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哲学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从哲学原理的角度探讨了军事理论和实践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
最高形态的战争哲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战争哲学。它的形成是东方文化的认同与西方文化的求异在军事领域中的投影,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争中的具体运用。这种形态的战争哲学也叫战争实践论和战争意义上的哲学,它不仅研究战争认识目的的战争实践问题,而且研究战争实践目的的战争价值问题,也就是说,研究战争认识或实践的条件和本身问题,研究战争认识或实践的结果问题。马克思主义战争哲学虽然是最高形态的战争哲学。但不是终极真理,还要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发展。第三节
战争哲学的特性、功能及研究方法引言
战争哲学的发展具有继承性的联系,它在变化中仍然存有一定的稳定性质。战争哲学的特性决定了战争哲学的功能,而战争哲学的功能又直接关系到战争哲学的生命价值。研究战争哲学的方法应同战争哲学的理论和方法相一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该理论能否取得预想的效果。一、战争哲学的特性
战争哲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其他意识形态关系既密切又复杂,往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战争哲学的特性就在于,它属于战争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和战争知识阶梯的最高层级,具有无限开放动态性、高维辐射深刻性和整体统控指导性。
(一)无限开放动态性
战争哲学反映一定的战争时期人们认识战争发展状况和所达到的水平,它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战争哲学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结上去把握战争,用无限性去观照有限性。在反思和再识中,通过对军事各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战争哲学,它服从由于战争实践的推动而不断前进的战争认识的发展规律,它在服从战争认识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受到社会关系运动规律的支配。作为战争智慧之学,它表现人们探求战争真谛,并非局限于简单地归纳和汇总现成的军事知识成果,而要超出已有的经验,不仅面对战争现实,还要瞩目战争未来,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超越性。战争哲学所形成的定势,导致战争哲学不是回顾哲学,而是展望哲学。
(二)高维辐射深刻性战争哲学研究对象的矛盾特殊性,决定了战争哲学除了时空维还有人类社会维。战争哲学的深刻性在于战争哲学思维的特殊性,其表现有高度思辩和抽象,超越和时效。战争哲学的深刻性还在于,战争哲学联系着主观性去追求客观性,关注战争理论和战争现实、战争主体和战争客体之间的关系。战争哲学内容独具的渗透性和实践性,使它向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辐射,大到全球战略、国防战略和未来军事预测,小到战术的研究和军事行政管理的实践。
(三)整体统控指导性
战争哲学把军事各学科的任务终点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它不但发现战争规律,解释说明战争,还要运用这种规律改变或指导战争。战争哲学是进一步研究战争的方法和人们统摄人与战争关系的一种具体思维形式,它向人们提供战争世界图景,总是试图说明战争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原则,并以这些原则来勾画整体画面。战争哲学思维是多线运动,它从各个不同方向刺向自己的对象,提供一种普遍认识战争动力。没有战争哲学指导,人们对战争的理解就会囿于经验的狭隘性与表面性之中,感到茫茫然而无所适从。战争哲学从运动和整体中来把握人与战争关系,不仅回答战争是什么,战争应该是什么样,而且指导人们战争实践,进行战争事实与战争心灵之间的理想协调。二、战争哲学的功能
战争哲学理论在社会科学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可对各军事学科建构过程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成功的解释,这既包括对以前战争理论所不能说明的事实进行解释,也包括对以前各不相关的理论进行重构,并对未知战争世界的探索有着预见未知事实的更深刻解释。
战争哲学理论是各军事学科发现过程的结果,又是各军事学科进一步认识的手段,它对各军事学科认识起定向作用,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人们综合辩证思维能力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帮助人们从战争整体和最一般规律上去把握战争。
战争哲学的功能还在于它是军事各学科思维的反补形式,为军事各学科提供科学的信念和理性的支持,提高战争主体整体预测、深层心理逻辑分析的能力。战争哲学把战争精神中各因素有序地组织起来,推动它们按一定程序、方式和方向协调地发挥作用。三、研究战争哲学的方法
研究战争哲学的方法是架设世界观、历史观与战争观互为转换的理论链条,是建构哲学、战争哲学和军事各学科沟通的思维网图。研究战争哲学的方法既是拓展战争哲学,又是特殊哲学特定方法的体现。
第一,运用理论的方法,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借鉴一般实用哲学理论和军事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战争哲学研究的具体指导主要有:辩证唯物论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使战争哲学研究中,能够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克服主观主义,客观、全面、深刻地揭示战争规律;唯物辩证法提供的科学方法论,使战争哲学研究中,用普遍联系和发展观点去分析复杂的战争矛盾运动,分析其矛盾的各方面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从而科学地阐释战争指导规律;认识论指明的在实践中探求真理的正确途径,使战争哲学研究中,根据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先从调研着手,周密而系统地了解信息,然后对此进行科学处理,实现理性升华,得出具有本质联系的认识,最后拿这种认识去能动地指导战争,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历史观提供的科学理论根据,使战争哲学研究中,用阶级的、群众的、政党的观点去考察错综复杂的战争现象;辩证逻辑提供的科学思维方法,使战争哲学研究中,能够运用抽象思维,以辩证推理的手段、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在扑朔迷离的战争现象面前透视活力对抗的“奥秘”。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战争哲学中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体上看,它最集中最本质的作用是它决定着研究的正确方向,它是研究战争哲学的根本和生命线,贯穿于各方面和各环节之中。
一般实用哲学理论和军事理论成果,对于战争哲学的研究,有着直接的方法论作用,其借鉴和参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
第二,历史的方法与现实的方法有机结合。历史方法的运用,就是要通过考察战争史研究战争哲学。现实方法的运用,就是对现实存在进行考察,从而抽象出战争哲学研究的专门方法。
战争哲学同战争活动紧密相联,战争史同时也为战争哲学史。战争史向来为军事家研究战争的实验室,同样也是研究战争哲学的实验室。战争哲学指导人们战争实践,战争实践又对战争哲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样循环反复,推动战争哲学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
由于战争在整体上不能进行试验,再逼真的演习是近似实战,而不是真正的战争。战争中的有些情况可知、可量化,但未知和不能量化的,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和现代战争特点进行须测,这就带来认识上的困难,也内在要求有专门的方法适应战争哲学研究,这专门方法如矛盾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在运用历史方法和现实方法中,既要注重从某一专门领域或历史上某一军事思想家的思想体系来总结战争哲学体系,又要防止局限性,并善于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战争哲学的实质和发展规律。既要往重理论的抽象,又要注重实证性研究,防止把丰富内涵简单化。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联结起来。
第三,面点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坚持从物到思想,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具体说,首先占有丰富的军事材料,然后通过对大量军事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和抽象概括,从而获得战争哲学的理论。在这里,一要详细研究各门具体军事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即使不能全部研究,至少也应该对其大多数学科进行详细研究,否则战争哲学就会离开科学大道,变为空洞无物的理论;二要科学抽象和概括,这是战争哲学关键的一步,若将军事各学科中的结论和原则,原封不动地搬到战争哲学中来,则战争哲学就会失去普遍的指导意义;三要认真地分析和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战争哲学的优秀成果、处理好扬与弃、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四要克服拿一般哲学理论,再加上几句军事术语和词藻,或者把一些普遍的军事理论,甚至是一些军事史料罗列起来,不经过抽象和概括,仅加上几句哲学术语,冠以“战争哲学”的名称:五要避免抓几个论点、引几条语录、凑几个例子,硬拼堆积起来,互相孤立,没有必然逻辑联系的战争哲学理论。在战争哲学研究中,要坚持继承和发展、分化与综合、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第二章
战争化人──战争主体引言
人是一切文化成熟的唯一创造者,也是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战争是由敌对双方武装起来的人进行的活力对抗,因而人必定是战争之轴心和战争运动物质的载体。任何事物只有在同其他事物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特性才能体现出来。相对于战争客体而言的战争主体即是战争化人,因为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内化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实现人的自我塑造使之本质日益丰富和完善,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更加合乎战争客观规律,在战争必然王国中实现人的自由。那么,人作为战争主体是怎样规定,又具有什么能力,且如何发展呢?第一节
战争主体是从事战争活动的人引言
战争主体就是从事战争活动的人。没有人的活动,便没有战争。战争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进行的客观的特殊物质活动,它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战争主体性就体现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即在人与战争关系内形成、表现和确证战争主体的地位。一、人在战争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战争活动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形式。人的本质力量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力,不仅表现在它与自然界和社会的能动创造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对这种指向客体的活动的自我观照、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存于人身上的潜能素质和天赋欲望,是积极主动改造外部环境的体力和智力统一的自然生命力。人不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战争历史过程的主体和战争力量的决定因素,而且应该在战争实践中确信自己具有驾驭的能力和按理想值调节战史车轮。同其他社会实践比,战争活动更为艰苦和危险,不仅要连续地负重行军作战,而且要随时经受各种恶劣环境和物质生活的极端困难的考验,甚至面临生死抉择。
战争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和平时期,它为准备战争和制止战争而存在;在战争期间,它强烈地追求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目的,而不因为这种追求必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最后的努力。操作战争需要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去追求目的的物质性实体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从事战争活动的人,既是主客集一身的双重体,又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还表现为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的统一体。当战争活动中的人处于敌对双方这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之中时,敌对双方便相互构成主客体关系;当战争活动中人处于内部集团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之中时,则任何一方便都可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一)人的自然属性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
人的自然属性是生物本性与社会及文化经验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物质性实体,“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3页)人的自然属性所拥有的自然力,在战争中表现为人身体素质结构的体魄和体力。强健体魄为人的健壮体格和旺盛精力,是承受一切心理和生理负荷的基础,有效处理各种急剧变化和意外事情的资本。充沛体力即敏捷的应变力、高度的适应力、积极的抗击力,使自身沉睡着的为已所控的自然潜力发挥出来,在各种威胁和打击面前反应灵敏,行动迅速。作为自然力,又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是物质性的力量,个体表现为单兵体能,群体体现为武装集团一定数量和质量,也为衡量物质力量优势的一种尺度,也是作为一种战斗能力。
人的自然属性是与人的其它方面属性紧密相联和有机结合。战争主体的自然属性是其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社会属性制约着规定着自然属性。能动自然存在物生理生物的本能需求为人的其它一切属性载体。人的体质和体力是人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人的身体好坏,固然不能完全代表其他因素,但却左右其他因素。但过于虚弱的体质,无论精神状态多么高、军事技能多么高、均难以得到很好发挥,产生很强的力量。体力的作用,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战争中有所不同。军人高大的身躯、健壮的体魄,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身体作为一种拼杀力量不十分突出,但人的体质重要性丝毫没减,只不过形式有变而已。外军研究发现,一个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的士兵,在战场的生存能力比普通士兵高出30%。
(二)人的社会属性在战争中的表现及作用
战争中人的社会属性指的是从事战争人们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一切属性总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真正的社会存在物带有相互依存性、交往性、合作性和道德性。社会性不仅是人作为客体的特性,而且是人作为主体的特性,正是主体的社会性决定了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战争主体中肉体和精神的本能需求,依一定战争关系结成严密的暴力对抗组织关系,并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存在和发育着。
战争中人的社会属性比其他人复杂得多。他们不仅仅在一定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而且还处于武装集团系统和战争领域各种关系的网络之中。因此,其社会属性具有双重性或两个方面的质:一般的社会关系和由战争关系决定的暴力关系。这种暴力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敌我暴力对抗的关系,另一方面表明为人们依一定的战争关系而结成具有严密组织,并用最精良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军事集团。战争中人所具有的这两种质,既可能是同一的,也可能是对立的。这是由于,构成军事集团整体的成员,在阶级社会中,其阶级属性往往各异,从戎目的不一,固然对战争的态度和在军队中的作用会出现异常复杂的情况。一般说来,社会属性两质同一,即当军队中的某一成员所在军队的性质与他所在的那个阶级的性质一致时,他在军队中的作用就是积极的,对战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