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汇辨-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寸洪者,胸满气逆。洪在右关,脾土胀热。右尺得洪,龙火燔灼。
按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时当朱夏,天地之气,酣满畅遂,脉者得气之先,故应之以洪。洪
者,大也,以水喻也;又曰钩者,以木喻也。夏木繁滋,枝叶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钩也。钩即是洪,名异实同。
《素问·玉机真藏论》以洪脉为来盛去衰,颇有微旨。大抵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坚硬。若使大而
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大则病进。”亦以其气方张也。《玉机真藏论》
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所以盛长也,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
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
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叔和云∶“夏
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若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
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
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瘥。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脉。”《素
问·三部九候论》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可见形证不与脉相合者,均非吉兆。
卷三
微脉(阴)
属性:体象 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微之为言,近于无也。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状其软而无力也。“萦萦如蚕丝。”状其细而难见也。古
人“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八字,真为微脉传神。
主病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微者,心虚忧惕。微在左关,寒挛气乏。左尺得微,髓竭精枯。
右寸微者,中寒少气。微在右关,胃寒气胀。右尺得微,阳衰寒极。
按算数者以十微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由是推之,则一厘之少,分而为万,方
始名微,则微之渺小难见可知。世俗未察微脉之义,每见脉之细者,辄以微、细二字并称,是何其言之
不审耶?轻取之而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之而欲绝,故曰阴气竭。若细脉则稍稍较大,显明而易见,非
如微脉之模糊而难见也。虽其证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时珍云∶“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
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非峻补,难可回春。而伪诀所云∶“漩之败血小肠虚。”何以置之微脉乎?若不
兼他象,虽微而来去未乱,犹可图存于百一。卒病得之,犹或可生者,谓邪气不至深重也。长病得之,多
不可救者,正气将次绝灭,草木之味难借以支持耳。
在伤寒证惟少阴有微脉,他经则无。其太阳膀胱为少阴之府,才见脉微恶寒,仲景早从少阴施治,而
用附子、干姜矣。盖脉微恶寒,正阳气衰微所至。诗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在天
象之阳且不可微,然则人身之阳顾可微哉!肾中既已阴盛阳微,寒自内生,复加外寒斩关直入,其人
顷刻云亡。故仲景以为卒病,而用辛热以回一线真阳于重泉之下也。卒中寒者,阳微阴盛,最为危急。
《素问·调经论篇》曰∶“阴盛生内寒。”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
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夫既言阴盛生内寒矣,又言故中寒者,岂非内寒先生,外寒
内中之耶!经既言血脉不通矣,又言其脉盛大以涩者,岂非以外寒中,故脉盛大,血脉闭,故脉涩耶!此
中深有所疑,请申明之。一者,人身卫外之阳最固,太阳卫身之背,阳明卫身之前,少阳卫身之两侧,今
不由三阳而直中少阴,岂真从天而下?盖厥气上逆,积于胸中,则胃寒;胃寒则口食寒物,鼻吸寒气,皆
得入胃。肾者,胃之关也,外寒斩关直入少阴肾脏,故曰中寒也。此经隐而未言者也。一者,其脉盛大以
涩,虽曰中寒,尚非卒病,卒病中寒,其脉必微。盖经统言伤寒、中寒之脉,故曰盛大以涩。仲景以伤寒为
热病,中寒为寒病,分别言之。伤寒之脉,大都以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阳病而见阴脉且
主死,况阴病卒病,必无反见阳脉盛大之脉。若只盛大以涩,二阳一阴,亦何卒急之有哉!此亦经所隐
而难窥者也。
卷四
紧脉(阴中之阳)
属性:体象 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紧者,绷急而兼绞转之形也,多枭动夭矫之势。《素问》曰∶“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则刚劲之概可掬。
主病 紧主寒邪,亦主诸痛。左寸紧者,目痛项强。紧在左关,胁肋痛胀。左尺紧者,腰脐作痛。
右寸紧者。鼻塞膈壅。紧在右关,吐逆伤食。右尺得紧,奔豚疝疾。
紧为收敛之象,犹天地之有秋冬,故主寒邪。阳困阴凝,故主诸痛。
兼脉 浮紧伤寒,沉紧伤食。急而紧者,是谓遁尸。数而紧者,当主鬼击。
浮紧有力,无汗,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拘急,体痛,骨节疼,此为伤寒邪在表也。独右关紧盛为饮食
内伤,两手脉俱紧盛即是夹食伤寒。遁尸鬼击者,皆属阴邪之气卒中于人,邪正交争,安得不急数乎?
中恶祟乘之,脉而得浮紧,谓邪方炽而脉无根也;咳嗽虚损之脉而得浮紧,谓正已虚而邪方痼也。咸在不治。
按天地肃杀之气,阴凝收敛,其见于脉也为紧。较之于弦,更加挺劲之异。仲景曰∶“如转索无常。”叔和
曰∶“数如切绳。”丹溪曰“如纫 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合为绳,必旋绞而转,始得紧而成绳。”可见紧
之为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不然,左右弹手及转索诸喻,将何所取义乎!古称热则筋纵,
寒则筋急,此惟热郁于内而寒束其外,崛强不平,故作是状。紧之与迟,虽同主乎寒,迟则气血有亏,乃
脉行迟缓而难前;紧则寒邪凝袭,乃脉行夭矫而搏击。须知数而流利则为滑脉,数而有力则为实脉,
数而绞转则为紧脉。形状画一,不可紊也。崔氏但言如线,亦窥见梗概,第未言之透快耳。紧之一字,已
经古人工于摹写,而伪诀妄曰∶“寥寥入尺来。”思之几同寐语。夫紧脉犹之行路,不惟足高气扬,履声
接踵,抑且左右恣意,而竟比之一龙钟衰老举步不前之态,其比拟失伦,肆口无忌,何至于此。庸工犹
以为金针也,吁,可怪矣!
卷四
缓脉(阴)
属性:体象 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 ,初春杨柳。
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正相反也。故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
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气脉也。
兼脉 主病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
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左尺缓涩,精宫不及。
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右关沉缓,土弱湿侵。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素问·玉机真藏论》∶“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是故缓脉不
主疾病。惟考其兼见之脉,乃可断其为病。浮而且缓,风上乘也;沉而且缓,湿下侵也。缓而且大,风虚内
盛;缓而且细,湿痹外乘。缓而且涩,脾不能统血也;缓而且弱,肺不能主气也。
按缓脉在八卦为坤,在五行为土,在时为四季之末,在人身为足太阴脾。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
而软无偏胜者,和平之脉也。故张太素又比之“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盖土为万
物之母,中气调和,则百疾不生,缓之于脉大矣哉!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
令人四肢沉重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脉经》云∶“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
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死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
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
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瘥。”伪诀以缓脉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诸证,似乎缓脉主实热
有余之证,杜撰如此。
卷四
芤脉(阳中阴)
属性:体象 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芤草状与葱无异。假令以指候葱,浮候之,着上面之葱皮,中候之,正当葱中空处;沉候之,又着下面之葱皮。
主病 芤状中空,故主失血。左寸芤者,心主丧血。芤在左关,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红为咎。
右寸芤者,相傅阴亡。芤在右关,脾血不摄。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卫行脉外,营行脉中,凡失血之病,脉中必空,故主证如上。
按芤之为义,两边俱有,中央独空之象。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叔和云∶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二家之言,已无遗蕴。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
中空,脱血之象。”伪诀云∶“两头有,中间无。”以头字易叔和之边字,则是上下之脉划然中断,而成阴
绝阳绝之诊矣。又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是以芤为蓄血积聚之实脉,非失血虚家
之空脉矣。时珍亦祖述其言,岂曾未精思耶!伪诀又云∶“芤主淋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有何干涉。
即叔和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脉多芤,而谓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
不能无疵也。至刘肖斋所引诸家论芤脉者,多出附会,不可尽信。若周菊潭谓生平诊脉,未有芤象者,
抑何其言之不审耶!虞德恒治一人,潮热微似疟,小腹右边一块,大如鸡卵作痛,右脚不能申缩。虞诊
其脉,左寸芤而带涩,右寸芤而洪实,两尺两关俱洪数。曰∶“此大小肠之间欲作痈耳。”虞说仍沿伪诀,
以寸尺相为表里耳。然芤者,中空之象,带涩犹可并,曰带洪实,实则不芤,而芤则不实,岂虞之辨证,乃
别有据,姑托于脉以明其术耶?否则于理亦不可解矣。
卷四
弦脉(阳中之阴)
属性:体象 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弦之为义,如琴弦之挺直而略带长也。弦脉与长脉皆主春令,但弦为初春之象,阳中之阴,天气犹寒,
故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带一分之紧急也。长为暮春之象,纯属于阳,绝无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
以长,纯是发生气象也。
主病 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左寸弦者,头痛心劳。弦在左关,痰疟 瘕。左尺得弦,
饮在下焦。右寸弦者,胸及头疼。弦在右关,胃寒膈痛。右尺得弦,足挛疝痛。
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自北而东,在肝为厥阴而阴尽,在胆为少阳而阳微。初春之象,逗气尚少,升如一
缕,有弦义焉。风属木而应春,弦是其本脉,生于风则象风,故脉自弦。弦寒敛束,气不舒畅,故又主痛疟
之作也。邪正交争,或寒而热,热而寒,寒热往来,正邪出入,枢主于中。《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少阳
为枢”,故脉亦当弦。饮者,痰之类也。弦直而敛,无鼓荡之力,故饮留焉。头乃六阳所聚,阳虚不能张大,
或致外邪所乘,安得不痛。疟疾寒热往来,常在少阳经,故曰“疟脉自弦”,又曰“无痰不成疟”。 瘕处
于其地,则邪正不敌,小腹沉阴之位,受寒乃痛。肺家阳气衰微,更受阴寒,或右边头痛,或胸次作疼。木
来乘土,胃寒不化,真火不足,无以温暖肝木,挛痛之自来也。
兼脉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阳弦头疼,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饮停在上不在胃,而支留于心胸;饮停在下不在胃,而悬留于腹胁。故一弦而浮,一弦而沉也。数则为
热,弦而兼数者,病亦兼热。迟则为寒,弦而兼迟者,病亦兼寒。阳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阳,三阳走头,故头
疼。阴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阴,三阴走腹,故腹痛。单弦则止为饮癖。若脉见双弦,已具纯阴之象,若不能
食,为木来克土,必不可治。
按弦脉在八卦为震,在五行为木,在四时为春,在五脏为肝。《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春脉,肝也,东
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而实强,此
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不及则令人
胸胁痛引背,两胁 满。”《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
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戴同父云∶
“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内经》之旨。《素问·玉机真藏论》云∶“端直以长。”叔和云∶
“如张弓弦。”巢氏云∶“按之不移,察察如按琴瑟弦。”戴同父云∶“从中直过,挺然指下。”诸家之论弦脉,
可谓深切着明。而伪诀乃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则是紧脉之象,安在其弦脉之义哉!弦
亦谓其主痰。然以饮较痰尚未结聚,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之有物形也。
卷四
革脉(阳中之阴)
属性:体象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恰如鼓皮,外则绷急,内则空虚也。故浮取于鼓面而已即得,若按之则虚而无物矣。
主病 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革者,心血虚痛。革在左关,疝瘕为祟。左尺得革,精空可必。
右寸革者,金衰气壅。革在右关,土虚而疼。右尺得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脉如皮革,表邪有余,而内则不足。惟表有寒邪,故弦急之象先焉;惟中亏气血,故空虚之象显焉。男人
诸病,多由精血不足之故。女人半产漏下者,亦以血骤去,故脉则空也。
按革者,皮革之象也。浮举之而弦急,非绷急之象乎?沉按之而豁然,非中空之象乎?仲景曰∶“脉弦而
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此节正革脉之注脚也。革如皮革,
急满指下。今云“脉弦而大”,只此四字可以尽革脉之形状矣。“弦则为减”以下,又发明所以为革之
义也。叔和云∶“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新病得之生。”时珍云∶“此芤、弦二脉相合,故为亡精失血之候。
诸家脉书皆以为即牢脉也。故或有革无牢,或有牢无革,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与证
皆异也。”《甲乙经》曰∶“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混浊革变,
急如泉涌,出而不返也。观其曰“涌泉”,则浮取之不止于弦大,而且数、且搏、且滑矣。曰“弦绝”,则重按
之不止于豁然,而且绝无根蒂矣。故曰“死”也。王贶以为溢脉者,因《甲乙经》有“涌泉”之语,而附会
其说也。不知溢脉者,自寸而上贯于鱼际,直冲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