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婴童百问-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槟榔丸x 治小儿疳气腹胀,胸膈痞闷,喘急不安。
青皮(去瓤、同巴豆十粒炒、去巴豆) 萝卜子 香附子(炒) 木香(各一两) 黑牵牛(半两、微炒) 槟榔
(原阙分量)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x下积丸x 治乳食伤积,心腹胀满,气粗壮热,或泻或呕。
丁香(二十粒) 砂仁(二十个) 使君子(五个) 乌梅(三个) 巴豆(不去油、三粒)
上为末,烂饭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陈皮汤下。
x五珍丸x 治酒食积通用。
青皮 干姜(烧、存性) 莪术 五灵脂(各一两) 巴豆肉(去油、一钱半)
上为末,粳米饭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汤下。
卷之五
诸热症第五十问
属性:小儿之病,其热惟多,夫热有虚有实。实则面赤浓黄,气粗口热,燥渴唇肿,大小便难,掀揭露衣,烦啼暴叫。虚
则面色青白,恍忽神缓,口中清冷,嘘气软弱,泄泻多尿,夜出虚汗。其或乍凉乍温,怫郁惊惕,上盛下泄,水谷不分,
此则冷热不调之症。虚则败毒散加木香当归。然小儿表里俱热,面黄颊赤,唇燥口干,小便赤涩。大便焦黄,先以四顺
清凉饮为之疏利,其热即去。或表未解也,当先用惺惺散,少加麻黄去节以取其汗,或用柴胡散,则表热已除,又当和
解,其热自平。若惊热、风热、积热,可服宽热散下之,保寿散、金粉散、以退余热可也。
x败毒散x 治伤寒、温疫、风湿,头目昏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目睛疼。寻常风眩、拘倦、风痰,身体项
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寒热,并治之。
柴胡(洗、去芦) 前胡 川芎 枳壳(炒) 羌活 独活 白茯苓 桔梗(炒) 人参(各二两) 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生姜薄荷煎,加地骨皮、天麻。或锉散,加蝉蜕防风。治惊热,可加芍药、干葛、黄芩。无
汗加麻黄。
x四顺清凉饮x 见第四十四问。
x惺惺散x 治小儿风热疮疹,伤寒时气,头痛壮热,目涩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
天花粉 人参 细辛(去叶) 茯苓(去皮) 白术 甘草(炙) 桔梗(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小盏,入薄荷三叶,同煎至四分,温服。如要和气,即入生姜煎服,不拘时。
x柴胡散x 治小儿伤寒无汗,有表症,壮热头疼,身体痛,口干烦渴,小便赤,大便秘涩,夹惊腮肿。
石膏 黄芩 甘草 赤芍药 葛根(各二钱半) 麻黄(去节) 柴胡(半两)
上锉散,三岁儿每服二钱,水小盏,生姜少许,葱白三寸,豆豉二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汗出为效。
热嗽加杏仁去皮尖二钱,五味子三钱。
x宽热散x 治小儿中恶天吊,手足搐候,服牛黄膏得渐安,只腹肚有热未退,早晨亦可进一服宽热散。兼小儿食
癖积,婴孩惊乳癖,服此药则下恶物,或成块如鼻涕腥臭,觉得肚腰渐消,稍思乳食。
朴硝 甘草(各半两) 大黄(锦纹者,一两) 枳壳(去瓤,一两,以水润之,以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炒,去巴
豆)
上四味为末,以瓷器收之,每服一字或半钱,用薄荷七叶煎汤调下一呷,或入砂糖一块皂子大在内,以薄荷汤调匀,
早晨未乳食前灌下。或儿壮加添药末,儿或弱则减药末,或儿子通身生疮热毒者,可早晨与一服,推出毒瓦斯。
x保寿散x 治婴孩惊热、潮热、风热、虚热,头额温壮,白日夜间多啼,伤湿鼻流清涕,喉咽时时有清涕,夜多
睡卧不稳,或手足口舌生小热毒疮,或因吃着喜怒乳食,胸膈不快,时复吐 呕乳,忽因人物所惊,日夜间手足心热,
痰壅咳嗽,兼患天吊急惊风候。
白茯苓 人参 川雄黄 牙硝 甘草(炙各二两) 麝香 牛黄 梅花脑子(各少许无亦得)
上八味,细研,入锡合内收之,汤使如后金粉散。
x金粉散x 治婴孩惊热、风热、虚热、潮热,手足心热,口多涎唾。面色红赤,头额身体温热,日夜 呀,鼻流
清涕,咳嗽,上膈壅热,口鼻喉舌手足浑身头项生毒热疮,夜卧不安,吐 呕逆,乳食不化,胸膈不快,变蒸温壮,或
有惊潮热,并宜服之,常服镇心化涎压惊。风搐候,服牛黄膏得手足搐住,病势稍轻,但有些少余热,亦宜进三、两服。
川雄黄(半两别研) 白芍药 牙硝 脑子 麝香(各少许)
上件研令细,以锡盒收之,每遇此证,一岁儿半钱,二、三岁一钱,并薄荷汤调下,金银薄荷汤尤好,常服可防百
病。
x【论不可服冷药证】x
足胫冷 腹虚胀 粪色青 面 白 呕乳奶 眼珠青
x【论不可服热药证】x
足胫热 两腮红 大便秘 小便黄 渴不止 上气急 脉紧急
卷之六
伤寒正受伤寒夹惊第五十一问
属性:小儿伤寒初得,浑身发热无汗,多啼哭,只看眼急有如惊风,但用发散退热,莫令发渴,如渴便欲饮水不歇,当发
散,羌活散、三黄散、柴胡散、抱龙丸,或虚烦可用竹叶汤,如嗽,当服洗心散、薄荷散、红绵散,四肢发汗,自然精
神喜悦,感伤寒之重者,当根据仲景之法治之。又有伤寒夹惊,先要发散,次乃退热化痰截惊,乳下婴儿抱龙丸、羌活散
加荆芥防风,三黄散微利,痰热,次用柴胡、黄芩药调理,自然向安,葱白汤亦可服。
x羌活散x 治伤寒惊热,或中风体硬,可加麻黄、干葛、薏苡仁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白茯苓 桔梗 枳壳 人参 地骨皮 天麻(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散,生姜薄荷煎,加蝉蜕治惊热。
x柴胡散x 见第五十问。
x三黄散x 治伤风热症。
白术 大黄(蒸) 赤芍药(半两) 黄芩(三钱) 麻黄(去节、一钱) 桂枝(二钱)
上 咀,生姜一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x抱龙丸x 治伤风温疫,身热气粗,痰实壅嗽,常服安神镇惊。亦治疹痘壮热,小儿宜时与服。
胆星(一两) 天竺黄(二钱) 雄黄(二钱) 辰砂(二钱) 麝香(少许) 气喘有痰加杏仁
上为末,煮甘草汁丸如芡实大,薄荷汤化下。
x竹叶石膏汤x 治伤寒表里俱虚,胸中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及诸虚烦,伤寒解
后。伤寒未解,切不可服。
石膏(四两) 半夏(六钱) 人参(半两) 甘草(半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生姜一片,粳米五十粒,煎米熟为度,去滓温服。呕者加生姜三片,竹叶数片。
x洗心散x 见第三十七问。
x辰砂七宝散x 见第三十七问。
x薄荷散x 见第三十六问。
x红绵散x 治伤风咳嗽,鼻塞或流清涕。
全蝎(五个、去毒) 麻黄(去节、二钱) 僵蚕(二钱炒) 白芷(二钱) 川芎(二钱) 天麻(二钱) 甘
草(一钱) 苏木(一钱)
上为末,绵少许煎服,有热加荆芥,一方有大黄。
x葱白汤x 治头疼不止,身疼热渴,小便赤黄,脉浮数无汗。
葛根(半两) 芍药(半两) 知母(半两) 川芎(一两)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葱白三枚,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出汗,如有汗温服。加甘草治小儿夹惊
伤风,并治发疟,头疼加石膏服,呕者加半夏半两。
x羌活汤x 解利邪气伤风。
羌活(一钱) 人参(一钱) 防风(一钱) 川芎(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薄荷七叶,水一盏,加芍药甘草,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
小儿伤寒与时气同异第五十二问
属性:夫小儿伤寒得之与大人无异,所异治者,兼惊而已,又有因夹惊食而得,治法与大人一同,但小其分剂,使药性稍
差耳。仲景云∶春气温和,夏气炎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冬受寒毒之气,其实时而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病者,寒
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病与冬时即病无异,但因春而发,名曰温病。至
夏而发,名曰热病。阳热未盛,为寒所制,病名为温,阳热。已盛,寒不能制,病名为热,故太医均谓之伤寒也。然热
病伤寒,温病时气,传变无异也,凡时气者,四时之间,有不正之气也,为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
热,
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气之中人,则头疼壮热,咳嗽气粗,烦渴心躁,恍忽惊悸,传变与伤寒无异,故一岁
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治法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
犹轻,升麻汤、解肌汤主之。五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调中汤、
射干汤、半夏桂甘汤,可选用也。秋湿冬温,治湿则利小便,治冬温亦宜解利。其利小便也,则以五苓散辈,其解利冬
温,宜葳蕤汤。盖冬温者,感温气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触冒之过,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热温凉之剂亦异,不可
拘以日数,发汗吐下,随症施行。要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清以温、
平而行之,以平为期,不可过剂,此为大法,汤氏有七宝散加减服之,并与乳母服尤好,有热者、升麻汤加柴胡、黄芩、
川芎等剂治之,柴胡石膏汤极效。
x升麻汤x 治小儿时行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治伤寒伤风,头痛憎寒壮热,
肢体疼痛,鼻干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疫疠,乍暖脱着,及暑热之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者,可加柴胡,
无汗加麻黄。
升麻(一钱) 葛根(一钱) 白芍药(一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疮疹亦准此。服药已身凉,止药。加紫苏、茯苓、川芎,名升
麻苏叶散,有热加黄芩,咽喉痛加桔梗,发丹加玄参效。
x解肌汤x 治伤寒温病,时行寒疫,头痛项强畏寒,肢体拘急,骨节烦疼,腰脊强痛,胸膈烦闷,无汗恶风壮热。
葛根(一两) 麻黄(去节、半两) 芍药(半两) 甘草(半两) 桂枝(二钱半、千金方无此一味)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以汗出为度。夏月加石膏、升麻,各一钱。
x调中汤x 治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暑。热结于四肢,则壮热头疼,寒伤于胃,则下利,或血、或赤、或
白,壮热迷闷脉数,宜下之。
大黄(七钱半) 桔梗(炒、半两) 本(半两) 茯苓(半两) 甘草(半两) 干葛(半两) 黄芩(半两)
芍药(半两) 白术(半两)
上 咀,白水煎,量大小加减服,得快气利,壮热便歇。去大黄,加黄连枳壳,止利尤妙,或加地榆,或加当归皆
可。感风加荆芥。秋宜下,当用大黄疏利。
x射干汤x 治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热喜伏于内,咳嗽气急,喉哑失声,干嗽无唾,喉中如梗。
半夏(汤泡、五钱) 生姜(炮、四钱) 射干(二钱) 杏仁(去皮尖、二钱) 甘草(炙二钱) 紫菀(二钱)
肉桂(二钱) 枳实(炒、二钱) 当归(二钱) 橘皮(二钱) 独活(二钱) 麻黄(去节、汤泡、二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x半夏桂甘汤x 治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始不觉病,旬月乃发,脉便微弱,咽痛,似伤
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汤主之,次用四逆散,此病一二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寒。
半夏(洗、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放冷,少含细咽之,入生姜三片煎。
x五苓散x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
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燥渴引饮。
泽泻(二两半) 猪苓(二两半) 白术(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桂(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拘时,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热在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汤下,
食前服,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小儿加白术末少许,如发虚加绵黄 、人参末少许,十六问辰砂五苓
散参用。
x葳蕤汤x 治风温、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疼,咽干舌强,胸腹满,腰脊强。
葛根(半两) 葳蕤(三钱) 石膏(一两) 白薇(半两) 羌活(半两) 麻黄(半两) 川芎(半两) 杏
仁(去皮尖、半两) 甘草(炙、半两) 木香(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x七宝散x 治时气头昏体热、此药大人可服,小儿同乳母服。
紫苏(三两) 香附(炒、三两) 陈皮(一两) 甘草(炙一两) 桔梗(去芦、一两) 白芷(一两) 川芎
(一两)
上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一片,枣一枚,煎三分,去滓服。有热加葛根、升麻、荆芥。
x柴胡石膏汤x 治时行温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热咳嗽,涕唾稠粘并疗
之。
桑白皮(三两) 黄芩(三两) 升麻(二两半) 石膏(五两) 前胡(去芦、五两) 赤芍药(五两) 干葛
(五两) 柴胡(五两) 荆芥穗(三两) 无汗加麻黄、半夏、北五味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淡豉十粒,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小儿分作三服,量大小加减,不
拘时候。
卷之六
伤寒表里第五十三问
属性:凡治小儿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古人云∶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伤寒有表
症,有里症,有半在表半在里,有表里两症俱见。然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在半表半里者宜和解,表里俱见随症施
治,无表里症,用大柴胡汤下之。其表症者、发热恶寒,身体痛而脉浮无汗,头疼项强腰脊痛,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
宜汗之,然伤寒发表,当随病轻重而汗之,头疼发热兼惊,亦只用葱白汤汗之,甚则桂枝麻黄各半汤、解肌汤、葛根汤、
柴胡散,皆可选而用之。其里症者、恶热不恶寒,手掌心并腋下 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
常,腹满而喘,躁渴脉沉而滑,内热而谵语,此属足阳明胃经也,宜下之,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四顺饮、洗心散,斟
酌轻重用之。其在半表半里者、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里症当下,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即
当汗,此两症俱见者,仲景所谓半在表、半在里也,小柴胡汤主之。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
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诊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经也,宜和解。其表里两症俱见者、病患脉浮而大,
是表症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是里症当下,此是表里症俱见,五苓散主之。又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
是里症当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当须发汗,此是两症俱见,即未可下,宜与桂枝汤。又太阳病,医反下
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复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或腹满时痛,尺寸脉俱浮洪者,此足太
阴脾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