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mba-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瑞士是欧洲一个小国,也是一个富国,在20 世纪50~60 年代,随着管
理教育在法国、英国的兴起,瑞士办起了有自己特色的管理学院,而且具有
较大的国际影响,吸引了许多国家的求学者。
瑞士比较出名的管理学院有两个, 一是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stitute),另一个是国际管
理学院(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nstitute)。这两所学院,坐落在风
景秀丽、世界闻名的日内瓦湖畔,隔湖相望,确实令人神往。国际管理发展
学院(简称IMDI)成立于1957 年,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I)成立于1964
年。
两个学院的相同点很多,其中一点是“小巧精致”。有人以瑞士表比喻
两校的精小完善。首先是两校招生规模小。IMDI 每年入学新生只有七八十
名,招生量只有哈佛的1/10。IMI 更少,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入学者加起来
只有五十几人。其次,两校的学制都很短。IMDI 只有11 个月,要在如此短
的时间内把工程师或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成“值得骄做的管理人才”,没有一
定的实力和方法是难以办到的,IMI 的学制更短,只有9 个月,它主要是为
工业企业培养经理,而不是像同行IMDI 那样主要为金融业和咨询业提供人
才。
两校类似的另一点,体现在“国际化”方面。瑞士本来就是一个“国际
化”的国家,这儿每年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不光有旅游者,
还有政府官员、报社记者、商人、学者等人物。两所学校的学生,也是成分
复杂,一个班的同学往往来自十到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正是这样,两校顺
理成章地推广“国际化教育”模式,把这些具有不同民族、种族和不同文化
背景的学生重新编组。让他们互相了解,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达到学生在
本国难以获得的一种效果。
在教学中,两校还十分注意让学员与实际的紧密接触。IMDI 从来不问断
加强学生、校方和校外著名公司的沟通与联系。IMI 则进行一种“实地旅行”
的教育活动,即安排学生外出“旅行”,在旅程中集体向当地企业界人士进
行调研、分析、尝试解决问题并提出咨询意见。IMI 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
相当管理经验的人,它主张灵活施教,因人授课,这一点正是其在短短9 个
月内能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招生上,两校的要求相差不大,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成绩、GMAT 分数、
以及工作经历,职业志向,掌握外语的能力和管理潜能等,此外,还要求学
生能适应高压力下的密集型学习。两所学校的毕业生,普遍得到欢迎和好评,
与别的毕业研究生比较,他们突出的特点有三点:一是具有极高的国际交往
的技能和技巧;二是处理良好人际关系技能都较突出;三是具有比较完整的
经营管理知识结构。
三、亚洲的管理学院
亚洲在20 世纪60—70 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
区的崛起,高等管理教育也应时代的呼唤开始在这片东方文化的土地上发
芽、生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不少管理学院在亚洲也正崭露头角。设在
上海交通大学的、由中国和欧共体合办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虽然成立才两年多(1994 年11 月奠基),
但已公开宣称要通过五年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亚洲最好的工商学院。本书在其
他部分将简要介绍这所新兴学院。在此向读者朋友介绍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
管理学院。
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经济发展迅
速。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是目前华人地区规模最大的管理学院(教
学人员超过200 名)。因为与国际交流合作十分密切,教师的水平相对较高,
在国际管理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其企管学院现任院长黄昭虎教授,是较知
名的行销学者,对于中国文化也有较多的研究,曾数次在某些国际性会议上
演讲“孙子兵法与经营策略”一类讲题。他也较关心华人管理学术的发展,
希望促进与大陆、台湾和香港的院校交流。
该企业管理学院已有26 年历史,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八个学院之一。其组
织机构包括院长办公室,五个系,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单位以及三个研究
中心。五个系分别是:企业政策系、决策科学系、财务与银行系、行销系和
组织行为系,每个系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提供有关专业的课程。三个研究
中心是:企业研究与发展中心、技术管理中心以及生产力和品质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单位负责为大学的其他学院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学院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企业管理学士学位课程,企业管理荣誉学
上学位课程,自然科学硕士(管理科学)学位课程,博士学位课程。管理研
究生院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四个研究院之一,它开设的课程包括:企业管理
硕士学课程(英语教学);华语企业管理硕士学位课程,自然科学硕士(技
术管理)学位课程,企业管理文凭课程。这些课程均提供全职和兼职两种方
式。其中华语企业管理课程与中国清华大学合办;技术管理硕士课程与工程
研究生院合办。
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设立了国际学生交流
计划,使获得管理学士学位与荣誉学位的学生有机会到其他国家学习一到两
个学期,获取宝贵的国外学习经验。
该院目前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Canada)。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USA)、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les,USA)、瑞
典阑德大学(Lund University,Sweden)等10 所知名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
计划。
该院目前有198 名教学人员,有博士学位者142 人,他们大部分毕业于
世界知名大学。教学人员中很多具有较深的资历,或有工作与咨询的经历。
教师也经常在各自学科领域的知名刊物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文章,有不
少人是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除了学院的专职教师外,学院也从私人机构和
政府部门聘请一些具有实际经验、高水准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参考与教
学工作。这些兼职讲师以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给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院1993 年7 月率先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集英
国系统(包括外部调查制度和小班上课)的严格性和深度与美国系统的灵活
性与广度于一体。另外,学分制也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使学
生可以先发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除了两个长学期,管理学院也是第一个在8 周的短学期中开课的。这个
8 周的短学期使学生能灵活地调整学习情况,完成学位课程要求的学习年
限。另外,也可事先做好准备,经院长批准后到国外去至少学习一个学期,
以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经批准在国外读课程所得的学分,计入完成
学位所必须的学分之内。
该院采用集英国系统(讲师、助教的合作)和美国系统(小班教学)于
一体的教学方式。例如,几乎所有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都采用大课堂讲课
与助教小班辅导的方式。相反,所有三、四年级的课程都采用讲师小班上课
的方式,在每节课中讲师身兼讲课和辅导双重责任。
教学方法则依据科目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应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计
算机模拟游戏、个人和小组作研究课题、测验、写短文、课堂发言、举办专
题演讲等。这些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气氛中,即学到理
论知识又获得实践的技能。另外,评分系统设计要使最好的学生脱颖而出。
此外,使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赢得领先地位名誉的另一努力是它开
办的经理人员进修班。经理人员进修课程开设于1980 年。目前,学院每年成
功地举办25 个一般的和特殊设计的管理课程(英语和华语两种),时间从1
周到3 周不等。其中有四个课程声誉较高,有三个是学院与其战略伙伴共同
举办的,这三个战略伙伴都排在当今世界最好的商学院之列。联合举办课程
的有:斯坦福一国大高级经理人员管理课程,康奈尔一国大服务业管理课程
和宾大沃顿一国大银行管理课程。第四个课程是联邦高级管理课程。
管理学院也举办一些特殊设计的经理人员进修课,并且到新加坡外和本
区域的一些机构举办训练课程。另外,学院还组织和开设一些专门为中国和
本区域其他国家的大型公共服务机构和私人公司专门设计的华语课程。到目
前大约有来自56 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 余人参加了这些课程的学习。值得一
提的是,该院是世界上仅有的第三个能用英语和华语两种语言开设范围如此
广泛的课程的学院。
认识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性,该管理学院经常与许多重要机构和
工商界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例如,该管理学院与企业界以及公共服务部门之
间联合成立顾问委员会并设了奖学金,为高层之间定期咨询和交换看法开通
了一个渠道。管理学院的三个研究中心同样与工业界有紧密联系,双方经常
进行交流并合作为这些机构及政府部门做研究课题。管理学院的不少人员还
到本地专业教育机构的董事会、高层管理委员会中担任高级职务,这些机构
有:银行和财务学院、新加坡管理学院、新加坡行销学院、新加坡人力资源
学院、新加坡劳动研究院等。在新加坡电信局、民事服务局和东南亚研究所
等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也有该院的人员。
该管理学院目前正雄心勃勃制定长远规划,不光要努力改善学院的设施
和设备,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而且要扩大课程设置和研究规模。由于新加
坡地处亚大地区的特殊地位,因此该学院可能集中力量研究亚大地区国家的
管理和企业问题,这将是其在国际竞争中占有天时地利的研究区域。
我中国在地球上数千年来文明最早,本是富强之国,何以现在退步至不
堪言状。现在中国在地球上为一最贫弱之国,皆因教育、实业两不发达以至
于此。
——孙中山
第五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国MBA 培养院校巡礼
我国试办工商管理教育(MBA)从1990 年开始,除台湾和港澳地区,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这一年授权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
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
安交通大学等9 所高校试办MBA 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正式从“经济学”
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
1990 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首家招收了39 名MBA 研究生,这批学生于
1993 年1 月毕业。
1993 年,国家又授权北京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对外经
贸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
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暨南
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共17 所学校试点培养MBA。到目前为止,
全国(除台湾和港澳地区)共有26 所院校有资格培养MBA。
这26 所院校分属财经、综合、理工三类院校,在财经、管理、经济类学
科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这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选择试点院校的
标准和根据。
1991 年,9 所试点院校招收了86 名MBA 研究生。1992、1993 年招生人
数增长很快,这两级学生加起来达559 名。1994 年招生更是上了几个台阶,
26 所院校共招收了1476 名学生。
按照规划,在今后几年内,每年招收的学生将递增700 名,到2000 年达
到5000 名/年。
同时,逐步扩大MBA 招生培养的授权院校,争取在2000 年时有40—50
所大学可以招收培养MBA。
为了让读者朋友们了解我国培养MBA 院校的总体情况和特色,我们选择
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典型学校进行简略介绍,还选介了台湾地区的MBA 学校。
一、光耀中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史悠久,成果卓著,师资雄厚。
50 年代院系调整之后北京大学经济系成为以经济理论研究为主的单
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理论人才。1980 年,经济系设立了国民经济管
理专业。1985 年,同时设立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
经济学院设有经济学系。国际经济系、经济管理系。
1993 年12 月18 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
为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4 年9 月18 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
与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光华管
理学院。学院现设有经济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金
融、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五个系及工商管理研究所、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
环境资源管理研究室、金融证券投资研究室等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第二批有资格招收MBA 的单
位之一。现有教授14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 人),副教授11 人,讲师15
人,助教3 人。学校还向社会招聘了一些管理人员任兼职教师。同时,学院
也邀请台湾、香港地区及国外的教授专家讲学。
全院现有大学本科生408 人,硕士研究生205 人(其中102 名MBA 研究
生),博士研究生19 人,博士后研究人员4 人。大学本科目前设有国民经济
管理学、企业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五个专业;硕士研究生设
有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企业管理、统计学、管理科学、MBA 五个专业,此
外,国民经济计戈小与管理专业还有博士点。
光华管理学院的目标正如现任院长厉以宁教授所说:“(要把学院)建
成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设备及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国际一
流水平的管理学院,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级管理人才做出
最大努力。”
光华管理学院是北京大学同台湾润泰集团下属的光华教育基金会合办
的,因此学院设立了董事会,董事长为台湾实业家。润泰集团董事长尹衍梁
博士,董事会由厉以宁教授等八人组成,现任院长为厉以宁教授,副院长为
曹凤歧、张国有、王其文、董文俊四位教授。
光华教育基金会在合作办学的初期投入将超过1000 万美元。1995 年10
月18 日,光华管理学院新的光华管理大楼奠基,预计将于1997 年秋建成。
大楼占地约8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 万平方米,楼高18 米,地上五层,
地下一层,包括教室。会议研讨室、办公室、计算机室、经营管理模拟室、
语音视听室、图书阅览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这幢大楼的建设将大大改
善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使其硬件设施规模跃居全国各管理院校
之首。
学院拥有设备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购进了多种先进教学软件,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已与国内、国际网络连通。
在未来几年,光华管理学院计划重点增加和发展应用型专业和方向。到
2000 年,规划发展到七个本科专业,七个硕士专业,二到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