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行为心理学 >

第19章

行为心理学-第19章

小说: 行为心理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润饰,即是这些材料为了通过意识的检查,而求得满足的一种方式。
由于它的存在,使得梦犹如一种画谜。
梦的显意是一幅图画,它是意识的东西,它形象地表述了事件的各方面的细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易于被人理解;
但是,梦的隐意本身,则是个谜,它是潜意识的东西,外表的画面,可以潜藏着一种真实的意义。
知晓了梦的润饰的意义所在,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梦所满足的欲望,往往是多层次的。
这种多层次的欲望在梦中的表现,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有时则是以相反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很可能是一个愿望的达成隐蔽了另一个愿望的达成,需要经过最后层次的分析,才能最终解析出它们究竟是属于何种愿望的达成来。
例如,有一次,弗洛伊德的一个朋友的夫人,作了一个来月经的梦,这样的梦,她过去几乎没有作过,她向弗洛伊德讨教,弗洛伊德告诉她,夫人作这个梦,意味着内心深处存在着“有月经就好了”的想法,如果反过来看的话,这个梦可以解释为,夫人目前的月经暂时停止了,这位夫人听后,惊讶地告诉弗洛伊德,自己正处于妊娠期,她对弗洛伊德的解释,异常钦佩。
由于在梦的行为中,潜意识的愿望及其衍生物只能以一种化装的、隐蔽的形式,突围而出,借幻觉经验的形式求安慰,因而,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干扰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容易导致心理的个体产生不良适应。
所谓“梦魔”,即是一个典型的与色欲幻想引发的夜梦相关联的怪现象。
在中古欧洲,“梦魔”乃是当时社会上如瘟疫般流行着的常见的现象。
“梦魔”是指乘人夜间熟睡时,压在人体上(性交)的魔鬼。
女性遇到的男梦魔,称为incubus;
男性遇到的女梦魔,称为succubus。
据说,“梦魔”会在夜间,侵入生人的床铺和他(她)做爱。
早在九世纪,有一位大主教就记载,“梦魔”有时候会化身女子所爱的男士,让女子受骗失身。
他也提到,有一位修道女饱受“梦魔”的“折磨”,最后由牧师驱魔后才告平静的事例。
但,这些都是零散的。
到十二世纪,“梦魔”骚扰的案例却一下子多了起来,而成为编年记事录里的主要大事。
弗洛伊德的弟子锺士(Ernest  Jones)在“梦魔”一文里,即指出“‘梦魔’,乃是源自性压抑(抑制)的一种幻想。”
其实,中古世纪的学者早就发现这两者的关系。
他们注意到,被“梦魔”所扰的寡妇和少女,要比已婚妇女来得多,而最多的,是修女!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些人则顺水推舟,以“梦魔”作为一个方便的借口。
十六世纪的史科特(scot)在他的一本书“巫术之发现”里,曾提到一位淑女经常被“梦魔”所扰,有一天,“梦魔”又再度光临,和她“热烈地做爱”,这位淑女大声呼叫,她的同伴连忙跑进来,结果发现“梦魔”躲在她床下,原来是一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的个体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梦的作用,往往不容忽视。
在剑桥大学,一位心理学家即曾询问了大量的科学工作者,有70%的人说,在他们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梦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日内瓦,另一位教授则调查了69位数学家,竟有74%的人肯定,他们是在梦中,解决了自己的学术问题;
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德国大化学家凯库勒(Friedrich  Kekulé  von  Stradonitz; 1829~1896),从1858年开始起,就一直寻找六个四价的碳原子和六个一价的氢原子为什么能组成稳定的苯分子的原因,但长期以来,未有结果,反而把自己折磨得身心疲惫,有一天晚上,他乘马车往回赶,因为劳累了一天,他开始随着车轮声而进入梦乡,在梦中,他清晰看到,成群的原子在眼前飞舞跳跃,还有些较小的原子在远处躲闪着,接着众多的原子排成一条长链,象一条蛇那样蠕动着,缠绕着,咦,这是在干什么?忽然这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圆环在凯库勒眼前旋转着,像嘲笑他似的,这时凯库勒像遭到电击一样猛然清醒过来,并且立即悟出:“苯”的结构不是开放的链形,而是封闭的环形; 
而德国生理学家Ottoloevi曾在深夜作梦,如果利用两只青蛙一起做实验,就可以解决他的“神经传导”的理论,于是,他清晨三点钟醒来,冲进实验室,依样做起实验,结果,他以神经化学传导研究,赢得了诺贝尔奖金;
美国学者古德伊尔(Charles  Goodyear; 1800~1860),梦见一陌生人建议他在橡胶中加上硫磺,从而使他长期所研究的橡胶硫化问题获得成功;
意大利作曲家塔提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梦见他把自己的小提琴交给一个魔鬼演奏,令他惊异的是,魔鬼竟然奏出了美妙的旋律,塔季尼在醒后,立即将它谱成曲,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
中国的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也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梦游广寒宫,醒之后,凭记忆,制作了流传千古的《霓裳羽衣曲》;
……
此类例证,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第三节 泄精/行经

泄精/行经,是自我保护机制的另一重要方式。
什么是泄精/行经?
所谓泄精/行经,其实也就是个体未曾获得满足的生命冲动,影响有机体而引起的生命冲动能量的耗散。
例如,年轻男孩由于警察追赶而泄精,年轻女孩由于考试紧张而使月经骤然来临,即是泄精/行经的一个例子;
又如,年轻男孩由于在教室中被要求完成一份重要答卷而泄精,年轻女孩由于生性急躁、多怒多妒以至月经先期来潮,则是泄精/行经的另一个例子;
近年来业已有资料表明,由于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紧张、忙碌、竞争、兴奋、挫折、失望等,直接影响个人生理上、心理上的反应,开始泄精/行经的年龄累积率在不断提前,其中,男性提前到十三岁至十四岁之间,而女性到十三岁左右来潮者约占百分之八十。
泄精/行经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
泄精/行经之所以重要,其原因,即在于泄精/行经同潜意识的存在,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泄精/行经现象绝不单纯是一种生理的现象,它,同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
泄精/行经究其根源,仍然是由于生命冲动过剩而来的产物,它依然受制于人类精神力的法则。
所有泄精/行经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他渴望求得适当满足,但复杂理性却缺乏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结果,有机体为保存自身,避免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继续积聚在体内给个体造成一种创伤,只得借助排泄精血的方式舒解情绪,减少潜意识层面下的紧张与压力,使得不甘驯服的生命冲动的本能欲望得以冲破复杂理性的监控而获得有限的满足。
这,就是泄精/行经的机制。
由于在泄精/行经行为中,潜意识的愿望及其衍生物只能以一种排出有机体性成熟产物的扭曲形式,突围而出,在虚无中求安慰,由此可见,泄精/行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和淡化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容易导致心理的个体产生不良适应。
泄精/行经现象,乃是一个成熟有机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泄精与行经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较男性泄精相比,女性行经,经常表现得更有规律。
行经,对于女性而言,往往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在生理上的,而且,也是在精神上的。
比如,集体居住在学校宿舍的女性,她们的月经周期与学年的进展,几乎是同步的,即是行经作为自我保护机制对于女性来说具有特殊含义的一个突出例子。
许多女性承认,在月经期,她们感到心理上最开放、最有力量和最有创造性,与月经来潮前几天不能容忍、无法承受任何压力、容易发怒、易于疲劳以及情绪消沉、无法控制自己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第十七章 心理的失衡

第一节 心理的失衡

人的深层基础和动力,就是生命冲动。
人的基本的心理能或力比多,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中,并且,总是通过“快乐原则”表现出来。
这种“快乐原则”,就是要减轻或者消除心理过程的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避免不愉快而产生愉快。
其实质,即要求回到个体心理结构的某种初始状态。
尽管生命冲动的唯一目标,即在于求乐,然而,生命冲动渲泄心理能量,求得快乐满足的愿望,并非总能够如愿以偿。
在环境不允许,以及未找到减少紧张状态的适当客体的情况下,心理的个体为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避免自身因行动不正而卷入更新的紧张状态造成悔恨而遗憾,经常不得不节制生命冲动以适应现实的要求,按照“现实原则”行事。
生命冲动一旦受到复杂理性的抑制,被理性典范严密地加以控制,即转化为焦虑。
即使处在焦虑的状态下,生命冲动也从未停止过为求得完全满足而进行的斗争。
这种斗争给心理的个体所带来的影响,正如十九世纪苏格兰大数学家哈密顿对四元数的运算怀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疯狂的热情相仿:成年累月,他,一直处在这种不可遏止的状态下,而不能自拔,直到十五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感到问题解决了为止。
如果心理的个体始终不能适当地应付焦虑,将焦虑的根源转移出去,那么,这种焦虑就会变成一种创伤。
这种创伤,给心理的个体所造成的痛苦,正如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1910?1996)在创作《日出》时所言:“在情绪的爆发当中,我曾经摔碎了许多可纪念的东西,我绝望地嘶嘎着,那时,我愿意一切都毁灭了吧,我如一只负伤的兽,扑在地下,啮着咸丝丝的涩口的土壤。”
这种创伤一旦极度发展,就会导致个体要求回到其心理结构的某种初始状态的机能由于个体再也无力继续适应某种环境刺激,而产生失调和破坏,从而,使得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因此而产生突变,也就是由一种协调的、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过渡到一种不可遏制的、非正常的紊乱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心理的失衡。
所谓坠入爱河,对自己的所爱心迷神荡,终日想念难以自拔的“相思病”,即是心理失衡的一种突出表现;
那种修炼气功偏离正常所发生的“走火入魔”,说到底,其实也是心理失衡的一种;
让人长期置于令人害怕的环境中,其内部心理格局就会发生改变,战争年代,许多士兵因为接连看到恐怖场面,以致精神崩溃,无疑亦为心理失衡的一种典型。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日益加剧,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种种规范妨碍了本能欲望的充分满足,心理失衡的发生率业已呈现上升趋势。
 
第二节 精神病症

心理的个体之所以发生心理的失衡,究其根源,乃是由于生命冲动求得完全满足的努力遭受精神力量的过度遏制而引起。
心理的个体企图采用带有强迫特点的专制命令形式的理性典范的遏制力,严密控制强有力的生命冲动的活力,但由于生命冲动的活力并不能被复杂理性完全控制住,因而,这种过度遏制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致使个体的正常的心理结构的格局被彻底打破,从而,导致非正常的混沌意识开始形成、滋长并迅速蔓延开来,进而在个体的心理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
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生命冲动成为混沌意识,并不意味着消失,反而反作用力更大,渗透力更强。
混沌意识,总是在生命冲动的“快乐原则”,特别是“强迫重复原则”的作用下活动,逃避诸多禁制,急切地寻找出路,强烈地施加影响于个体的精神和行为,从而,导致精神病症的发生。
例如,一个人在坐电车时总认为大家都在注意自己,对面有人谈论什么,也认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即使别人咳嗽一下,也认为是在讽刺自己,即是精神病症的一个例子;
又如,一个人经常想入非非,不是怀疑爱人移情,就是疑心妻子不贞,看到报上的桃色新闻,小说电影中的风流故事都以为是在影射自己,凡事好争辩,喜欢牵强附会瞎猜疑,则是精神病症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一个人经常离群索居,孤独自守,不知世事之变化,不知时间之流逝,枯坐终日,不知当时是何年何月何日,时而无故傻笑,时而咬牙切齿,时而愁眉苦脸,时而比手画脚划,无疑是精神病症的又一个例子。
还有,那种以金鸡独立的姿势,单脚着地,象蜡像一样,持续不动站上几个小时的举动,同样亦为精神病症的一个极端表现。
根据近年来心理学家的研究,有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精神病症与遗传基因有关。
精神病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它,是那些正常的精神力量在受到复杂理性过度遏制的反常条件下,走投无路,突变为混沌意识而引发的结果。
精神病症,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衡,以至个体思想混乱、神志不清、语无伦次、杂乱无章、毫无逻辑联系、产生妄想和幻觉、出现各种强迫性的冲动、身体抽搐、独自发笑、大小便失禁、经常不由自主进行手淫、彻夜不眠等。
所有精神病症的症候,无非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
这个目的,就是生命冲动的满足。
心理的个体,想用症候来达到满足生命冲动寻求快乐的目的。
所以,症候实际上是个体不能获得的满足的替代物。
这种满足,也就是混沌意识的满足。
由此可见,我们每遇一个症候,便可断定,心理失衡的个体内心必有某种混沌意识的活动包含着症候的意义。
反过来说,这种意义必先为混沌意识的,然后,症候才有可能发生。
症候,总是产生于混沌意识的历程,而非产生于意识的历程。
只要混沌意识的历程一旦通过生命冲动能量的耗散,转变成为意识的历程,症候必将随之消失。
 
第三节 错乱心理

与精神病症密切相关的行为心理机制,就是错乱心理。
由于引起心理失衡的根由不同,错乱心理的形式,总是千差万别。
例如,一个人在面对镜子时,不能辨识镜中人是别人还是自己;明明周围没有任何东西出现,却无中生有,说自己“看到了”跟前的某个人物,某样东西,“听到了”某人在身边对自己讲话;本来讲述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自己却声调凄凉,甚至哭诉,或在讲述一件特别悲痛的遭遇时,自己却笑容满面,愉快非常;始终坚信别人在有计划地对自己横加迫害,因而,整日提心吊胆,吃饭怕别人下毒,走路怕遭遇黑枪,外形打扮夸张做作,经常一个人毫无目的地乱跑、躲避;不断诉说自己是魔的化身,不杀死自己,天下就不太平,因而,三番屡次自残、自伤,不惜一切以死消业(按:宗教术语,指在不断的轮回转世中,决定来世命运的所作所为,或曰“因果报应”);等等。
尽管错乱心理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也有轻微与严重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心理根源和机制却是相同的,都是个体心理失衡的结果,也是它的缓解。
作为心理失衡的表现,错乱心理与正常心理,确实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这,主要是因为混沌意识在发生作用。
心理的个体当时确实不太明白,自己“按理”本该确实应该完全明白的东西。
因而,经常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一种迷狂、瓦解和崩溃的状况来。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的、一个值得思索的且富有挑战意味的现象是,心理失衡的发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