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治斗争。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里他也利用阿拉伯的阿威罗伊主义反对基
督教正统神学。弗里德里希本人具有一定的哲学和科学造诣,熟悉希腊文和
阿拉伯文,经常与东方的学者讨论哲学问题。他所提出的问题明显地表现了
阿威罗伊主义的影响,例如:物质世界是永恒的吗?哲学方法与神学方法之
间的关系怎样?灵魂的本性是什么?在弗里德里希的西西里宫廷里,聚集了
一批著名的阿拉伯学者,据说其中就有阿威罗伊的孙子。弗里德里希用自己
… Page 60…
的政权保护了那些不容于正统神学的学者,使西西里宫廷成为传播阿拉伯的
自由思想和自然主义思想的中心。
13世纪中期,在号称“哲学家之城”的巴黎大学掀起了研究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热潮,形成了拉丁阿威罗伊主义中心。尤其是阿威罗伊全集的出版(约
1250年),更进一步推进了这一浪潮。巴黎大学的许多学者都成了阿威罗伊
主义者。他们提出的观点往往比阿威罗伊本人更加激进,例如否定上帝的全
知全能,否定个人的灵魂不死,坚持世界本身的永恒性等等。他们还凭借“二
重真理论”为自己辩护,与阿尔伯特、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展开激烈的论争。
阿尔伯特的著作《斥阿威罗伊学派论理智的统一性》就是为此而作的。托马
斯·阿奎那的代表作《神学大全》也与这场著名的巴黎大论战有着密切的关
系。而在阿威罗伊主义这方面,布拉班特的西格尔则以他的《论理智的灵魂》
成为一员主将。
西格尔(1235—1282)出生于荷兰的布拉班特,15岁左右就读于巴黎大
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就任巴黎大学“艺术”(哲学)系教授,
成为拉丁阿威罗伊思潮的领袖人物,与教皇支持的正统派展开了激烈的论
争。这场论争在哲学上表现为托马斯主义者和阿威罗伊主义者之间的斗争,
焦点集中在是谁歪曲了亚里士多德这一问题上。正统派捍卫阿尔伯特,特别
是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与此相反,以西格尔为代表的阿威
罗伊派则谴责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歪曲,捍卫阿威罗伊的观
点。他们公然以世界的永恒性,灵魂随肉体的消灭而消灭,上帝非全知全能,
甚至神学家的言论是以无稽之谈为根据等等为题,进行教学、讲演、写作论
文和辩论。实际上,他们是在亚里士多德名字的掩护下,把在伊本·路西德
(阿威罗伊)那里表现为倾向和萌芽的东西发展成为明确而激进的命题,他
们的观点也因而被称作“拉丁阿威罗伊主义”。西格尔于1270年写的《论
理智的灵魂》的著作,集中论述了拉丁阿威罗伊主义的思想。教会于 1270
年和1277年两次谴责了拉丁阿威罗伊主义的命题并禁止讲授。1277年,教
会把西格尔传到宗教裁判所受审,革除了他的教籍。他在受迫害中于 1282
年在意大利的奥尔维也多去世。
西格尔坚持认为,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奎那错误地解释了亚里士多
德,而只有阿威罗伊的解释是正确的。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成
分,拒不承认上帝创世说。他认为上帝是万物的目的因,而不是作用因,是
创世的目的,而不是创世的原因。他坚决主张世界是永恒存在的。在具体说
明中,西格尔特别强调了天然物种的永恒性。他指出,某类生物所以能产生
是由于该类物种孕育着这种生物的许多个体,这一代个体由前一代个体产
生,由此连绵不断,因而不存在有创世主。世界是必然的,自然规律是不可
改变的。上帝只能认识一般和必然的东西,而不能干预各别的事物和个人。
西格尔追随阿威罗伊,区分了个体灵魂和人类的统一灵魂。个体灵魂与
人的肉体不可分,它使个人的肉体获得生命力,并随它一起死亡。而人类理
… Page 61…
性是统一的、唯一的灵魂,它同个体相结合以完成意识的活动。个人死了,
人类的精神却不灭,因而只有人类的灵魂是不死的。西格尔用这一学说,批
驳了托马斯主义者关于个人灵魂不死的说法。
西格尔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和理性中推出了“二重真理”的结论。在
他看来,理性与信仰、哲学与宗教存在着矛盾,如从哲学的观点看,存在物
是真实的,但从宗教的观点看却并非如此。虽然西格尔力图调和理性和信
仰、哲学与宗教的矛盾,而且强调自己在二者矛盾时信仰宗教的信条,但在
当时却造成了对在意识形态领域独占统治地位的神学以沉重打击,因而也受
到了正统派神学家的强烈谴责。托马斯·阿奎那把西格尔称作“伪善的预言
家”和“虚伪的博士”。
巴黎的拉丁阿威罗伊主义运动随着西格尔的被革除教籍和去世基本上
结束了。但是西格尔的信徒和拉丁阿威罗伊主义的影响并没有被完全根除。
拉丁阿威罗伊主义者们是最先反对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正统经院哲学
的先锋,他们在批判正统经院哲学时,大力宣扬和发展了同托马斯主义相对
立的阿威罗伊主义,这种影响深入到了经院哲学内部,为唯名论的新发展提
供了动力和武器。
… Page 62…
五、经济哲学的解体
阿拉伯文明的传入,导致了经院哲学内部的一场大论战。尽管托马斯主
义很快取代奥古斯丁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要恢复到当年奥古斯丁主义的
统治水平却是不可能的。还在托马斯时代,罗吉尔·培根就以他的卓越的实
验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预示了新时代的曙光。后起的司各脱主义和威廉的奥
卡姆主义则一方面企图恢复奥古斯丁时代宗教的纯洁,把理性从宗教中排斥
出去,但在客观上却导致了理性的独立;另一方面又发扬了唯名论思想,成
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先驱。而在德国,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思想则以泛神
论的形式给予正统经院哲学以沉重打击。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再加上
14世纪由意大利发端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导致了经院哲学的解体。
1。罗吉尔·培根和实验科学思潮的兴起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整个经济生活的停滞不前,自然科学曾在几百年
的时间里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但在几个世纪的过程中,还是积累了许多技术
发明。到了13世纪末,在城市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
有人开始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某些系统化和概括工作,在这方面,英国走到
了其它国家的前面。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兴趣的不断增长,这在英国有着牢固
的传统。有着某种反对派倾向的法兰西斯派,在大学里获得了明显的优势。
在这样的社会和科学的基础上,在当时的英国教育中心牛津大学出现了一些
著名的思想革新人物,他们强调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反对正统经院哲学,
预示了近代哲学思想潮流的许多新观点,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实验科学的
先驱罗吉尔·培根。
罗吉尔·培根(1214—1294)是英格兰哲学家,基督教僧侣,出生于英
格兰德尔谢特郡依里切尔附近的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1226年入牛津大学学
习,获得艺术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241年,又去巴黎大学进修,学
习了当时科学的所有科目:哲学、神学、医学、数学、法学等等。1252年他
回到牛津任教,并从事各种科学实验。他论述过火药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
曾考虑过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甚至还幻想过自动的车船、飞行的
机器等等。由于他的思想与活动同教会要求不相符合,因而不断受到法兰西
斯教团的迫害。1257年,他被逐出学校,被囚禁在巴黎的一所寺院里,在严
密监视下被折磨了10年。1268年被释后,他又在自己的著作中抨击僧侣的
愚昧无知,受到教团谴责。1268年,培根以60多岁高龄被关进监狱,在14
年的囹圄生活中受尽了折磨。1292年,78岁的培根才从监狱中放出来,1294
年在牛津去世。培根一生酷爱自然科学,积极从事科学实验。他的主要著作
是写给教皇克莱门的,有《大著作》、《小著作》、《第三著作》和未完成
的《哲学研究纲要》等。他的这些著作,生前就被教团总管禁止发表。现在
… Page 63…
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大著作》,其它著作都只剩下一些片断。
(1)认识的四种障碍
罗吉尔·培根是托马斯时代的人,也是托马斯的激烈反对者。培根的矛
头直指经院哲学无视科学和经验,一味强调烦琐空洞推理的思想方法。首先
他指责托马斯就亚里士多德写了许多大部头著作,却不懂亚里士多德写作用
的希腊文。他认为,过去的翻译,包括圣经的翻译,都是错误百出,无法运
用,应该立即统统烧掉。因此,当务之急不是讨论逻辑学和拉丁文法,而是
抓紧学习希伯来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其次,培根指责托马斯等人对数学
知识不够重视,他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极其重要而且有用的。最
后,培根指责托马斯等人把一切问题诉诸权威,通过死板的逻辑推演来解
决,而完全忽视了作为一切科学的源泉的经验。
罗吉尔·培根在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地方是他提出的妨碍掌握真理、阻止
人们达到“真正认识”的四种障碍,即“屈服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
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以及由于我们认识的骄妄虚夸而来的我们自己的
潜在的无知。” (罗吉尔·培根:《大著作》,牛津1900年版,第1部分,
第1章)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显然是针对正统经院哲学家的,同时
也批评了那些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人们。罗吉尔·培根认为,正是这“四
个幽灵”使人们不能通晓古代和外域的最有益的学问遗产,不能掌握一切科
学和技术的奥秘,尤其是妨碍人们了解自己的无知,使本来处于错误认识的
黑暗中的人们,反而相信自己是生活在充满真理的光辉之中。培根的批判归
结起来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否定盲从权威。在培根看来,权威所导致的不是
理解,而是轻信。他指出,被人们当作权威看待的,不过是流行的偏见和一
般信念罢了,其实,即使是真正的权威,也不是知识的源泉,人们是不能通
过权威来了解事物的。因为权威所发表的意见是否真实,只有通过实验、经
验才能判定。罗吉尔·培根着重指出,即使亚里士多德这位时代的权威、“最
有学问的博士”也在许多方面犯有错误。其二是否定不以对事物的实证知识
为基础的抽象推理。在培根看来,推理能够得出结论而不能证明结论,只有
实验和经验才能证明结论是否正确;因此单靠推理就不能区别诡辩和真正的
论证,也不能消除怀疑,从而只能陷于无穷无尽的争辩而无法接近真理。罗
吉尔·培根认为经院哲学方法的特征,正是从引证权威或共同意见开始而进
行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他嘲笑了当时的正统经院哲学家们那些建立在对
权威信仰和通行意见基础上的庞大的空洞臆造,以及他们对实证科学的无
知。
(2)信仰与科学认识
罗吉尔·培根不同意“二重真理”说,在他看来,神学和哲学、信仰和
知识是统一的。他认为,所有哲学的意义就在于经过认识创造物而认识造物
主,因此,确立和发展以创造物即自然界为对象的哲学和科学,对于以造物
主即上帝为对象的神学和信仰来说不仅无害,反而是它们得以巩固的条件。
… Page 64…
反过来说,神学和信仰也并不限制和妨碍科学的认识,只是需要哲学和科学
为其服务,为其作论证。
培根认为科学的对象是具体的物体,而科学认识的道路则是“从感官知
识到理性”,对个别物体的感觉经验是知识的真正来源,通过理性得到的结
论,也只有经过经验事实的验证才成为可靠的实证知识。因此,罗吉尔·培
根对经验尤为重视和强调。他说:“聪明人通过经验来认识理智和事物的原
因,因为没有经验就不能充分地认识任何东西。”(罗吉尔·培根:《大著
作》第1部分,第12章,牛津1900年版,第2卷,第221页)培根所谓经
验,不仅指感官知觉,而且指科学实验。他把前者称为“自然的经验”,认
为它是自发产生、消极得到的。而后一种经验则是在“用艺术帮助自然”,
即在辅助仪器,特别是适当的工具参与的条件下得到的。他更重视后一种经
验,他说:“善于进行实验的本领高于自然的经验,高于一切思辩的知识和
方法,这种科学就是科学之王。”(罗吉尔·培根:《大著作》,第6部分,
第1章,牛津1900年版,第2卷,第168页)它“犹如支配自己的奴仆似
的支配着一切其它科学”(罗吉尔·培根:《大著作》,第1部分,第 10
章,牛津1900年版,第3卷,第22页)。因此,在罗吉尔·培根那里,归
根到底只有实验科学才是认识自然的真正的道路。同时,培根也很重视数学
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他愤慨地指出,数学之所以在他的时代里有时甚至被
错误地认为“是可疑的学科,只因其不幸为教会神父所不熟悉。”他认为数
学的对象是数量关系,而对于物体的量的规定性的确定对于科学认识具有确
定的意义。因此,数学的方法适用于其它各门科学;其它各门科学的可靠性
则是以数学为基础,因为各个科学原理的真实性决定于能否以量的数学形式
来表现。不过,罗吉尔·培根又认为人们“对数学真理的理解似乎是天赋的”,
甚至认为它在其它科学产生之前就产生了,并引起人们对其它科学的感觉。
因而,他把数学说成是唯一能发现和表现完全可靠的和没有错误的真理的科
学,而其它科学则只有依赖于数学。
罗吉尔·培根对感性经验和实验科学的强调,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
路,所以人们称他为“实验科学的先驱”。他自己也确实在科学上作出了具
体的贡献。譬如,罗吉尔·培根根据亚里士多德、斯特累波的著作以及动植
物学方面的一系列原理,详细地证明了亚洲东岸接近于非洲和欧洲的西岸,
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向西方作短期旅行,经过大西洋就能到达亚洲沿岸。15
世纪初出版的比埃尔·达·阿里的《世界的形象》一书就曾引用《大著作》
的一处,论证了从西方取道去亚洲的可能性,这些见解,是促使哥伦布决定
著名旅行的因素之一。罗吉尔·培根仔细地研究了平凸镜片,得知如何安置
凸凹镜片能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