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艺术表现的浅显,少援引成语典故,不用华丽的词藻及诘屈聱牙、晦
涩难解之语;另一方面,要追求主题思想的深刻,切忌平庸、淡而无
味,因而要避免在作品中使用干巴巴的标语口号式的语言。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中见深情的言近旨远之作。
注释:
①清·王夫子:《姜斋诗话》卷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年版,上册,第8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题张司业诗》。
(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
版)
陆游记梦诗刍议
南宋,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的陆游,
是一位杰出多产的诗人,其诗作逾万首。在他留传下来的85卷《剑南
诗稿》中有不少饶有特色、颇值一读的诗作,百首记梦诗便是其中的
一部分。
浏览陆游的记梦诗,根据其思想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将这些诗作
分为4类:
一是记梦发抒诗人爱国情感。诗人“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
(《感兴》),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
感》)。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3年任满后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为干
办公事,在南郑前线军营工作,其爱国热情高涨。但由于南宋小朝庭
偏安江左,不图收复中原失地,诗人一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晚年
罢官闲居镜湖边上,过着较为清贫的生活,而他却不嗟卑叹老,更不
肯趋炎附势,不愿放弃自己的爱国立场和理想。作为这样一位杰出爱
国诗人的陆游,其记梦诗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那些怀恋前线生活、言
志书愤之作。诗人在梦中重温他当年在南郑前线的战斗生活:“山中
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异梦》)
;或叙写他年迈体弱“僵卧孤村”,仍心系“铁马冰河”(《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其实是渴望北伐,以身报国;或借“三更抚枕忽
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等梦境寄托其“尽复汉唐
故地”(见诗题《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
……》)的理想;或发抒他老来“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残梦》)难酬壮志的愤懑之情。这类记梦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
陆游诗作“收复失地”这一基本的爱国主题。这方面的力作尚有《九
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搜城,觉而有作》、《十月二十六
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丙午十
月十三夜梦过一大冢,旁人为余言此荆轲墓也,按地志荆轲墓盖在关
中,感叹赋诗》等。
二是记诗人梦游胜景。“梦为估客扬州去,水调声中月满船”(
《记梦》),这是记诗人梦游古城扬州;“太华峰头秋气新,醉临绝
壁岸纶巾”(《梦游》三首之一),这是记诗人梦游名山华山;“梦
中不记适何邦,风饱蒲帆入大江。久矣眼中无此快,蹴天雪浪溅船窗
”(《七月二十一日午睡梦泛江风涛甚壮觉而有赋》),这是记诗人
梦里乘舟于大风浪中游大江的情景。这类记梦游之作较多,在《剑南
诗稿》中见于诗题的尚有《梦游》(三首)、《梦游山水奇丽处……
》、《梦至成都怅然有作》、《夜梦游骊山》、《梦中游禹祠》等。
诗人对祖国山河之酷爱由此可窥见一斑。
三是记梦叙其深挚友情、爱情。“梦里偶同清夜宴,醉中犹揽故
人须”(《梦与刘韶美夜饮乐甚》),这是记诗人梦中与故友刘韶美
夜饮,醉酒后揽其胡须,其情态跃然纸上,其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
间尘。”(《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之二),这是记诗人
梦游与前妻唐婉被迫离婚后又不期而遇的沈园,此时唐婉早故,诗人
梦中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慨叹物是人非。参阅诗人的非记梦之作诗
《沈园》二首、词《钗头凤》(“红酥手”),则更可见诗人对前妻
唐婉一往情深已到了“死而后已”的地步。这类记梦之作虽不及前两
类多,却也为数不少。除以上所提及的,较为出色的还有《余往与宇
文叔介同客山南,今年叔介死临安,十月十一日夜忽梦相从,取架上
书共读如平生……》、《梦范参政》、《梦与数客剧饮,或请赋诗,
予已大醉纵笔书一绝,觉而录之》等。由此,亦可见诗人对自己亲友
的情谊之真、之深。
四是记梦见其归隐闲适情趣。诗人“夜梦游名山”而生归隐之心
:“安得弃家去,丹灶常相依”(《记梦》);梦中遇见“西岩老宿
”(仙翁),与之欣然握手,记此梦境虽未明言悠然闲适之趣,而其
悠然闲适之趣自见:“西岩老宿雪垂肩,白石为粮四百年。喜我未忘
山下路,殷勤握手一欣然”(《记梦》三首之二)。这类记梦之作在
艺术上写得较有特色。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之有梦,乃正常现象;以诗记
梦,也不足为怪。然则,陆游的记梦诗是否首首都在写真梦呢?笔者
以为未必尽然。其中有些固然是写真梦,表明诗人无论白天、黑夜、
梦中、醒来,都渴望亲自“横戈上马”(《观长安城图》)、奋勇杀
敌、统一祖国,怀恋锦绣山河、至爱亲朋等;有些则是托梦咏怀,即
借梦境描述诗人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抒写胜利的欢笑,寄托对亲
友的思念等。清代赵翼曾评陆游诗道:“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
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①
诗人自己也有“梦不出心境”(《记梦》)的诗句,这就颇能说明问
题。总之,陆游的记梦诗,无论是叙写真梦,还是托梦咏怀,有一点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那就是诗中梦境大都是诗人爱国精神折射的反光
,融入了诗人一腔火热的真情,从中,我们也分明可以触摸到这位爱
国诗人不老的诗心!
陆游的记梦诗,艺术构思,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有所变化。概括
起来,其构思方式主要有4种:
一是由梦因引出梦境,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
空白。《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它由梦境产生
的前提“僵卧”、“夜阑”,主观情感因素“尚思为国戍轮台”和外
界条件“风吹雨”,极其自然地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便戛然而
止。人们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
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那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
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绕神牵“九州同”的。
二是先写梦中之境,后抒梦后之慨,记梦与抒怀二者界线分明。
也即诗中有景有情,先摹景后抒情,景与情虽非合而为一,但摹景是
为了更好地抒情,而抒情则又使摹景有了着落。如《记梦》一诗,先
写诗人梦中远游的情景:“花残杜城醉,木落华山秋。战血磨长剑,
尘痕洗故裘”,后写他梦醒后的感慨:“那知觉来处,身卧五湖舟”
,记梦与咏怀转换明显。又如《异梦》,全诗共8句,前6句描绘奇异
的梦境:诗人身披重甲,挥舞着雕有花纹的长戈,驰骋在渭水、潼关
前线……后两句抒写梦后慨叹:“此事终当在,无如老死何!”记梦
与咏怀也一目了然,且前者为后者作铺垫,后者使前者有了着落。
三是先记梦境,接着点明记梦,继而续写梦境,最后归结为抒发
感慨。“文似看山不喜平。”采用这种构思方式,可避免平铺直叙,
收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效。《三二年来夜梦……》一诗便颇有代表
性。全诗共4句,首句“西邻好友工谈笑”,写梦境;次句“每见明
知是梦中”,点明此诗系记梦之作;第三句“樽酒不空书满架”,继
写梦境;末句“何时真得与君同”,发梦后之慨,直抒诗人对好友的
一片真情。全诗虽仅寥寥数语,却写得“曲折有致”,给人以美的享
受。
四是通篇描绘梦境,融情于梦,梦境与诗情妙合无垠。这类诗作
,从字面上看,仅见其景,而不见其情,但细加咀嚼,则觉其诗情浓
郁,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记梦》(三首之三):“三髻山
童喜欲颠,下山迎我拜溪边。松阴拂罢苍苔石,接竹穿云埋旧泉”,
写“三髻山童”“欲颠”之喜态,叙诗人所受到的热情的礼遇,绘松
阴、苔石、溪泉等自然景物,优美迷人的画面与诗人愉悦之情水乳交
融。倘若诗题不是“记梦”,则又有谁能断言诗中画面是梦境而非现
实中的自然之景呢?
陆游的记梦诗体裁皆备,古风、律待、绝句竞相争妍;其诗风也
呈现出多样性。前人评论陆游诗作,或曰:“敷腴”②,或言“俊逸
”③,或说“悲壮”④,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陆游诗风的多样性。我
们从陆游的记梦诗也可看出其诗风的多样。“夜梦游名山,翠壁开岩
扉。主人喜迎客,剧谈皆造微。下临万里空,渺渺一鹤飞。安得弃家
去,丹灶常相依。”这首《记梦》诗,写诗人梦游名山,受到山中主
人的欢迎,主客“剧谈”,颇为和谐,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归隐闲适
之心绪,语言清新平淡,颇有“陶令”之风。“少时铁马蹴河冰,老
去摧藏百不能。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这首《残梦》
,抒发的是诗人少年壮志老未酬的愤慨,诗风沉郁悲慨,直逼杜少陵
。而《九月十六日夜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楼上
醉书》、《异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抒写的是诗人驰
骋沙场、一统九州、至死不渝的壮志,诗风豪迈奔放,恰似大江东去
,又如万马奔腾,给人以壮美之感。当你读到“三更抚枕忽大叫,梦
中夺得松亭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赤手骑
怒鲸,横身当渴龙”(《我梦》)这些慷慨激昂的诗行时,你能不昂
然向上、惊奋前行吗?
总而言之,陆游的记梦诗是五彩斑斓梦境的写照,其内容广泛,
体裁皆备,构思不一,诗风多样,字里行间回荡着爱国的主旋律,颇
具审美价值。
注释:
①《瓯北诗话》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霍松林、胡主佑校
点本,第80页。
②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八十一《千岩摘稿序》,《四部丛
刊》影宋钞本。
③宋·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叙》,《四部备要》本。
④宋·方回:《桐江集》卷三《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
(原载内蒙古师范大学《语文学刊》1992年第1期)
论陈子昂的《感遇》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登幽州台歌》慷慨深沉如云海,绝唱千古,传诵神州。它出自
唐初诗坛杰出的革新者、诗人陈子昂之手。陈子昂的38首《感遇》诗
,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遇》诗,乃陈子昂感奋之作,虽各首风格相近,类似组诗,
但从其思想内容看,绝非一时之作,也非为一事而作。这38首诗的内
容主要抒写诗人平生遭际及因之触发的感想,“尽削浮靡,一振古雅
,唐初自是杰出”①。这里,试论陈子昂《感遇》诗之产生因由、思
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成败得失。
一
陈子昂《感遇》诗,乃时代之产物。
陈子昂处于武则天当权在位的时代。武则天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女
皇,执政期间固然有选贤用才、巩固贞观时期之成就——统一与强盛
国势等功绩,但也有使用酷吏、施行暴虐政治、搜括民脂民膏、沉湎
纸醉金迷生活、不修边陲战备致使突厥屡次侵扰、庶民遭殃的过失。
据卢藏用《陈氏别传》与宋祁《新唐书·陈子昂传》等史料记载,
陈子昂生活在一个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里,起初他的才能为武后所赏
识,参与朝政,对此,他是怀着感激心情的;后来因政见与武后相悖
,不愿明哲保身,多次上书直言劝谏而被疏远,免去官职,身陷冤狱
。政治上的挫折,宦途的灾祸,使陈子昂对武氏政权开始有了清醒的
认识,从而改变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即对时势由希望变为失望,对武
后由有好感变为不满。身心受摧残凌辱,这使他终于发誓归隐山田,
永不出仕。他痛苦而坚决地唱出:“誓息兰台策,将从桂树游。因书
谢亲爱,千岁觅蓬丘”(《入峭峡安居……》)这样的心曲!他的一
生终极,竟惨死于武氏爪牙之手。
我们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里
的反映。陈子昂所处的时代,酿成了他一腔壮志无法酬、满腹经纶无
处施(最终负屈含冤而死)的悲剧,为诗人的诗创作提供了素材,促
使他的《感遇》诗应运而生。
二
陈子昂《感遇》诗,体现了其文学观。
初唐前期,诗坛盛行齐梁绮丽柔靡的诗风;后期,号称“四杰”
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不遗余力地摆脱齐梁形式主义诗风的
影响,虽有成效,却未能完全冲破那牢固的藩篱。陈子昂扛起了革新
的大旗,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书》里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观
:提倡“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不
重视反映现实生活的齐梁诗风。他写《感遇》诗,便是用来体现自己
这种文学主张的。
这些《感遇》诗风格质朴雄健,与阮籍采用曲笔揭露时弊、厌恶
现实、流露忧谗畏讥与遁世思想情绪的《咏怀》诗相类似,但只要细
加比较研究,则正如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二所言:“《感遇》
数 诗,其韵度虽与阮籍《咏怀》稍相近,身分铢两,实远过之。”
这些《感遇》诗确远胜过《咏怀》,尤其是在其笔锋敢于揭露朝政与
社会弊病的程度上,在体恤民生疾苦敢于为民代言方面,即在反映现
实生活真实性与人民性方面大大超过了阮籍诗的内容。下面,我们试
论《感遇》诗是怎样正视反映社会现实、大胆讽喻朝政的。
“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第九首),用夏贺良的谶文不能
挽救西汉的倾覆,王嘉的谶记不能挽救前秦灭亡两个典故,揭露了武
则天等人提倡的谶讳之学的欺骗性。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
未可,人力安能存?”(第十九首)主要采用夸饰、反诘法,斥责了
武氏劳民伤财,不惜大规模地雕制佛像,建造佛寺,借此愚弄黎民百
姓的所作所为。
“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
第二十六首)借寻欢作乐、荒淫无度的周穆王,大胆揭露了武氏统治
集团的放荡生活。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第二
十七首)与“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第二十八首),均借楚襄王骄奢淫逸,不图国事,致使权丧国亡
的史实,讽喻当时的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莫迷于声色而误国。
“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第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