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

第29章

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29章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不过 

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在2000年的历史发展中本身也有变化。清末梁启超曾 

运用浅显的文言文来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广为报刊 

杂志所采用。 

     汉语词汇在近代有很大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迫 

打开,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断出现,推动了汉语词 

汇的增加和创新。从1898年戊戌变法以后的几十年间,汉语增加了许多 

新词,其中有的是自创新词,有的是借用日语汉字词,也有的是吸收印 

欧语词。19世纪下半叶,以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为中心翻译了大量 

科学技术著作,引进了大量科学术语,例如,徐寿在译《化学鉴原》之 

前,中国只有一些最普通的化学元素名称,如金、银、铜、铁、锡、氧 


… Page 122…

气、氢气、氯气等。《化学鉴原》一书开始使用按照西文第一音节创造 

新字的命名原则,于是出现了钠、钾、锌、钙、镁等词。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严复在翻译新名词时,一面选用意译词,同时又创造了不少音 

译词。同期,胡以鲁在《论译名》一文中一方面力主意译,同时也提出 

不妨音译的10类词。这说明汉语词汇在扩大,也表明术语的提出和规范 

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到了清末,要求译名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1909年5月,学部上奏 

宣统皇帝,建议派候选道严复编定各科中外名词对照表及各种词典,9 

月复奏设编订名词馆,严复为总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审定学术名 

词的统一机构。 



     (2)切音字的产生和威妥玛式拼音 

     汉字切音字产生在清末变法维新的历史浪潮中。当时,民族危机严 

重,一些人把中国跟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国相比,感到中国落后了,落后 

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他们看到西方国家和日本富强是因为教育普 

及,教育普及是得益于文字简易,也就是“切音为字”。于是,一些有 

维新思想的人也纷纷创制中国的拼音文字,用来辅助汉字,推动普及教 

育。宋恕是第一个有这种想法的学者,在1891年写成《六斋卑议》。该 

书指出:“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多种,以便幼学。”他还主张仿效日 

本,实行强迫教育,儿童入学,先教拼音,后教汉字。1892年,卢戆章 

的《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在厦门出版,出现了中国第 

一个切音字方案。这个方案的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拼厦门音, 

增加声韵后可兼拼泉州和漳州音。从此开始了中国人自觉的拼音化运 

动。在此之前,有过外国传教士发动的中文罗马化。根据“切音新字”, 

清末的拼音化运动称为“切音字运动”。从发表切音新字到1912年中华 

民国成立的20年间,有近30种拼音方案提出,其中汉字式字母占2/4, 

速记符号式或拉丁字母各占1/4。 

     从清末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最流 

行的中文拼音方案是威妥玛式拼音,又称“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 

威妥玛 (1818—1895年)是英国人,从1841年起在英国驻华使馆工作, 

1871年升为英国驻华公使,1883年回国。他在华任职期间,为了外国人 

 (主要是使用英语的人)便于学习和掌握汉语、汉字,先后写成《寻津 

录》(1859年)和《语言自迩集》(1867年)两部著作。在这两部著作 

中,威妥玛用他根据北京读书音制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 

这个方案以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一般称为威妥玛式 

拼音。 

     后来,英国驻华外交人员翟理斯 (1845—1935年)在他所编著的著 

作中采用威妥玛式拼音给汉字注音,故有“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之 

称。他的著作主要有《语学举隅》(1873年)、《字学举隅》(1874年) 

和篇幅巨大的《华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1912年伦敦再版)。《华 

英字典》后来成为当时邮电部门拼写中国地名的主要依据。 



     (3)语法学和文字学的研究 

     19世纪末,语法学的研究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虚词的研究。 


… Page 123…

1898年,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书——马建忠(1845—1900年)所 

著《马氏文通》问世。作者在序言中表明写作之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阅读 

古书和使用文言。全书引证古文达七、八千句,可谓集文言句式之大成。 

其研究方法,模仿印欧语法建立体系,同时也注意了汉语的特点,在许 

多地方突破了西方语法的框架。《马氏文通》给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以 

深刻的影响。它重视句法,此点与当时详于词法的西方语法书明显不同, 

这与汉语缺少词形变化的特点是相一致的;词类划分着重意义标准,并 

把助词单列一类,认为“助词”为“华文所独”。《马氏文通》出版以 

前,汉语语法研究只是萌芽,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马氏文通》在汉 

语语法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 

     中国的文字学在清代有很大发展。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集录铜器铭文的,在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之后,有吴式芬(1796 

—1856年)的《捃古录金文》,吴荣光(1773—1843年)的《筠清馆金 

文》,方濬益(?—1899年)的《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等。著为图录 

的,有吴大澂的《恒轩吉金录》,刘喜海的《长安获古编》等。刘心源 

的《古文审》、孙诒让的《古籀拾遗》、《籀庼述林》、《古籀余论》 

等书对研究金文都有独到贡献。清光绪25年(1899年)安阳殷墟甲骨文 

的发现,使古文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王懿荣、刘鹗首先开 

始搜罗甲骨。刘鹗印出 《铁云藏龟》一书;孙诒让开始辨认甲骨文,写 

出《契文举例》,后又写出《名原》,对汉字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理解。 

文字学家王筠(1784—1854年)著有《说文释例》20卷,《说文解字句 

读》30卷,《说文系传校录》30卷。 



     (4)晚清著名的语言学家 

     ①陈澧 (1810—1882年),中国清代音韵学家,字兰甫,号东塾, 

广东番禺 (今广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曾任河源县训 

导,作学海堂学长数十年,晚年主讲菊坡精舍。他创造了一种新的音韵 

研究方法,即反切系联法,用以考证《切韵》的声类、韵类。他用这种 

方法,通过《广韵》考定出《切韵》有40声类,311韵类。他的主要学 

术著作有《东塾读书记》、《切韵考》、《说文声表》、《东塾记》等, 

涉及经学、小学、天文、地理、乐律和算术等多方面内容。他还善长诗 

文,作有《忆江南馆词》。 

     ②江有诰 (?—1851年),清代音韵学家,字晋三,号古愚,安徽 

歙县人。他是全面、深入、系统研究古韵的学者。他既善于总结前人的 

研究成果,又能运用大量新材料来解释具体问题。他最初把古韵分成20 

部,后来看到孔广森东、冬两部分立,很表赞成,增加到21部。他以等 

韵作为辅助手段,从一字两读、谐声偏旁和先秦韵文押韵3个方面来分 

析古韵,从而彻底解决了平入相配和四声相配问题。从而勾画出先秦语 

音系统的全貌,同时对古韵构拟有重要意义。他的《谐声表》对后来古 

音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他是第一个肯定古音有四声的学者。他的著作 

有《音学十书》。 

     ③朱骏声(1788—1858年),清代文字训诂学家,字丰艺,号允倩, 

江苏吴县人。他博览群书,娴习经史,善作诗赋词章,曾任安徽黟县训 

导。他写了许多书,刻板的只有 《说文通训定声》和《传经堂文集》10 


… Page 124…

卷。《说文通训定声》一书18卷,历时十数年最后完成,这是一部按古 

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全书共收字17240个,内容极为丰富,对 

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④王照 (1859—1933年),清末主要切音字方案“官话字母”的创 

制者和推行者,字小航,号芦中穷士,晚年又号水东,河北宁河人。青 

年时代颇具维新思想,广读时务书,热心教育。戊戌变法中上书言事, 

建议皇帝、皇太后出洋考察,从日本开始。变法失败后,他被革职拿办, 

逃往日本。他赞赏日本普及教育和实行的文字改革。1900年春,他化装 

成台湾和尚回国,在被八国联军占据的天津潜居一年,创制“官话字母”, 

著《官话合声字母》,署名“芦中穷士”,1901年由中国留学生帮助在 

日本出版。1903年,他不顾自己是被通辑的政治犯,冒险到北京办“官 

话字母义塾”,由学生王璞任教员,自己躲在屏后听课。义塾重印他的 

 《官话合声字母》作为教材,改名《重刊官话合声字母序例及关系论说》, 

又出版注音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官话字母义塾 

丛刊》(又称《字母书》)。为了避免被人告密,1904年,他赴提督衙 

门投案,3个月后获释。因直隶总督袁世凯允许推行“官话字母”,他去 

保定办“拼音官话书报社”,出版供新军学习字母用的《对兵说话》。 

1905年他重回北京,办官话字母第一号义塾,共办24号;“拼音官话书 

报社”也迁到北京。他还创办一份 《拼音官话报》,出版了许多用官话 

字母编写的书。他一心推行字母,直到1910年因《拼音官话报》触犯了 

摄政王载沣,官话字母被禁为止。 


… Page 125…

                       十一、世界新闻出版事业 



     世界近代后期是世界新闻出版事业大发展的时期。18—19世纪,资 

本主义在欧美进入成熟时期,资产阶级陆续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在 

这一过程中,许多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结构发 

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大大增加,许多国家建 

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受教育人数迅速增加。随着市民文化程度和对政治 

兴趣的提高,一方面,他们要求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另一方面, 

大大增加了对新闻出版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国家加强了新闻立 

法,许诺允许新闻自由。同时,金融资本的发展为办报、办通讯社和广 

播电视提供了资金来源,铁路的广泛修建加速了运输和邮递速度,产业 

革命使与新闻出版有关的造纸、印刷、电信等领域发展很快。1820年发 

明了新造纸法,使纸价下跌;60年代发明用圆筒纸印报;欧洲的电报开 

通于1845年;英国与欧洲大陆间的海底电缆开通于1850年;欧洲与美 

洲间的海底电缆开通于1866年。1835—1853年,出现最早的5家通讯社, 

新闻的采访、传递,报纸的组织、机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中 

后期,广播电视也萌芽和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印刷机械和印刷技术也 

不断改进,加速了新闻出版事业走向现代化。 



                        1。欧美新闻事业的发展 



     (1)新闻立法 

     到19世纪,欧美许多国家制定了关于新闻的法律,在宪法或普通法 

 (民法、刑法等)中对新闻出版作了规定。在宪法或基本法中,一般都 

是一方面规定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保障新闻工作者在法律的 

范围内正常行使其采访、报道、出版、传播的职能;另一方面又规定防 

止滥用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而侵犯公民权利、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安 

全。有些国家还规定保障公民获得情报和信息的权利。法国1789年的《人 

权与公民权利宣言》规定:“思想与言论的自由交流乃是人类最宝贵的 

权利之一。因此,任何公民均享有言论、写作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 

限制内须担负滥用此项自由的责任。”1874年瑞士联邦宪法规定,“出 

版自由应予保障之”;“但各州得依法规定必要的处分,以杜流弊”, 

 “联邦政府有权颁布关于利用言论自由权反对联邦政府及官员之惩戒条 

例”。一些国家普通法中,包括民法和刑法,有许多规定也适用于新闻 

工作和新闻工作者,主要是关于诽谤、煽动、淫秽等罪行进行惩戒的规 

定。另外,对于侵犯隐私、泄露机密、诋毁国家声誉、危害国家安全等, 

不同国家也在法律上有不同的规定。有些国家还制定了适用于新闻事业 

和新闻工作者的专门法规。瑞典议会早在1776年通过的《报纸自由法》,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新闻的法规。新闻法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新 

闻媒介的职能与权利;新闻媒介的义务、新闻事业的管理等。 



     (2)各国报业 

     ①英国报业。19世纪初,英国工业发展很快,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 

求取消“知识税”(即印花税、广告税和纸张税),自由出版报纸。1832 


… Page 126…

年英国通过“国会改革法案”,1833—1861年逐渐废除对报纸、纸张和 

广告的税收,报价下降,许多廉价报纸纷纷创刊,出现了“一便士报”。 

     第一张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55年由斯莱上校创办的《每日电讯报》。 

该报创办之初销路不畅,3个月后由利维买下并加以改组。1856年以后 

由利维的儿子劳森接办该报,进行了诸多改革,追求质高而廉价,销数 

不断上升,到1861年,发行量达24万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报纸之一。 

这一时期也正是英国报纸扩张时期,1821年英国有报纸267家,到1861 

年增至1102家。经过激烈竞争,到1880年,伦敦有日报18家,英格兰 

有日报96家,全国有专业报纸157家,如宗教报、禁酒报、幽默报、时 

装报、体育报等。为工人提供教育和服务的报纸也相继问世,较有影响 

的如《戈根》、《一便士报》、《穷人卫报》、《毁灭》、《铁手套》、 

 《人民之声》、《联合行业报》、《穷人律师》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欧 

文于1834年创办了《新道德世界》周刊。 

     19世纪上半叶,《泰晤士报》是英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其前身为《每 

日天下纪闻》,1785年由沃尔特创办,1788年改称《泰晤士报》。该报 

善于反映和引导舆论,使之成为最有影响的大报。在19世纪上半叶,英 

国还出现了激进报纸,如《谢尔温政治纪事报》、《曼彻斯特观察家报》 

等。 

     ②法国报业。18—19世纪的法国,政治动荡不安,共和与帝制反复 

出现,政府对新闻出版业的控制也时紧时松,1799—1815年的拿破仑执 

政时期,对报纸管制很严。从1805年起,政府向各报社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