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扬雄出自寒门没有什么政治靠山,又不屑阿谀奉迎巴结权贵,因而官场
上总不能显达,郁郁不得意。中年以后,他潜心著述和理论研究、醉心于教
授门徒,在学术上取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太玄》和《法言》,
集中体现了扬雄的哲学思想。
扬雄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由盛转衰,王莽篡政,天下大乱的时代,社
会危机日益严重,社会阶段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加深,外戚幸臣相继专权,刘氏皇朝风雨飘摇。扬雄目睹朝政混乱、国是
日非,渴求改革弊政,中兴汉室。但是,出身寒门庶族,靠写文章跻身低级
官位,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扬雄深知力量不足。因此,他不谙政治,只是托
圣以言改制,借古以论时政,假天道以明人事。他以当代孟子自喻,模仿《周
易》作《太玄》,模仿《论语》作《法言》,以古文经学为武器,批判今文
经学的神学迷信,力图把儒教恢复为孔子的儒学。他的哲学思想比较复杂,
其基本内容是唯物主义的。他在宇宙观、社会观、认识论、辩证法、人性论
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神学、经学的批判,推动了我国认识
史的发展。
(1)扬雄的唯物主义和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扬雄的哲学表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倾向。他批判地吸取了汉人讲
《易》的许多观点,对汉代的“象数之学”加以改造,并注意研究和利用了
当时先进的天文学新成果,创造了一个世界图式,形成了独特的唯物主义自
然观,同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经学分道扬镳。
扬雄《太玄》中的世界图式,形式上模仿《周易》,又不同于《周易》。
《周易》是从阴阳对立出发,基本上按二分制发展的,即太极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玄》则是从天、地、人3道出发,按3分制
发展,即1玄分3方,1方分3州,1州分3部,1部分3家,共有3方、9
州、27部、81家。81家又名为81“首”,相当于《周易》的64卦。每首都
有相应的符号,有“首辞”,相当于《周易》的卦辞。每首再有9“赞”,
共729赞。相当于《周易》的爻辞。杨雄认为,这1玄3方9州27部81家,
以及由此构成的81首、729赞,就构成了一个世界图式,这个图式包含了世
界万事万物的变化公式,是事物发展、运动的纲领。
扬雄用这个图式来说明一年四时的变化,将81首分配于四时之中。他把
一年四季分为9段,1段称为1“天”,1年共9“天”。他又将81首分为9
节,分别与9“天”相配。每“天”有9“首”,40日,每首主4天多,9“天”
81首,主360日。即所谓一年“始于十一月,终于十月,罗重九行,行四十
日。”扬雄还以阳气消长状况和万物盛衰状况来说明9天的变化:阳气闭藏
于内是为中天;植物萌生是为羡天;云雨滋润万物是为从天;植物生长是为
更天;茂盛结果是为睟天;植物变得外强中干是为廓天;植物衰退是为减天;
植物降落覆藏是为沈天,万物完成结束是为成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
… Page 70…
们对天象、自然的变化和当时历法、农学知识的认识。他还指出:四时变化
主要是阴阳五行的作用,81首只是阴阳五行运行过程中的标志。在这一点上
扬雄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
“玄”不仅是一个世界图式(哲学体系),而且是杨雄哲学体系中的最
高范畴。它是世界的最高本原,是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本,相当于道家所说的
“道”。
关于“玄”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扬雄没有明确说明。人们对此评
说不一。但从他的整个体系来看,相当于当时流行思想中所说的“元气”。
①
扬雄在《檄灵赋》中说:“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可见他认为“元气始
化”是世界的开始,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他说的“玄”也具有始化万物的性
质。他说“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其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神明而
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可见“玄”“幽摛万类”,分
化出阴阳,阴阳判合生成天地、生命等等,与始化万物的元气是一个东西。
这里所说的“玄”,“不见其形”,似乎是虚无的,是阴阳未分前的混沌状
态。它又是超越阴阳对立的矛盾的统一体,阴阳从其中分化出来。作为“元
气”,它又生发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聚散又生成万物。因此玄是万物之
本源,扬雄在对 《太玄》这本书作说明时讲到书中“大者含元气,纤者入无
②
伦”。这里清楚地表明了扬雄认为他的《太玄》一书中所写的最大的东西就
是“元气”。也就是玄。
扬雄所讲的作为世界始基的玄,是一种物质性实体,是汉代流行的元气
说的一种。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扬雄肯定玄的永恒性,是最根本的,天地万
物都是从玄中分化出来的。这与《淮南子》“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的
说法是不同的。扬雄所说的玄没有意志,没有喜怒哀乐,他所说的元气不是
纬书系统的人格神或神造物。因此,尽管他对玄的描述夹杂了许多神秘的辞
句,但他的哲学体系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扬雄依据其唯物主义观点,对西汉末年流行的天人感应说、谶纬迷信观
念进行批判与官方哲学形成尖税对立。
他批判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认为天是无为的,“吾于天与,见无为之
为矣。”他认为万物都是自然形成的,并不是天的雕刻。他所说的“玄”也
就是自然。他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人事的成败得失在于人而不在于天。他
以楚汉战争为例,说明楚败汉胜的原因是汉能依靠群策群力。楚则不能。这
完全是人事所然,“天曷故焉?”这是对唯心主义天命观的有力反驳。
扬雄坚持无神论的观点,批判当时盛行的鬼神迷信和长生不死等谬论。
他说,神怪茫茫,谁也没有验证过,因此圣人不谈鬼怪。他明确指出,“有
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他举古代圣贤为例,说明世上
从来没有长生不死的神仙。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文王周公都死了,孔子眼
看着自己的独生爱子死在自己前面,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不是人力所能及
的,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扬雄在西汉末年神学经学占统治地位、谶纬迷信盛行的情况下,坚持唯
物主义观点,批判宗教迷信观念,力图恢复儒家的本来面目,是非常可贵的,
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① 《太平御览》卷一。
② 《汉书·扬雄传》。
… Page 71…
(2)扬雄的辩证法思想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扬雄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都
是对立的统一体,以阴阳对立为基础的矛盾普遍存在,正是这种对立面的依
存和交错,推动着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如他说的“玄者,摛措阴阳而发气,
一判一台,天地备矣;……一生一死,性命莹矣”。“立天之经曰阴与阳,
形地之纬曰纵与横,表人之行曰晦与明” (《玄莹》。这与《老子》、《周
易》中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扬雄强调物极必反,认为对立双方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发展到一定限度
时就要向自身的反面转化。“极寒生热,极热生寒,信道致诎,诎道致信”。
扬雄强调“极”是转化的条件,“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芽”(《太
玄摛》)这是对《老子》、《周易》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扬雄认为事物的存在是一个过程。他用“罔直蒙酋冥”来描述事物从生
到灭,从无形到有形,到消逝的过程。“罔”是“未有形”之时,但已包含
形成个体的因素或元气。“直”是个体已成雏型,但形态不确立,不成熟,
“蒙”是事物“修长”之时,“酋”是事物“成象”之时,个体成熟,结出
果实。“冥”是事物毁灭之时,个体分化,“复于无形”。任何事物都是这
样一个“出冥入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由萌芽,生长、成熟到消亡的过程。
扬雄还分析了事物因循革化的发展规律。指出:“夫道有因有循,有革
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
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这里所说的因和循,就
是继承;革和化就是改新,他所论述的是继承与改革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
展有继承传统的连续性的一面,又有改革创新变通性的一面,因循是合乎规
律,革化是合乎时宜。因循与革化结合起来,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否则,
没有继承事物不能凭空而生;没有改新,新事不能代替旧事物,事物的发展
便不能成立。扬雄还进一步论述了因循必须遵守基本原则,革化必须审时度
势,认为这是国家成败的“矩范”。扬雄的这些论述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既讲继承传统,又不泥古不化,并把它提到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有明显的
进步意义。同时也是对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尖锐
批判。
扬雄还对:“五百岁而圣人出”的形而上学观点进行了驳斥。他指出:
“尧舜禹,君臣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于数百岁而生。因
往以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意思是说,历史上尧舜禹君臣相继,文王武
王周公父子相序,他们几乎同时,都是圣人。而商汤到孔子则相隔千年。因
此,机械地讲五百年出一个圣人的说法是荒谬的。
当然,扬雄的辩证法并不彻底。他的发展观没有跳出循环论的圈子,而
是“一判一合”,“一生一死”,“出冥入冥”的循环往复。扬雄也没有摆
脱阳尊阴卑论的影响。特别是在涉及到封建宗法制度的问题时更认为天地不
可易位,上下尊卑等级也不可转化。另外,他企图用数字来说明宇宙万物的
变化,也暴露了其理论思维形式化的流弊。
(3)扬雄的认识论、人性论和政治思想
扬雄的认识论有反映论的因素。他首先肯定世界是可知的,人有认识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能力。他说心就是神明,“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天地神
… Page 72…
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天地人事
都是可知的。他要求儒者应该去认识天地自然,也应认识人本身,“通天地
人日儒”。他认为,人们的认识也就是要探求自然的法度和规律。也就是“遵
天之度”,“遵天之术”,以通“天道”、“地道”、“人道”,兼通三道
便是掌握了最高的自然规律。
扬雄主张,人们的言论、著作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要有权威性经验的根
据。他说:“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
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著作也是一样,必须遵循客观情况,客观
事物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不可随意增减,“不攫所有,不强所无。”
这些观点反映了扬雄在 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态度。但是具有明显的简单化,
表面化的局限性。
在人性论方面,扬雄抛弃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调和孟荀性善、性恶论,
提出性善恶混的学说。他指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
恶则为恶人。”就是说,人性之中有善也有恶,关键看后天怎样修身和学习。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意思是
说,视听言动思这些功能是人所天生的,“性所有也”,但是,人所视所听
所言所思所动的内容性质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学习正确的便可正视正听正
言正思,否则便会邪视邪听邪言邪思。正则为善,邪则为恶。扬雄的人性论
决不是对孟荀两家的简单折衷,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对善恶的决定作用,具
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性质,超越了前代水平。
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扬雄主张法治,注重教化,反对法家的重刑思想。
他认为“民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刑,觌德则纯,觌刑则乱。”他批评“申韩
之术,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他抨击申不害、韩非的法家主张
是把人当作牛羊一样对待。
扬雄主张政治改革,他认为因袭成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及时革除不合
时宜的弊政,是治理国家的“矩范。”关系到国家的成败兴衰。在西汉末年
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扬雄要求革除时弊,挽救危机,具有一定的进
步意义。
扬雄对当时神学经学的权威大胆地提出挑战,并构造了新的哲学体系,
企图取而代之;他捍卫儒学正统的战斗精神对后世儒者有很大影响;他的无
神论倾向给桓潭、王充等人以直接的启迪;他的 《太玄》标志着汉代哲学家
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对魏晋玄学有深刻的影响,是秦汉哲学向魏晋玄学过
渡的桥梁。
… Page 73…
5。桓谭的唯物主义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约生于公元前40年,死于公元32年,是西
汉末年东汉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天文学家,著有《新论》29篇。现全书不
存,仅有辑本。
桓谭在哲学上比较突出的贡献是对形神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分析,批判
了精神不死的迷信思想。当时,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都有得道成仙和长生不
老的迷信思想,桓谭以烛与火比喻肉体与精神,尖锐指出,长生不死是不可
能的,更没有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说:“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
烛矣。……烛灭,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人之老死,“如火烛之俱尽矣。”
桓谭与扬雄是同时代的人,好朋友。在有生有死这个问题上他们是一致
的。他们都认为“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以
烛人之喻,论证形死神灭,桓谭是第一人,对后世无神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
影响。但是他对形神关系的论述还仅是初步的,后来经过王充、到范缜才得
到真正解决。
桓谭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对谶纬迷信的批判。两汉之际,社会危机加深统
治者企图用谶纬迷信来欺骗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谶纬流行起来。王莽更
利用制造谶语为夺取政权服务。后汉光武帝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