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再坚持一会:一个问题女性的21次自救 >

第16章

再坚持一会:一个问题女性的21次自救-第16章

小说: 再坚持一会:一个问题女性的21次自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就是父母忠贞的爱情 
我就叫慧欣吧 
经过考核,不久我开始在慧源正式做心理咨询员。 
人们对心理咨询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使人开心。其实心理咨询不仅要使人开心,更要使人成长。这里说的成长,并非指生理上的成长,而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成长,它含有心理成熟、增强自主性和自我完善的意思。 
打个比方,假设前来求询的人处在某片非常险恶的大森林里,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就必须自己也走进去,引导来询者自己走出这片森林,而不是强拉硬拽他出来。 
这就是说通过咨询的过程,使来询者自己想通、认清问题的本质,明了该怎么做,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因此,心理咨询就是让人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让人积极地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从这层意义上讲,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忧愁烦恼,当然这一切不是靠说教劝导,而是靠启发领悟。 
“你给自己取一个工作名吧,其他咨询者都有。”肖峰老师对我说。 
一时间,我绞尽脑汁。 
“有了,叫慧欣,智慧的慧,欣慰的欣。”我终于想出了一个自己喜欢又富有寓意的名字。 
从此,慧欣成为我的咨询工作名,伴随著我走过了远离家人的艰难岁月。 
'上一篇' 
我觉得我一无是处

苏菁
我觉得我一无是处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接到深圳一位高三女生母亲的急促电话: 
“是慧欣老师吗?我女儿要去找你们咨询,你们有时间吗?她又不行了,成绩又下降了,怎么也不肯上学。上次去医院,心理医生说她得了自闭症,给她开了药,可她就是不肯吃。她就要参加高考了,你说怎么办呢?我们整个家庭为此开了会,都想不出什么办法,我们全家人急得不得了……”焦虑的母亲向我描述孩子的症状,还没说完,就由于过度悲伤,声音变得沙哑了。 
过了几天这位叫黄敏的女孩自己来了,而且非常准时。 
这是一个身材颀长、面容娇好的女孩,可整个人就像被一张无形的网包裹著,缺乏她那个年龄应有的活力。 
她告诉我,由于和同桌吵架,同桌上课时便总是背对著她,班上其他的同学也不理她,因此她就不想上学了。 
“我觉得我一无是处。”最后,她很无奈地说。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我问。 
“我的成绩越来越差,已滑到差等生行列了。我妈妈和其他老师也觉得我没希望了。有一次大扫除,一位同学发现我连地都不会扫,很快大家都对我露出鄙夷的神情,背地里说我弱智,这一下我更不想上学了。” 
她接著告诉我,她的母亲是她的语文老师,她害怕别的同学认为她吃偏饭,所以对学习越来越恐惧。 
“爸爸妈妈总是吵架,一个星期要有好几次,常常是妈妈哭了,爸爸才不作声……妈妈不开心时就写日记,然后让我去抄写……” 
我愕然于身为教师的母亲的这种行为。 
她除了单一的学习,没有其他任何爱好,从没有承担过任何家务劳动,过的是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所以当学习这根惟一的支柱倒了的时候,整个人也就垮了。 
她没有意识到,正是她的自卑,才使周围人无法接近她,帮助她。 
看来首先得恢复她的自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她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让她写下她的优缺点,她说没有优点,却写了一大摞缺点:学习不好,人际交往能力差,爱著急,缺少对别人的关心,自理能力较差,总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对别人的态度特别在意…… 
我帮她分析了一下,发现她有很多自己尚未发现的优点:自制力强,守信用,善于反省自己,执著,考虑问题周全…… 
我说:“我们要知道自己明亮的地方,知道自己的闪光点,这是根本。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她才不至于在别人的偏见中迷失自己,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只有在明确并关注自己身上的‘光明’之处时,别人才会来关注你,才更有利于你发挥自己的特长。你有那么多优点,怎么就一点也不知道呢?你刚才还跟我提到人要‘厚积薄发’呢。”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低头看著我在本上给她做的分析,就慢慢回忆起自己很多成功的经历来:为了攻克一道难题怎么废寝忘食,做错了事如何及时认错……她越说越带劲。 
我发现她的实际状况与其母亲所评述的差别甚大。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上一篇' 
我出生在一个特别窝囊的家庭

苏菁
她父母赶来时都不敢相信这一幕 
做完咨询,她决定留下来参加我们的元旦晚会。 
在晚会上,她和其他学员一起畅所欲言,休息时还主动跟大家打招呼、聊天。她还很大方地给大家唱了一首《祝你平安》:一手拿著话筒,一手挥舞著志愿者们送上来的气球,很有大明星的派头,哪敢相信昨天的她还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 
她的父母请假赶来时都不敢相信这一幕。 
我出生在一个特别窝囊的家庭 
看到黄敏母亲愁苦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容,我决定和她聊一聊。 
“我不想我的女儿重复我的命运!”母亲一开口就说。她用手捋了捋前额散乱的头发,接著说了下面的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特别窝囊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整天畏畏缩缩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保守、懦弱而善良的女性。可能是父亲在“文革”期间被整得太狠了,从我记事时起,就觉得他特别窝囊:没有一丁点自信,见人都是低声下气唯唯诺诺。你不知道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有多痛苦。 
有一段时间,学校不上课了,父亲也加入到干农活抢工分的队伍里。一次,父亲比平时起晚了些,慌慌张张地去上工,不小心把鞋弄掉了。生产队长走过去,一脚把鞋踢出老远,然后指著那只鞋,命令父亲爬著去捡。父亲站著思量了半晌,然后竟缓缓地弓起背,腿慢慢弯曲下来,天啊,他居然真的慢慢爬了过去…… 
这是在我眼皮底下发生的事,我怎能无动于衷?那是我的父亲啊!尽管那年我才9岁,但从此总也忘不了父亲爬行时那汗渍、苦涩且陪著笑的脸,那种感觉那种屈辱我今生都不愿意再去回忆。 
别的小孩会不时地向我们吐唾沫,口里喊著“孬种家”。这些,我善良而懦弱的父母都忍了,可我不能!我活著也需要自信也需要尊严啊! 
软弱者要永远守著怯懦,这是谁定的法则?我就不信! 
虽然我是一个女孩子,但我学会了和欺辱我的人打架,为此父母没少招老师白眼,加上我的成绩不好,母亲早早让我退了学。她为了拴住我,提前从岗位上退了下来,求爷爷告奶奶地央求能让我接班,没想到最终指标竟被另外一个干部子弟抢走。软弱善良的母亲被耍了,她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失声痛哭…… 
为了改变这种屈辱的命运,极度敏感而自傲的我,每天羞涩地夹著课本躲在远离人群的地方读书,因为我害怕人们那冰凉的目光再去戕害我那颗稚弱却好学向上的心。 
经过三年的苦读,我终于考取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我的父母当时都惊呆了。我形容不出他们捧著录取通知书时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就像身不由己地坠入了一个美梦,生怕一不小心那个梦就被触破了…… 
从此我告诫自己要比别人优秀,要比别人努力,要让自己的双亲为自己而自豪。为此,我在学业上下足了工夫,大学四年我都获得了助学金。我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度过了引以为豪的大学生活。 
可大学毕业时,我留校的机会被另一个有背景的同学抢去了,我的心再次愤怒而躁动起来。 
我没有服从分配,而是去了深圳───这是我一生中最艰难最痛苦的选择。等境况好了,我就把双亲也接到了身边。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女儿,这可是全家人的希望,我和爱人以及双方的父母,对她可以说是关怀备至,生怕有一点疏漏。 
我们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她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做,但必须把学习搞好。我是语文老师,我自己也对她进行额外辅导;此外,近两年我还给她报了几个培训班───数学提高辅导班、英语学习提高班、高考考前辅导班。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就是我的成功,我怎么辛苦都心甘情愿。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差,不能让别人瞧不起。 
孩子也经常喊活得好累,经常喊头痛,有时赖著不肯去上学。 
我当时想,比起我那时候的条件,她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她有什么可累的?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她干,还喊累?都是报纸上老替孩子们呼吁这个、呼吁那个闹的,我作为一名老师,我会不懂? 
唉!没想到还真是出现了问题。 
母亲歇了歇,继续说: 
看到刚才孩子唱歌时那副满足的神情,我才意识到无论是父亲、母亲还是我,心理都有不健全、偏颇的地方,都有难以忘怀的伤痛。我童年吃过苦,受了不被尊重的苦,不想孩子重复我的路,所以才费尽心思给她设计了出路,本意为了她好,没想到对孩子又造成了一种不尊重。想想“尊重”二字,真的觉得分量很重,我们居然犯了错还不自知。 
'上一篇' 
父母过分保护才加重了孩子的自我封闭

苏菁
父母过分保护才加重了孩子的自我封闭 
这位母亲的故事也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的故事,孩子出了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出了问题。通过与这对父母的接触,我深深感受到他们为孩子所操的心、费的神,他们不知为孩子做出了多少牺牲,也不知为孩子暗地里流了多少泪水。 
其实,衣服破一点,食物吃得简单一点,是不会减少一个孩子的快乐的。要使一个孩子不再欢笑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剥夺他的自由。 
正是父母这份“爱”,这份不理解孩子的爱,给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父母不明白,正是自己的过分保护,过多设计,才加重了孩子的自我封闭。 
为人父母者总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 
我们会对孩子说:努力,努力,再努力,为前程而奋斗。 
可是我们这种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却束缚了孩子天真浪漫的个性,涂改了他们五彩缤纷的生活,于是在没有自然没有梦想没有激情的世界里,我们的孩子也没有了天真没有了好奇没有了活力。 
孩子没有尝到学习的快乐,那么在父母高压下的学习只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当分数决定一切的时候,我们已人为地把原本各有所长的孩子按唯一的标准贴上了优良中差的标签,区分了等级,让孩子被迫生活在没有灵性没有娱乐没有创造的世界里。 
是的,虽然我们经历过太多的坎坷和创伤,但依然忘不了那许许多多曾有过的梦想,于是,便企图让孩子去弥补我们人生中不曾有过的那份美丽,可没想到却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权利,这就是我们“可怜”的“父母心”吗? 
也许,我们会实现我们的自私的目的,可是,孩子还会有自己的梦想吗?孩子将来演绎的会不会是我们的另一个翻版? 
本想营造一个美丽的生命,可我们得到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痛苦。 
是啊!不可否认,我们的困惑是因为我们深爱孩子,但爱不应该是严厉的禁锢,教育不是拙劣的“克隆”,希望绝不是一座独木桥! 
停止对孩子的大包大揽,还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是我们父母首先要做的。 
给孩子自由的园地,让孩子自在地生活;给孩子想像的空间,让孩子个性化地成长;给孩子生命的权利,让孩子拥有真实的自己,这是我们每位父母都应做到的! 
我不知道,生命中还有什么比自由地成长更幸福的了,或者说比剥夺这种权利更大的悲剧了。 
'上一篇' 
我有社交恐怖症

苏菁
我有社交恐怖症 
接到一位北京高校女生袁雅的电话,她说一定要找一位女咨询员。 
“因为我有社交恐怖症,特别害怕男咨询员。”她补充道。 
我答应了,并告诉她:“见了我,你不会有恐惧心理的。” 
第二天她如约而至。她的长相挺顺眼的,身材偏瘦,眼神忧郁而迷茫。 
她坐下了,一开口就警觉而又略带不安地问我:“你是专家吗?” 
“我不是,但我是从很严重的心理困惑中走出来的。” 
听了我的话她一下子愣住了,充满疑惑地看著我。 
为了缓解她紧张的情绪,我给她讲了我从前的症状。她对我这一段经历十分感兴趣,全神贯注地听著,还问了许多问题。慢慢地她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 
她放松了戒备,告诉我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前些日子在网上认识了一位网友,也是一名学生,感觉还可以,网友提出想见见她。她现在感到心里挺矛盾的,想见又怕见了让那网友失望,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问她为什么怕他失望。 
“我缺点太多了,且不会和人相处,”她 腆地说,“谁见了我都会失望的。” 
“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你没发现你身上的优点吗?我刚才说话的时候,你很专注,说明你很善于倾听,很懂得尊重别人,且从你刚才问的问题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很有同理心、善解人意的人。” 
听我说完,她很不放心:“真的吗?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我。” 
我很诚恳地对她点点头。 
看我的确没有骗她的意思,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起来:“没有人说过我行的,爸爸妈妈经常争吵,他们时时闹离婚,说是我拖累了他们,我始终觉得我是一个多余的人……” 
说著说著,她开始小声啜泣。我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脑海里闪现出一对夫妇在打骂、无辜的孩子在一旁不知所措的情景。 
在她的面前我不好过多地评判她的父母,可为人父母的我们,在看到孩子因为我们的过失而导致这么深的伤害时,难道不该扪心自问一下吗? 
我把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上。 
她掩面抽泣起来,瘦弱的肩头随著哭泣而搐动著,久久不能平息…… 
她此时的哭,是健康的哭,是必要的哭,因为她需要在这一刻将积压在心头的种种委屈和不快通通哭出来。 
所以,袁雅此时的哭,让我感到欣慰。这表明她终于找回了自我感觉,开始向往事告别。她需要迈出这艰难的一步,从原有的自我行为方式中挣脱出来,大胆地向前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激励袁雅走出困境,接下来我又与她讨论怎样辩证地看待网友一事:见网友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不用担心那么多,你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以后,会慢慢找到自信的。我努力启发她:不是你不行,而是你以为你不行。过去不等于未来,从现在开始,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强者,相信自己能行。 
“我是得学会向自我挑战,向自卑挑战。”袁雅最后如是说。 
做完咨询,她买了一套肖峰老师的《慧源心理自信训练》,说等看完了,再来参加我们的潜能班学习。我尊重她的决定。 
'上一篇' 
好样的,你真行

苏菁
好样的,你真行 
春节过后,她就来报名了,我当时不在,她是找另一位男老师报的名,据说很自然、大方,没有什么恐惧表现。 
等到上潜能课时,我见到了她,她精神很好。 
第一节课是激励课,有一位志愿者在上面说自己的经历,不知是太激动了,还是太紧张了,说著说著突然说不下去了,整个人愣在那儿。主持人没遇过这种场面,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学员开始小声议论起来。正在这时,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