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法苑珠林 所引外典之研究 >

第7章

法苑珠林 所引外典之研究-第7章

小说: 法苑珠林 所引外典之研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63)同前注。

                                  322 頁

              傳」載有此事,知此條乃道世依梁,慧皎《高僧傳》
              改寫。
                                                                                 
       (二)「西晉泰山七國金像瑞緣」(卷十三,頁383中~383
              下),按《法苑珠林》此條注云:「見《高僧傳》及
              《旌異記》等」,考大正藏五○冊,《高僧傳》卷十
              三,「釋慧達傳」載有此事,知此條乃道世依梁,慧
              皎《高僧傳》改寫。
                                                                                 
       (三)「唐簡州三學山寺神燈」(卷三五,頁568上),按
              《法苑珠林》此條注云:「右此一驗出《高僧傳》」
              ,慧皎為梁人,不可能說唐事。又宋、元、明、宮本
              此條注出「《唐高僧傳》」,故此條應正名為《唐高
              僧傳》。
                                                                                 
                                                                                 
       戊、梁高僧傳
                                                                                 
       (一)「魏沙門釋曇А梗ň砦澹304中~304下),按《
              法苑珠林》此條注云:「右一出《梁高僧傳》」,然
              現今《梁高僧傳》未有此傳,又大正藏五○冊,《續
              高僧傳》卷六有「釋慧曇鳌梗c《珠林》內容同
              ,知此當更正為出《續高僧傳》(即《唐高僧傳》)
              。
                                                                                 
       (二)「梁沙門釋慧韶」(卷五,頁305上),按《法苑珠林》
              此條注云:「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然現今《梁高
              僧傳》未有此傳,又大正藏五○冊,《續高僧傳》卷六
              ,「釋慧韶傳」載有此事,故今當更正「出《續高僧傳
              》即《唐高僧》)」。
                                                                                 
                                                                                 
       己、唐高僧傳
                                                                                 
       (一)「齊沙門釋普明」(卷十七,頁409上~409中)按《
              法苑珠林》此條云:「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然大正藏五○冊,《續高僧傳》卷十九,卷二○皆有
              「釋普明傳」所載事實皆不同《法苑珠林》,若此條
              果出於《唐高僧傳》,當可校補今本之不足。
                                                                                 
                                                                                 
       四、引書方式
                                                                                 
            如前所言,《法苑珠林》雖為類書體,卻是道世有其深
        意來編纂;這樣的看法,亦可由其引書方式中證明它有別於
        中土類書的編纂。我國古代類書都是根據第一手的原始文獻
        ,而且編纂者也不加主觀論斷,這是傳統工具書的編纂方式
        。(64)而《法苑珠林》則不然。
                                                                                 
            關於《法苑珠林》所引據外典的引書方式,可分從其形
        式及其內涵,作一說明:
                                                                                 
        ────────────
       (64)載克瑜、唐建華兩人共同主編,《類書的沿革》一本
             書中談到我國古代類書的特點有三:第一、編纂類書
             時,不加入編撰者的主觀論斷;第二、類書一般都有
             原文出處;第三、我國類書所依據都是第一手的原始
             文獻;第四、從編排的結構上來看,類書是按類排比
             的。(見《類書的沿革》,頁2~3,四川省圖書館學
             會編印,1981年)
                                                                                 
                                  323 頁
                                                                                 
       (一)形式上
                                                                                 
            《法苑珠林》之引書方式,其形式就其標示書名之方
         法與位置而言:
                                                                                 
                                                                                 
       甲、標示書名之方法有:
                                                                                 
          1。引作者並加書名及篇名;如卷六一,崔鴻《十六國春秋
            ?北涼錄》。(65)
          2。引作者及書名;如卷三六,顧微《廣州記》。(66)
          3。引書名加篇加;如卷三六,《周易?繫辭》。(67)
          4。引書名;如卷二八,《博物志》,(68)此為引書之常
            例。
          5。引篇名;如卷九七,「郊特生」、「祭義」。(69)
          6。引眾書之名;如卷十三,「見高僧傳及旌異記等」(70)
            ,其或因兼採書而為之,或諸書皆敘一事,果如前者,
            道世引文己經其改寫,若是後者,以今本《高僧傳》為
            例,引文亦經道世割裂,故其引文,當非第一手的原始
            文獻,亦可由此得證。
          7。未明出處者;
            (A)如卷五三,「秦太守趙正」、「晉沙門釋僧叡」、「
               晉沙門支孝龍」、「晉沙門康僧淵」四驗、(71)卷
               五四,「晉抵世常」、(72)卷五六,「晉張氏」、
               「晉劉伯祖」二驗、(73)卷九四,「晉庾紹之」。
               (74)
            (B)另有如卷十三及卷十四之感應緣計有四七驗,(75)
               亦見於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76)又卷
               三八之感應緣計有二○驗,(77)亦見於道宣《集神
               州三寶感
        ────────────
      (65)見大正藏五三冊,頁749上。
      (66)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73下。
      (67)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74上。                                            
      (68)見大正藏五三冊,頁496中。                                            
      (69)見大正藏五三冊,頁999上。                                            
      (70)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83下。
      (71)見大正藏五三冊,頁684中~685上。                                     
      (72)見大正藏五三冊,頁694下~695上。                                     
      (73)見大正藏五三冊,頁712中~712下。                                     
      (74)見大正藏五三冊,頁978上~978中。此驗下有「宋蔣小
            德」、「宋沙門竺慧熾」兩則故事,注稱「右此二驗出
            《冥祥記》」,故「晉庾紹之」當未注引書處之條目,
            但周樹人《古小說鉤沈》將此驗錄為出《冥祥記》,倘
            是如此,「二驗」當為「三驗」之傳刻錯铡裎从
            《冥祥記》全本,周氏之錄,或有待商榷處。
                                                                                 
                                  324 頁
                                                                                 
               錄》卷上,(78)次序略有更動。卷三九之感應緣「
               臨海天台山石梁拢隆埂ⅰ笘|海蓬萊山拢隆埂ⅰ副
               罕臨河唐述仙谷寺」、「相州石鼓山的林拢隆埂ⅰ
               巖州林懀届‘耄}寺」(目錄有、有容缺)、「晉陽
               冥寂山拢隆埂ⅰ复菸逄ㄉ酱箧诼}寺」、「雍州太
               一山九空仙寺」、「終南山大秦嶺竹林寺」、「梁州
               道子午關南獨拢隆埂ⅰ附K南圻谷炬明拢隆梗瑢嵱
               有十驗,(79)亦見於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
               下。(80)

            由此看來,道世與道宣兩人確有共同引用原典或相互傳
          鈔的情形,以致出現其標目、順序文字內容皆同的引文,
          又皆未裕饕龝鎏帯

       乙、標示書名之位置
                                                                                 
            (1)裕ъ段哪坏朗涝'明引書出處之位置,多以小字裕
               於文末,如卷四四「君臣篇」之感應緣,引有五驗
               ,依次為「燕臣莊子儀」、「漢王如意」驗末裕г
               :「右二驗出《冤魂志》」,「漢臁邸埂ⅰ笣h□
               、「漢臁邸跪災┰'云:「右三驗出《搜神記》」
               。(81)偶見以大字書於文末,如卷三二「妖怪篇
               」之感應緣,「周仲尼謂季恒子曰」,文末大字書
               「右出《國語》」。(82)
                                                                                 
            (2)冠於文首;道世引述內教經論,則以正文書經名於
               前,援引外典若此者較少,如卷三六「華香篇」之
               感應緣有「搜神記曰」、「續搜神記曰」、「異苑
               曰」、「述異記曰」、「幽明錄曰」、「許邁別傳
               曰」等等。(83)
                                                                                 
            (3)首尾皆書:文首以書名冠之,文末復夾有小裕АH
               卷六「六道篇?畜生部」感
        ────────────
      (75)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83上~389中,計十五驗、頁388
            上~391上,計二十一驗、頁391上~391中,計四驗、
            頁392上~392下,計六驗,共計有四十六驗。
      (76)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錄》卷中錄有五十緣,除「枺鼤x
            徐州太子思惟像緣十二」、「宋江陵金像出樹光照緣十
            九」、「隋釋明憲五十菩薩像三十七」、「唐撸谏奖
            自然出像緣五十」等四則外,其餘皆同注六九所引之四
            十六驗。(見大正藏五二冊,頁 413下~423上)
      (77)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85上~588下,共二○驗
      (78)《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錄有二十驗,所引皆同於
            注七一所引之驗。(大正藏五二冊,頁404上~410)
      (79)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94下~597中。
      (80)見大正藏五二冊,頁423中~426上。
      (81)見大正藏五三冊,頁628中~628下。
      (82)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27上~527中。
      (83)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72下~574上。
                                                                                 
                                  325 頁
                                                                                 
            應緣列有「西國行記人畜交孕」,分述二則故事,文首                     
            曰:「奘法師西國記」,文末夾有小裕г唬骸赣叶灣觥                    
            奘法師傳」。(84)                                                   
                                                                                 
       (二)內涵上
                                                                                 
            道世引據外典,多集中於感應緣處,並夾注有「略引○
        ○驗」之語,後列冠有標睿夸洝8袘校蕦嶀幔
        文末若有注明引書出處者,則曰「右此○○驗出某書」、右
        00驗見某書」。理論上而言,其目錄所列注有引書之目,
        應同於感應緣中引書之則數,但事實並非如此,時有目錄所
        無之故實,亦有目錄引為一驗,但內容為二則(以上)故實,
        更有一驗中,包涵數則故實引文;甚有同一則故實,分別出
        現於不同篇中,將探討其所具意義。

      甲、目錄與內容之實際驗數有異

        (1)目錄無,內容增之;如卷三二,「變化篇」之感應緣中
           有「馬化狐」、「人化域」、「萇宏」、「人化□」、
           「宣騫母」等五則引文,(85)且未注有出處,徵引時,
           若不細心明辨,易錯當引作某書。(86)
        (2)目錄一驗,內容為二則故事;如卷五「六道篇?諸天部
           」之感應緣目錄有「晉沙門釋慧嵬」驗,內容包含「釋
           慧嵬」、「釋賢護」兩則故事,文末裕г唬骸赣乙怀隽
           高僧」,(87)考《梁高僧》中「釋慧嵬傳」後恰接「釋
           賢護傳」。(88)《法苑珠林》中,「釋慧嵬」文末接「
           續有」二字,表示道世當知此為二人,卻仍錄屬同一則。
        (3)目錄一驗,內容載有多則故事;如卷十九「敬僧篇」之
           感應緣目錄末有「神州諸山拢跪灒瑑热菀小阁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