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第7章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第7章

小说: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鼻衄呕血者。加当归芍药生地黄各半两。一料内服。如淋闭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 
或闭而不通。脐下状如复碗。痛闷不可忍者。乃肠胃干涸。膻中气不下故。经所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膻中者。臣使之官名。三焦相火。下合右肾。为气海也。王注曰。膀胱位当孤府。 
故谓都官。居下内空。故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 隐不通。故不得便利 
也。先用沉香木香各三钱。酒调下。或八正散。甚则宜上涌之。令气通达。小便自通。经所谓病在下。上取之。 
王注曰。热攻于上。不利于下。气盛于上。则温辛散之。苦以利之可也。 
x当归承气汤x 
当归 大黄(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九钱) 
上 如麻豆大。每服二两。水一大碗。入生姜五片。枣十枚。同煎至半碗。去滓热服。若阳狂奔走骂詈不 
避亲疏。此阳有余阴不足。大黄芒硝去胃中实热。当归补血益阴。甘草缓中。加生姜枣。胃属土。此引至于胃中 
也。经所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以大利为度。微缓以瓜蒂散加防风藜芦。吐其病自愈。后调洗心 
散凉膈散解毒汤等药调治之。 
x牛黄膏x 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 
牛黄(二钱半) 朱砂 郁金 牡丹皮(各三钱) 脑子 甘草(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 
治暴热者。局方中解毒雄黄丸 雄黄(碎飞) 郁金(各一分) 巴豆(去皮出油十四个)。 
治久热者。局方中x妙香丸。x 
辰砂(飞研九两) 牛黄 龙脑 腻 
粉(研) 麝香(研各三两) 金箔(九十片研) 巴豆(三百一十粒去心腹炒研细) 
治虚劳骨蒸。烦热下血者。钱氏地黄丸。 
治虚热不能食者。脾虚也。宜以浓朴白术陈皮之类治之。 
治实热能食者。胃实也。宜以栀子黄芩或三黄丸之类治之。郁金柴胡亦可。 
治表热恶寒而渴。白虎汤也。 
肤如火燎而热。以手取之不甚热。为肺热也。目白睛赤。烦燥或引饮。独黄芩一味主之。水煎。 
两胁下肌热。脉浮弦者。柴胡饮子主之。 
两胁肋热。或一身尽热者。或日晡肌热者。皆为血热也。四顺饮子主之。 
夜发热。主行阴。乃血热也。四顺桃仁承气选用。当视其腹痛血刺痛。与有表入里。腹中转失气燥结之异。 
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四顺饮子证。与桃仁承气相似。不可不辨也。发热虽无胁热亦为柴胡证。昼则行阳二十 
五度。气也。大抵柴胡。夜则行阴二十五度。血也。大抵四顺饮子。 

卷中
内伤论第十五
属性:论曰。人之生也。由五谷之精。化五味之备。故能生形。经曰。味归形。若伤于味。亦能损形。今饮食反 
过其节。肠胃不能胜。气不及化。故伤焉。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痹论曰。饮食自 
倍。肠胃乃伤。或失四时之调养。故能为人之病也。经曰。气口紧而伤于食。心胸满而口无味。与气口同。 
气口者。乃脾之外候。故脾胃伤则气口紧盛。夫伤者。有多少。有轻重。如气口一盛。脉得六至。则伤于厥阴。 
乃伤之轻也。槟榔丸主之。气口二盛。脉得七至。则伤于少阴。乃伤之重也。煮黄丸浓朴丸主之。气口三盛。 
脉得八至。则伤于太阴。 塞 
闷乱。甚则心胃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则已。俗呼食迷风是也。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 
则死。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则无治也。经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x槟榔丸x 
槟榔(二钱半) 陈皮(去白一两) 木香(二钱半) 牵牛(头末半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米饮下。生姜汤亦可。 
x煮黄丸x 
雄黄(一两另研) 巴豆(五钱生用去皮研烂入雄黄末) 
上二味再研。入白面二两同再和研均。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药二十四丸。煮三 
十沸。捞入冷浆水中。沉冰冷。一时下二丸。一日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水送下此药。治胁下 
癖痛如神。 
x瓜蒂散x 
瓜蒂(三钱) 赤小豆(三钱) 
上为细末。温水调一钱。以吐为度。如伤之太重。备急丸独行丸。皆急药也。 
x金露丸x 治天行时疾。内伤饮食。心下痞闷。 
大黄(二两) 枳实(五钱麸炒) 牵牛(头末二两) 桔梗(二两) 
上同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温水下。如常服十丸二十丸。甚妙。 
x枳实丸x 治气不下降。食难消化。常服进食逐饮。 
枳实(五钱麸炒) 白术(一两) 
上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治饮食不化。心腹膨闷。槟榔丸主之。 
如甚则胁肋虚胀。煮黄丸主之。 
治气不下降。饮食难消。金露丸主之。 

卷中
诸疟论第十六
属性: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盖伤之浅者。近而暴发。伤之重者。远而 疟。 者。久疟也。是知夏伤于 
暑。湿热闭藏。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发为疟也。初不知何经受之。随其动而取之。有中三阳者。 
有中三阴者。大抵经中邪气。其证各殊。同伤寒论之也。故内经曰。五脏皆有疟。其治各别。在太阳经者。谓 
之风疟。治多汗之。在阳明经者。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者。谓风热疟。治多和之。此三阳经受病。 
皆谓之暴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阴经则不分三经。总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 
之。其病发在处暑后冬至前。此乃伤之重者。远而为 。 者。老也。故谓之久疟。气居西方。宜毒药疗之。 
疟之为病。因内积暑热之气。不能宣泄于外。而为疟也。当盛夏之时。能食寒凉之物。而助阴气者。纵使有暑 
热之气。微者自消矣。更时复以药疏利脏腑。使邪气自下。内经曰。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是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能于饮食起居之间。顺四时之气而行之。邪气何由得生也。 
治疟病处暑前。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有汗。x桂枝羌活汤。x 
桂枝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清。迎发而服之。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者。x麻黄羌活汤。x 
麻黄(去节)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同前服。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法。疟如前证而夜发者。x麻黄桂枝汤x主之。 
麻黄(一两去节) 甘草(三钱炙) 桃仁(三十个去皮尖) 黄芩(五钱) 桂枝(三钱) 
上五味。同为细末。根据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聚则肝气燥。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故桃仁散血缓肝。谓邪气深远而入血。故夜发。乃阴经有邪。此汤发散血中风寒之剂。 
治疟病身热目痛。热多寒少。脉长睡卧不安。先以大柴胡汤下之。微利为度。如下过外微邪未尽者。宜服 
x白芷汤x。以尽其邪。 
白芷(一两) 知母(一两七钱) 石膏(四两) 
上为粗末。同前煎服。 
治疟无他证。隔日发。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宜x桂枝石膏汤。x 
桂枝(五钱) 石膏 知母(各一两半) 黄芩(一两) 
上为粗末。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盏。同前煎服。间日者。邪气所舍深也。 
治疟寒热大作。不论先后。皆太阳阳明合病也。谓之交争。寒作则必战动。经曰。热胜而动也。发热则必 
汗泄。经曰。汗出不愈。知为热也。阳盛阴虚之证。当内实外虚。不治必传入阴经也。当用x桂枝芍药汤x主之。 
桂枝(三钱) 黄 知母 石膏 芍药(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至半两。水煎如前药服之。寒热转大者。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也。宜用桂枝 
黄芩汤和之。 
x桂枝黄芩汤x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四钱半) 人参 甘草(各四钱半) 半夏(四钱) 石膏 知母(各五钱) 
桂枝(二钱) 
上为粗末。根据前服之。服药已。如外邪已罢。内邪未已。再 
服下药。从卯至午时发者。宜以大柴胡汤下之。从午至酉时发者。知其邪气在血也。宜以桃仁承气汤主之。 
前项下药。微利为度。便以小柴胡汤彻其微邪之气。 
立秋之后及处暑前发疟。渐瘦不能食者。谓之 疟。此邪气深远而中阴经。为久疟也。 
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则已。当以藜芦散雄黄散吐之。 
x藜芦散x 
大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以吐为度。 
x雄黄散x 
雄黄 瓜蒂 赤小豆(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齑水调下。以吐为度。 
治秋深久疟。胃中无物。又无痰癖。腹高而食少。俗谓疟气入腹。宜x苍术汤x主之。 
苍术(四两) 草乌头(一钱) 杏仁(三十个)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升。煎至一半。均作三服。一日服尽。迎发而服。 
局方中七宣丸。治疟之圣药也。 
局方中神效饮子。乃疟疾之圣药也。又名x交结饮子。x 

卷中
吐论第十七
属性:论曰。吐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 
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 
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而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 
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 
弱。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当以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 
也。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 
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宜先和中。x桔梗汤。x 
桔梗(一两半) 半夏曲(二两) 陈皮(一两去白) 枳实(一两麸炒) 白茯苓(一两去皮) 白术 
(一两半) 浓朴(一两姜制炒香)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煎至七分。取清温服。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腹食前服之。三服之后。气渐 
下。吐渐止。然后去木香散。加芍药二两。黄 一两半。每料中扣算。加上件分两。根据前服之。病愈则已。如 
大便燥结。食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硝微下之。少利为度。再服前药补之。如大便复结。又根据前再微下之。 
x木香散x 
木香 槟榔(各等分) 
上为细末。煎药调服。 
治暴吐者。上焦气热所冲也。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火。脉洪而浮者。x荆黄汤x主之。 
荆芥穗(一两) 人参(五钱) 甘草(二钱半) 大黄(三钱)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调槟榔散二钱。空心服。 
x槟榔散x 
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半) 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用前药调服。如为丸亦可。用水浸蒸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服。 
治上焦吐。头发痛有汗脉弦。x青镇丸x主之。 
柴胡(二两去苗) 黄芩(七钱半) 甘草(半两) 半夏(汤洗半两) 青黛(二钱半) 人参(半两)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x白术汤x 治胃中虚损。及痰而吐者。 
半夏曲(半两) 白术(一钱) 槟榔(二钱半) 木香(一钱) 甘草(一钱) 茯苓(二钱) 
上六味。同为细末。每服二钱。煎生姜汤调下。食前。 
吐而食不下。脉弦者。肝盛于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虚。宜治风安脾之药。 
x金花丸x 
半夏(汤洗一两) 槟榔(二钱) 雄黄(一钱半)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小儿另丸。生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以吐止为度。羁绊 
于脾。故饮食自下。 
x紫沉丸x 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为寒气相假。故吐而痛。宜服之。 
半夏曲(三钱) 乌梅(二钱去核) 代赭石(三钱) 杏仁(一钱去皮尖) 丁香(二钱) 缩砂仁(三钱) 
沉香(一钱) 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 陈皮(五钱) 白豆蔻(半钱) 白术(一钱) 巴豆霜(半钱 
另研)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令匀。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生姜汤下吐愈则止。小儿另丸。治 
小儿食积吐食。亦大妙。 
一法。治翻胃吐食。用橘皮一个。浸少时去白。裹生姜一块。面裹纸封。烧令熟去面。外生姜为三番。并 
橘皮煎汤。下紫沉丸一百丸。一日二服。得大便通至不吐则止。此主治寒。积气皆可。 
治呕吐腹中痛者。是有积也。胃强而干呕。有声无物。脾强而吐食。持实击强。是以腹中痛。当以木香白 
术散和之。 
x木香白术散x 
木香(一钱) 白术(半两) 半夏曲(一两) 槟榔(二钱) 茯苓(半两) 甘草(四钱) 
上为细末。浓煎芍药生姜汤。调下一二钱。有积而痛。手按之愈痛。无积者。按之不痛。 
治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宜x附子丸。x 
附子炮(五钱) 巴豆霜(一钱) 砒(半钱研细) 
上同研极细。熔黄蜡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冷水送下。利则为度。后更服紫沉丸。常服不令再闭。 
x浓朴丸x 主反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诸疾。加法在后。乌头减半更妙。 
浓朴(二两半) 黄连(二两半) 紫菀(去苗土) 吴茱萸(汤洗七次) 菖蒲 柴胡(去苗) 桔梗 
皂角(去皮弦子炙) 茯苓(去皮) 官桂(刮) 干姜(炮各二两) 人参(二两) 川乌头(炮裂去皮脐二 
两半) 蜀椒(二两去目闭口者微炒出汗)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一两和匀。炼蜜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至以利为度。生姜汤下食后 
临卧服。此药治疗。与局方温白丸同。及治处暑以后秋冬间。脏腑下利大效。春夏再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浓 
朴二两。 
治风痫病。不能愈者。从浓朴丸。根据春秋加添外。又于每料中。加人参菖蒲茯苓各一两半。 
上根据前法和剂服饵。治反胃。又大便不通者。是肠胜胃也。服局方中x半硫丸。x 
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 
细用柳木槌子绞过)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为末各等分) 一二百丸。如大便秘。用后药。 
附子(半两) 巴豆(二枚) 砒(一豆许) 
上为极细末。生姜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 

卷中
霍乱论第十八
属性:论曰。医之用药。如将帅之用兵。本草曰。良医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无兵。不足以胜敌也。故用药如 
用兵。转筋霍乱者。治法同用兵之急不可缓也。故吐泻不止者。其本在于中焦。或因渴大饮。或因饮而过量。 
或饥而饱甚。或湿内甚。故阴阳交而不和。是为吐泻。仲景曰。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 
既吐且泻。此为急病也。然吐利为急。十死其一二。如挥霍撩乱。而不得吐泻。此名干霍乱。必死。法曰。既 
有其入。必有所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也塞也。故转筋吐泻者。其气有三。一曰火。二曰风。三曰 
湿。吐为 。热也。王注曰。炎热薄烁。心之气也。火能炎上。故吐也。泻为湿也。叔和云。湿多成五泄。内 
经曰。湿胜则濡泻。又曰。风胜则动。筋属肝而应于风木。故脚转筋燥急也。内经曰。诸转反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