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洋务教育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中国处于强敌环伺、民族危亡的危险境
地。中国紧紧关闭的封建大门已被打开,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
时代已经结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官员
开始认真面对中国胜败存亡的现实,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
洞等人为代表的政治集团,开始提倡“自强”、“求富”的“新政运动”,
即洋务运动,以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这是一次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倾向
的改革。教育活动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洋务教育的产生
以“自强”为名的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购买军火、训练军队、筹
设海防、建立军事工业。要办洋务,就必须培养洋务人才,如军事人才
… Page 96…
和外文翻译人才等,因此,洋务派主张兴“西学”,提倡“新教育”。
洋务派认为,当时“东西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无所恃”。要想改变中
国积弱积贫的状况,“造就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和“当务之急”。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即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认真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是后来清
政府兴办学堂所奉行的一贯政策。在这种教育制度下造就的所谓“通
才”,就是“思想要旧,本领要新,早上打拱,晚上握手,上午子曰诗
云,下午声光化电”(鲁迅语)的中西合壁的封建买办人物。兴办洋务
的大批人才是中国的科举制和旧式书院培养不出来的。因此,洋务派开
始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书等。洋务教育带有明显的封建色
彩和买办性,并得到了洋人的支持,但它对清末学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一定促进作用。
(2)洋务派创办近代专科学校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四类学堂:外国语学堂、
军事学堂、技术学堂和综合性学堂。最先创办的是京师同文馆,可以说
它是近代第一所新型专科学校,开创于1862年,隶属于总理衙门,设馆
目的是培养翻译人才。以后,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
堂等相继建立。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蒙受极
大损失,急需培养翻译人员,这是清政府决定建立外语学校的主要原因。
京师同文馆一开始就打上了殖民地教育的烙印,实际上是赫德操纵同文
馆的财政大权,大部分教师都是外籍人员,教学内容充斥着殖民主义思
想和宗教观念,知识水平较低。清政府设立同文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皇
室贵族子弟,以充任外交人员和掌握外交大权。李鸿章和张之洞等官僚
则欲培养汉人聪颖子弟,以培植自己的外交势力,因此,他们还开办了
广方言馆等。这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洋务派看到中国的军备武装远不
及西方先进,于是主张“师其所长,夺其所恃”,兴办军事学校(如天
津水师学堂)、工业技术学校 (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以学习“西艺”为主,重点是仿制洋枪、洋炮等洋武器和训练洋操兼学
洋兵法等。
洋务派办洋学堂30余年,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少有真才实学。但从
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
重大改革。这些学堂传播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史地、国
情的知识,对培养我国早期的科学技术人才有积极作用。京师同文馆等
学堂还组织翻译了数百部西书,对开阔国人眼界亦有积极作用。
(3)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洋务教育的发展,洋务
派认识到,要熟悉西方、学习西方,只靠在国内办洋学堂是不够的,还
需要派人出去学习。这样,派遣学生出国留学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建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1871年9月,曾
国藩和李鸿章在容闳建议的基础上,奏陈选送聪颖子弟赴国外留学。奏
… Page 97…
折获准后,从1872—1875年,每年派12—15岁幼童30名,4年共120
人,由容闳带领赴美留学,15年学成回国。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官费留
学生,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操和制造等,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和
思想家严复等都是其中成员。
清朝政府害怕留学生被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洗染,1876年派顽固分
子、翰林出身的吴子登出任留学事务所的监督。1881年他以学生沾染洋
气、“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将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为由,
几乎将留学生全部召回,只留下10人继续学习。
在光绪二年(1876),沈葆桢和李鸿章又请求派遣学生去欧洲留学。
于是有30名学生被派往法国学习造船或去英国学习驾驶,学期3年,期
满回国任用。
后期的洋务派首领、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力倡留学。1898年,他著文
陈述留学之必要,并主张奖励留学,特别提倡去日本留学。1896年,清
政府派唐宝锷等 13名学生赴日本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自
1898年起,清政府明令各省选派青年学生去日本留学,并作为一项固定
的国策。
洋务派的留学教育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维护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统治。但是,培养的大多数留学生都成为爱国的知识分子,是我国近代
科技界、企业管理部门、外交部门和军事部门的第一批骨干力量。
5。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
近代中国,由于腐朽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在政治、
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教育各个方面都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
种形势迫使一些爱国之士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出路问题。他们苦苦思索中
国贫弱的原因,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只有改革才能发展自己,而学习西
方则是他们认定的必经之途。70年代中后期,一些要求学习西方、改革
现状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积极宣传西学,主张革除社会弊端,
以促进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
进一步加深,要求摆脱封建势力束缚、改革弊政、救亡图存的呼声愈来
愈高。在这种形势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演变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变
法维新政治运动。与政治维新相适应,教育领域里也出现了改革运动。
(1)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思想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郑观应、王韬、陈识曾等人。
他们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社会发生了“千古奇变”,出现了一
种非改革不可的趋势;要进行改革,培养人才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对明
清以来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现行的教育制度极为不满,猛烈抨击传统教育
和洋务教育,极力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制度。郑观应认为,传统教育的致
命弱点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是一种“空疏无用”的教育,究其
原因,在于八股取士制度。他认为八股教育是一种弊政,若不改变,人
才就会被完全埋没,国家就会坐以待亡。王韬认为,国家每年花许多钱,
结果是“取数千百贸然无知之人,而号之曰士,将来委之以治民,民其
… Page 98…
①
治乎?故我曰取士之法不变,则人才终不出” 。
早期改良派认为,洋务教育同传统教育相比,只是“小变而非大变,
貌变而非真变”。他们对西学的认识要比洋务派广泛和深刻。他们认为,
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太有限了,应该是自然科学、生产
技术、社会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都学习,单纯学习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
他们还主张保持教育的独立自主权,反对洋务派任用西人。
早期改良派坚持学习西学、注重实学的原则,力主改革封建的无用
的传统教育。他们认为,办好学校教育是治国之本,主张多设学校,广
植人才,建立系统的各级学校。郑观应提出,把旧有的官学和书院按照
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模式,改成文、武两个系统的大、中、小学校。县
为小学,省为中学,京师为大学。在文科系统中,分6科:文学、政事、
言语、格致、艺学、杂学等。武科系统则分陆军科和海军科。郑观应还
主张每科分成数班,分班管理。在教学内容方面,他们主张扩大西学的
比重。但从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郑观应认为“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
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早期改良派主张废除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主张考与实际相关的学
问,提出了“论其艺、不论其文,量其才而不拘其资格”的质量评价标
准,目的是鼓励士子追求有用的学问。早期改良派注重从教育制度、数
学内容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以改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
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是有进步意义的。
(2)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康有为 (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
后人称为南海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教
育家。康有为把教育作为实现改良主义的首要工具,提出了适合资产阶
级要求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主张。他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教
育的系统、内容和方法以及女子教育等问题。
康有为认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强是重视教育的结果。他指出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才智之士”;“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
少则国弱”;“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他提出教育的目的
是“保国、保种、保教”;这里的“国”是指大清帝国,“种”指“汉
满合种”,“教”则指孔孟的儒教。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近代学校的系统方案,建议把书
院改为学堂,每乡设小学,儿童7岁入学,18岁卒业,儿童“不入学者
罚其父母”。小学生学习科目有文、史、算学、地理、物理、歌乐等。
每乡设中学,分初、高等两种,各2年。所学科目除继续小学各学科外,
增授外国语和实用学科。各省府设专门高等学校和大学。大学分为经学、
哲学、律学和医学4科。京师则创立规模较大的京师大学堂。他关于学
校系统的建议被光绪皇帝所采纳,并作为敕令公布,但由于变法失败,
未能付诸实施。
康有为主张对受教育者施以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尤其强
调对封建文化的学习。他反对当时的学校只教词章诗字、不讲求“圣道”
① 《彛拔穆肌け浞ㄖ小罚段煨绫浞ā罚134 页。
… Page 99…
的现象。他认为这样是不能造就“才智之人”的。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
堂讲学时,其“讲学宗旨是,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史学、西
①
学为用”,“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他在
该学堂实行了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纲领。
他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过于强调封建道德教
育,使他的思想只能囿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圈子。
康有为提倡女子教育。他在 《大同书》中抨击了封建礼教、“三从
四德”,呼吁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选拔妇女人才、让妇女参加国家政
权等。他主张女子应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提出“小学院”的
教师应由女子担任。他抨击了当时学校不培养女子的现象。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在太平世对儿童实行公养公教的思想。
所谓公养,就是由政府对怀孕母亲和婴儿幼儿实行供养和抚育,每个妇
女怀孕之后,便入“人本院”,进行胎教;婴儿由出生至3岁进入“育
婴院”,3—6岁则入“怀幼院”。这相当于现在的托儿所和幼儿园阶段
的学前教育。所谓公教,就是由政府设立各级学校,对年满6岁至20岁
的青少年实施免费普及教育。这种公养公教思想就是教育平等的思想,
即每个社会成员,不分男女,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康有为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主张,认为这是学西学、培
养新人的有效途径。他特别提出应派人到德国留学,认为德国“文学最
精”,又是君主国家,更适合中国国情。他提出的派遣办法是:各县自
选优秀子弟,大县3人,中县2人,小县1人,费用由各县自筹。这些
建议和主张,充分表现了一位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远见卓识。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在国外,他的思想没有多大变
化,仍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后来反对辛亥革命。1927年病故于青岛。
②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 (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出
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期开始接受西学影响,18岁时(1891年)
师从康有为,就学于万木草堂,深得康师赏识,并深受当时变法维新思
想的影响。 1898年,他积极参加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受命起
草《京师大学堂章程》,极力倡导教育改革。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变法
通义》、《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论教育当定宗旨》等,多收录于《饮
冰室文集》。
梁启超非常重视教育的“开民智”作用。他认为变法的根本在“开
民智”、“育人才”,因为变法的基本要求是“兴民权”。他从“智”
能生“权”的观点出发,特别强调“开智”的作用,“今日中国之大患,
苦于人才之不足”。因此,他把兴学校、开民智看作救亡图存的头等大
事。在“开民智”的问题上,他主张既要“开民智”,又要“开绅智”
和“开官智”,这样,才能使各阶层人士“都能广其见识,破其愚谬”,
才能顺利行新法,开风气。他提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