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老外也会喜欢你 >

第22章

老外也会喜欢你-第22章

小说: 老外也会喜欢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义:是对爱情的感觉吗,比较传统的中国的爱情?    
    Brain:过去说谈恋爱,现在用的很少,都说“交往”,“约会”啊,对爱情比较随便些,但我觉得他们还是……。不知道你了不了解美国的性解放,有一方面是想把某些东西否定,不是说为了什么,而是说不要为了什么。它是不想太考虑那些家庭的关系,自然产生了嬉皮士的态度和做法。本来比较传统,虽然很多美国人也没那么随便,但在中国人眼里还是比较随便。中国的爱情一开始,我觉得以前控制的比较严,中国人在18岁以下是不太允许谈恋爱的,要谈也是偷偷的,当然现在的年轻人也是比较厉害的,因为爱情也会超过朋友的关系。因为限制的比较严,所以他们对这些东西的概念是比较单纯的,很多经验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学等媒介,不是自己的经验。在美国是要你自己去体会。我第一次谈恋爱的时候是11岁,我妈妈说你可以谈恋爱,但是不可以约会——不能到外面去约会。到了13岁的时候才可以。这与中国相比可是差远了。    
    在大人眼里,那么小的年龄,其实孩子是觉得好玩,没有什么爱的概念吧。    
    那时候其实也是好玩。好多中国人的概念是等你成熟了再去体会。在美国不是,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性生,他不是性交,是什么时候发现你不是男的,或者不是女的。对于性别有什么样的概念,对于这个还比较模糊。我们美国人都会说,sexy。就象sexycity一样。    
    巴义:但是现在年轻人会用很多东西束缚爱情,在选择爱情的时候,你会考虑很多条件吗?    
    Brain:中国人喜欢什么“门当户对”,美国也有,但美国人很少会这样去考虑。还是在个人,有些想法,可能会有自然的原因,比如,如果两人距离很远就不会有机会发展,但是虽然心里这么想却不会很明显,基本上影响还是很小的。    
    巴义:那美国人会把什么作为衡量的基本条件?    
    Brain:我不知道能不能代表大多数,我就是想找个女强人。很多美国人很喜欢自己的妻子超过自己,在美国,有的男人被称为Mr。Mam,他们的妻子有很好的机会发展,他们自己在家里做一些事情,妻子有很好的机会可以发展是非常支持的。这种情况在中国好象很少。中国人的婚姻很奇怪,虽然离婚率要比美国低,但是婚姻的维系有时候不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会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还在一起。虽然美国的离婚率要高些,也有外遇,但是那是因为爱情。中国人说“爱和不爱离”,一对夫妇发生外遇的话,在美国是一定会离婚的。而在中国,有可能就会妥协。    
    巴义:所以,我们说婚姻也是需要“经营”的。    
    Brain:但感情不是交易。很讨厌有些女孩子总是谈到房子,她们总是缺乏安全感,很着急,认为这非常重要。我们在美国就很少遇到这样的女孩子。有时中国女孩子会问我,你想找什么样的老婆,你会不会找个中国老婆,这很好笑。怎么刚认识就问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中国女孩子有两个阶段,一开始非常单纯非常理想化,在被爱人抛弃或者爱情失败之后,就会想,我要找个非常有钱,能给我提供好的物质生活的男人。    
    巴义:所以说,虽然你不喜欢分类,但却又不自然地做了。就像有些西方人说的虽然现实是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情,但你们愿意相信有这样永恒的爱情。至少你总是爱说“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对于欣赏的人也一样。    
    Brain:每个人都不一样。对我来说,也不完全是一个。有的人品位非常高,我真的遇到过这样的人。还有“活力”,我喜欢有活力的人,他做很多事情很好,适应各种环境。非常有创意,带给人惊奇。在中国人眼里,我们这样的人其实是怪物。除了那些因公来中国的人,很多自愿来中国生活的人都很奇怪,他们对这里比较好奇,也不能算是喜欢冒险,只是好奇。    
    早期来中国的外国人都是素质比较高的人,现在比较杂些。现在中国的机会也比较多,这在5年之前是不可能的。现在来中国的很多外国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现在在街头上,连那些老太太看到外国人都不觉得惊奇。很多老外来中国,我觉得好。当然很多不好的人也来到这里,这不太好。原本“老外”这个还是有价值的,但是不好的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人们会觉得原来老外也不过如此。这也从另一方面说,中国更加国际化了。    
    这时Polo打断我们的谈话,让我们赶快看窗外,正是北京的城铁经过的时候,他说这是非常美的,不能错过,是最城市的感觉。他好像很享受这个时刻。    
    


第十一章  我看外国人“思维决定命运,做一个国际化的人!”(1)

    有一群中国人,有时很难对他们给出一个定义,因为他们民族得彻底,又世界得到家。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不同的外国人打交道。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丰富的经历磨砺出来的鲜明个性,也许这正是吸引着你的魅力。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生活里,那形形色色的外国人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思维决定命运,做一个国际化的人!”——访著名新华商王辉耀    
    他叫王辉耀,属于那种男人——用厚厚的一叠资历压死你,吓死你!他到底是何许人也?中国没有几人不知晓,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们。    
    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    
    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    
    中国项目网SinoProjects董事长    
    加中经济促进会会长    
    北京市华商联谊会理事长    
    加拿大使馆…王辉耀学校名誉校长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客座教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通常,这样子的人都是有很高很高的学位,很高很高的IQ和很高很高的EQ,不但会埋头书海,还可以玩转钞票,玩转生活。    
    王辉耀是一个代表,一个将知识与财富、梦想与现实完美集合的代表!    
    一个杰出的俊杰,像他,用一个中国、“华商”等这些概念来形容远远不能含盖一个人的全部了。    
    巴义:很多大学生基本上都认识您,而且是通过您的第一本书《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从MBA到外交官、新华商》,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您是很会规划自己人生道路的。    
    王辉耀:对,是的。    
    巴义:您的人生经历跨越企业,政府,学术,教育等多个领域。您的职业经历具有很浓重的规划味道。中国有一句古话,一步晚步步晚,您是一步早,步步早。每一件事情都是走在别人的前边。您的人生完全是您自己规划出来的呢?还是具有运气使然的成分?    
    王辉耀:我想这种结果是综合性因素决定的。机遇、眼光、个人努力等综合性的多种因素决定的。    
    巴义:您赞成规划人生,那么对于您的孩子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人生规划呢?    
    王辉耀:我认为他们(孩子)应该培养一种国际化的观念,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国际化的思维、很好的技能、很好的知识面、很好的国际化的经历,同时还要具有比别人判断早一步的前瞻性,当然还要具备与别人打交道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的技能非常的重要。    
    巴义:那么平时您又是怎样有意地去培养他们繁荣沟通能力呢?    
    王辉耀:这种途径就很多了。学校的很多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例如讲演呀,同学之间的来往呀,朋友之间的交往呀,再有,我们会带孩子去很多地方,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方式很多。    
    巴义:在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上,您是比较西化呢还是中国化一些?    
    王辉耀:还是中西结合。他们接受中西两方面的教育,这样比较好。欧洲的、中国的都应当接触。他们应当是在一种国际化的背景中成长。    
    巴义:您一直对国际化、国际化的人才提及的特别多,您对一个人的“国际化”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    
    王辉耀:我觉得一个人的国际化标准有三方面,国际化的观念、国际化的技能以及国际化的背景。国际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种国际化的观念是可以培养的,例如关注国际动态,看参考消息,看国外的媒体网络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国际化的技能包括英语、互联网呀、沟通能力。再有是国际化的背景。例如在跨国公司工作过,或者在国外留过学。这些几方面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国际化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巴义:那是不是说,您比较赞成一个人的国际化,首先就要具有与外国人沟通的能力与经历呢?    
    王辉耀:我认为与外国人沟通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出国留学多少年。当然,具有出国留学是最好,但如果不能,以别的方式也可以实现比如像旅游呀,接受外国人授课等等,就是说,应当具有接触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外国人的背景。比如如果在一个圈子里,老乡只和老乡的关系好,我是上海人我就只和上海人关系不错,那么这种人的沟通理念与经历是非常狭隘的,这种人肯定会不受社会所欢迎。    
    巴义:如果一个人他不与外国人接触,只是从媒体、书本这种平面的东西了解国际环境,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个人就不是完全国际化的呢?    
    王辉耀:一个人的国际化途径分两种情况。直接的与间接的方式。直接的国际化方式比如上外国人的课,公司同事是外国人等。间接的国际化方式比如像看外国的电视,看有关外国的东西,了解外国人的思想,学习英语等等。有些人也学习了英语,但他可能一辈子一次外国人都没有见过,这就不是完全意义的国际化。当然,当今中国有一批非常国际化的人,他们与非常国际化的人接触。我个人认为新鲜事物与国际化的观念对目前发展的中国是非常必要的。    
    巴义:我记得您曾经说过,您在香港的时候,香港人的那种创业思想对你影响非常大,比如说您的书,对我本人的影响就很大,尤其是职业规划的理念。您在国外很多年的经历是不是对您也具有同样大的影响呢?    
    王辉耀:当然有影响,影响很大。    
    巴义:那么影响最大是哪方面的呢?    
    王辉耀:在北美受的教育,例如像不绝对迷信权威;没有什么绝对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北美人做事有一种冲劲,生活精神顽强,生活状态生龙活虎的,这些对我的影响都很大。他们学知识活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开放式的。当然在香港也很开放。在自由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也是很开放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大人,惰性强,什么时候都是想着靠国家、靠单位。在香港,你就会发现在自由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人,做事都是靠自己。在海外的中国人,创业生存意识都很强,中国人到了海外都变得很能干了。这与体制有很大的关系。我去了很多的地方,看到很多不同的现象,以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看的多,见的多,就促使自己去思考什么是发展的主流,什么是你发展的方向,什么是一条比较捷径的道路。意识的比较早,及时的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出调整。    
    


第十一章  我看外国人“思维决定命运,做一个国际化的人!”(2)

    巴义:您当初出国的时候想过再回国吗?    
    王辉耀:我想过。因为中国需要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正因为中国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比较少,中国需要这样的人。这种人如果你回来发展,才会有市场。如果在北美发展,你只是北美人之一,大伙都与你差不多,你的中国背景就用不上,这就很可惜了。    
    巴义:您怎么看现在的出国热、回国热?    
    王辉耀:这很正常,一批人出国,一批人回国。中国的环境原来越好,香港、台湾曾经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巴义:您怎么看很多中国女性通过跨国婚姻来使自己“国际化”呢?    
    王辉耀:我几天前看到过上海做过的统计,这种情况比以前少了。现在中国女孩第一次的婚姻与外国人结合的比率在下降,而离异之后,二次婚姻与外国人结合的人数在上升。    
    巴义:您出书、做项目、上讲座,在公众场合出现的很多,您的行为也是非常市场化,具有时尚感的。而您依然非常温文尔雅,谦逊内敛,很多人出国回来,就变得非常开放与张扬。    
    王辉耀:您如何将中西特质融于一体,又保持自己的风格的呢?    
    人和人都是差不多的。你比别人早出去几年,早回来几年,并不代表你与别人有多大的不同。每个人能做多少事都要有自知之明。当然,我做了很多的事,对社会、对自己都有很多的益处。选择的待人处世方式是不同的。我觉得一个社会各种人都有,这与一个人的文化、层次、素养都有很大的关系。我想这只是个性的差异。    
    巴义:我留意过您的网站(SinoProjects):信息更新非常快。您这种做事迅速的风格是不是与您的国际化的背景有关的呢?毕竟国内很多人做事动作非常慢、惰性强。    
    王辉耀:可能有点关系。一来我们愿意信息共享,如果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及时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当多人已经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很好的认识。通过这个网站我们收到很多的反馈信息,尤其是你说的大学生、年轻人,他们觉得你的一些经历一些想法,对他们都有很多启发,所以,他们共享信息的同时又反馈大量的信息。另外,我做事就希望做得有效一点。    
    巴义:您最近说过“读书陶冶性情、读书增强抗体、读书促使反思、读书使人进步”那您主要阅读国外的书还是国内的呢?    
    王辉耀:国内国外的都看。    
    巴义:财经类的图书,在理念上是不是的确是国外的比较新呢?    
    王辉耀:国外的在方法上比较新,但是在与中国国情结合上不是特别好。现在很难找到与中国实际结合很好的书,另外能为大家指出一条有效、可操作途径的东西很少。国内写报告,写社论,写大块文章,空的东西比较多。国外在研究方法比较实,可操作性强些。    
    巴义:您重视读书的同时,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重要,你觉得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沟通,本质的原则差异是什么呢?    
    王辉耀:我觉得中国人还是比较含蓄,有时不是非常的直截了当,会绕很多弯子,讲一些客套,这不是很好,常常会牺牲很多效率的。外国人可能太直接了,有时会伤自尊心,但那效率会很高。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你说个“研究”,对方就要等在那里。外国人到中国来谈生意,你说不行,他就乘飞机回去了,如果“研究”,这样等着,效率很差。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巴义:您从事的事业,周旋于中国人与不同国家人之间,您是如何摆正自己的角色使得观念差异不同的人保持行为与思想的一致。    
    王辉耀:所以,我说中国非常需要这种文化和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