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师外传-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林寺后面山洞里,灯火昏暗,达摩坐在洞里已经九年了,他不仅没有吃饭,连一口水也没有喝过,也从来没有动过。守在洞口的两个少林小和尚冻得直跺脚,小和尚净德对师兄说:“师兄,今天天气特别冷,冻得我直打哆嗦。“师兄说:“你小子又想打主意溜走。”他看天色不早就说:“净德,咱们回去吧,明天来早一点给油灯加油。”净德忙说:“好!咱们走吧!”俩人龟缩着脖子,双手对挿在袖子里,搂在胸前,猫着腰一步一步向山下走去。
这时,神光拖着疲倦的双腿,冒着鹅毛大雪来到山洞门前。他看见洞里坐着不倒翁—达摩,连忙跪在洞前对达摩大师三跪九叩行大礼,然后,一直跪在洞前,双手合掌,一动也不动地跪在雪地上。
雪仍然下个不停,神光经过一夜风雪,已经变成了雪人。第二天大早净德手端油钵前来洞中上油,走到洞门口,见跪着一个雪人。他放下油钵,用手刮掉这“雪人”脸上的冰雪,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外来的和尚。神光冻僵了,净德一推“雪人”,他的身子象木头一样倒了下去。净德迅速背起神光的僵尸飞快地跑回少林寺。
净德将神光放在客房的床上用棉被压盖着,住持明善大师命徒儿用热水替神光擦洗换衣,神光苏醒了,又给他喂些姜汤,接着净德再端来稀粥,一口一口地将粥喂给神光吃。喂完之后,关上房门,让神光好好安静地休息。神光见众位师兄弟离开了房间,他又离开少林寺,来到后山继续跪在洞前。少林寺住持明善大师得知这个消息,冒着大雪来到后山。不出所料,这个和尚仍然跪在洞前,明善大师对净德说:“看来此人定向圣佛有所求。好吧!我们不要打搅他,让他诚心求圣佛吧!”
神光跪在雪地上已经三天三夜了。此时,坐在洞里面壁已有九年的达摩大师慢慢睁开双眼,开口讲话了:“你跪在雪中已有三天三夜了,你有何所求?”“请大师为我安心。”“你心有何不安?”达摩问。“我虽致力求道,但总有不安之时!”“那你就将心拿来,我为你安!”达摩说。“我怎么就找不到那颗不安的心呢!”神光为难地说。“我已经将你的心安好了。”达摩慢慢吞吞地说。神光倒身下拜请求地说:“求大师收我为徒。”达摩大师站起身来走出洞门对神光说:“你向我求法,为何不先省悟自己呢?”神光:“嗯……这……”
此时,达摩踱步走到神光跟前,围着神光一步一步走了一圈,他一边走一边念:“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事。”神光听罢,他从怀中取出小钢刀,对准自己的左臂猛砍一刀,鲜血染红了雪地,将左手砍断扔在地上……
达摩见神光砍断左臂,鲜血淋淋,“你竟有断臂求法之决心,那还有何不可呢?我收你为徒,现赐你法号‘慧可’。”从此达摩收神光为徒,传他“二入四行”禅法。后来慧可成为禅宗二祖。这正是:
少读诗书壮着裟,寻师兔引梦追杀。
冰霜两尺埋寒骨,热血一腔染衲纱。
法隐舒州山谷地,衣传石洞太湖家。
残僧剃度凡夫子,拄杖念经讲《楞伽》。
第七回
梅花鹿引渡宝掌 紫云山说法讲经
庐山脚下的鄱阳湖与长江相连,这鄱阳湖属东海龙王管辖,因此,东海龙王命人在鄱阳湖内修建一座行宫。有时龙王爷带着宫娥彩女来行宫小住一时,有时龙王爷亲自带领虾兵蟹将巡视长江,了解人间水旱灾情,并将水旱灾情及时奏与玉帝知晓。在四海龙王之中,东海龙王可算是为官清正的龙王爷,这座龙宫它不仅设计合理,而且布局得当,建造得十分豪华,宫殿楼阁非常气派,它既有水府,又有旱府,正门迎着长江,侧门朝着鄱阳湖,巡江入海,出入方便,是一个修养生息的好去处。夜叉巡湖,大将巡江,天天如此,在东海可算是大有名气的龙宫洞。
鄱阳龙宫有两位小将,一位是专门负责关闭宫门的黄鳝小将,一位是负责管理伙房的乌鱼小将。一天,有个巡湖的将军喝醉了酒,闯进宫中,将龙王爷的玉酒壶打碎了。龙王爷大怒,命人将这个巡湖将军拖出宫门重打八十军棍,然后监禁起来,并要追究看守宫门的黄鳝小将和管理伙房的乌鱼小将失职之罪,处以绞刑。不知是谁通风报信,黄鳝小将和乌鱼小将跑出水府,潜入长江逃之夭夭。龙王闻报后,大发雷霆,立即派人辑拿黄乌二将,归案治罪。
再说黄乌二将潜入长江之中,躲在泥沙深处隐匿不动。龙宫里的虾兵蟹将上上下下四处搜索,没有发现任何蛛丝蚂迹,只好回宫受罚。黄乌二将躲过搜捕之后,迅速沿江西上前往四川峨嵋山修炼。他们二人在峨嵋山修炼了一千五百多年,已经修炼成功。由精修成了妖,能变人像,黄鳝小将自称“黄龙大王”,乌鱼小将自称“乌沙龙王”,两人一起下山,腾云驾雾来到庐山隐居。黄龙大王住在黄龙潭,乌龙王住在乌龙潭,两人平常来往比较密切,可算是患难之交。但是黄龙大王非常贪恋女色,总是四处抢掠美女,伤害百姓。乌沙龙王好言相劝,黄龙不但不听,反而恼羞成怒,拔剑相逼。从此以后,乌沙龙王就少与他来往,虽然同住庐山,咫尺之遥,但老死不相往来。黄龙见无人干扰,也就更加为所欲为。
庐山仙人洞里住着一位道士,名叫陆修静。这位道士学识渊博,道术高明,人称“庐山道士”。陆修静自幼学习儒学,非常爱好辞章,吟诗联对信口拈来。年长时他弃家入云梦山隐居修道,研究道家经典,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改革。
道教是由黄老学说与巫术结合而形成的。东汉顺帝时,张陵在蜀郡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张陵是江苏丰县人,他在当时是个太学学生,博采五经,好神鬼事,早年曾举为“贤良正直言极谏科”,在巴蜀任过江州令,后来悟通仕途沉浮,无益于年命,便辞官隐居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多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张陵隐居后,得知蜀地多名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他带领弟子入蜀,住在鹤鸣山修道。张陵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命为“天师”。他以鹤鸣山为教区中心,设二十四治,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创立了道教。因张陵规定凡入道者必须纳米五斗,故时称“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主要宗教活动是:(一)诵习《五千文》;(二)有罪首过;(三)符水治病;(四)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其修炼方法主要是行黄赤之道,即男女合气之术。在组织制度上,五斗米道也有具体规定,主要是:各治置祭酒以领道民,按时“付天仓”及“三会”。付天仓是十月一日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三会是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次朝会天师治。
东汉灵帝年间,河北巨鹿出现了“太平道”。太平道的组织者便是张角,他的基本思想源于《太平经》。西汉成帝时,甘忠可将当时流行的黄老道与儒家谶纬学说的具体内容相结合,著作了《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所宣传的可以使国家致太平的“太平”之道。
张角得到《太平经》后,利用其中的宗教政治思想,再次广泛传播太平道,他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收养弟子,手持九节杖,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并教人叩头思过,时或病愈,百姓神而事之。同时,张角还派遣弟子八人传教于四方,十多年的时间,教徒发展有数十万之众,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形成了一个影响广泛、信徒众多、声势浩大的民间宗教集团。
由于当时朝政极其腐败,广大人民负担极为沉重,张角便四处活动,秘密准备组织农民起义,他把太平道教徒按地区用军事编制的方法组织起来,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设“渠帅”统率。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分别称为地公、人公将军。选定甲子年甲子日在全国同时起义,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起义时每人头戴黄巾为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在各地杀官吏,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田庄,声势十分浩大,京城大震,成为史书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后来被官府镇压,太平道为统治者所禁止的道教,一部分太平道信徒后来归入五斗米道。
庐山道士陆修静对五斗米道(即天师道)进行了改革,他将搜集的道书加以整理甄别,鉴定其中经戒、方药、符图等1228卷,分为“三洞”即洞真、洞云、洞神,后撰定《三洞经书目录》,成为中国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他在总结自天师道以来,原有的各种斋仪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道教的斋醮仪范,以适应道教发展的需要。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100 余卷。在著述中,继承了早期天师道三元日祭祀三官(天、地、水官)的仪式,对上清派、天师道等派的斋醮制度作了明确的叙述和规定,使这些仪式中的祝香、奏启、请事、礼谢、愿念等都统一起来了,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陆修静在庐山修炼时,养了一匹小梅花鹿,小鹿长得非常可爱,也非常听话。它在洞门口为陆修静守门,陆修静外出游山,小鹿跟在后面,有时遇到险地它就跑在陆修静的前面为主人探路。陆修静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呼唤一声“小鹿”它就摇头摆尾,蹦蹦跳跳地来到陆修静的面前。小鹿不仅机灵,善解人意,而且很能做事,经常到悬崖之处用嘴采来药草为陆修静作炼丹之用。陆修静非常喜爱小鹿,经常为它梳理毛发,洗刷小鹿脚蹄上的泥土,这也是陆修静修心得道在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话分两头,再说宝掌和尚自从那日与达摩分手之后,碾转江南,选择了几十处名山古寺都不遂意卓锡,还是按照达摩师弟说的“紫云升处是归途”这句话去寻找去处。一天,宝掌手持禅杖来到鄱阳湖口,正要准备过湖时,突然狂风大作,一刹时天昏地暗,乌云密布,眼看暴雨即将来临。宝掌来到一棵大树底下,心想暂避雷雨,稍等暴风雨过再上庐山不迟。宝掌用禅杖挑挂着袈裟靠在树上,然后盘膝打坐在大树之下。这时,电闪雷鸣,倾盘大雨从天空倾泻下来,顿时大地沉陷在白浪之中。雷电围绕着大树接连不断地轰击,电光像一道道紫兰色的绳索缠绕着大树,大树上的繁枝茂叶全被雷电所击,劈得飞溅满地。可是宝掌坐在那里闭着眼睛却一动也不动,嘴里咕咕叽叽地念着经文。半个时辰已过,雷声越响越远,慢慢地听不见了,风停雨住。宝掌见雨过天晴,便站起身来伸了一下懒腰,忽然,背后跑出来一位身穿乌袍的小将,跪在宝掌的面前,磕头如捣蒜似的叩谢师父救命之恩。宝掌见状,连忙扶起问道:“小施主为何叩谢贫僧呢?”小将说:“我是庐山乌龙潭中的乌沙龙,因为在龙宫之中犯了失职之罪。东海龙王要将小将处死,是我偷听到消息之后,逃出龙宫上山修炼,一千五百多年方能成人。今天刚刚下山,却被巡湖夜叉发现,龙王得知,奏请玉帝,派遣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刚才一阵追赶,小将眼看性命难保,幸好师父坐在树下,袈裟挂在禅杖之上,小将躲避不及,只好藏进袈裟,才避免雷击,因此,感谢师父的救命之恩!”宝掌听罢微微一笑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小施主不必在意了。”乌沙龙说:“师父救命之恩,乌沙龙永远不会忘记,今后定当报答。现在,我得先走一步,以免再次被发现。师父多保重!后会有期。”说罢向北方走去。
宝掌望着这乌沙小将走远了,便穿上袈裟,手提禅杖向庐山而去。宝掌来到庐山五老峰下,突然听到“咔喳”一声闷响,他抬头一望,只见一只梅花鹿从悬崖上摔下来。小鹿头上的双角恰好落在树杈当中,树杈将梅花鹿悬吊在半空之中来回晃荡,十分危险。小鹿因四蹄悬空用力不上无法挣脱,连叫也叫不出声音来。宝掌看了,立即向小鹿奔去,他站在崖石之上,脱去身上的袈裟,将袈裟象打渔网似的撒罩在树上,然后用手一拍,只见袈裟缓缓升起,小鹿随同袈裟一起上升,然后落在崖石上面。宝掌收取袈裟,小鹿得救了。它向宝掌点了点头,表示谢意,围着宝掌转了几圈不愿离开。宝掌知道小鹿不愿离开他,这是与佛有缘,便用手拍拍小鹿的头顶,抚摸小鹿的背脊,同小鹿一起上山。小鹿走在前面带路,慢慢地将宝掌引到了仙人洞口。洞中的道士陆修静见小鹿引来天竺和尚,便出来迎接,二人各施一礼,互通名姓,宾主携手走进洞中……
宝掌在仙人洞中同陆修静说法讲经,连住数日,一释一道,共同研究释道两家经典,各抒已见,畅快淋漓。宝掌对陆修静说:“陆道长,贫僧自从天竺来震旦,为的是寻找弟子,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几年来,贫僧至今还未有卓锡之地,据贫僧看来,这紫云升处莫非就在此地?”陆修静笑着说:“大师所言有理,这庐山山高雾大,云海连天,若观紫云升处,待明日大早,只要到日照峰前一观便知。”宝掌说:“好!好!就依道长,明日大早观看日出,若有紫云升处,贫僧就立即前往!”当夜无话,各自安息。宝掌坐禅,到了五更时分,立即起身,辞别陆修静出了仙人洞门,来到日照峰顶,用心观望日出。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慢慢地红了一片,太阳露出了半边脸,大地好象是在睡梦中慢慢地苏醒过来。此时朝霞映红了半边天,天上静静的,只是有象鱼鳞状块的白云散布在很高很高的空中。宝掌低下头来往山下一看,只见山脚下烟雾缭绕,一朵朵彩云由山脚向北延伸,这朵彩云开始是红的,慢慢由红变紫,紫里带红,越向北去越是红得发紫。宝掌见了心中大喜,脱口而出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宝掌再也无心观看日出胜景,他迈开大步走下山来。
宝掌下山后,过了长江来到永兴县境(今湖北黄梅县),一心想去那“紫云升处”的紫云山。紫云山位于永兴县的北部,山高林密,与庐山隔江相望,两山之间,相距一百五十余里。宝掌日夜兼程,不怕疲劳,不到三天的时间,就来到紫云山下。这紫云山属大别山脉,山顶上的“双峰尖”高矗入云,山中有“喷雪岩”、“朝阳洞”和“桃源洞”;山西面有“紫云洞”、“白云洞”、“火焰洞”、“黄龄洞”这叫做山中有洞,洞中有水,山下有河,山上有峰,曾有“路从崎岖转,人在半空行;怪石虬龙卧,飞泉风雨惊。”的说法。宝掌正欲上山,只见前面有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这条小河虽然不算很宽,但水流很急。宝掌看看上下无桥可通山径,就准备涉水而过。正在这时,那边山中突然跑出来一只梅花鹿,直接向小河跑来。梅花鹿涉水而过,跑到宝掌面前,连蹦带跳地向宝掌摇头摆尾,十分温顺。宝掌见后,心中大喜,此鹿岂不是庐山之神鹿?果然与贫僧有缘,引我渡河,遂骑上鹿背,向河对岸走去。
宝掌骑着梅花鹿渡过小河后,便随小鹿沿着小道向山林走去。走不多久,前面大山挡住去路,道路狭窄,实难行走。宝掌想:此地山高路险,只恐有虎狼作怪,野兽伤人!他将腰带解下系在梅花鹿的脖子上,用手牵着梅花鹿,沿着羊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