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斯多惠提倡“全人类教育”的思想。1835年,他在《德国教师教
育指南》一书中指出:“德国的教育要求未来的专门教育要建立社会人
类教育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学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和
①
民族成员的教育”。1854年,他在反对普鲁士关于师范教育和国民学校
规程时,又重申:“教育者乃一般人类的教育,所以要使个人为完全之
②
人。”他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和普鲁士狭
隘的民族主义教育,要求培养一般的人,而不是追随政府的所谓“真正
的普鲁士人”,主张把热爱祖国和热爱全人类结合起来。他认为“全人
类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要用世界范围的普通教育知识来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全人类教育”的理想,培养“一般的人”,第斯多惠提
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儿童生来就
具有一定的素质和天然发展的倾向,要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
“适应自然地进行教学”,即教师要严格按照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来
进行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要研究和认识儿童的心
理特点,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
第斯多惠提出的“文化适应性原则”是指“在教育中必须注意一个
人所出生或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一句话,要注意就其广
①
义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生祖国的文化” 。
教学内容除了适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外,还必须符合现代科学的水平。
上述思想反映了第斯多惠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德国教育的宗教目的
及沙文主义倾向的反抗。
①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年版,第365 页。
② 《西洋教育史大纲》下卷,商务印书馆1930 年版,附录第12 页。
① 转引自吴式颖等编写的《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238 页。
… Page 28…
第斯多惠对教育发展的重要贡献是他的教学理论。首先,他指出教
学论是研究教学规律与规则的科学,它既关系到人类本性发展的规律,
也关系到教学过程本身的规律。其次,在他的教学论中始终贯彻了适应
自然与适应文化的要求。第三,坚持教学的形式目的与实质目的的统一。
他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教学理论,并提出了
33条具体的教学原则与规则,对学生、教材、社会文化条件和教师在教
学中所处的地位和要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第斯多惠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制定
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他把教材视为教学的客体,教材应给学生以基础
知识和知识的基本概念,要把教材划分为阶段并按步骤教授,选择教法
要切合学科性质,教材内容必须体现现代科学水平等。关于具体教学方
法,第斯多惠强调要把能促使学生自动性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放在首要
的、突出的地位。
第斯多惠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的使命是教育别人,引
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求,使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得到最好的发展,使其成为能自由思考并有能力参加时代进步运动的青
年。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坚持教育的进步方向,以满
腔热情培养具有自由思想而积极接近进步运动的新一代。他说:“教师
的迫切任务在于通过他负责培养的那些人而促进人类发展”,“只有自
①
由的和独立的人才能为自由与独立而教育旁人”。他提出,教师要在广
泛意义上把自己教育好。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
样,谁要是自己没有发展和教育好,他就不可能发展和教育别人;自己
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教育和培养,就只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教育和影响别
人。所以第斯多惠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教育和完善。他还要求教师要精
力充沛地进行教学。他认为,“只有精神才能感染精神”,“只有坚决
的、精力充沛的、有坚定性格、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用什么手段来实现
自己的意志的人,才能教育出坚决的、精力充沛和性格坚强的人来”。
他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他还
要求教师要饶有兴趣地进行教学。他认为,引人入胜的教学会使学生获
得对真善美的爱好,并集中注意力地、心甘情愿地去研究他所学的学科。
怎样使学生对教学感兴趣?①借助讲述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②教师的
生动活泼和对儿童教育的“自然的热爱”;③教师的整个人格。他特别
指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通过你知
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他还提出,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满足自
己的知识水平。
第斯多惠是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始终站在进
步力量一边,同教育领域中的宗教主义、封建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他
毕生致力于改革旧教育、改革社会及教育不平等状况,对近代德国学校
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师范教育和教师培养方面,第斯
多惠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在教育和
教学理论方面,力图揭示出切实可行的、反映实际要求的带有规律性的
原理和原则,并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结论。德国人民誉第斯多惠为“坚
① 转引自王天一等编著的《外国教育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340 页。
… Page 29…
决走进步道路的古典教育的代表”。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还颁发了“第
斯多惠奖章”,用以表彰和奖励功勋教师。
… Page 30…
三、美国教育
美国是北美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它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
纪末,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都开始向北美移民,到1733年英国在
这里建立了13个殖民地。经过1775年的北美独立战争和1861年爆发的
南北战争,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得以确立和巩固,美国的资本
主义教育制度也得以确立和发展,并形成了美国的特色。
1。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教育
从制定1787年宪法到南北战争爆发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美国教育
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1814年与英国争夺加拿大殖民地取得胜利后,美
国迅速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道路,对促进教育发展产生了重
大影响。
(1)公立学校运动
公立学校运动是指广泛建立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行政机关监督、
向所有儿童免费开放的学校制度的运动。从19世纪20年代起,公立学
校运动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经过40多年的演进,扩展到中、高等教育
范畴,促进了美国公共教育阶梯的形成。一些美国人自称这一时期的教
育为“教育觉醒时代”。
公立学校运动的动力首先来自工业革命对教育的要求。从 18世纪末
期开始,美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各种发明相继问世。产业革命对教育的
巨大影响是产生了需要以就业为目的的中等学校,训练孩子适应他们要
干的工作。从1830年到南北战争以前,城市的兴起和产业工人数量的急
剧增加,要求推进公立学校教育。劳工大军由移民和转业农民来补充,
他们无力把子女送进费用昂贵的私立学校,要求实施免费普及教育。工
厂制度使许多16岁以下的儿童得以入厂劳动,童工教育也成为严重的问
题。
19世纪上半叶,工人运动提出争取教育权的要求,也是对公立学校
运动的一种推动力。当时曾提出“受教育应是每个公民的权利”的口号。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建立“新和谐村”的实验在美国工人
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欧文的重要思想之一是实施初等义务教育。1825
年伊利诺斯州首次制定教育法,该法在序言中提出:公民的智力是社会
的财富和国家的力量,因此国家有义务办理公共教育来增进全体公民的
知识与发展他们的智力。这就为资产阶级提供了要求建立公立学校的认
识基础。事实上,人人到公立学校就学,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特别是对于一个移民众多的国家来说,更需要通过教育逐渐形成统一的
民族性。
1843年,美国教育家、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曼从德国考察
教育回来,建议由州政府来负责建立公立学校,以区别于原来由教会办
的慈善性质的小学。这是美国公立学校的开始。公立学校的建立不仅奠
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成为美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开端。
公立学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地方税收制度,建立以州为主的
… Page 31…
领导体制。公立学校运动还包括学校内部的教学改革以及师资的培养和
选用。公立初等学校的大量开办,师资成为重要问题。1839年在马萨诸
塞州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1853年在伊利诺斯州创办了第一
所私立师范学校。
确立地方教育税收制度的过程也是新教育观念确立的过程。首先,
免费教育是专门为穷人的教育这一思想受到冲击。过去,从慈善观念出
发,用公款使穷人的孩子接受最低教育,而有钱人子弟则接受另外形式
和内容的教育。虽然都受教育,实质上是不平等的。许多具有民主思想
的人士认为,这是违背教育平等原则的。他们主张人人都应当进入统一
的免费的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因此,学校的经费也应由每个公民共同
负担,用征集教育税的办法来解决。地方税收制度的建立尽管遇到许多
障碍,但到南北战争时期,多数州都确立了地方税收制度。
建立以州为主的领导体制,就是由统管全州的教育机构来指导各县
市镇的教育领导机构,分配和管理州教育经费,收集和交流教育情报,
统一立法,形成全州统一的公立学校系统,改变各自为政的状况,提高
教学质量,实现真正的教育民主。因此,建立州教育领导机构成为公立
学校运动的重要目标。1837年马萨诸塞州首先建立州教育委员会。随后,
许多州都相继建立了州教育委员会。
19世纪上半期的公立学校运动加强了资产阶级世俗政权对教育的控
制力,加速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进程。到1859年,仅马萨诸塞一州就有公
立学校4000多所,成为初等教育的主体。通过这场运动,美国式公立免
费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引发了19世纪后期公立中学和州立大学的发展,
为美国统一的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一运动当时
主要限于美国北部及西部的初等教育范围,与实现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
和世俗化理想尚有很大差距,并且根本没有涉及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教育
问题。
(2)中等教育
①文实中学的发展。1800年以前,美国有100多所文实中学;到1830
年增至950所;1850年迅速达到6000多所,在中等教育领域占据了绝对
的优势地位。
文实学校最早是美国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倡导的,1751年在费
城开始创办。它的出现标志着美国中等教育一个重大运动的开端,是美
国社会实际需要和国际上实科中等教育思潮影响的结果。美国原有的拉
丁文法学校教授的课程纯粹是古典的,是专为升入学院作准备的,已不
能适应当时美国工商业发展的新要求。为了就业,有关的工业、商业知
识更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时的响亮口号是“训练学生投入生活”。文实
学校能够提供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很适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当时由于公
立小学的增加,急需增加小学师资,许多文实中学承担了培养小学师资
的任务,这也是它一度兴旺的直接原因。
文实中学把培养青少年就业本领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还在中等教育
领域首开男女同校之风。文实中学在美国教育史上成为古典中学向实科
中学过渡的桥梁。它之所以成为一种过渡性的教育机构,因为这种学校
是私立的,至多是半公立的,要收学费,它不能给予更多的人接受中等
… Page 32…
教育的机会。另外,当时为升学作准备的古典科目仍占上风。到南北战
争之后,文实学校逐渐被公立中学所取代。
②公立中学的产生。公立中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美国中等教育史上
的又一重要事件。第一所公立中学于1821年5月在波士顿正式开办。这
种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没有愿望也没有条件获得古典教育的人”,学校
为“准备成为商人和机械工人的青年提供较之任何公立学校的教育更好
的教育条件”;学制三年;不设任何宗教课程,也不设拉丁语和希腊语
等科目。由于这些特点,公立中学又被称为美国的实科中学。
1827年1月,马萨诸塞州颁布学校法,条文中虽然没有使用“中学”
一词,但内容大多涉及中等教育,因此又被称为“中学法”。该法影响
很大,被美国教育史家看作“美国中学的实际起源”。宾夕法尼亚、康
涅狄格、俄亥俄、新泽西等各州也都颁布了类似的法令。
公立中学的发展初期并不顺利。在一些地区,许多人满足于初等教
育水平或文实中学把公立中学看成是“多余的学校”,是额外的负担。
当时一些思想保守的人反对公立学校运动,成为公立中学发展的严重障
碍。即使在先进的马萨诸塞州,30年当中只建立十几所中学。在南北战
争之前,公立中学的发展一直落后于文实中学。但到19世纪后期,终于
出现了公立中学大发展的形势。
(3)高等教育
美国早期的高等教育机构几乎都与基督教各宗派有联系。1800年以
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机构向横广发展,要求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