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战争哲学论 >

第6章

战争哲学论-第6章

小说: 战争哲学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战争客体的物质规律制约性去抽象地发挥战争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二、自为超越性人之所以为人,其实质在于人的存在是超越的,动物的存在是宿命式。战争主体的自为超越性表现为时间性过程及所构成主体的历史规定。从动物是以自身的改变去适应自然环境,不可超越其种属的绝对限制这个意义上说,动物及其生命活动是预成的、规定的和封闭的。与此相反,人类进化主要是大脑结构与功能的进化、智力和思维的进化、人类文化的进化。人类特有的进化方式表明,自然界所给予人类的限制,不再具有绝对的意义,人的本质处在不断生成和建构中,向着未来敞开可能。
  战争主体的自为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超越,即自我意识;二是外在超越,即对象意识。正是超前反映形成军事理论领域中的假说,预测战斗情况的发展,使战争人们懂得怎样处处、事事、时时把内在尺度运用到作战对象上去。战争主体的自我意识,是战争主体对“自我”所蕴含的内在尺度的自觉,将自身对象化和确立“优先性”、至上性。自我意识是一个树立自信、自强、自重、自爱意识的前提,是意识的核心。只有通过自我意识这一中介环节的反省,人才能了解自己本身。战争主体按己本质去衡量和估价人与战争的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意愿和需要来安排战争世界。具体地说,第一,战争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使战争中人从自我自在成为一种反省的存在,消解了自我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自在性。通过这种对“自我”的自觉设定,人获得了自为性。这就使得自我在与非我即对象的区别和对立中具有了独立自主的意义,成为一种超越自在世界的完整的特殊存在。第二,战争主体自我意识能够使主体在时间结构中保持自我同一性。在整个宇宙中,唯人的存在才有真正的“历史”意义。借助自我意识,人类可以把自我所经历的时间过程的内在结构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出方向性、有序性和不可逆性。因而,战争历史性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呈现,最终有赖于战争主体自我意识所保持的“记忆”。第三,战争主体通过自我意识而确立自身,使“战争中人有可能自觉把握超越有限时空形式的价值尺度,从而突破“此在”状态对人的限制。这种自觉的战争价值理念对人的活动的支配,体现为超越当下存在而指向未来的终极值,超越有限个体而带有整体间的“类”价值链。
  战争主体的对象意识为战争主体对战争客体对象的重构和意义的赋予,即由事实判断(“是”)与价值判断(“应当”)体现出来的战争客体的确立。具体为:第一,战争对象意识作为人类特殊认知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意味着认知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意味着认知对象的拆解和打开,即由战争客体的表象深入到它的内在关系和深层结构,以便使其本质向人类敞开并呈现自身。战争主体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战争规律模式的。第二,战争主体通过对象意识把外在事物纳入自己的视野,在“为我关系”的结构中为其定位,使之构成价值关系的一端,从而被赋予特定的“意义”规定。这一对象化过程尽管是以观念的方式实现的,但却使人类超越了外部事物非人化的中立性质,使其获得属人的意义。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在意识层面上的整合,构成人类的实践观念,成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主观条件和前提。作为战争主体的超越性的现实表征——战争实践的结果,是建构起一个人化的战争世界。人的战争主体性的实际确证恰恰是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及其统一的物化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战争中人的受动性将永远与主体及其存在相伴随,并制约着主体。受动性内在地包含着能动的因素,能动性含有受动性成份。这是因为,人类与动物之间历史地扬弃关系,决定了人类永远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摆脱动物性,战争理性思维本身作为客观世界的产物,它不得不受到物质的“纠缠”;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不仅需要创造性,同时需要认同性,离开了认同,也就不可能有创造的积累、不可能有远离文化初始状态的加速发展,只有认同与创造互补,才能形成人类文化的完备结构。虽然战争中人内蕴受动与能动、宿命与超越,战争客体对战争中人的自我中心化的限约,但是,受动性毕竟不是战争中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因而不能成为战争主体范畴的本质规定。在理解战争主体范畴时,对受动性方面应予暂时撇开,以便凸显战争中人之为战争中人的那种特殊的更为深刻的规定,即战争主体超越性特征。受动性作为被历史地扬弃的规定恰恰构成了人类不断超越的对象,人类及其战争文化发展正是通过对受动性的不断扬弃而为自己开辟道路。
  战争主体的自为超越性还表现为主观性。主观性是战争主体及其一切活动具有的根本性质,是脱离实际及违背客观与深入实际及改造客观的统一。战争主体的反客观性,起于心意以内的由己性,以自身的需求为基础去看待、对待战争客体。存于战争主体之内的主观性,属于主体的心意状态,如思维、情感、意志等。或者说,战争客观存在为经过战争主体内化以后的表象或意念的存在形式。内在性即非直接现实性,其存在形式与客观性的本质不同,它意味着具有对外界现实条件的超越性,突破所依赖的存在条件的限制,在头脑中改变事物的现存状态,把不同的事物组合起来,创造全新的,在现实当中不存在,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客观性的外在存在对主体而言具有不依赖主体为转移的自在性和自立性,但客观性客体为主体活动的对象,客体存在是直接现实性的存在。主观性的观念存在也可以通过人的活动转化为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存在。只有使主观性适合于客观性,才能使它转变为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存在。贯穿于人们的战争活动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意识,打上了战争实践烙印,体现了战争中人的目的和意志,它不仅能够把握战争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战争规律。理性超越感性,透过世界的现象形态而把握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思想超越现实,创造新的观念客体;实践超越现存,使目的取得直接现实性;主观要适应客观,最后还是为了使客观适应主观。扬弃理想世界中非现实的主观成份,使理想世界中具有现实性的主观成份变成直接的现实存在,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活动,在活动中也必然同时要扬弃当前存在中的自在客观性成份,建立起主客新的统一。
  战争活动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从客观实际出发,决不是只要客观,不要主观,或者简单地使主观完全适应客观,恰恰相反,它是实现战争主观性的唯一手段。客观事物被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就成为带有主观性的东西,而对象不被反映到意识中来,又不能为人们所把握。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活动,就在于人是有目的活动,并且是意识到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活动。人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评价一切事物,发挥创造性智慧和力量求制服对象。如果人的主观性不具有这种超时空的创造性,人们的战争实践就不可能成为自觉的能动活动,而只是一种盲目的物质活动,如若不承认主观性这种超越战争实践的自由性,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并说明意识对战争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战争主体活动是自动和受动的统一。战争只能依据自己所固有的本质和特点而自生运动、战争主体又要凭借外部条件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制约,顺应客观规律进行自控、调节、利用和创造条件,战争主体的一切活动目的,就是不断克服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三、自主创造性
  自主性说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它的存在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必要与可能。创造性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其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运用军事科学知识和技能,改变、控制和调节战争客体,以产生新的成果的实践活动。
  对于战争主体来说,自主性意味着社会关系和战争设施等并非是在人之外的彼岸的东西,它们构成一种特殊的现实,而这是人所创造,为人生存和服务的。按照人的本质去估价,依据人的需要来安排,将战争置于人的控制之下。战争主体借助于战争实践,合理地利用自身选择和调控权利,唤醒自身沉睡的生理和心理潜能,有效地择约情感和意志,在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的活动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和行动。自主性也直接影响着战争主体活动的积极程度和它本质力量的实现程度。只有当活动者确认自己的主体地位,把活动看作是自己的活动时,他(她)才可能焕发热情,增强成就意识,精心考虑自己的情境、计算和权衡活动的后果。人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提供的现成条件来维持自己生存,而是通过由自己的活动去改造外部来满足自己需要。
  在战争活动中,自主性对于战争客体来说是主体的自主,对于战争主体来说是主体的自由。人只有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才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若看作驯服工具则失去灵性。反之,一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有助于巩固和强化战争主体的自主性。战争主体的自主行为莫不以主体的自主认识为前提。只有作用于人的观念系统被认同吸收,使之形成直接指导战争行动的自主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战争主体的自主性。战争主体自主性还可伸张主体自信、自立和自强,有助战争中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从战争活动构成角度来研究自主性,其功能系统主要包括:驱动系统,由战争主体意识要素所构成的自觉意识的有机结构。在战争活动中,主体自觉需求和价值意向为主的意识作用,将更精细确定或改变自己的认识目的,形成明确指向自觉能动的认知态势,有机结合系统能力要素。能力系统:由心理生理构成战争主体认识能力的自然基础、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神经网络系统解决战争问题的方法、进行判断推理的程序与原则等内化为认识图式;从事战争实践活动前提张力准备和有的放矢实施的依托。认识战争总是以已有的认识成果为起点,根据已知推测未知,不断扩大规模。在把握同化战争客体的过程中,逐渐失去感性外衣,先验预成态势,控制战争认识过程方向、速度,决定认识战争和驾驭战争的成果。
  调节系统,以情感和意志为主并包括信念、理想、习惯、本能在内的各种非理性的心理要素。它通过战争中人的内心感受来调节认识战争和驾驭战争活动。人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非理性的情感、情绪是衡量战争主体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外在尺度,受理性支配的高尚积极可强化从事战争认识和实践的动力,激发战争潜能,不畏艰险、复杂,最大限度地发挥才华。若同战争中人的理性同向,则会产生强大助力。调节理性意向为控制理性思维的方向盘,它通过意志信念来制约战争中人的参与战争过程。
  战争主体功能中的驱动系统、能力系统和调节系统互相关联、交为一体。驱动系统对于能力系统的作用,它能把后者所潜在具有的作战能力和作战能量充分调动、集中和发挥出来;能力系统制约和影响驱动系统提出及规定战争的认识和实践目的,而知识经验背景十分淡薄、思维模式十分呆板(缺少发育和新异)难以找到战争的认识和实践发展的“生长点”。调节系统对能力系统,以情感体验和意志信念的方式影响战争主体对真理和理想对象的追求;能力系统对调节系统的作用为,只有对战争知之愈深才能“爱”之愈切,处于最佳作战能力发挥状态,其情感中总渗透着理智的因素,其战争理论素养起着升华和规范战争主体人的情感内容并引起特定情感客体。驱动系统对调节系统的作用,加强、巩固、培植、扶持战争主体的意志情感;调节系统对驱动系统的作用,为制约主体的目的意识、强烈爱恨激情、追求探索欲望。
  对战争主体来说,创造性意味着突破、表征着革新。只有不盲目接受既定的军事“天条”,战争主体才能为自己而从事创造战争社会文化的活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创造战争史。创造性思想作用大于勇气。战争主体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把战争物质东西改造制作成为战争观念的东西,把战争观念的东西转化为战争实在的东西。由于战争主体具有这种创造性,使得认识战争不会只停留在战争客体的表层,而是要植根于战争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科学预见,并把预见付诸实施。在战争主体创造性活动中,个人离不开集体、个人应当向集体负责,靠组织和守纪律,同样集体应该对个人负责,激励、支持个人的创造勇气和主动精神,为满足战争主体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创造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起到凝聚的作用。个人的创造是真正集体主义的重要条件,集体只有在个人的创造力和才能的充分表现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才能巩固和发展。创造性既是衡量战争主体个性的尺度,也是表现战争文化程度的标志。
  战争主体的创造性还表现为创新的过程和条件性、思维的联动和综合性。战争主体应用已有的战争知识去明智地参与的战争活动,在对指向战争客体自我观照、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中,明确主体结构缺陷,引进的知识要素,同化外界摄取物质,变为自身观念存在。从动物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即不是在人们的战争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战争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追求战争自由,用战争力反对战争力。不凭借任何条件的创造活动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人可以改变现存条件,通过这种改变条件的活动创造出以前从未有过,而且按自己变化也无法出现的事物来。战争主体活动所产生的奇迹,不是指非规律性或超规律性的产物,但战争主体可以或是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和凭借各种规律,利用规律所容许的偶然性的作用,通过自己有目的的活动创造出按照规律自己的作用无法产生出来的东西。战争主体已不再是外界自然条件盲目支配和随意摆布的存在物,这种自动(联动)性的存在系统,趋异、求新、突破其他一切非人存在物的所具有选择性的限制,使任何一种外界事物都能够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条件,从战争主体的不断发展的可能性来说,这种选择是无限的。战争主体的任务不在于求知,而在于在实际活动中实现自己,丰富自己,战争主体作为理性的社会生物和政治动物是自由的,能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战争主体按其本性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战争主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按照认识而行动。天才军事家的战争创造思维体系,具有迅速寻找解答能力,预见能力及迅速与镇静、谨慎与勇敢、机警与稳定等品质的有机结合。合乎目的是战争主体自动联动性的首要特征,目的是希望的未来观念模型,是对战争行为结果映象期望的超前反映。战争主体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观念地存在于他(她)的头脑中。战争中人的自动性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