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练模式-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欣赏之心让领导者深得人心。现代人力资源的精髓之一,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其中的核心就是欣赏。因为企来是一个大系统,涵盖了生产、销售、市场、财务等不同的专业,不同专业的人才之间,如果用一个全面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肯定人无完人,找不到符合标准的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人人有性格。但是,当你欣赏的眼光,就能从每个人身上找到闪光之处再用最“合适”的位置来匹配的,那么人尽其才就不是难事了。
《战国策》中提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豪侠之士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不惜生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在这里不去讲述和评判那些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看看其中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志士为了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了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了解”和“喜欢”两个动词,代表的就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赞叹。可见欣赏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展现在是对别人的肯定,可以激发出他人内在的力量,收获别人的激情和投入。在古代,豪侠之士甚至以生命来回报,欣赏的威力可见一斑。
保持欣赏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在战场上,可以将本来是敌人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源。《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只有欣赏敌人,才会重视敌人,才可能研究敌人,才会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没有欣赏的心态,就不会重视别人,更不会重视对手,其结果就是《孙子兵法》说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欣赏的价值古今通用,欣赏的作用永不过期。万其在团队中,欣赏可以激发他人的激情,能够引发积极的团队氛围,可以形成企业的向心力。不可忽视的是欣赏的传递速度,当领导者经常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下属,经常用欣赏的方式来领导企业,那么,被欣赏的人就会焕发出自信,会心甘情愿地将欣赏的眼光播种到他人的身上,欣赏于是在人际链条上快速传播,团队的氛围因此而积极、融洽,企业的士气必定高涨。
就像每个人都扔有笑的能力一样,每个人都扔有欣赏他人的资源,它不需要刻意准备,也不需要任何资本。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真心欣赏别人,是否真正把它发挥出来。发自肺腑的欣赏是因为内心的爱,欣赏的出发点是珍惜所扔有的一切,欣赏的表现方式不是拒绝,面是接纳。
爱
爱是什么?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案。在继续谈论爱之前,问大家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健康,那么,医生有没有告诉过你什么是健康?也许你会说,身体没病就是健康,那怎么样才算没病?
很显然,健康来自内在,它无法被定义,对健康的定义,我们只能说没有疾病的存在就是健康。真正的情况是:健康并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它或者被疾病隐藏起来,或者当没有病的时候它自己就显露出来了。健康已经在我们的里面,健康是我们的本性。
同样,爱也是在我们的内心,爱是我们固有的本性。爱是很难定义的,爱是内在的体验,是一种自由的抉择,爱也是行动,是一种基于意愿的行动。
欣赏之爱是广博的,不分彼此,不论丑恶习。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的特征,因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美中有丑,丑可化美;善中有恶习,恶习可化善。任何美与善的事物,本身就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认定一件事情是丑的而不去爱呢?
人们经常对爱有误解,第一个误解是把爱自己当成是爱别人。当领导者对下属说:“我很关心你,你却不听我的话。”领导者自认为对下属很关爱,其实是在责备下属;领导者觉得自己一直在爱下属,不过是在爱自己,爱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爱自己的高大形象。欣赏之爱是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爱对方的优点,而不是受自己延伸出去的优点。
对爱的第二个误解是把依赖当成爱。当一个人得不到另一个人尽心的照料和关心,就觉得自己不完整,无法正常的生活时,就构成了依赖。有人因为自己的配偶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一起生活,就说:“我不要活了没有了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太爱他了。”这是一种消极的依赖。真正的爱是自由的抉择—给自己自由,也给对方自由。
消极依赖的人成天忙着寻求别人爱他们,以致根本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像一群饥饿的人,只会跟别人要食物,自己没有一点点食物可以付出。他们心里有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永远没有满足感,永远觉得“少了一部分”。他们无法忍爱寂寞,更没有自我认知,惟有靠着与别人的关系来界定自我。
人们经常将“喜欢”与“爱”混为一谈。父母不喜欢孩子的某些习惯,严厉的要求孩子改掉,但是,有些孩子却据此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这实在是对爱的误解,父母只是不喜欢孩子的行为,并不是不爱他。爱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喜欢的理由可以很多面且各不相同。爱一个人是爱他的整体,喜欢一个人,喜欢的一般是局部;爱是没有标准的,喜欢却有很多标准;爱带有关心,焦点在对方,喜欢是喜欢自己的感觉,焦点在“我”的内心感受。爱是一颗感恩之心,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爱的目标有自己,同样重要的还有身外的人和物。欣赏是因为与生俱来的爱,不懂得欣赏的人,已经将爱尘封在心底,主动放弃了爱的能力。欣赏之爱是扔抱所有走近的人。
珍惜
欣赏就是看到他人的优点,看到事情的好处。欣赏就是珍惜你所拥有的,珍惜你所看到的,而不是去判断对错和好坏,不是去评估美丑和善恶习。欣赏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发现优点和价值,并且能够及时表达爱的能力。
古人深谙欣赏的道理,创造了“敝帚自珍”这个词—将破旧的扫帚视作宝物来珍惜,自己的东西虽然并不好或不贵重,但自己爱惜。敝帚自珍才能让别人觉得珍贵,珍惜自己才可能得到别人的欣赏。敝帚自珍才能让别人觉得珍贵,珍惜自己才可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庄子》讲了一个小故事:公文轩看见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怎样的一种人啊?怎么只有一条腿呢?是天生的吗?还是人为造成的呢?”右师说:“是天生的,不是人为造成的。天生这样让我独特而不一般,一般人的形体是有两条腿的。因此我知道我这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多好的欣赏角度!听者无不为之感动。
有一部极富人性的电影《美丽心灵》,一举囊括了2002年奥斯卡的4项大奖。故事的原型是美国的数学家纳什,他在早年做出惊人的数学发现——撰写了关于博弈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扰,被医生认为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纳什的遭遇让太太艾丽西亚吓坏了,但她从她深爱着的男人身上发现了他的超凡魅力,更加坚定地支持和爱他。在艾丽西亚的爱和照料下,纳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战胜了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和艾丽西亚谱写了一个美丽心灵的感人故事。
纳什完美吗?用普通人的标准,纳什么身体存在极大的缺陷,更不用完美了;然而,纳什又是完美的,他的精神,他对人类的贡献,超过了无数身体上比他完美的人。所以,人们应该感激自己这个天赐之物,对自己的一切要敝帚自珍,运用特殊的“我”去发现并创造美。如果停滞不前留在判断上,将找不到判断纳什的标尺。判断只能让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把“好的”从“坏的”区分出来,并且把认为是“坏的”拒绝掉,关键是,谁说“坏的”就是坏的呢?
珍惜别人才能够欣赏别人。“我”有“我”存在的理由,也有“我”存在的方式,那么,既然承认了“我”的合理性,为什么就不能认可“他”存在的合理性呢?我们要接受这一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独特的存在和表现方式。珍惜别人是欣赏别人的起点,如果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理解别人,那就永远都理解不了别人,永远都无法欣赏。
右师说的好:“天生这样让我独特而不一般。”判断的结果是二元选择,要么对,要么错,要么美,要么丑。如果一定要给欣赏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它不是对错这样的二元价值标准,应该是与众不同的“特点”。
人们拒绝欣赏就是因为人或者事物有缺点、有丑恶,我们认为,欣赏不是因为完美和美好,而是因为人和事物的“特点”。当我们转换思路,会发现“特点就是完美,维纳斯缺少胳膊,我们却认为她是完美的。完美是一刹那之间的事情,在一刹那之间,不高不矮,不大不小,不长不短,就是完美无缺。就像拍照,拍的瞬间是很完美的,人生在每一杀那也是完美的。当我们珍惜“特点”,在每一个时段上,都可以欣赏到每一刹那发生的事情,可以体验到每一刹那产生的完美之美。
接纳
在言语中经常说“不”的人,在工作中常常否定别人的人,肯定不是一位善于欣赏的领导者,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是拒绝,流露出来的是“我在你之上”的居高临下。欣赏的表现方式不是拒绝,而是接纳。
拒绝带给人挫折感,拒绝也会让人产生无力感。尤其是当别人满怀信心,为一件事情投入了激情和精力后,领导者当头一棒的拒绝,挤兑出来的是泄气和自卑,还有别人掩盖在表面顺从之下的内心不满。
欣赏不是去争辩,而是接纳对方这个人,从中捕获到别人的优点,并且为对方的优点惊喜和赞赏。一个赞许的眼色,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友好的拍户,一句鼓励的语言,接纳就产生在不经意之间,发自内心对方心神领会。
欣赏就像一个磁场,人只要走到磁场中,会因为“特点”而接纳对方,哪怕是很挑剔的人,也会对对方的不足视而不见。有研究说,人们面对自己欣赏的人,对他的包容度非常之大,接收到的几乎是自己欣赏的特点。名人的演讲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备受欣赏的人在讲台上说话,即使他没有讲什么深奥的道理,即使他并不擅长演讲,听者也会颔首称是,感到受益无穷。无他,惟欣赏耳。
很多人不喜欢斤斤计较的人,有欣赏之心的领导者却安排这样的人从事财务工作,结果匹配恰当,那人表现突出。在别人拒绝的地方,欣赏者看人之大,看到了潜在的价值,这就是欣赏的穿透力。
第五节 付 出
不少人将付出当成了索取的条件。两个人恋爱,一个人很抱怨地说:“我对你已经付出了,你为什么还是那么对我?”意思是我付出了大量的爱,你却如此吝啬你的爱;公司老板用心良苦地培训员,员工翅膀硬了就想飞出去,老板几乎是痛心疾首:“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这样对我?!”
类似上面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人们“做什么”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对方相应的“做什么”来回报。当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回报,就产生失望和抱怨,认为自己的付出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白费了心机、精力和金钱。
教练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是人们对付出的意义并不真正了解。第一,付出和索取这对反义词,是关于心态的,并不是指人们做了些什么;第二,人们争执的时候,忽略了付出与索取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投资。
一个人倾其口袋帮助别人,有可能是付出,也有可能是索取。其中的分别不是他拿东西资且别人这个动作,而是他站在什么角度去做这件事情,他的焦点在哪里?如果他这样做的出发点完全是考虑对方,那他就是在付出,如果他的焦点是想通过帮助对方得到某种好处,那他就是在索取。
付出是一种为对方考虑的真心,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公司有职员别谋高就,老板很真诚地说:“我尊重你的选择,支持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你想回来,随时欢迎。”有些老板不仅将渴望创业的职员扶上马,还帮助他快马扬鞭,送上一程。老板的心中,考虑的不是我能得到什么好处,是对方的发展和前景。
索取是一种事事为我的封闭心态。有些老板听到职员想离去的消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损失,于是怒火中烧,甚至对职员产生怨恨,索取之心暴露无遗。员工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考虑公司的利益,而只考虑个人的好处,这便是索取;老板在用员工的时候,不是考虑他的成就和进步,只想到用对方来为自己做事,这也是索取。
索取心态的封闭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是满足“我”的需要,对方提供的满足稍有欠缺,就开始指责和埋怨;二、“我”的需要永无止境,哪怕得到了很多,依然是不够的;三“我”有能量,但是不愿意拿出来,即使拿出来,也必须先清楚“我将得到什么”。
人们容易在做了什么事情,做多做少上争论不休,抱怨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抱怨对方索取的太多。实际上,人们争论的已经不是心态,而是衡量投资回报的实际标准。交易是人类进步的一种社会形,是资源流通的重要渠道。企业雇佣员工,企业投资了资金和资源,员工投资了智慧和时间,双方在做一笔交易,投资讲究回报,交易有交易的规则,双方按照预定投资回报率和规则探讨协商。交易不是付出和索取,量化的东西更不能代表付出和索取,它们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心态之中。
索取的焦点是自己,是“你能给我做什么”的思考范式,对方所有的努力应该都是为了自己。付出的思考起点是“他人”,凡事为别人考虑,善于成就他人,付出不一定是要拿出什么物质上的东西。索取是把“我”放在中心,付出是把“你”放在中心。无论人们是否在做事情,无论人们在做什么事情,心态在“你”,就是付出,心态在“我”,就索取。
《老子》有两句话点出了付出的精髓,其中一句是:“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人的生命不能天长地久,但是人的精神和思想可以千古流传。将付出当作为人之道,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优秀的领导者甘愿付出,因而追随者众。
有人把“付出”时常挂在嘴边,自我表扬是乐于付出的人。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自认为是付出,却有可能是在索取。要想明白个中缘由,得先看看付出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人们付出的深层原因是隐含得很深的自私;人们付出的时候获得了心的喜悦,这是付出的出发点;付出的焦点在对方,其表现形式是“无我”。
自私
付出是因为自私?凭什么这样说?
在这里引用《老子》说的另外一句话:“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到后面,反而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性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用更通俗的话来解释,更容易理解老子的逻辑:不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头的人(“后其身”),自然能赢得大家的爱戴(“身先”);不把自己的利害作优先考虑的人(“外其身”),自然能完成他的精神使命(“身存”)。这种人,正是由于他处处为别人着想(“无私”),反而能够成就他的理想生活(“成其私”)。
无私就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