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41-幼科证治准绳 >

第21章

141-幼科证治准绳-第21章

小说: 141-幼科证治准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每服八分,日再,酒调下,蜜丸亦通。 
x黑散x 
黄连 黄芩 大黄 黄柏(各二钱) 
上同烧,存性,为极细末。雄猪胆汁、蜜,同调敷。 
偏坠亦宜防葵丸。令儿坐于土中,午时灸印下偏坠之处七壮。(防葵丸未详) 
小儿偏坠若非胎中所有,在后生者。于茎下、肾囊前中间弦子上,灸七壮,立愈。 
〔明〕胎产疝卵偏坠。囊缝后十字纹上,灸三壮。(春灸夏瘥,夏灸冬、瘥) 

集之二·肝脏部
阴疮
属性:x腊茶散x 治小儿阴囊生疮,疼痛水出,久不瘥。 
腊茶 五倍子(各五钱) 腻粉(少许) 
上为末。先用葱椒汤洗,后用香油调敷。 
一方 治阴囊生疮疼痛。 
上先用川椒、荆芥、槐枝、柳枝、蛇床子,煎汤洗,后用朴硝为末,鸡子清调敷。 
一方 治阴生疮,脓水不干。 
上,用乌贼鱼骨为细末,干掺患处。 
一方 用紫苏叶煎汤淋洗,及作细末掺之,妙。 
一方 治小儿阴生疮,不干。 
上,用轻粉、密陀僧,为末贴之。如痒,加山栀子、诃子,烧存性,研,同前 
药为末,先将米泔水洗净,然后敷贴此药。 

集之二·肝脏部
不寐
属性:〔薛〕经曰∶阳明,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夫人身之卫气,昼则行于阳,夜则行于阴,阳 
主动,阴主静,寤则魂魄志意散于腑脏,发于耳目,动于肢体,而为人身指使之用, 
寐则神气各归五宫,而为默运之妙矣,若脾胃气盛,则腑脏调和,水谷之精,各各 
融化以为平和之气,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腑脏不得其所,不寐之证,由 
此生焉,当用四君、远志酸枣仁。肝肾虚热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 
思虑过度者,归脾汤。精神短乏者,人参养荣汤。病后余热者,酸枣仁汤。胆虚不 
得眠者,人参竹叶汤。肝火不宁者,加味小柴胡汤。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姜、 
酸枣仁。夜啼惊哭不寐,各详别证,当参求之。 
x仲景酸枣汤x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炒,一钱) 甘草 知母(炒) 茯苓 芎 生姜(各五分) 
上,水煎服。 
x《本事》鳖甲丸x 治胆虚不得眠,四肢无力。 
鳖甲 酸枣仁(炒) 羌活 黄 (炒) 牛膝(酒炒) 人参(各一两) 五味子(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下。 
《圣惠》治骨蒸劳热,烦心不得眠。用酸枣仁三钱,水煎熟,下地黄汁一蛤蜊壳服之。 
x《本事》真珠母丸x 治肝胆二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 
真珠(别研细,七钱半) 当归 熟地黄(各一两半) 人参 酸枣仁(炒) 柏子仁(各一两) 
犀角屑 茯神 沉香 龙齿(研。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下,日午夜卧,各一服。 
x人参竹叶汤x 治虚烦不得眠。 
人参 竹叶 甘草(各二钱) 半夏 小麦 麦门冬(各一钱五分) 
上,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x人参养荣汤x(见盗汗) x归脾汤x(见惊悸) 

集之二·肝脏部
咽喉
属性:《心鉴》咽喉为一身之总要,与胃气相接,呼吸之所从出,若胸膈之间蕴积热 
毒,致生风痰,壅滞不散,发而为咽喉之病。喉内生疮,或状如肉腐,为HT 为痛, 
窒塞不通,吐咽不下,甚则生出重舌,治之尤宜先去风痰,以通咽膈,然后解其热 
毒,迟则有不救之患。又有热毒冲于上 而生疮,谓之悬痈。及腑寒亦能令人咽闭, 
吞吐不利。临病详审治之。咽喉之疾,本伤热毒上攻也,四时受热,藏心腑之间, 
一旦所触,上攻咽喉,所谓肾伤寒也,然其证有单肉蛾、双肉蛾,有重舌、木舌、 
腮,有悬痈肿胀,有里外皆肿,甚者上攻头面皆肿。大法,先洗去口中舌上白胎, 
其次扫去风涎,如是单、双肉蛾,可针则针,有不可针者,则用熏掺药,退后,方 
根据次用服药。如是木舌,服药之外,仍用掺药。 腮则用涂药,轻者但服药而自 
退,不须用针及药,点其疮而自消也。〔薛〕小儿喉痹,因膏粱积热,或禀赋有 
热,或乳母七情之火、饮食之毒,当分其邪蓄表里,与证之轻重,经之所主而治之。 
若左腮色青赤者,肝胆经风热也,用柴胡栀子散。右腮色赤者,肺经有热也,用泻 
白散。额间色赤者,心与小肠经热也,用导赤散。若兼青色,风热相搏也,用加味 
逍遥散。鼻间色黄,脾胃经有热也,用泻黄散。若兼青色,木乘土位也,用加味逍 
遥散。兼赤色,心传土位也,用柴胡栀子散。颏间色赤,肾经有热也,用地黄丸。 
凡此积热内蕴,二便不通者,当疏利之。风邪外客而发寒热者,当发散之。外感风 
邪,大便闭结、烦渴痰盛者,当内疏外解。若因乳母膏粱积热者,母服东垣清胃散。 
若因乳母恚怒肝火者,母服加味逍遥散。禀赋阴虐者,儿服地黄丸。大概当用轻和 
之剂,以治其本,切不可用峻利之药以伤真气也。一小儿喉间肿痛,惊悸饮水, 
服惊风降火之药益甚,仍欲攻风痰。余曰惊悸饮水,心经虚证,盖胃为五脏之本, 
先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胃,加桔梗甘草以消毒,诸证顿退,后用牛蒡子汤加柴胡而愈。 
一小儿发热引冷,大便黄色,手足并热,不能吮乳。视口内无患,扪其喉间则哭, 
此喉内作痛,乃脾胃实热也。用泻黄、清胃二散,各一剂,母子并服而愈。后因 
乳母饮酒,儿躁不安,口内流涎,仍用前二散而愈。一小儿喉间肿痛,发热咳嗽, 
大便秘结。此肝与大肠有热也。先用牛蒡子汤加硝。黄一服,大便随通,乃去硝 
黄,再剂顿愈。审其母有肝火发热,用柴胡清肝散,母子并服而痊。 
x甘桔汤x 治婴孩感冒风热,火气熏逼痘疮,蕴毒上攻,咽喉肿痛,痰气不顺,咳嗽 
失音。 
人参(去芦,半两) 桔梗(蜜浸,炒,一两) 甘草(半生半炙,三钱) 
上锉散。用水煎,不拘时候服。 
x立效散x 治婴孩小儿,咽喉痹痛,不能吞咽。 
硼砂 龙脑 雄黄 朴硝(各半钱) 
上为极细末,干掺。 
x吹喉散x 治婴孩咽喉肿痛,气塞不通。 
甘草(生,二钱半) 朴硝(一两) 
上为极细末。干掺喉中,如肿甚者,用小竹管吹入喉内。 
x牛蒡汤x 主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 
牛蒡子(三两,略炒,细研) 大黄(一两半) 防风(去芦) 薄荷(去老梗。各一两) 
荆芥(去根梗,四两) 甘草(一两一钱半)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x化毒汤x 解风热上攻,咽喉肿痛,饮食不便。 
桔梗(锉、炒,半两) 薄荷叶 荆芥穗 甘草(各二钱半) 山豆根(取净皮一钱半。以上 
五味俱焙为末) 牙硝 硼砂 朴硝 雄黄 朱砂(各二钱。以上五味,乳钵细研) 
上,五味焙为末,五味研为末,同一处,再研匀。每用一字至半钱,干点舌上 
化下,或以温汤浓调,少与含咽,亦可。 
x备急散x 治小儿诸般骨哽,咽喉肿痛。 
五倍子(一两,研) 先春茶末(半两) 
上二味,和匀。抄一钱,温汤半盏调化,无时,少与咽下。根据法服饵,不过三 
五次即效。如骨出或刺破处血来多者,硼砂末六钱,水煎消毒散饮调服,血止痛住, 
肿消食进。 
x牛蒡子汤x 
牛蒡子(炒,杵) 玄参 升麻 桔梗(炒) 犀角(镑) 黄芩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 
x《拔萃》桔梗汤x 治热肿喉痹。 
桔梗(炒) 甘草(炒) 连翘 栀子(炒) 薄荷 黄芩(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服。 
x消毒饮x 解急惊风毒,赤紫丹瘤,壮热狂躁,睡卧不安,胸膈满闷,咽喉肿痛,九 
道有血妄行,及遍身疮疥。 
牛蒡子(六两) 荆芥穗(二两) 甘草(一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x柴胡饮x(见积热) x东垣人参安胃散x(见吐利) x《三因》玉钥匙 九味芦荟丸x(见疳) 
x《济生》犀角 地黄汤x(见吐血) x五味异功散x(见吐利) x柴胡清肝散x(见发热) 

集之三·心脏部一

属性:〔钱〕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心病,多 
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 
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 
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若合面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使气得上下通也,泻心 
汤主之。心病见冬,火旺,心胜肾也,当补肾治心,轻者心病退,重者下窜不语, 
肾怯虚也。(补肾、地黄丸,治心、泻心汤)〔洁〕心主热,自病或大热,泻心汤 
主之。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主之。虚则惊悸,生犀散主之。肺乘心,微邪,喘而 
壮热,泻白散主之。肝乘心,虚邪,风热,煎大羌活汤下大青丸主之。脾乘心,实邪,泄 
泻身热,泻黄散主之。肾乘心,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主之。〔刘〕凡心脏得 
病,必先调其肝肾两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 
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 
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故当退肾气、益肝气两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 
而心自生疾,然后审其心家虚实治之。〔薛〕仰面卧者,因其心胸实热,故喜仰面 
而向虚也。合面卧者,因心胸虚热,故喜合卧而就实也。实则调治心肝,虚则调补 
脾肺,二者别之,尽其状矣。其切牙等证,多有雷同,不必拘泥。如用泻心、导赤、 
等剂,邪气虽去而病仍作,当调补元气,或反甚,急温补元气。其心气冬见,或亥 
子时病益甚,或下窜不语者,乃肾水虚而心火甚也,用地黄丸,其乳下婴儿,须母 
服之。若叫哭发热,作渴饮水、抽搐有力,仰面而睡者,属心经实热,用泻心汤、 
导赤散。若发热饮汤,抽搐乏力,惊窜切牙,合面而睡者,属心经虚热,用补心散。 
若喘嗽面赤,壮热饮水,肺乘心也,用泻白散。若摇头札目,身热抽搐,肝乘心也, 
用柴胡清肝散。若合目昏睡、泄泻身热,脾乘心也,用泻黄散。若窜视惊悸,切牙 
足热,肾乘心也,用安神丸。 
〔海〕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 、甘草。心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 
母,肝乃心之母,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 
x安神丸x(钱氏) 治心虚疳热,神思恍忽。 
麦门冬(去心,焙) 马牙硝 白茯苓 干山药 寒水石(研) 甘草(各半两) 朱砂(一 
两,研) 龙脑(一字,研) 
上,末之,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半丸,沙糖水化下,无时。 
x八物定志丸x (海藏)补益心神,安定魂魄,治痰,去胸中邪热,理肺肾。 
人参(一两半) 菖蒲 远志(去心) 茯神(去心) 茯苓(去皮。各一两) 朱砂(二钱) 
白术 麦门冬(去心。各半两) 牛黄(二钱,另研)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米饮汤、下三十丸,无时。 
髓竭不足,加生地黄当归。肺气不足,加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心气不 
足,加上党参、茯神、菖蒲。脾气不足,加白术、白芍药、益智。肝气不足, 
加天麻、川芎。肾气不足,加熟地黄、远志、牡丹皮。胆气不足,加细辛、酸 
枣仁、地榆。神昏不足,加朱砂、预知子、茯神。 
心实,以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x泻心汤x (钱氏) 泻丁心。 
黄连(一两,去须) 
上为极细末。每服一字至半钱一钱,临卧,温水调下。海藏云∶易老单方泻心 
汤出于此,乃实邪也,实则泻其子。 
x导赤散x(钱氏) 泻丙小肠。 
生干地黄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一本,不用 
甘草,用黄芩。 
〔薛〕泻心散、导赤散,泻心小肠实火之剂,盖心为脾母,脾为心子,然心既 
病,则脾土益虚矣,用者审之。 
x生犀散x(钱氏) 治心经虚热。 
生犀(错取末,二钱) 地骨皮(自采,佳) 赤芍药 柴胡根 干葛(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食后。 
〔薛〕前方云∶治心经虚热,其所用药,多属泻心、泻肝脾之剂,虚热二字, 
恐鲁鱼也,如心经自病而血虚热者,用秘旨安神丸。脾虚夺心之气而热者,用秘 
旨补脾汤。肝木不能生心火而虚热者,用地黄丸。 
x秘旨安神丸x 治心血虚而睡中惊悸,或受惊吓而作。 
人参 半夏(汤泡) 酸枣仁(炒) 茯神(各一钱) 当归(酒洗) 橘红 赤芍药(炒。 
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 甘草(炙,三分) 
上为末,姜汁糊、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 

集之三·心脏部一发热
辨证
属性:〔钱〕风温热,壮热,相似。潮热,时间发热,过时即止,来日根据时又热,此欲 
发惊候也。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风温者,身不热,而口中气 
热又有风温证者,但温而不热。伤寒热,口热呵欠顿闷项急。(曾云∶伤寒热,十指稍冷,鼻 
流清涕,发热无汗,面惨凌振,右腮有紫纹。)痘疮热,喷嚏,悸动,耳尖冷。(曾 
云∶麻豆热、面赤足冷,身发壮热,呵欠、顿闷、咳嗽、腰疼,时或作惊,腹痛目痢、及中 
指独冷者,是也。)变蒸热,唇上白泡珠起,耳冷。(曾云∶变蒸热、温温微热、气粗惊少, 
乳泻黄,上唇尖有小泡、如水珠子,即变蒸也,不须用药攻治。)疳热,面黄,吃炭土,羸瘦, 
鼻下赤烂。惊风热,发搐悸痫,脉数烦躁,颠 恍忽。(曾云∶惊风热、遍身发热,面光自汗, 
心悸不宁,脉数烦躁,治法与急惊证同,所用药饵,必先解表。)〔杨〕小儿之 
病,惟热居多,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 
风热,虚热,客热,癖热,寒热,血热,疮疹热,十六者大同而小异。热之始发, 
必有所因也,其潮热发歇有时,惊热颠叫恍忽,夜热夕发旦止,余热寒邪未尽,食 
热肚腹先发,疳热骨蒸盗汗,壮热一向不止,烦热心躁不安,积热颊赤口疮,风热 
汗出身热,虚热困倦少力,客热来去不定,痰热涎嗽饮水,寒热发如疟状,血热辰 
巳发热,疮疹热耳鼻尖冷,诸证得之,各有所归。其间或有三两证交互者,宜随其 
轻重而处治之。〔薛〕小儿之热,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之不同,虚实温壮四者之不一, 
及表里血气,阴阳浮陷,与夫风湿痰食,各当详之。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 
掌中热而哕,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肝热者,左颊先赤,便难转筋,寻衣捻物, 
多怒多惊,四肢困倦,寅卯时益甚。脾热者,鼻上先赤,怠惰嗜卧,身热饮水,遇 
夜益甚。肺热者,在颊先赤,手掐眉目,喘咳,寒热饮水,日西热甚。肾热者,颏 
下先赤,两足热甚,骨苏苏如虫蚀,热甚不能起于床,夜间益甚。仍当辨其虚实, 
实则面赤气粗,口燥唇肿,作渴饮冷,大小便难,或掀衣露体,烦啼暴叫,伸体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