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 >

第3章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3章

小说: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近不可忍”语意上相反相斥,但在不和谐的情态中构成了新的和
谐,突出了诗人的情切意深。

  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一点记不清他们的容貌了
。其实,这次他与儿女们分别也不过3年。3年前,儿女们离去时,诗
人的脑海里已深深烙下了他们的音容:“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别三子》),要说三年后,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这仅能说诗人对别离时的儿女形貌记
得太真切了,与长大了的儿女形貌一比,一时难以相信。这样,一个
反笔,也更深地表现了诗人对子女的惦念之情。

  五、六两句写与亲人们别后乍逢,也同样采用了反常之笔。面临
喜事,理应欢笑,可是,诗人只是在泪尽之后才微微一笑。“喜极不
得语,泪尽方一哂”,乐极生悲,悲而见其乐,突现其别后乍逢时悲
喜交集、破涕为笑的情态。苏轼的诗句“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
泪如雨”笔法亦相类。

  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
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
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
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的别离之苦,他对妻子和儿女们
的真挚深切的爱,颇具艺术感染力。

  总之,《示三子》以诗人对妻子与儿女们真挚深切的爱贯穿全诗
,通篇采用反常之笔,由诗人与亲人会面前的心境写到会面后的心境
,层层拓进,使诗情越旋越深,较之正面叙写别一番韵味。

  (原载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月刊,1989年第12期) 

古代吟酒诗论略 

  吟酒诗,包括吟酒诗句和篇章,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所
占比重较大,探求其起源、发展,以及在诗史上的地位,有助于我们
批判继承这部分文学遗产。

  一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中国的吟酒诗肇始于《诗经》时代,即西
周初至春秋中叶期间。《诗经》里有不少吟酒的诗句和篇章。其内容
,或写诗中主人公借酒排除怀念亲人之情思:“我姑酌彼金罍,维以
不永怀”(《周南·卷耳》);或祝愿夫妻白头偕老:“宜言饮酒,
与子偕老”(《郑风·女曰鸡鸣》);或表现举杯祝寿之场面:“称
彼兕觥,万寿无疆”(《豳风·七月》)……

  其后,虽有一些吟酒的篇章,但大多数师承《诗经》,或描叙宴
会上宾主赠答之场景,或抒发饯别亲友之情,或表露人生无常、及时
行乐之思想。当然,也有少数诗发展了《诗经》中吟酒之作的内容,
这主要表现在诗中的吟酒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开始发生关系。这期间
,吟酒诗处于发展阶段。

  吟酒诗发展到了晋代,起了质的飞跃。晋代诗人饮酒的多,吟酒
诗也寓意于酒,颇具特色。可以说,晋代是吟酒诗发展史上的第一高
峰期,站在峰巅的,理所当然的属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对酒有着微妙的感情,他自称“性嗜酒”①。在其现存的
120余首诗中,光以《饮酒》为题的就有20首。据粗略统计,其吟酒
诗总数不少于50首。一个诗人一生中写了这么多吟酒诗,可说前无古
人。其吟酒诗之特色,正如萧统所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②。陶渊明的吟酒诗对后代影响较大,李白、杜甫自不用说,白居易
、韦应物、苏轼等人也都程度不同地受其影响。

  晋以后的二百年间,虽然也产生了不少吟酒诗,其中也有一些可
以肯定之作,但尚未出现像陶渊明这样写下一定数量的吟酒诗且有相
当影响的大诗人,吟酒诗的艺术成就也未能有新的突破。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吟酒诗发展史上的第二
高峰期。较之第一高峰期,这第二高峰期气势更为壮观:不仅有众多
的诗人从事吟酒诗创作,如孟浩然、王维、王翰、高适、岑参、李白
、杜甫、李颀、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贺、杜荀鹤等,而且出现
了不少佳作,如李白、杜甫的吟酒诗成就很高,影响极大。

  唐以后,直至近代,尽管未涌现出像李白、杜甫这样赋吟酒诗的
大家,却也产生了众多的吟酒诗,而且不乏反映社会矛盾、暴露现实
黑暗、表现人民生活之佳构。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我亦来营醉归
耳”(《催租行》),活现出催租吏向农民敲诈勒索的丑恶嘴脸;而
宋代另一位诗人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
山西村》),则反映了农家的生活小景,富有乡土气息。

  一言以蔽之,在中国诗史上,吟酒诗多如牛毛,反映的内容与表
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的。

  二

  中国吟酒诗何以如此之多?对此,我们试从如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首先,从吟酒诗与经济的关系看。恩格斯曾经指出:“哲学和那
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③社会意识
形态是受经济制约的,其繁荣发展,跟经济高涨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
关系,诗也不例外。吟酒诗的繁荣发展,便是经济高涨的结果。这包
括两层意思:第一,经济高涨给诗人们创造了相对舒适的生活与稳定
的写作环境,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精神活动;第二,经济高
涨也为诗人们提供了饮酒之场所、吟酒之素材。

  唐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展,杜甫就有诗云:“忆昔开
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二首》其二)唐代酿酒相当普遍,有不少像宣城纪叟那样的
酿酒善手。唐朝当时的邻居大宛周围也有酿酒、藏酒、饮酒之传统。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便有“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
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之记载。唐代酒店也很多
,城镇自不必说,就是在山村也不少,杜牧就有“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的诗句。酿酒之盛、酒肆之多是经济
高涨的表现,为诗人的吟咏提供了生活素材。可以说,没有酒便没有
吟酒诗。

  其次,从吟酒诗人自身来看。众所周知,诗是时代的产儿,是诗
人心灵的回声。诗不可避免地要受诗人本身的嗜好、思想性格及生活
境遇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吟酒诗的产生、发展与吟酒诗人的嗜好、
思想性格及生活境遇有关。

  考其吟酒诗人的嗜好,十之八九是喜欢饮酒的。曹植、陶渊明、
阮籍、鲍照、王维、王之涣、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诗人,无不
极爱饮酒。请看前人的部分记载:“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
节”④,这是说曹植的性格嗜好;“心好异书,性乐酒德”⑤,这是
说陶渊明的怪异心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⑥,这是说李白
诗酒不分家的特殊个性风格。从吟酒诗人的诗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诗人的这种嗜好。“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饮酒》序),这是陶渊明的自述;“性豪业嗜酒”(《壮游》
),“生平老耽酒”(《述怀》,这是杜甫的自叙。文学源于生活。
诗人如此嗜好杯中物,将饮酒之苦乐写入诗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考其吟酒诗人,尤其是卓有成就者的思想性格及其生活遭遇,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抱负,关心民生疾苦,性情鲠直,不随波逐流,
生活之路坎坷不平而又不畏权贵敢与之抗争。如陶渊明有济世的志向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十二首之五);李白有安邦的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
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有治国
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然而,他们在仕途上往往是失意的,一身治国安民的抱负难以酬
现。为其孤傲不驯的性格所决定,他们宁可归隐不仕,也不愿与世俗
同流合污。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⑦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
姥吟留别》)杜甫的“嫉恶怀刚肠”(《壮游》),便是其性格之真
实写照。

  诗人们有志不能酬,有才无法施展,又不愿委身于权贵之下,矛
盾之中自然想到了酒。酒具有麻醉剂作用,能减少或暂时忘却苦恼:
“酒能祛百虑”(陶渊明:《九日闲居》),“杯行到君莫停手,破
除万事无过酒”(韩愈:《赠郑兵曹》)。醉酒者往往进入“忘我之
境”,可得到精神上的暂时解脱。于是,诗人们便纵酒吟酒,或借酒
浇愁:“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陶渊明:《游斜川》),“但
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或
咏酒述志,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杜甫的那些反映时代风貌的吟酒诗。

  再次,从吟酒诗承前启后的情况看,世界上任何一种客观现象的
出现,决不是孤立、偶然的。吟酒诗的繁荣发展,也存在继承与影响
的必然关系。这种师承关系,使吟酒诗高峰一起再起。

  三

  在多如牛毛的吟酒诗中,良莠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正确评价
吟酒诗是极其必要的。

  吟酒诗中有不少诗作通过吟酒来抒怀述志,反映时代风貌,颇具
独创性。这些诗,较之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等毫不逊色
,就是较之那些内容深邃的政治诗也不失其光泽。这类吟酒诗也能给
我们提供较为可靠的中国古代史资料,有利于我们认识诗人所处的时
代,了解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也便于我们研究诗人的思想性格、生
活境遇及创作道路等问题。毋庸置疑,这类吟酒诗具有一定的审美教
育作用,应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在吟酒诗中,也有一些反映社会风土人情之作。这些诗虽然不及
前一类价值高,但在诗史上也应占一席之地。因为这些诗大都真率自
然,具有认识作用。譬如,从收录在《诗经》里的吟酒诗中,我们可
知:酿酒、饮酒,早在那时就已成为人们的风俗习惯了;设酒宴送别
亲友之风,也自那时起。从《诗经》以后的吟酒诗中,我们可知这种
风俗习惯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我们今天不也在唱《祝酒歌》吗?从
李白与杜甫的一些吟酒诗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这两颗诗坛巨星密切
交往的情形、感受到他们亲密无间的友情吗?

  在吟酒诗中,还有一些描叙诗人沉湎酒杯、昏饮逃世之情景,宣
扬及时行乐,慨叹人生无常的篇章。这些诗作,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
有助于我们了解吟酒诗人思想中消极颓废的一面,然而,其格调毕竟
不高,情感也不健康,故不足取。

  总而言之,吟酒诗在开拓题材范围,运用多变的表现手法再现色
彩斑斓的生活图景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在中国诗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
位。

  注释:

  ①《五柳先生传》,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75页。

  ②《陶渊明集序》,同上,第10页。

  ③《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④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华书局1959
年标点本,第557页。

  ⑤南朝·宋·颜延之:《陶征士诔》,萧统编:《文选》卷五十
七,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下册,第791页。

  ⑥唐·杜甫:《不见》。

  ⑦《晋书》卷九十四本传,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2461页。

  (原载《南通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含蕴丰富 耐人咀嚼 

    ——谈白居易《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缭绫》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
下原有小序:“念女工之劳也”,其诗旨也就在于此。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
精美奇绝,从而,突现织造缭绫费工惊人,达到“念女工之劳”的目
的。诗中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摹写缭绫的精美奇
绝:它出自“越溪寒女”之手,不同于罗、绡、纨、绮这些丝织品,
其形状,犹如明月映照下的天台山前悬泻的瀑布;其花纹,宛若白云
飘荡,秋雁飞翔;其色彩,由“地铺白烟花簇雪”染得像江南春水那
般碧绿;染成织就,制为舞衣,其奇纹与异彩交相辉映,无论是正看
、反看,花光都闪烁不定。缭绫如此精美奇绝,“越溪寒女”织就它
所耗费的劳动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越溪寒女”为织就缭绫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丝细缲多女手疼
,扎扎千声不盈尺”,而她衣单身寒,却不能用缭绫为自己御寒。因
为“寒女”是听“中使宣口敕”,为包括“昭阳舞人”在内的“汉宫
姬”而“天上取样人间织”的。可是“昭阳舞人”却把用缭绫制成的
价值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
”。这里,对比鲜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念女工之劳
”,揭露封建统治者奢侈淫逸的生活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的。

  这首诗含藉丰富,耐人咀嚼,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从文学的角度
来欣赏此诗,我们可获得艺术美的享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阅读此诗
,我们则可知当时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对立的关系;从纺织史这一
方面来看此诗,我们又可见彼时彼地的纺织品已达到相当惊人的水平
。正是历代像白居易笔下的“越溪寒女”这般勤劳、聪颖、手巧的劳
动人民创造了中国纺织发展史。

  (同上) 

即事名篇 直书所见 

  ——谈王建《当窗织》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王建是中唐时期成就较为显著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擅长乐府歌行
:或拟作旧题,哀时托兴;或即事名篇,直书所见。他与张籍并称“
张王乐府”,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