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05-02-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缫研春玫谋ǜ娣饨裢怖铮缓蠓旁谒校纹渌沉鞫隆J旌螅幸桓鎏羲娜耸暗搅苏飧鲋裢玻蚩豢矗⑾质鞘吠蛩甑谋ǜ妫砩献媪搜钏亍Q钏卣薹ɑ裰吠蛩甑南⒍辜保吮ǜ妫老膊灰眩奔聪虺⒈ǜ媪耸吠蛩瓴慷拥那榭觥K逦牡劭春罅破妫尢静灰眩龆ㄉ痛褪吠蛩昙胰耸蚯⑻嵘吠蛩晡罅炀H缓螅钏匾布绦坊鞣此迳⒈セ窳烁咧腔鄣热耍沟灼蕉伺崖摇
史万岁竹筒传书,不仅解决了自己部队的通信问题,而且他创造的这种简单实用的水上邮件运输工具,从此后被广为使用。唐朝诗人李白和文学家元稹,在和朋友的通信中,便多次用过这种竹筒传书的方式。李白诗中甚至还有“挑竹书筒”的提法。可见“竹筒传书”颇为当时文人所欣赏、所称道。据说“邮筒”这一名词也是由此而产生的。“尺书裁罢寄邮筒”,唐朝诗人贯休的这句诗,便是一个较好的见证。当然,此“邮筒”不是彼“邮筒”,它只是古代人们利用自然力量而使用的一件简单的水上邮件运输工具,不是今天我们所常见的街道或邮局门前的那种存放信件的邮筒。
木系诏书
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
——《新唐书·本纪第二》
类似史万岁“竹筒传书”的方法,隋朝还曾成功地使用过一次。
隋炀帝即位之后,自恃国富兵强,不断对周边各族进行各种军事、外交活动,以图进一步扩张隋朝的国势。
大业三年(607年),突厥启民可汗来朝。为了向突厥炫耀自己的富强,使他们畏服,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敕令洛阳点缀市容,把城内外的树木用帛缠饰,让市民穿上华丽服装,一派歌舞升平、欣欣向荣的景象。同年,隋炀帝率大军北巡,来到榆林,命工部尚书宇文恺制造观风行殿和大帐,行殿能容纳侍卫数百人,可分可合,下施轮轴,移动便捷,大帐可坐数千人,表演“百戏”为乐。突厥人哪里见过这样盛大的军容和奇巧的制作,所以每逢看见御营,十里外都不敢骑马,就跪伏叩头。启民可汗甚至亲执佩刀,为隋炀帝芟除牙帐中的秽草。但是好景不长,八年之后,炀帝再次北巡长城,就被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差一点丢掉了性命。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到北部边境去巡游。诚心归顺隋朝的突厥启民可汗已在大业五年去世,隋朝册立他的儿子咄吉为始毕可汗。始毕可汗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其部逐渐强盛,开始对隋王朝构成威胁。黄门侍郎裴矩建议另立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为南面可汗,以分散始毕的势力。而叱吉设不敢接受册封。裴矩又诱杀始毕可汗的谋臣史蜀吸悉于马邑(郡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始毕可汗大为不满,从此不再入朝。他得知隋炀帝出巡的消息后,就率领几十万骑兵去袭击巡游的队伍。幸亏隋朝出嫁到突厥的义成公主派使者抢先报告了这一消息,隋炀帝才赶快到雁门郡躲避,命齐王杨嗦率领后军守在崞县(今山西原平北崞阳镇)救援。始毕可汗率大军追击,将雁门郡的四十一座城池攻陷了三十九座,仅余雁门、崞县两城。这样,突厥围攻雁门,全城上下处于慌乱之中。由于缺少防御工具,隋军只好拆毁许多民房来临时凑合。当突厥人攻城时,箭都射到了隋炀帝面前,隋炀帝惊惶失措,一个劲地抱着小儿子杨杲流泪,眼睛都哭肿了。形势十分危急。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建议隋炀帝带几千名精锐骑兵突围,但另外的大臣都反对这样做。他们劝隋炀帝坚守雁门,并下令调集各地援军。隋炀帝同意他们的建议,并亲自巡视军营,对将士们说:“大家努力杀敌,如果能安定国家,凡在这里的人都给升官发财,一定不让其他官员舞文弄墨抹煞你们的功劳。”他又下令说:“凡守城有功的人,无官的将授予六品官,赏给丝绸一百段;有官的按级别再增加赏格。”他还不断派使者去慰问将士,并保证以后不再对高丽用兵。隋军士气大增,虽死伤惨重,仍奋勇抵抗。
雁门虽然暂时守住了,但与外面的联系却被切断,信使根本出不去。隋炀帝十分着急,不知如何办才好。后来不知是谁急中生智,从史万岁的竹筒传书中得到启示,总之,隋炀帝突然就有了主意:命人把调兵命令密封好,捆绑在木头上,然后投入汾水河中,让其顺流而下。隋朝地方守军看到命令后,赶忙在全国募集新兵,火速增援雁门。刚刚成年的李世民就是这次募集的新兵之一。他应募从军,隶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突厥久攻不下,又侦知隋朝的援军已到达忻口(今山西忻县北),而义成公主此时又派人谎报说:“北方边境有紧急军情,赶快回来!”始毕可汗只好撤围而去,隋炀帝这才捡回一条命,安全回到洛阳。
风筝通信
有诏河东马燧、河阳李芃与昭义军救伾。三节度次狗、明二山间,未进。伾急,以纸为风鸢,高百余丈,过悦营上,悦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燧营噪迎之,得书言:“三日不解,临洺士且为悦食。”
——《新唐书·田悦传》
与木鹅、竹筒等临时应急通信工具相比,风筝用于通信不仅时间要早得多,而且应用范围也要广泛。著名英国学者、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博士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世界传播的一项重大科学发明。
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以前。传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木匠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也曾造过“木鸢”。这大概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纸糊而成,才有了“纸鸢”。后来,人们又在纸鸢上拴上一个竹笛,再放入高空,经风一吹,竹笛就会发出筝(古代弦乐器)一样的声音。“风筝”这个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最初的风筝并不是供人娱乐的工具,而是一种军需品,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风筝用于军事,历史上记载颇多。战国时代的古书上,早就有“公输班为木鸢以窥守城”的话。但这位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究竟是怎样用风筝来侦察敌情的,由于古书记载简单,今日已无法稽考。但是,汉王刘邦利用风筝瓦解楚军斗志,史书上却记载颇详。秦末楚汉大战时,汉王刘邦将楚霸王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的军队粮草断绝,人困马乏,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为了瓦解楚军士气,入夜后,汉王命人在城四周的高空放飞起了风筝。风筝上安放了竹笛,夜风一吹,笛声凄凉,汉军士兵又和着笛声唱起了楚歌。被围困的楚军以为楚国已被汉军攻占了,再也无心恋战,纷纷向汉军投降。最终项羽虽然带着数百人冲出了重围,但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终于自刎于乌江之畔。另据《诚斋杂记》记载,汉朝初年,韩王信与陈稀勾结进行叛乱,“信谋从中起,乃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坠(隧道)入宫中也”。
军事上利用风筝通信的例子,史书上也多有记载。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叛变,把梁武帝萧衍围困在南京的台城。梁朝大将羊侃建议在风筝上暗藏告急文书,然后放出城外,搬运救兵。太子萧纲听从了这个意见,扎了一个很大的风筝,在风筝背面绑上告急文书,用几千丈长的绳子放出,写明谁若获得此文引来援军,赏银一百两。侯景突然见到风筝从城中飞起,认为是妖道施展的一种害人的巫术,便急令士兵射箭。只听弓弦响处,风筝一头栽了下来。萧纲连放了好几只风筝,都被侯景射下,梁朝终未得救。
与之相反的是《新唐书·田悦传》中记载的另一个有趣的故事。
建中二年(781年),唐朝的魏博节度使田悦发动叛乱,带兵包围了临洺城(今河北永年),过了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城中守将张伾固守城中,士兵死的死、伤的伤。粮食快要吃尽了,府库已空。有一天,张伾把心爱的女儿打扮一新,让她出来拜见各位将士。张伾对大家说:“诸君守城打得都很艰苦,我家中没有其他东西,愿意卖掉此女,作为将士一天的费用。”见此情景,大家都哭了,说:“愿尽死力守卫城池,不敢图大人的赏赐。”当时唐德宗已下诏让河东节度使马燧、河阳节度使李芃与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等前来救援临洺城。马燧与李抱真的部队汇合后,东下壶关,打败了田悦的一支军队,接着逼近临洺县境。马燧见田悦的军队封锁严密,未敢轻进,就在城外山间驻扎下来,以便让部队稍作休整。而援军已经到了城外,却不能尽快解围,张伾心里非常着急。为了让援军知道守城部队的艰难,尽快开展救援,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人把告急信绑在风筝上,向援军驻扎的方向放飞。田悦看到风筝,明白了守军的意图,命令箭术好的士兵把风筝射下来。无奈风筝飞得太高,箭术再好也鞭长莫及。于是,风筝越飞越远,终于飞到了援军的上空。马燧的部队见到风筝飞来,兴奋得不得了,士兵们大呼小叫地伸开双臂,争先恐后地追逐着风筝。风筝落地后,兵士赶忙把告急信送到马燧手中。上面写着:“援军再不解围,三天后叛军就要攻占临洺城,到时全城的士兵都会成为叛军口中的粮食。”马燧当即命令部队全力进攻,很快打退了叛军,杀了田悦的大将杨朝光,俘虏了另一位大将卢子昌,彻底解了临洺之围。田悦本人则带着残部连夜向洹水(河北大名县西南)方向逃去。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充分运用各种自然力量,发明和创造了多种形式的通信方式,木鹅、竹筒、风筝等,仅仅是其中的几个例子而已。尽管科学在迅猛地向前发展,但是巧妙地利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通信,仍然不时出现,并且还在发挥着它们一定的作用。比如目前被人广为使用的“漂流瓶”,就是从以上通信方式中得到启发转换而来的。
鸽子送信
其纪律极严,魏公尝按视端军,端执挝以军礼见,阒无一人。公异之,谓欲点视,端以所部五军籍进。公命点其一部,于廷间开笼纵一鸽以往,而所点之军随至,张为愕然。既而欲尽观,于是悉纵五鸽,则五军顷刻而集,戈甲焕灿,旗帜精明。
——《齐东野语》卷十五
鸽子为何能送信呢?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它能感受磁力与纬度,并能用这种感受来辨别方向,从而在经历长途飞行后能认路回家。
目前虽然尚不完全清楚古人是从何时开始驯养家鸽传递书信的,但到了唐宋时代,用信鸽传递书信便已很普遍了。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辟有“传书鸽”章节,其中说:“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非常有才干有远见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使用鸽子传书,而且还为他的信鸽取了“飞奴”这样一个爱称。《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一记载:“今人驯养家鸽通信,皆非虚言也,携至外数千里,纵之,辄能还家。蜀人以事至京师者,以鸽寄书,不旬日皆得达,及贾人舶船浮海,亦以鸽通信。”其后元、明、清几朝,信鸽也一直是人们通信生活中的信使。
在我国历史上,信鸽用于军事通信,史书上多有记载。如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有一次去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到了军营,空荡荡见不到一个士兵,便感到非常奇怪,就对曲端说要看看他的部队。曲端立即将所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呈上,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闻命,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的全部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另外的四只鸽子,其余四军也火速赶到。部队军容严整、精神抖擞、旌旗招展、兵器锋利,深得张浚夸奖。很显然,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军鸽,它们分别携带着调兵文书,随时听候放飞的命令。
利用信鸽通风报信最著名的战例,当属北宋和西夏间的好水川战役。
据《宋史·夏国上》记载,庆历元年(1041年),元昊又一次向宋发动进攻。二月,元昊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自天都山出发,深入宋境准备同韩琦统领的泾原路主力决战。这时韩琦正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北)巡边,听说元昊率领大军已经到达怀远城(今甘肃平凉以北),急派大将任福领兵一万八千人,前往抵御,进行阻击。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敌军背后,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据险设伏,断敌归路。临行前,韩琦再三叮嘱任福:“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
任福和先锋桑怿、参军耿傅等率领轻骑数千,越过六盘山后,在张家堡南遇到夏军,旋即投入战斗,打了一个小胜仗,杀敌数百人。夏军假装败北,沿路丢弃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于是贪功冒进,在后紧紧追赶,一直追至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好水川,在今宁夏隆德县城北十五里,两边山谷环抱,只有一径可通,正是兵家设伏之处。
伪败的夏军,故意保持四五里的距离,引诱宋军追赶。任福不知是计,分兵两路,朱观军在北,任福军在南,沿好水川穷追不舍。一直追到笼竿城北,进入了夏军的包围圈,这才发现已经中了元昊的诱兵诡计。
任福、桑怿等为了冲出包围圈,率军沿好水川西行,出六盘山。在距羊牧隆城五里的地方,正准备布阵应敌时,有士兵在路旁拾得五六只封闭严实的银泥盒子,盒中有动物跳跃的声音。士兵不敢打开,上交给任福处理。任福命令士兵打开后,一百多只鸽子从盒中飞跃而出。这些鸽子的脖子上都挂了小哨铃,它们腾空而起后,盘旋于宋军头上,发出一片哨铃声。宋军正在惊疑之时,夏军已从四面合围。原来这些鸽子都是军鸽,是元昊有意放置在这里,让宋军拾到后放飞的。宋军果然中计。元昊得到鸽子发出的信号,十万人马一起从山头出击,将宋军压在谷地。这一仗,宋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灭,任福以下几十名将校也都战死了。
即使到了今天,通信技术已高度发达,利用信鸽传递军事情报,仍有军事作用。如在高原哨所,孤岛驻军,常常利用信鸽进行联系。全国各地的信鸽协会会员也总把自己多年精心驯养的良种信鸽送到部队“参军”,不少鸽子还在执行任务中立下了军功。
西书、礼品与鸦片
? 萧春雷
比利时人金尼阁是早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1613年,在回欧洲的漫长旅程中,他把利玛窦用意大利文写作的回忆录手稿《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中国学者不喜欢这名字,改为《利玛窦中国札记》——翻译成拉丁文,并作了补充和润色。这本著作刊印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耶稣会内掀起了到中国传教的热潮。金尼阁还有两个任务,一是请求耶稣会总会增派人手,二是采购图书仪器。采购图书仪器是为了在北京建立一个图书馆。教皇保禄五世向中国耶稣会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