以心外见法,故有限有量。菩萨神通,由知诸法悉是心作,唯有心相。心外无法,故无限无量也。又菩萨初学通时,亦从假想而修。但即知诸法皆一心作。二乘唯由假想习通,但言定力。不言心作,道理论之,一等心作。但彼二乘不知,故有差别也。
  二乘虽三学齐修,然定力偏多。望于菩萨,慧则为劣。何以故。不了唯心故。因此便与菩萨成其差别。盖二乘定力,实由心作,与菩萨正等。但以不知心作故,心外见法,遂成有限量之神通。菩萨习通,亦由观想,与二乘相同。但以悟知本心故,心外无法,故成无限量之神通。须知心量竖穷横□。若不了唯心,便不能照性成修,何能全其性用乎。此大乘止观,所以先明一心以为依止也。总之。心为一切法之根本。止观为一切行门之总持。今不说他经,独说此部者。实愿法众明其根本。得其总持。盖具有三种因缘焉。一大藏教,浩如瀛海。初学每苦不得津涯。亦有阅教参方,多年勤苦。若未明夫旨要,不免误其修功。而此部宏文,义赅三藏。明修明性,详切精深。明得此一法门,尚有何法不明乎。此其一也。时当末法。念佛一门,为最应机。然往往有误以为简易平常者。殊不知老实念佛,虽简易实圆妙。亦因圆妙,故简易耳。大乘止观,可谓幽深微妙矣。然一句洪名,摄尽无余。已于文中吃紧处,一一点明。则老实念佛之为至圆至顿,当可彻底了然。此其二也。至于念佛人闻此法门。便于心作心是之理,净业熏心之要,止息妄念之法,皆得洞然明白。则其念佛,必更得力。况书中所说,皆三谛圆融之第一义。若能善解义趣,固为殊胜。即但粗知大要,亦必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此观经所说上品上中生者也。然则此一法门,其助于往生净业,岂浅鲜哉。此其三也。以此因缘,故说此部。昔蕅益大师为此书作释要毕,曾举一偈,普皆回向。我等应当随学。今就原偈,谨易一字。因大师作释要,故曰释少分。今我但说明其少分。道场法众,亦各各明得少分。更愿辗转流通。法界有情,同明心要。同生安养。同成觉道。我今如是回向。法众亦复如是回向云:
  佛祖心要妙难知。   我今随力明少分。
  回此功德施群生。   同生安养成觉道。
大乘止观述记(校上来原本卷二十竟。)





附录:

大乘止观述记科判(略科)  注:原‘遗集’中无此,为方便学习故,将原科文摘要作表,以供参考。
   泛标正法 1自性清净心 直明心非不觉
甲一 2真如 约不觉辨 双显二佛性义
略标大纲 标宗大乘 出众名 3佛性 智慧佛性 迷真起妄成不觉
序分 4法身 约觉辨 报应佛性 反妄归真具二觉
   标示止观 释名义 5如来藏 出障佛性
   6法界 释余疑 平等佛性
   7法性 举离相以明净心 正明空
   何所依止 辨体状 举不一不异以论法性 空义 问答遣疑
   丁一 举二种如来藏以辨真如 不空义(见页345)
   止观 何故依止 正明 修必依本
   依止 释疑 全性起修
   以何依止 以何依止体状 止行体状
   破小乘人执 观行体状 破自证
   破大乘人执 破名言 约证破 破他证
   破暗证 约修破 破证他
   总明三性:1真实性。2依他性。3分别性。
   真实性:1有垢净心。2无垢净心。
   丁二 净分依他 约性染义对简 正明性染有用
   止观 别明三性 依他性 染分依他 约真实性料简 释其名清净分
   境界 清净分别性 释其名分别性
   分别性 染浊分别性
   合辨:1约一心辨。2约依他辨。3释六识疑。
   依分别性:1从观入止。2从止复观。
   约染浊 约依他性:1从观入止。2从止复观
   三性 对真实性:1从观入止明无性性。2从观入止明无真性。
   丁三 3止观明根本真如三昧。4止观双现前。
   止观 通简:1正简示。2约幻喻。3约梦喻。
   体状 约分别性
   约清净 约依他性
   三性 约真实性
通简:1寂用之相。2生佛之名。3同异之义。
4自他修益。5佛德实虚。6常住生灭。
   丁四 约分别性:1观行断得。2止行断得。
   止观 约依他性:1观行断得。2止行断得。
   断得 约真实性:1观行断得。2止行断得。
   总辨:1除障之义。2熏心之由。3地位之相。4结略总明。
   备显作用 全体大用
   丁五 正明 重明所依 双遮双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