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唇相稽,竟无语以对,羞愧无比,从而,决定罢官归去,这颠倒的
结果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呀!小官吏有贪污行为,称得上小窃贼。参军
“无功食国禄”,可说是大窃贼。大窃贼审讯小窃贼,这本身就是对
当时的官吏、官场和社会的有力讽刺,而诗中“参军气益振,声厉语
更切”与“参军噤无语,反顾吏卒羞”等强烈的对比,则加深了诗的
讽刺性。
综上所述,这首诗在叙述参军审讯囚犯的故事时,主要通过两个
人物的对话来表现,着墨无多,却使整个“讯囚”的过程逼真地展现
在人们的面前,参军与囚犯的性格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示,对当时
的官吏、官场和社会的讽刺入木三分,的确是一首叙事之佳构,讽刺
之力作。
(原载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月刊,1988年第8/9期合刊)
渲染蓄势 舒卷自如
渲染,既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技法之一。
画家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明暗向背和墨彩深浅,这是运
用于绘画上的渲染之法。作家泼墨如云,用众多貌似重复实却恰到好
处的语言描写人物或是景象等,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是文学创作
中的渲染之法。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对中国
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作了极其生动的渲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
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
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
婴儿”,大大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说服力。
古代诗作中,运用渲染技法表情达意的诗作比比皆是,吕本中的
《别夜》、李觏的《乡思》等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代表。读这些诗,我
们发现,无论是写史还是绘实,无论是言志还是抒情,作者们都擅于
将笔墨对准“一处”,进行多角度的描绘形容,从而使表现对象得到
淋漓尽致的刻画。像杨万里的《悯农》,作者为了突出农民的可悯,
一层层描写农民所受的灾难:“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闰岁
添长,使读者感觉到他们祸不单行,无以聊生,从而产生深深的怜悯
之情;而清代袁枚的《马嵬》诗,为了再现黎民百姓的苦难生活,为
了抨击黑暗的时政,作者用白居易《长恨歌》所咏之“恨”、杜甫《
石壕吏》所言之“苦”进行烘托,将政治倾向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及其他作品为表情达意,有时非渲染笔法
难以奏效。比如表现离别之情,你总说不舍得分别,离情最苦之类,
就显得浮泛苍白,而用渲染笔法,则容易打动读者。典型的如宋代柳
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
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
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经过词人如此层层铺垫,别情确实难忍
难承了。而吕本中的《别夜》、李觏的《乡思》尽管篇幅不长,却也
一句一层,蓄势渲染,情浓意切。既然运用渲染之法,可增强文章的
感染力,那我们今天作文就要将它“拿来”,为我所用。运用此法要
注意紧扣文章表达的中心,舒展自如,恰到好处。众所周知,文章须
中心突出,这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运用渲染之法自然也不能例外。否
则那就不是巧于渲染,而是重复、罗嗦了。当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的
散文名篇《日出》描绘“晶光耀眼”的日出美景,便巧于渲染蓄势。
作家在点破题旨后,不是马上具体描绘日出之景象,而是先写落日的
妙处,继而笔锋一转,引出海涅、屠格涅夫等外国名家对日出的描绘
,以及自己两次观日出之良机得而复失的遗憾,在此渲染蓄势下再来
描绘海上日出的美景。对“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一刹那”的
画面,作家更是大肆渲染,使瑰丽多彩的日出景象跃然纸上,给人留
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紧扣描绘海上日出景象这一中心渲染
蓄势,舒卷自如,恰到好处,此文的艺术感染力才如此强烈,令人击
节赞赏。
运用渲染之法,也得注意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北朝著名的
叙事诗《木兰诗》,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凯旋后返回故居的
情景,成功地运用了渲染之法:“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
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唐代大诗人杜
甫在其五言古诗《草堂》里效法《木兰诗》,对他重返故居的热闹场
面大肆渲染:“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这里,诗
人紧扣“喜归”这一中心,列举了“旧犬”、“邻里”、“大官”、
“宾客”等对他归来的态度,极尽渲染之能事,自然妥帖,毫无生搬
硬套《木兰诗》之感。因为渲染之中,渗透了诗人重返故里的独特的
喜悦之情。
运用渲染之法,可借助于排比这一艺术手段。因为排比能加强语
势,使表达更为强劲有力,有助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事实上,渲
染往往是与排比交织在一起的。上文所提及的毛泽东同志的文章,《
木兰诗》,杜甫的诗等,便是如此,俄国诗人阿·季莫菲耶夫的《婚
礼》也是这样。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大肆渲染,描写了一对恋人
坚贞不渝的爱情,讴歌了爱情与自由。全诗共三段,几乎全部由排比
句构成。以第一段为例:“我们的婚礼不在教堂,没有红烛,不戴花
冠,没有通常的典礼仪式,没有例行的婚歌颂赞!在昏暗的松林,黑
夜为我们主婚;多云的天空、黯淡的星辰,是这婚礼的证人;怒号的
狂风、不吉的鸦鸣,算作礼乐齐颂;悬崖和深渊,权充傧相;爱情和
自由,为我们铺展新床!”前4行构成一种排比句,其余的诗行则构
成另一种排比句,对恋人婚礼所处的自然环境极尽渲染之能事,造成
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渲染之法,得排比之助,更具表现力。
综上所述,渲染蓄势,舒卷自如,这是古诗的技法之一。今天,
我们借鉴此法,应注意紧扣文章表达的中心,做到恰到好处,同时,
注意运用自然,切忌生搬硬套,并且使此法与排比这一艺术手法揉和
在一起,这样,才能使艺术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
版)
一朵仿制的纸花
——谈杨亿《泪》(二首之一)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垄水回肠后,更听巴猨拭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宋太
宗淳化年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其作品大都散失,现
存《武夷新集》收在《四库全书》中。杨亿是西昆体的主要代表作家
,其诗颇能反映出西昆体诗的特点:内容多写身边琐事,抒发个人情
绪,形式上刻意模仿唐代诗人李商隐,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晦僻的
典故,讲究声韵和谐,格律严整,对仗工稳。其《泪》、《无题》等
一组诗便很有代表性。
上录杨亿的七言律诗《泪》(二首之一)是一首伤春之作,前3
联列举历史上6件与悲哀有关之事,写6种泪。首联上句使苏蕙织锦事
,下句用司马相如与其妻卓文君事。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苏蕙
,始平(今陕西兴平)人,颇有文才,其丈夫窦滔在符坚时任秦州刺
史,后因罪被徙流沙。苏蕙思念不已,织绵为《回文璇玑图诗》,寄
赠窦滔。据《西京杂记》卷三记载:司马相如将要娶茂陵人女作妾,
“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这里,作者援引这两件
事,分别写思夫之泪与怨夫喜新厌旧之泪。
颔联中的“垄”通“陇”,“猨”即猿的异体字。“谁闻垄水回
肠后”这句用汉乐府《陇头歌辞》意:“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
秦州,心肠断绝”,以此写漂泊者之泪。“更听巴猨拭袂时”这句用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意。三峡每至天刚放晴之日,秋冬降寒之晨
,树林山涧清冷静寂,常有高猿长鸣,其声凄厉,回荡在空谷,很久
才停。所以打渔的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
里,诗人以此来写凄清之泪。
颈联上句用陈皇后(阿娇)失宠事,下句用薛灵芸在魏文帝时被
选入皇宫事。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4岁时,被列为胶东
王。在他数岁时,长公主把他抱在膝上问道:“儿欲得妇不?”他说
:“欲得妇。”长公主指着侍女百余人问他如何,他都说不要。最后
长公主指其女曰:“阿娇好不?”这时,胶东王笑着回答:“好,若
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公主大悦,乃促成其婚。汉武帝
即位,便立阿娇为皇后。后来,陈皇后失宠被废居长门宫。据《拾遗
记》记载,薛灵芸被选入宫,听说要与父母离别,哭泣了多日,泪衣
沾湿了衣裳。到了上车行路那天,“以玉唾壶(玉制的痰盂)承泪,
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这里,诗人用这
两件事,分别写失宠之泪与别亲之泪。
以上6件事,6种泪,彼此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与尾联所写的伤
春之泪也无什么有机的联系。
显然,这首诗是刻意模仿李商隐的同题七律的。李诗的前3联“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
多?人去紫台秋入寒,兵残楚帐夜闻歌。”列举历史上6件与悲哀有
关之事,写失宠、别离、伤逝、怀德、绝域怀乡与英雄末路等6种泪
。最后一联“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写诗人感伤身世
之泪。这里,诗人以“未抵”二字将这一联与前3联联系起来,用上
文所写不相关的6种泪来衬托诗人的感伤身世之泪。全诗感情真挚,
构思精巧,用典多而恰到好处。而杨亿的《泪》,尽管词藻华丽,对
仗工整,声韵和谐,用典也多,但其典故之间,6种泪与伤春泪之间
缺乏内在的联系。这根本不能与李诗相比,尤其是其感情不及李诗真
挚强烈。我们不妨在此意义上说,李商隐的《泪》是百花园中一枝充
满活力的奇葩,而杨亿的这首《泪》则是一朵刻意仿制的缺乏生命力
的纸花。
(原载《江海纵横》)
一首纺织诗 一支刺时歌
——谈范成大《缫丝行》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范成大的诗清新朴素,题材广泛。他使金途中所作72首绝句,充
满爱国热情,感事伤时,堪称“史笔”。其田园诗尤为著名,描绘农
村的自然风物,讴歌农民的淳朴勤劳,反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开辟
了田园诗的新境地。
上录《缫丝行》是一首形象反映现实的佳作。这首歌行体的诗作
真切地反映了从事家庭丝纺织的农村妇女的劳动生活,并巧妙地揭示
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她们的剥削。诗中绘声绘色地摹写了妇姑夏日缫丝
的情景。首句间接交代时令正值夏日;次句以“日出”点明具体时间
为早晨;中间4句则是写人和事:人有媳妇和婆婆,事是缫丝。这里
,诗人以人的多种感受反映妇姑缫丝情景:“舍后”句,诉诸嗅觉,
写煮茧,突出其香,与苏轼的词句“谁家煮茧一村香”(《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笔法相似;“缫车”句,诉诸听觉,写抽丝,
以风声比喻缫车在抽丝时所发出的“嘈嘈”之音,突出缫车抽丝速度
之快,紧扣一个“忙”字;“茧厚”句,诉诸视觉,以“厚”、“长
”、“无断缕”形容缫丝的量多质佳。这样,也就形象生动地反映了
妇姑由煮茧至抽茧丝的全过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首诗的妙处不仅在于传神地描绘了妇姑缫丝的情景,还在于以
此来衬托“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将反映农村织妇的
辛勤劳动与揭示封建剥削结合起来。“今年”两句是说,缫丝的妇姑
在往年还有余丝织成绢,留作己用,可“今年”却不得暇织,急着将
丝全都卖出去。其潜台词是:赋税加重,官府催租急,妇姑不得不缫
丝卖丝。这两句与上文互相映衬,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那暇织绢着”这句诗中,我们也可推知
诗中主人公“妇姑”在赋税尚未加重的往年,还是能织绢自着的。这
也就是说,南宋时,从事家庭纺织的农村妇女有时也能留点丝织品自
用。
总而言之,这首诗生动地摹写了妇姑缫丝的情景,并曲笔揭露了
当时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可谓一首精妙的纺织诗,一支
深刻的刺时歌。
(原载江苏《老年周报》)
以一概万 巧比妙喻
——谈陈师道《十七日观潮》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江潮是闻名遐迩的一大奇观。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尤其是八
月十七日、十八日,钱塘江口形成潮涌,高达数米的波涛,宛若“玉
城雪岭”,直立江面,气势磅礴。
上录陈师道《十七日观潮》便是写农历八月十七日观看钱塘江(
在今浙江省境内)潮的。众所周知,诗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之一就
是语言凝炼,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而要达到这一点,用字便不能
像“韩信将兵”那样“多多益善”,而要惜墨如金,以一概万,也即
以最有限的字句表达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十七日观潮》下语正是
以一概万的。全诗仅用了4句28字,便将钱塘江潮波浪翻滚、汹涌奔
腾、摇落青天、浮沉夕阳的惊人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高度的艺
术概括力令人叹赏不已。
不言而喻,诗语要以一概万,必然是相当精妙的。《十七日观潮
》的前两句巧比妙喻,就颇能说明问题。“漫漫平沙走白虹”,写钱
塘江潮像飞动的白虹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诗人以奔腾的白
虹比喻江潮掀起的冲天巨浪,这至少有三妙: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
彩色圆弧,诗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红、
橙、黄、绿、蓝、靛、紫等7种颜色,而诗人却偏偏以“白虹”来作
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气势,此二妙也;虹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
将它写成动态的,用以比喻奔腾的潮水,新颖别致,此三妙也。“瑶
台失手玉杯空”这句以波浪翻滚、汹涌奔腾的江潮比喻为传说中居住
在瑶台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琼浆,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
色彩。这两句诗与宋初词人潘阆的词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
中”(《酒泉子》“长忆观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