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疠疡机要-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疠疡机要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序
属性:夫医犹理也,医之有疡医,犹理之有兵也。善为理者,正其五官,齐其百司,使纪纲法
度,
非理之所尚也,将藉之以除乱也。彼其平居无事之时,而吾所以弭乱之本,既已缜密完固,
而无所疏漏,一旦有急则除之而已耳。故兵虽试而国家之元气不亏,医之为道也亦然。方其
病在腠理也,汤液之所及也。其在肠胃也,湔浣之所及也。若夫隆然皮肤之间,甚至不可名
状者,彼何为哉,其能不攻刺乎!其能不搏击乎!顾攻有守而后攻,击有备而后击。苟不谛
其
癣之疾,将不为腹心之患者几希,噫,可不慎乎。故明于理者,可与语医也。已世之以疡名
家者多矣,然孰有如我立斋先生者耶。盖先生以岐黄世业,旁通诸家,微词颐旨,靡不究竟
。其言以为不知外科者,无以通经络之原委。不精《内经》者,无以究阴阳之变合。内外殊
科,其揆一也。故其视病不问大小,必以治本为第一义。无急效,无近期,纾徐从容,不劳
而病自愈。间出《疠疡机要》一编,属其友沈生梓之以传。沈生读之,大率以己意而订古方
,以医案而验治效,以调补为守备之完策,以解利为攻击之权宜。盖不出乎庙堂之讦谟,而
坐得夫催陷廓清之术。假令业医者而执是焉,既不病于滞而不通,又不病于肤而无本,奚至
攻其所习,而毁所不见耶。噫!若先生者可谓医而通于理者矣。是录也,顾不可传哉。或者
曰∶诚若所言,则内外医分门异业者非欤。周官有疾医、疡医二职,并存何也?曰∶非是之
谓也。昔秦越人之为医也,闻秦贵小儿则小儿医,赵贵妇人则带下医,周贵老人则耳目痹医
。一医而三习,非其术诚奇幻,理固不殊也。若周官所存,则以其职言耳,岂知后世判为两
途,绝不相通者哉。古之任官,居则为命卿,而出则为命将。夫一人也,而理与兵兼焉,孰
谓内外医果不相通者哉。
x嘉靖岁甲寅中秋,秀州沈启原道卿甫着。x
上卷
属性:《内经》云∶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
肌肉
色
灵枢经》以锐针刺肿上出恶血。近代先哲云∶感天地肃杀恶气所致,其上体先见或多者,毒
在上也;下体先见或多者,毒在下也。盖气受邪则上多,血受邪则下多,气血俱受,则上下
齐见。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发紫泡者毒在肝,脚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肾,遍身如癣者毒在
脾,目先损者毒在心,此五脏受症之重也。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针刺不痛,三曰血
死烂溃,四曰筋死指脱,五曰骨死鼻柱坏,此五脏受伤之不可治也。若声哑目盲,尤为难治
。大抵此症,多有劳伤气血,腠理不密,或醉后房劳沐浴,或登山涉水,外邪所乘,卫气相
搏,湿热相火,血随火化而致,故淮阳岭南闽间多患之。治当辨本症、兼症、变症、类症、
阴阳虚实而治焉。若妄投燥热之类,脓水淋漓,则肝血愈燥,风热愈炽,肾水愈伤,相火愈
旺,反致败症矣。
上卷
本症治法
属性:一疠疡所患,非止一脏,然其气血无有弗伤,兼症无有弗杂,况积岁而发现于外,须分
经络
经云∶真气夺则虚,邪气胜则实。凡云病属有余,当认为不足。
一疠疡当知有变有类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补之不一。盖兼症当审轻重,变
症当
。盖虚者形气虚也,实者病气实而形气则虚也。
一疠疡砭刺之法,子和张先生,谓一汗抵千针。盖以砭血不如发汗之周遍也,然发汗即
出血
毒蕴结于脏,非荡涤其内则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处,及两臂腿腕两手足指缝
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若表里俱受毒者,非外砭内泄其毒,决不能退。若上体患多,宜用
醉仙散,取其内蓄恶血于齿缝中出,及刺手指缝并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体患多,宜用再
造散,令恶血陈虫于谷道中出,仍针足指缝并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为度。如有寒
热头疼等症,当大补血气。
一疠疡服轻粉之剂,若腹痛去后兼有脓秽之物,不可用药止之。若口舌肿痛,秽水时流
,作
血发热,而大便秘结,此为热毒内淫,宜用黄连解毒汤。若大便调和,用济生犀角地黄汤。
若秽水虽尽,口舌不愈,或发热作渴,而不饮冷,此为虚热也,宜用七味白术散。
一疠疡手足或腿臂或各指拳挛者,由阴火炽盛,亏损气血,当用加味逍遥散加生地黄及
换肌散兼服。
一疠疡生虫者,五方风邪翕合,相火制金,木盛所化,内食五脏,而症见于外也。宜用
升麻
肝经虚热者,佐以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
一疠疡久而不愈,有不慎起居饮食,内火妄动者;有脏腑伤损,气血疲乏者;有用攻伐
之物,气血愈亏者;有不分兼变相杂,用药失宜者;有病患讳疾忌医者。
一疠疡愈而复发,有不戒浓味,内热伤脾者;有不戒房劳,火动伤肾者;有不戒七情,
血气
。
上卷
兼症治法
属性:一头目眩晕,若右寸关脉浮而无力,脾肺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左关尺脉数而无力
,肝
物汤加参、苓、白术;气虚者,四君子汤加当归、黄 ;肝经实热者,柴胡清肝散;肝经虚
热者,六味地黄丸;脾气虚弱者,补中益气汤;脾虚有痰者,半夏、白术、天麻汤;砭血过
多者,芎归汤;发热恶寒者,圣愈汤;大凡发热则真气伤矣,不可用苦寒药,恐复伤脾胃也
。
一口 目斜,若手足牵搐,或眉棱痒动,属肝经血虚风热,用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
,以
肝血;若筋挛骨痛,或不能动履,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若因服燥药而致
者,用四物汤,加生甘草、金银花,以解热毒、益阴血。凡此俱属肝经血燥所致,须用六味
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为主;若因怒气房劳而甚者,用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为主;若因劳
伤形体而甚者,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为主。
一夏秋湿热行令,若饮食不甘,头目眩晕,遍身酸软,或两腿麻木,口渴自汗,气促身
热,
气高而喘,身热脉大,元气内伤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呕吐少食,肚腹痞闷,大便不实,脾
胃受伤也,用六君子汤;若胸腹不利,饮食少思,吐痰不止,脾胃虚痞也,用四君子汤;若
形气倦怠,肢体麻木,饮食少思,热伤元气也,用人参益气汤。
一热渴便浊,若夜安昼热者,热在气分也,用清心莲子饮;昼安夜热者,热在血分也,
用四物二连汤,俱佐以六味地黄丸;若寒热往来者,肝经血虚也,用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
一小便不利,若因服燥药而致者,用四物汤,加炒黑黄柏、知母、生甘草,以滋阴血;
若频数而色黄者,用四物汤,加参术、麦门、五味子,以生血气;若短而色黄者,用补中益气汤
,加山药、麦门、五味、以滋化源。经云∶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一大便不通,若血虚内热而涩滞者,用四物汤,加麦门、五味子,以生血润燥;若因燥
热之药而患者,用四物汤,加连翘、生甘草,以生血清热;若服克伐之药而致者,用四君子汤,
加芎、归以助气生血;若作渴饮冷者,热淫于内也,用竹叶石膏汤,以清胃火;若作渴饮汤
者
,以凉血润燥;若肠胃满燥,燥在直肠而不通者,用猪胆汁导之;肠胃气虚,血涸而不通者
,用十全大补汤;若肝胆邪盛,脾土受侮而不能输化者,用小柴胡汤加山栀、郁李仁、枳壳
治之。
一怔忡无寐,或兼衄血便血,若内热晡热,作渴饮汤,肢体倦怠,此脾血虚而火动也,
用四
神、远志;若因心血虚损,用柏子仁散。大抵此症皆心脾血少所致,但调补胃气,则痰清而
神自安,不必专于清热治痰。
一发热恶寒,若肢体倦怠,烦躁作渴,气高而喘,头痛自汗者,此内伤气血也,用补中
益气
益胃汤。烦躁作渴,体倦少食,或食而不化者,此脾气虚热也,用六君子汤。
一发热在午前,脉数而有力者,气分热也,用清心莲子饮。脉数而无力者,阳气虚也,
用补
用四物汤加参、术。热从两胁起者,肝虚也,用四物汤加参、术、黄 。从脐下起者,肾虚
也,用四物汤加参、术、黄柏、知母、五味、麦门、肉桂,或六味丸。其热昼见夜伏,夜见
昼止,或去来无定时,或起作无定处,或从脚起者,此无根虚火也,须用加减八味丸,及十
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搽涌泉穴。若形体恶寒喜热饮食者,阳气虚寒
也,急用八味丸。
一口干,若恶冷冻饮料食者,胃气虚而不能生津液也,用七味白术散。若喜冷冻饮料食者,胃火
盛而消
因汗下之后而有前患,胃气虚也,宜用八珍汤主之。
一作渴,若烦躁饮冷者,属上焦实热,用凉膈散。兼大便秘结者,属上焦实热,用清凉
饮。若用克伐之药而渴者,气血虚也,急用八珍汤六味丸。
一耳聋耳鸣,若左寸关脉弦数者,心肝二经虚热也,用四物汤加山栀、柴胡生阴血。右
寸关
加山栀、芎、归清肝凉血。若午前甚用小柴胡汤加参、 、归术补气清肝。午后甚用四物汤
加酒炒黑黄柏、知母、五味补阴降火。如两足心热属肾虚,用六味丸以壮水之主。两足冷属
阳虚,用八味丸以益火之源。
一项强口噤,腰背反张者,气血虚而发痉也。仲景张先生云∶足太阳病发汗太多则痉,
风病
涩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痉。皆因内虚复汗亡津血,筋无所养而然,悉属虚象,非风症也
,当大补气血为主。故产妇溃疡,劳伤气血,湿热相火,误服克伐之剂者多患之,其义可见
。近以痉为 传写之误也。
一妇女经闭,若因郁火伤脾,以归脾汤加山栀、丹皮。气血俱虚,以八珍汤加山栀、丹
皮。
先期而来者,血虚热也,四物汤倍加参、术、牡丹皮。将来而作痛者,气虚血滞也,四物
汤
虚也,用八珍汤。其血崩之症,肝火不能藏血者,用加味逍遥散。脾虚不能统血者,用补中
益气汤。凡此皆六淫七情,亏损元气所致,当审其因而调补胃气为主。
上卷
变症治法
属性:一身起疙瘩搔破,脓水淋漓,若寒热往来者,肝经气血虚而有火也,用八珍散加丹皮、
柴胡
全大补汤。若肌肤搔如帛隔者,血气不能外荣也,用人参养荣汤。若面部搔之麻痒者,气
血
黄丸。
一口舌生疮,或咽喉作痛,若饮食喜冷,大便秘结者,实热也,用四顺清凉饮。肌热恶
热,
从下或从足起者,肾虚热也,用加减八味丸。若饮食难化,四肢逆冷者,命门火衰也,用八
味地黄丸。
一牙齿作痛,或牙龈溃烂,若喜寒恶热,属胃火,加味清胃散为主。恶寒喜热,属胃虚
,补中益气汤为主。
一自汗盗汗。盖自汗属气虚,盗汗属血虚,自汗用补中益气汤,送六味地黄丸。盗汗用
当归
枣仁。
一唾痰或作喘,若右寸脉浮缓者,肺气虚也,用六君子汤加桔梗。右寸脉洪滑者,肺经
有热
洪滑迟缓者,脾热传肺也,用泻白泻黄二散。右尺脉微弱者,命门火衰而脾肺虚也,用人参
理中丸,如不应,用八味地黄丸。右寸脉洪数者,心火克肺金也,用人参平肺散,如不应,用六味地黄丸
。左寸关脉洪弦数者,心肝二经有热也,用柴胡清肝散,如不应,佐以牛黄清心丸,清其风
热,仍用六味地黄丸,以镇阳光。左尺脉数而无力者,肾虚而水泛上也,用六味地黄丸,加
五味子以滋阴。如脉微细,或手足冷,或兼喘促,急用八味地黄丸以补阳。
一舌赤裂或生芒刺,兼作渴引饮,或小便频数,不时发热,或热无定处,或足心热起者
,乃
殁。
一口舌生疮,作渴不止,不时发热,或昼热夜止,或夜热昼静,小便频数,其热或从足
心,
以十全大补汤。若误用寒凉治火之剂,复伤脾胃,胸腹虚痞,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小便
不利,胸腹膨胀,肢体患肿,或手足俱冷者,此足三阴亏损之虚寒症也,急用加减金匮肾气
丸,亦有复生者。
一肚腹肿胀,若朝宽暮急,属阴虚;暮宽朝急,属阳虚。朝暮皆急,阴阳俱虚也。阳虚
者,
者,朝用八味地黄丸,夕用补中益气汤。若肚腹痞满,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或
大便泄泻,口吸气冷者,此真阳衰败,脾肺肾虚寒不能司摄,而水泛行也,急用加减肾气丸
,否则不救也。
一发热恶寒,若寸口脉微,名阳气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也,用补中益气汤。尺
部脉
湿热所乘,属形气虚而病气实也,当专补阳气,用补中益气汤。若发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
此血虚发热,属形病俱虚也,当专补阴血,用当归补血汤。
一发热作渴,若右寸关脉浮大而无力者,脾肺之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数而有力者,
脾肺
数而无力者,命门火衰也,用八味地黄丸。左寸关脉数而有力者,心肝之气热也,用柴胡栀
子散。数而无力者,心肝之气虚也,用六味地黄丸。尺脉数而无力者,肾经虚火也,用加减
八味丸。大凡疮愈后口渴,或先渴而患疮,或口舌生疮,或咽喉肿痛,或唇裂舌黄,目赤痰
涎上涌者,皆败症也,非此丸不能救。
一眼目昏弱,或内障黑花,属血虚神劳,用滋阴肾气丸。若视物无力,或见非常之状,
属阴
倦,或肌肤麻木,属脾肺气虚,用神效黄 汤。若至夜目暗,灯下亦暗,属阳虚下陷,用决
明夜灵散。若眼暗体倦,内障耳鸣,属脾胃气虚,用益智聪明汤。盖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
受于脾土,上贯于目,脾为诸阴之首,目为血脉之宗,当补脾土为善。
一衄血吐血,若左寸关脉数而无力,血虚也,四物加参、术,浮而无力气虚也,补中益
气汤
无力者,肺胃虚热也,先用济生犀角地黄汤,后用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尺脉数无力阴虚
也,用六味地黄丸。若面黄目涩眵多手麻者,脾肺虚也,用黄 芍药汤。
一饮食少思,若因胃气虚而不能食,用四君子汤。若因脾气虚而不能化,用六君子汤。
大便
胃气虚热也,用五味异功散。喜冷冻饮料食,胃气实热也,用泻黄散。
一带下,因经行产后,外邪入胞,传于五脏,而致之。其色青者属于肝,用加味逍遥散
加防
散。色赤者属于心,用小柴胡汤加黄连、山栀、当归。思虑过伤者,用妙香散、六味丸。色
白者属于肺,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色黄者属于脾,用六味丸、六君子汤加山栀、
柴胡,不应,用归脾汤。色黑者属于肾,用六味丸。气血俱虚,用八珍汤。阳气下陷,用补
中益气汤。湿痰下注,前汤加茯苓、半夏、苍术、黄柏,气虚痰饮,四七汤送六味丸。若病
久元气下陷,或克伐所伤,但壮脾胃升阳气为善。若拘于人之肥瘦,而用燥湿泻火之药,反
伤脾胃,为害不浅。
一二便下血,若右关脉浮数,气虚而热也,用四君子加升麻、当归。尺脉浮大或微弱,
元气
浮大,气虚也,用四君子汤加升麻、炮姜。尺脉洪数或无力者,肾虚也,用六味地黄丸。若
因房劳,伤损精气,阴虚火动,而小便下血,诸血病者,不问脉症百端,但用前丸料煎服为
善。
一泄泻在五更或侵晨,乃脾肾虚,五更服四神丸,日间服白术散,或不应,或愈而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