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哲学论-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向永久和平的社会转变是消灭一切战争根源。二、客观条件与主观指导的辩证关系客观条件与主观指导是战争主体与战争客体统一的主要范畴。客观条件为武器、物质因素和客观条件三个套在一起的圆圈中最外一层,主观指导为人、精神因素和主观指导三个套在一起的圆圈中的最内一层。
(一)武器、物质因素和客观条件的涵义
武器指武器技术装备。
战争中的物质因素是指影响战争的一切物质条件。它包括武器技术装备,人的物质属性,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战争性质,国际条件,国内的生产水平,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国家的物资储备,科学技术水平,空间地理条件等等。任何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都不能代替物质因素这个范畴。例如:武器虽然是战争中重要的物质因素,但武器不能代表全部的物质因素。如若把武器与战争中的物质因素混为一谈,把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与物质因素的作用混为一谈,就会把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命题与唯武器论混为一谈。这是由于,战争的物质因素的概念是战争中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的抽象,是从各种具体物质的特殊形式中抽取的一般属性。
战争中的客观条件是指离开指挥员头脑之外的一切客观存在。毛泽东说过,“客观实际包括敌我双方,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45 页)客观条件不仅包括通常讲的“物质因素”中的一切内容,而且还包括军队的士气、勇敢、觉悟等,因为军队中士兵的士气,群众的情绪等,对于战争指导者,对于敌人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存在于指挥员的头脑之外,不以某个指挥员的头脑和意志为转移的。一切战争不仅要从客观物质条件出发,而且还必须从群众的情绪、士兵的精神状态的实际出发。战争中的客观条件不仅包括己方的物质条件等因素,还包括敌方的一切物质因素,军队的精神状态,指挥员的脾性、能力等。
(二)人、精神因素和主观指导的涵义
战争中的人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复杂的范畴。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也是物质力量,正如第二章所言。
战争中的精神因素,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主要是指军队官兵的思想觉悟、战斗热情,英勇顽强、积极主动的精神等。它以战斗员的情绪和意志为主要内容。如果把战争中“人”的因素与精神因素混为一谈,结果就把人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混同为精神因素的决定作用。
主观指导主要是指指挥员的军事思想、谋略,战略战术的理论水平以及组织指挥能力,还有果敢、沉着、机智等等。它以指挥员的智慧和实践活动、精神状况为主要内容。
(三)客观条件与主观指导的对立统一
1.主观指导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一切有关战争指导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产生的。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页)毫无根据的怪想是没有生命力和价值可言。指导战争的理论、计划等要得以实现,达到预期的目的,还必须在战争的实践中始终与客观条件保持一致。要符合军队的实际情况,符合战士的身体、精神和技术状况,符合己方的一切物质条件。同时还必须符合敌方的实际、天侯地理、时间等客观条件,只有这样,指导战争方可避免碰撞。主观指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受制于客观条件,同一个指挥员,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指挥才能发挥的程度会有很大不同。
2.主观指导对客观条件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战争中主观指导的作用,比在任何其他活动中都显得重要,因为战争的双方是成群的武装着的活人,而又互相保持秘密,它和处置静物或日常事件是大不相同的。战争指导是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不允许反复实验,只要理论和指导不正确,就会立刻导致战争的失败,就要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
主观指导对客观条件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的指导可以把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充分地发挥出来,把胜利的可能变为现实。换句话说,既使有了充分的客观条件,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它自身不能决定战争胜负,唯有通过主观指导去运用和发挥,客观条件才能发挥其作用。不以法为导,而以法为用。当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了胜利的可能性时,能否把胜利的可能变为现实,主观指导就成为决定性了。历史中上曾有这样的情形,虽然有成功和胜利的一切可能性,但是因为领导者没有看见这些可能性,不善于利用这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没有发生作用,于是也就失败了。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损失总是比行动上的错误造成的损失大。二是主观指导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变客观条件。也就是说,主观指导并不是只能消极地顺应客观条件,而且还可以能动地创造一些条件。创造性思想优于勇气、天才,理智比机遇更能影响战争的结局。历史上凡以劣胜优,都是与正确的主观指导分不开的。比如,我在战争中通过调动敌人,造成敌人的失误。我通过正确指导,在迈出第一步以前先考虑好最后一步。开战前必需知道用战争达到什么,在战争中能得到什么。赢得战争靠的是智力和体力,武器技术装备的发展,强化人的主体地位,创造好的态势,等等。
3.战争主观指导与战争客观现实之间的转化
实现战争客观向主观指导转化,消除主观与客观的外在对立状态。在这种统一中,一方面是清除原来战争主观的空虚性,以战争客观性内容充实战争主观;另一方面,是消除战争客观的异在性、外在性和自在性,改造战争客体的存在形态,使之具有战争主观的形式。战争客体从客观形态向观念形态的转化,并不是把客体原封不动地搬进主观,简单的空间位置变化,而是一次质变、飞跃。主观性既是客观性的反映,又不具有现实的客观性,而要使它具有客观性,就必须把它外化,使它变成直接现实性的存在,使战争主客观的统一由观念形态的统一进入现实物质形态的统一。战争主客观的统一,直接和现实的内容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要实现两者的统一,就必须消除理想存在的抽象的主观性,使其在战争现实中以客观形式实现出来,即把理想存在由主观形式变成客观形式;同时必须消除现实存在的自在性,异己性把主观观念纳入其中,使其成为获得主观规定的非现实存在。三、指导战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和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要善于观察和分析。认识战争必然,指导人们趋利避害。战争指导者必须以丰富的战争实践和客观物质力量为基础,主观符合客观为主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胜利的可能变为现实。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有:客观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一)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
1.客观的观点
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两者既不能混淆又不能绝对对立,在充分肯定存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必须承认意识对存在的巨大能动作用。首先,必须从战争的客观实际出发,找出规律的东西,以此作为战争活动的向导,而决不能唯书、唯上、唯心。如若根据预想的观点来从事实中找证据,用最新的信息和实践经验去证明有的结论正确,用这些被剪裁的东西,就要犯军事错误;其次,既不能随意增加一个与该战争无关的因素,也不能任意减少一个对该战争有作用的因素。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敌情。认识自己一方的情况和识断战争环境,也必须客观、准确、既要看到战争的高技术因素,又要看到战争的全部基本因素。既要看到战争的不利条件,又耍看到战争有利条件。
要从战争的客观事实中引出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战争的客观实际决定战争的理论、思想和作战方法。要做到驾驭战争,就必须抓住战争的本质和规律。驾驭战争者,应该具备战争实践、战争认识和自我意识调节能力,在治军和作战中,对战争客观规律和眼前实际的认识上,自觉控制和纠正由自身情感和品格等非理智因素所造成的偏差,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理中有情、情中有理,不要孤芳自赏、自厚薄人,要冷静理智,处事客观。引古理通今情,吸古训巧治战。
本质决定客观事物具有各种表现的报据,是内容和形式中决定性的东西,是客观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内容的更新,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多变和易逝的、个别和表面的东西。因而在观察战争、分析战争和战争实践中,应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讲求实效,不能脱离开内容单纯追求形式。战争既是一个统一整体,又以他物的存在为条件,总把他物做为构成自身因素并包含于自身之中。要运用理性思维从个别、丰富、易变的现象中,去寻找一般的稳定的本质。战争中,敌对双方总是主动地制造各种假象,来掩盖己方的真实情况、真实意图,以迷惑对方。如若搞不清假象与本质的区别,那就必然要上敌人的当。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这使得我们可以从分析战争的现象入手,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获取大量的现象材料,然后进行分析和综合,从中揭露出本质。(比如高科技革命引起军事革命,使得武器技术装备和战法产生质的飞跃)从直接性的认识走向间接性的认识,从对事物的外表认识走向对事物的内容认识,从差别性中寻找共性,从排他性中寻找统一性,从多中寻求一,从一中寻求多,从同去理解异,从异去理解同。从单纯地认识事物的自身关系,引向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立胜之法在因机。事机为事物发展关键,对事刚露头,就能抓住它,顺应它。控制势头向一定方向发展,因情机可行勇。
2.全面的观点
不能视战争为儿戏,要从全部总和和互相联系中去掌握战争情况。只有全面、充分地占有材料,才能抓住战争的本质和规律。不仅分析战争的性质需要坚持全面的观点,而且分析战场情况、作战态势、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研究战略战术等,也应如此。否则,通过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研究战争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弄清战争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环境。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战争出现的情况也不相同。必须考察战争的全部因素。战争的各种因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为中介,相互联接、相互作用地构成了战争的整体。战争各因素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其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把各种现象机械地罗列到一起,才能抓住战争的本质和规律。
3.系统的观点
解释战争复杂现象不仅要通过它们的组成部分,而且要估计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总和。战争是一个活生生的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它可一维发展、也可多极跃进。当自身某一因素在反馈中不断增大,原结构又无力控制这一波动时,旧的平衡以至整个系统就会出现解体的危机,推出一个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其稳定需要更复杂的条件来维持。战争真理只有一个,而通向真理的道路却决不仅此一条,战争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用兵育兵多样化。系统的观点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密切相关的。系统的原理是把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具体化,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考察,精确地描述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规律,达到最佳处理问题。战争领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部分,除了自己作为一个系统外,还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战争的每一方都是一个系统,战争、就是敌对双方两个系统的对抗。战争领域布满关系网络,战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整体不等于它的要素机械叠加,各要素良益耦合作用,会使整体力量远远大于各个部分、要素之和。在军队中,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人与武器由于结构不同,会产生极不相同的力量。乌合之众决不能战胜具有合理编制、协同动作的军队。这就证明了,从整体上打击敌人是战争指导中的最重要原则。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东西的。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用整体来统帅各个部分,战争的各个阶段和部分,必须服从战争的全局。在考察战争的某一局部或战争力量的某一要素时,必须把它放在它所处的有机整体——它的系统中去,要考虑到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由于系统是由许多要素的相互联结所构成,要素的功能、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结构方式决定着系统。因此,应根据战争力量各要素的变化和战争情况各部分的变化,对战争中的系统进行调节。
军事系统的结构表现为:军队的编制体制、作战中对军事力量运用和部署形成的态势等。前者为后者相对静止的状态,后者则是前者展开的状态。军事系统的功能是指军事系统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中发挥出来的作用或能力,它通过系统与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战争是敌对双方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哪一方能适应战争环境,作用于对方的能力强,哪一方的功能就强,就能获得胜利。军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故此应以结构谋功能,以功能促结构的优化。
就战争力量而言它的每一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必然要影响和依赖其它要素,与其它要素形成一定的联结形式。必须把它们按照其固有的联系组成一个有机体,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它。只有将分析的系统结构重新进行系统综合,才能把握军事系统的整体,揭示出各个部分和要素在分散、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才能弄清军事系统的内外联系。军事决策和作战指挥往往要经过系统综合到系统分析再到系统综合这样的过程。
系统最佳化效应就是使军队有最佳的编制体制,实行最佳管理,使作战系统获得最佳功能和效果,战争力量的部署具有最佳结构,指挥作战选择最佳方案和决策等。要达到这一点,先要明确目的,尔后制定方案采取相应行动。目标确定后,即在达到目标可能有的多种方法途径中,系统分析,综合评估,定其利弊和价值,选其优决策之。战争作为一个规模大、单元多、变化迅速的大系统,要迅速、准确地确定最佳作战计划和方案必须由过去一般的经验决策上升到科学决策,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