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17章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7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者企图用谶纬迷信来欺骗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谶纬流行起来。王莽更 

利用制造谶语为夺取政权服务。后汉光武帝刘秀也制造一些谶语作为自己推 

翻莽新恢复汉室、加强统治的工具。桓谭对此进行抵制和批判。他多次上书 

提出反对意见,一次一次不见回音,他仍“冒死复陈。”他指出“观先王之 

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今诸巧慧、小才、伎 

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 

他指出当时的所谓图谶都是那投机取巧的小人编造出来骗人的,不可凭信。 

即使在光武帝刘秀面前,桓谭仍“极言谶之非经”,光武帝大怒,说他“非 

圣无法”,差点儿杀了他的头。他从此“忽忽不乐”,不久就死了。 

     和扬雄一样,他反对将孔子和儒家典籍神秘化的思潮。他指出:“谶出 

河图、洛书,但有兆朕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丘,误之甚也。” 

 (《新论、启寤》)他对神学目的论也进行了批判,指出自然界某些植物、 

动物彼此伤害,并不是上天有目的制造出来的,“譬若巴豆毒鱼,矾石贼鼠, 

桂害獭,杏核杀猪,天非故为作也。”有些毒药能杀人,这并不是天有意安 

排的。桓谭对天人感应的天谴说也提出了批评,认为“灾异变怪者,天下所 

常有无世而不然。”不应恐惧。 

     桓谭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说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提出的唯 

物主义形神论观点和对谶纬迷信、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富有战斗性的,对后世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Page 74…

              6。谶纬迷信和 《白虎通》的宗教神学思想 



     (1)谶纬和象数之学 

    谶是一种能够预示出吉凶后来应验的隐语。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过, 

秦始皇时流行很广。西汉初社会安定,很少出现,到西汉末年,社会动荡, 

各种谶语与纬书结合在一起,逐渐流行。王莽、刘秀都提倡这种迷信用来为 

自己改朝换代制造根据。 

    纬,“经之支流,衍及旁义”,是汉代儒生用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纬是对经而言,有经就有纬,如易和易纬,书有书纬。纬书的名字 

都很怪诞,如易纬有《乾凿度》、《稽览图》等。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河图”、 

 “洛书”一类的纬书。 

    谶和纬本来是两码事,但随着六经的神秘化,纬书中也有些谶语,谶也 

往往假托圣贤之言,所以后来人们往往把谶和纬混为一谈,通称为谶纬了, 

其实谶完全是宗教迷信,纬书中则包含了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理论。其中最 

重要的是易纬中的象数之学。 

    易传中本来包含着象数,象即图象,就是阳爻(一)、阴爻(一)以及 

由其所组成的卦象。数就是数目,最基本数是奇偶。数中的奇偶与象中的阴 

阳相应。易纬专门阐发易传中这部分内容,构成一个世界图式。所谓象数之 

学,认为象和数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本源,这就是象数之学坚持无中生有 

的宇宙发生论。 

    易纬《乾凿度》说:“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 

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 

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论。浑论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 

在《乾凿度》中更明确地说:“易起无,从无入有,有理若形,形及于变而 

象,象而后数。”从以上两段材料可以看出宇宙发生的几个阶段是从无 (太 

易)到有气(太初)到有形(太始)到有质(太素)。其中“易”起自无, 

有一个由无入有的过程,从有理产生出形、象和数,象数变化产生万物。 

     《乾凿度》说,易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 

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 

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物有始有壮有究,故3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 

物有阴阳,因有重之,故6画而成卦。3画以下为地,4画以上为天,物感以 

动类相应也。”这段文字说明周易卦象形成的原理。以及象数与宇宙间事物 

相感应的神秘作用。它把10天干、12地支和28星宿与5音、6律、7变联 

系起来,认为这就是周易系辞中所说的“大衍之数五十”,这个“大衍之数” 

可以变幻出世间一切事物。具有“成变化而行思神”的神秘力量。《乾凿度》 

中以一七九代表阳的发展,以二八六代表阴的发展,阳气生息、进展,阴气 

消减、退让。它还将一至九个数排列成一个奇妙的矩阵、即二九四、七五三、 

六一八,这个矩阵与四正四维的方向相配,构成了九宫运行图: 

     {ewc MVIMAGE;MVIMAGE; !12100240_0126_1。bmp} 

这个组合中的数字横坚斜相加都是15。再与月令相配,据说它代表了一年之 

中阴阳之气的消长。宋代人将这些数字用黑白点表示,就成为河图、洛书。 

 《乾凿度》中也用“太极”、“两仪”“四象”、“八封”配以4正4维4 

时12月,以表明一年当中阴阳消长4时寒暑变化的规律。 


… Page 75…

     {ewc MVIMAGE;MVIMAGE; !12100240_0127_1。bmp} 

     《乾凿度》还将人的道德伦常与八卦相应。人为“人生而应八卦,体得 

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也。”例如,东方的震卦配仁,西方的兑卦配义, 

南方的离卦配礼,北方的坎卦配信,统摄四方的中央配智。这种将阴阳八卦 

赋予道德属性的理论,表现了纬书的天人感应神秘主义的唯心主义的世界 

观。 

    易纬的象数之学中也含有一些具有科学意义的因素。如易纬《是类谋》、 

 《稽览图》和京房将64与4时24节气、72候相配,反映了当时天文历法学 

的科学知识。这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神秘主义很有相似之处。列 

宁评价它是:“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 



     (2)《白虎通》的宗教神学 

    自以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迅速发展,逐步形成 

了三大派别,一个就是以董仲舒《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一个是以 

刘歆、扬雄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还有一个就是谶纬神学。它们之间互相斗 

争,但又以不同的角度共同为封建皇权提供服务。从王莽到东汉初年的几代 

皇帝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对经学中的三大派别都给予扶植和利用。但 

是三派在斗争中互相争论,使得经学“章句烦多”,各派之间互相攻击,使 

得经义说解杂乱,分歧很大。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的力量,东汉章帝于建初四 

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亲自主持会议,“讲论五经同异”,以“正经义”, 

这就是白虎观会议。各派有各的博士、儒生参加了会议,他们的发言编成《白 

虎议奏》。汉章帝亲自对这些议奏进行了裁决,又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班 

固根据他的定论编辑整理成一部贯通五经大义的《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 

 《白虎通》以董仲舒的《公羊》学为主线,兼收古文经学、谶纬神学的成果, 

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也使神学经学化,成为一部广泛涉及封建社会政治观 

点、制度、伦理道德的具有法典性质的经学百科全书。 

     《白虎通》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与图谶纬书杂揉在一起,指出了完整 

的神学世界观。它说:“万物怀任交易,变化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 

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它直接引用易纬《乾凿度》的话解释这个观点,认 

为万物起源于虚无的易,到“太初”时,开始产生气,“太始”时开始有形, 

 “太素”时开始有质,到“太素”阶段仍然处在不能闻见的混沌状态。太素 

以后,《白虎通》不采易纬的八卦说,而坚持《春秋繁露》的三光、五行说。 

认为太素混沌状态割据分裂,生成日、月、星三光和金、木、水、火、土五 

行。 

     《白虎通》为了进一步将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将阴阳五行和封建伦理 

相比附,坚持和发展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它说:“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 

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地即土,对天来说天尊地卑,但在五行之中它又是 

最尊贵的,为“五行之主”。这本来是董仲舒的观点,《白虎通》引用纬书 

 《元命苞》的话进一步阐发,认为“土无位而道在”,故能支配其他四气; 

 “人主不任部职”,但能驾驭群臣。它以土位居中,比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政治,并对社会上的一切关系都用五行相比附,如“子顺父、妻顺夫,臣顺 

君,何法,法地顺天”。又如:“男不离父母,何法,法火不离木也。女离 

父母何法?法水流去金也。”这实际上是将汉代封建制度、法令、伦常神圣 

化,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 Page 76…

      《白虎通》继承、发挥了董仲舒社会伦理思想,并引用礼纬《含文嘉》 

的话,正式指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它根 

据“阳尊阴卑”的形而上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三纲的天经地义,并突出强 

调了束缚妇女的“三从”思想。它说:“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 

既嫁从夫,夫殁从子也。”《白虎通》的“三纲”、“六纪”、“三从”思 

想成为汉代乃至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伦理规范和政治准则,成为束缚人 

民的精神枷锁。 

     在认识论方面,《白虎通》完全依附于宗教神学。它把“圣人”说成是 

生来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 

凶”的神仙。但一般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悟所不知”,学习就是为了悟道, 

也就是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成为正统的、封建教条奴役下的奴隶。 

      《白虎通》发挥了唯心主义天命论,把命运区分为三种:“寿命”决定 

人的寿限;“随命”决定人的行为的善恶报应,“遭命”决定人的祸福遭遇。 

三命都是由上天注定的。 

     在历史观方面,《白虎通》继承了《春秋繁露》以“三统”“三正”说 

为中心的循环论的神学历史观,作了更为细致的理论分析。它认为“三统” 

 “本于天”,三统循环决定了朝代的更替,正朔、服色、都城随之交易。这 

种形式上的变化可以周而复始。但封建伦理纲常和政治准则是永恒的,不能 

改变的。 

      《白虎通》继承了今文经学的唯心主义宗教神学体系,吸收了古文经学 

明“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纲纪”的指导思想,并将经学与图谶纬书杂揉,用 

谶纬神学解释经义,把经学进一步神学化,使这个神学体系具有了封建社会 

国家宗教的性质。它是地主阶级丧失革新精神,乞灵于宗教迷信的产物。它 

受到王充等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尖锐批判。但是,封建王国毕竟是一个神学王 

国,它那“君权至上”、“三纲五常”、“三从”思想被宋明理学继承和发 

展了。 


… Page 77…

                     7。王充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 

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年间(约公元100年前后),是我国东汉时 

期重要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他出身“细族孤门”,家“以农桑为业”, 

 “以贾贩为事”。幼年的王充勤奋好学,青年时到京师洛阳上太学,家贫买 

不起书,他便“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涌忆,遂博通众流百家 

之言”。后来他曾做过县州小吏,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迫去职。晚年 

家居,主要从事教书和著述。“贫无供养,志不娱快”,穷困潦倒。他一生 

著述很多,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王充倾注自己全部心血用毕生精 

力写成的这部哲学著作,问世之初,就跟他的人一样不为人重视,直到王充 

去世一百多年后才得以流传。 

     王充所处的东汉前期,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绿林、赤眉大起 

义刚刚被镇压,东汉王朝统治者在精神上大力提倡宗教唯心主义,大宣扬谶 

纬神学,光武帝即位即“宣布图谶于天下”,为自己的政权制造神化根据, 

章帝时更召开了全国性的神学会议——白虎观会议,编篡了神学法典《白虎 

通》。在统治者大力倡导下,谶纬迷信、宗教神学“虚妄之言”笼罩了东汉 

思想界。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王充高举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大旗,“疾虚妄”, 

对盛极一时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论衡》就是这样把批判神学谬 

误与正面阐述唯物主义无神论观点结合在一起,从而树立起自己富有战斗性 

的思想体系。 

     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元气自然”的唯物主义自然 

观。 

     天地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重要问 

题。先秦唯物主义者曾提出了天地万物由物质性的“气”和“五行”构成的 

学说。后来董仲舒对此加以歪曲,将“气”神秘化,更以五行配五德使其演 

变成了唯心主义神学目的论。《白虎通》和谶纬迷信都进一步强化了董仲舒 

的唯心主义。王充首先在这一问题上对唯心主义进行尖锐斗争。他继承发展 

先秦唯物主义关于“气”的学说,指出元气自然论。他认为“天地”是“含 

气之自然也”,“万物自生,皆禀元气”也就是“元气”构成是天地万物的 

原始的物质基础,是宇宙的本原。而“气”的属性是“自然”,无生无死无 

始无终。针对唯心主义目的论,他吸收当时天文学的新成果,详细论证了“天 

道自然无为”的观点。他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识的物质实体。“夫天者,体 

也,与地同。”“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天覆 

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他明确地批 

驳了“天地故生人、故生万物”的神学目的论。他指出:“人,物也,而物 

之中有智慧者也”“人之生,其犹水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冰极一 

冬而释,人竟百岁而死”。王充肯定了人和其他物体一样都是元气构成的, 

 “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虮虱之于人也,因气而生,种类相产。”因 

此,“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为天的副本,天 

人之间交互感应的神秘关系,是对神学目的论的有力批判。 

     王充依据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尖锐批判了“君权神授”的谬论和旨在神 

化帝王将相的谶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