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哲学论-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中发现旧理论已经过时新理论正确时,这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遭到失败。实战作为检验理论正确与否标准,与军训、演习相比有较大的确实性和可靠性,然而就它自身来说,也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二重矛盾。说它确定是因为一切战争理论最终要在实战面前裁定,说它不确定是由于其所检验过的理论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正谬。
战争理论在指导战争实践的过程中,正确的得到了证实,错误的被否定,不完全的得到了补充,肤浅的得到了深化。任何一种先进的战争理论,都必须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战争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为战争理论提出新课题,推动人们去研究,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改进武器装备的要求,使得军队的编制体制和作战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必然要引起战争理论的变化和发展。基础、手段、目的三者共存于战争认识活动中,三者互相作用构成能够指导人们战争实践的认识成果。三、战争认识与战争实践的统一
战争意识能动性与战争对象客观性的矛盾,是战争中主观与客观矛盾的具体化,主客观的矛盾靠认识和实践的矛盾的解决而解决。
1.战争指导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使主观和客观、战争认识和战争实践相统一
“……事情要求比较地会办,军事上就要求比较地多打胜仗,反面地说,要求比较地少打仗败仗。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符合起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3页)也就是说,用脚踏地,不做无根浮萍。无论是战争指导上的错误,还是在执行作战任务上犯错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战争认识与战争实践相背离,战争或战斗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主观的指导与客观实在不符,不对头,如在战术行动中攻击点选在敌之钉子上而不是薄弱处,结果攻不进去。要解决好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如在战斗中攻击时机选择适当,预备队使用不早不迟,各种战斗处置,战斗行动利我而不利敌。
战争实践是战争主观指导与战争客观实在转化的桥梁、战争主体与战争客体联系的纽带、战争思维与战争存在统一的中介。在战争实践活动中,意识才能超越自己的主观性转化为具有客观性的存在,客观对象才能变成意识的对象,转化为观念形式的存在。战争实践活动是依据一定目的,运用相应手段,把客观对象改造成符合战争主体需要,将观念的东西经物化变成客观的存在,客观对象经意识活动转化为观念的存在,是战争主观客观矛盾产生总根源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础。2.战争认识与战争实践的统一是一个过程
战争中,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战争认识与战争实践的统一,也不是在一次完成中就可达到的。在任何时候,这种统一只是相对的,而要达到完全的绝对的统一是不可能的;绝对的统一只存在于战争认识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中。当然,在某一时期中,战争认识与战争实践达到基本的相符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正如毛泽东说的,主观指导与客观实在“统统相符合的事在战争或战斗中是极其少有的,这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双方是成群的武装着的活人,而又互相保持秘密的缘故,这和处置静物或日常事件是大不相同的。然而只要做到指挥大体上适合情况,即在有决定意义的部分适合情况,那就是胜利的基础了。”(《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3页)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不能去奢求完全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接近绝对真理,使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程度不断提高。一般而言,无论是战争理论、作战原则、还是作战计划、方案等,它们与战争情况和规律的符合都是近似的、相对的。要使它们无限地接近战争的客观情况和规律,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认识和实践。四、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战争认识和战争指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兵不预谋,“不备不虑,不可以师”,不可以制胜。
1.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由战争认识规律决定的
战争认识过程的规律说明,通过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获得的计划,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完全正确。因而在第二次飞跃中,改变计划的事是难免的。“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计划,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4页)在实现战争过程中计划完全符合实际,无需任何改变的事是少有的。相反,部分地改变计划的又是常有的,全部改变也是有的。这是由于,人们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可能经过一次认识就制定出完备的计划,而要经过多次反复。其一,制定计划所依据的情报可能不可靠,不充分。一方面,由于敌人使用计谋、制造假象、保守秘密,为我侦察和识破敌情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在制定计划时,由于敌对双方的抗争尚未充分展开,情况尚未充分暴露。因此,不可能充分掌握敌人的全部情况。其二,人们对情报的加工制作可能会出现偏差。我们知道,对情报和材料的加工制作展一个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复杂的过程才能定下决心,作出计划。在这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出差错的可能,如果出了差错,必然会影响到计划的正确性。其三,即使战前定的计划是正确的,由于战况的发展,计划中的某些规定可能会过时,因而在执行计划时仍然要灵活。战争情况的变化比其他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急剧,敌对双方都企图通过主动变化自己的行动来达到出敌不意。却使我们在战前完全把握了敌人的情况,战争一展开,敌人可能立刻改变原来的部署,或者更换了原来的攻防方向;或者更换了战术和战法;即使我们在计划中已经预计到敌人的这些变化,但是,预计的只能是大概轮廓,很难指明具体细节和预计到各种偶然的、意外的事情发生。因此,仍然需要靠灵活性来处理这些问题。其四,计划只能是一般的规定,决不能把各种特殊情况都包括在其中;而执行计划和实践所要解决的是各种具体问题,这就必然会在计划与实践中出现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就要靠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灵活性是贯穿在实行战争的整个过程中的,但在不同的环节中,灵活性的意义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部署中就灵活地使计划中的错误或不足得到及对地修改和补充,要比在作战展开以后再修改或补充计划具有更好的效果。
计划的抽象性与实践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范围里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军事行动的范围越小,计划中所能规定的东西就越少,灵活性就应该越大。小部队的行动主要靠机断行事。对整个军队的行动来说,每一步都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其所规定的东西就越多。
战争情况既具有确实性、稳定性和必然性,又具有不确实性、流动性和偶然性。前者是战争计划的基础,它为人们制定计划,运用计划提拱了可能。有了这一基础和可能,战争计划才有可靠性,才能对战争实践有指导作用。后者,则对人们提出了灵活机动的要求。“由于战争情况只有相对的确实性和战争是迅速地向前流动的(或运动的,推移的)。战争的计划或方针,也只应给以相对的固定性,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和战争的流动而适时地加以更换或修改,……”(《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63 页)
战争情况及其规律的确实性与不确实性、稳定性与流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决定着计划性与灵活性必须统一。若不承认统一而将它们割裂之,则陷入相对主义或绝对主义之中。相对主义片面夸大了战争情况的不确实性、流动性和偶然性,把战争情况看成是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因而忽视计划的作用,主张单靠灵活在战场上取胜。莽撞蛮干的人往往在战场上处处碰壁。绝对主义则片面夸大了战争情况的确实性、稳定性和必然性。把战前制定的计划绝对化。认为计划一经定下,一切照办就行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无需变化。这样来指导战争,遭到失败也是必然的。
2.计划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定”而“不死”,“活”而“不乱”,这样才能正确指导战争。
第一,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目的和周密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并非盲目、仓促应付,战争尤应如此。“计未定而出兵,则战而自毁也”,(管仲语)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62页)计划可以对作战行动进行预先安排和规定,从而在作战实施时,对于预料之中的情况可以在已有准备的基础上有秩序的处理,对于意料之外的事,也有对付的措施,不致于手足无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创造可能条件把把战争情况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使战争向着己胜敌败的方向发展。计划作为军队行动的蓝图,能够起到统一步调,协同动作的作用。从战争的过程来说,它能够把战争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协调起来。一个好的计划,总是能把战争的全过程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战争全局来说,作战计划可以把战争的各个局部、战争力量的各个部分、各军兵种的行动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总体的威力。相反,作战无计划,就会被战争牵着鼻子走,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行动起来没有统筹安排和逻辑次序,走一步看一步,前后矛盾,左右冲突,各部分的行动相互牵制,力量相互抵消,有时还会出现自己打自己的情况。
第二,执行必须灵活。“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60页)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就是灵活地运用作战计划和军事原则。灵活性决非是随心所欲的妄动,而是以计划为线索,以战争中的客观情况为依据。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原则得根据其时机、其地点、其部队三个环节。在作战过程中,如果计划没有违背战争情况,就不能轻易改变,而要坚决执行。在计划的基础上灵活机动。若发现原有计划与客观情况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相符合,就应及时修正或补充,并在作战指导上根据情况灵活处置,不受计划束缚而“机断行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灵活性比计划性更为重要。由经验丰富、善于机断行事的指挥员采取果断的行动,往往比预先的计划更容易取胜。死守计划,即使有了周密的计划也必败无疑。
第三,计划中有灵活,灵活中有计划。制定计划时,既要鲜明地确定计划的主要内容,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辞;又要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考虑到战争情况变化的多种可能性,为灵活处置各种情况留有余地。并且要估计到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于战争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多做几手准备。执行计划时,既要坚定,又要灵活,计划一经定下,在情况未发生根本变化时,就要坚决执行,不能犹豫不决,动摇不定。不能死搬教条,计划规定的东西都是较一般,描述的大都是战争行动的大概轮廓,故执行计划,仍然有灵活处置情况的余地。在充分发挥灵活性的时候,也要以计划为基础,即使原有计划全部不适用了,也不能完全不要计划,而要及时地运用备用计划,或及时制定新计划,在新计划的指导下行动。第五章
驾驭战争引言
人通过把客体的内容、本质和规律映射到主体中,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又能够把自身的需要以目的的形式贯注到客体的内容和本质中去,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的东西,从而使客体变成从属于主体需要的存在。人不是客观规律的玩偶和工具,而能够运用和驾驭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驾驭战争即筹划指挥战争和运用战争力量,就是要实现战争主观与战争客观的统一、占有客体与占有自身在战争中统一。这两个统一表现在通过战争认识活动实现主客观在主观形态中的统一,通过战争实践活动实现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客观形态中的统一。第一节
对战争活动规律的把握引言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战争活动规律就是影响和决定战争及其战争运动的各种因素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说,战争活动规律与影响战争的各种因素相关,与人们的战争活动紧密相联,战争规律寓于战争运动的过程中,影响和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只有通过人的战争实践才能联系起来。一、战争活动规律
(一)战争活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战争运动是由成群武装着的活人按照一定目的剧烈对抗而形成的。两股活力都企图在战争中“改造”对方,又使自己不被“改造”。以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调整和控制人和战争社会。它与其他事物相比,有更大的变动性、偶然性和不确实性。虽然战争活动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展现出来,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虽然人们的战争活动都有思想、目的和意志的支配,但人们的这些思想、目的和意志的支配以及整个战争运动都要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地理、国际环境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制约。战争活动规律是可知的。战争情况虽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由于战争是在敌对双方相互保密,欺骗中进行,因而它比其它任何事物具有更多的偶然性,极不稳定、极富多样性、计划多变、情况不确实和难测,但是在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背后总隐藏着某种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的补充和表现形式,任何偶然都有必然的因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战争中的偶然性背后有客观的必然性可察。我们承认战争现象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的“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界的一种必然运动,人们可以通过许多偶然情况发现其必然,可以把握它的客观规律性。战争中概率论的运用,就是通过对战役战斗中的大量的同类偶然事件和现象统计来发现作战中一般规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事件避免不利的偶然性。但指挥员决不能把立足点放在偶然性上。
战争活动反应的绝对流动性中有相对的固定性可寻。敌对双方企图以变制胜的能动活动,造成战争情况急剧变化,这种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形态。数量变化,质量不变时,战争的发展呈现出相对的质的稳定性,这就有规律可循,而在数量和质量这两种流动变化中间,也是有常规性可察。达到了一定的关节点,数的流动就变成了质的流动,在绝对流动的整个战争长河中,有其各个特定阶段上的相对固定性。
战争活动由于敌对方双互用谋计、欺骗、保密等以达成对方错觉和不意,使战争活动带有冒险色彩,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变幻莫测的复杂因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