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伤寒百证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厥逆水浆不入口。六日为期是死辰。(仲景云。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口。不知人者。六
日死矣。)
卷一
第十三证·阳证阳毒歌
属性:太阳阳明与少阳。三阳传入是其常。(一二日太阳。二三日阳明。三四日少阳。各以其经传入也。)太阳脉浮恶寒气。
阳明恶热脉来长。(太阳脉浮。阳明脉长。太阳恶寒恶风。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少阳口苦胁下满。往来寒热脉弦张。(仲
景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又曰。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坚满。往来寒热。其脉弦细。)阳若独盛
阴暴绝。变为阳毒必发狂。(三阳病不治。必变为阳毒。)内外热结舌又卷。鼻中煤烟不可当。脉应洪实或滑促。宜用升
麻栀子汤。
卷一
第十四证·阴证阴毒歌
属性:饮食不节阴受之。太阴腹胀病在脾。(素问云。起居不节。阴受之。饮食不节。则阴受之。伤寒四五日。传太阴。太
阴。脾经也。故其腹胀满。)少阴肾病脉微细。心烦但寐渴无时。(仲景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又云。少阴
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厥阴气上冲心下。饥不欲食食吐蛔。(音回。仲景云。厥阴为病。消渴。气上冲心。饥不
欲食。食吐蛔。)阴病若深阳顿绝。变成阴毒更何疑。四肢逆冷脐筑痛。身如被杖痛可知。(宋迪云。积阴盛于下。则微
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疼如被杖。)或因冷物伤脾胃。或因欲事肾经衰。内感伏阴外寒气。腰
重头疼觉倦疲。(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嗜欲过多。或伤冷物。复伤风邪。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内伏阴。
内外皆阴。故阳气不守。遂发头疼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矣。)额上手背皆冷汗。二三日
内尚支持。(额上手背皆有冷汗。二三日内或可起行。不甚劳重。)六脉沉细时来疾。尺部短小力还微。寸口有时或来大。
误经转泻若何医。(阴毒。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
非阴证也。误转泻。则渴转甚躁转急。)阴病渐深腹转痛。心胸 胀郑声随。虚汗不止咽不利。指甲青黑面色黧。(阴证
深。则咽喉不利。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面色俱青黑。仲景云。虚则郑声。)一息七至沉细疾。
速灸关元不可迟。(六脉沉细而疾。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灸关元二三百壮。穴在脐下三寸。)更兼金液来苏治。
庶得阳回命可追。(灸毕。更以金液来苏丹助之。庶几阳复也。)
卷一
第十五证·太阳阳明合病歌
属性:太阳阳明同合病。仲景法中有三证。自利宜服葛根汤。但呕却加半夏应。喘而胸满属麻黄。慎勿下之轻性命。循规
守矩治为宜。要使冲和自安静。(仲景三证。一者太阳与阳明合病。则自利。葛根汤主之。二者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三者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卷一
第十六证·太阳少阳合病歌
属性:太阳少阳合病时。亦须下利更何疑。下利黄芩汤可用。若呕还加半夏奇。(仲景云。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
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卷一
第十七证·三阳合病歌
属性:腹满身重难转侧。面垢遗尿谵语极。三阳合病口不仁。白虎汤功更奇特。(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中不仁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白虎汤主之。)
卷一
第十八证·太阳少阳并病歌
属性:太少并病证有二。汗下差之皆致毙。头痛眩冒如结胸。误若汗时谵语至。肺俞肝俞皆可刺。谵语却刺期门是。(仲景
一证云。太阳少阳并病。头痛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当刺肺俞肝俞。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
当刺期门。)颈项强时刺大椎。此候在心当切记。(一证云。太少并病。心下硬。颈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
慎勿下。)
卷一
第十九证·阴证似阳歌
属性:烦燥面赤身微热。脉至沉微阴作孽。(脉来沉微者阴也。阴极生热。故烦躁面赤身热。)阴证似阳医者疑。但以脉凭
斯要诀。(但以脉为据。不必守证也。)身热里寒阴躁盛。面戴阳兮下虚证。(身热也。里寒也。烦躁者阴盛也。面戴阳者。
下虚故也。此皆阴证似阳也。)阴发躁兮热发厥。物极则反皆理性。(阴极则生躁热极则发厥。物极则反。皆物之理性也。)
卷一
第二十证·阳证似阴歌
属性:小便赤色大便秘。其脉沉滑阳证是。四肢逆冷伏热深。阳证似阴当审谛。(小便赤。大便秘。脉沉滑。阳证也。阳极
生阴热极生寒。故令四肢逆冷。以其伏热深也。医见四肢逆冷便以为阴。则误也。当仔细审详。)轻者且宜供白虎。重者
须当用承气。重阳如阴理宜然。寒暑之变亦如是。
卷二
第二十一证·阴盛隔阳歌
属性:身冷脉沉紧且细。内虽烦躁不饮水。此名阴盛隔阳证。霹雳散用烦躁止。(脉沉紧而细。不欲饮水者。阴盛隔阳也。
当用附子霹雳散。)躁若止兮应得睡。寒已散兮阴自退。热气上行得汗痊。火焰丹砂宜用矣。
卷二
第二十二证·阴阳易歌
属性:男子阴肿多绞刺。妇人腰痛并里急。伤寒瘥后便行房。男名阳易女阴易。热上冲胸头不举。眼中生花气翕翕。烧
(音加)鼠橘皮汤。选此用之医可必。(仲景云。伤寒阴阳易之为病。身体重。少气。小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
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胫拘急。烧 散主之。此病男子则阴肿。妇人则腰痛。千金外台云。有 鼠
汤。橘皮汤。亦可用。)
卷二
第二十三证·伤寒歌
属性:脉浮紧涩是伤寒。热少寒多不躁烦。(伤寒脉浮紧而涩。热少寒多。心不烦躁。)头痛无汗身拘急。微厥之时在指端。
腰脊疼痛色多惨。唯宜发汗与通关。(学人先须要辨。伤寒中风二证。伤寒脉浮紧而涩。中风脉浮而缓。伤寒者恶寒不恶
风。中风者恶风不恶寒。伤寒者无汗。中风者自汗。伤寒者面色惨凄。中风者其面色和悦也。)大青龙证及麻黄。热多寒
少亦其常。(伤寒大抵虽热少寒多。亦有热多寒少者。如麻黄证云。发热身痛。大青龙证云。脉浮紧。发热而恶寒。)热
多寒少不烦躁。亦宜汗解正相当。微弱无阳桂枝越。(仲景云。太阳病发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用桂
枝二越婢一汤。)尺迟血少建中汤。(尺脉迟者。血少也。宜建中汤。仲景建中证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
痛。与建中汤。迟弦虽不同。皆少血之脉也。)淋家衄家不可汗。小柴胡解自安康。(淋家。衄家。疮家。以至四动脉。
不可发汗者。王实皆用小柴胡汤。)
卷二
第二十四证·中风歌
属性:恶风自汗是伤风。(仲景谓伤风为中风。)体热头疼病势浓。手足不冷心烦躁。面色如常无惨容。(解在前篇。)脉浮
而缓是本证。寸大尺弱有时逢。(伤风脉虽浮而缓。活人书云。有尺脉弱寸口大者。仲景云。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桂枝败毒独活辈。宜皆选用在其中。(活人书云。治中风药宜桂枝败毒独活散之类。)项强桂枝加干葛。
(仲景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漏风加附可收功。(仲景云。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风伤寒何以判。寒脉紧涩风
浮缓。寒必恶寒风恶风。伤风自汗寒无汗。(解在前篇。)
卷二
第二十五证·伤寒见风脉中风见寒脉歌
属性:恶寒不躁微四逆。脉浮而缓来无力。恶风烦躁手足温。脉诊紧浮来又涩。伤寒反得伤风诊。中风却见伤寒脉。大青
龙证是为宜。调卫调荣斯两得。(仲景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又云。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三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中风宜浮缓。今却浮紧。伤寒宜浮紧。今却浮缓。
此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也。)要知其病加烦躁。方可服之为最的。脉微自汗又恶风。误用肉 并筋惕。(仲景云。脉
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故王实止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卷二
第二十六证·热病中歌
属性:身热恶寒头痛楚。心烦躁渴如何御。(身热。恶风。头痛。心烦。躁渴热病。中暑。其证相似。但脉不同耳。语在下。)
脉洪紧盛为热病。脉虚细弱为伤暑。(热病。脉必浮大洪紧。伤暑之脉。必虚细而弱。详考诸书。暑脉多不一。仲景云。
太阳中 者。身热而脉微。又云。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朱肱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曰。热病脉
洪大。中暑脉细弱。当以意消息也。)伤暑面垢并背寒。四肢倦怠汗无度。口噤五苓白虎佳。痰逆橘皮汤可愈。(仲景云。
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皮肤既缓腠
理开。洒然毛竦风寒恶。缪加热药发斑黄。可怪庸医心术误。(仲景云。小便已洒然毛竦。故其人可出而恶寒。若行热药。
便发斑发黄也。)
卷二
第二十七证·五种温歌
属性:(温病 温疟 风温 温疫 温毒)
伤寒春月名温病。脉来浮数是其证。发热头疼亦恶寒。冬夏比之轻不甚。升麻解肌为最良。小柴竹叶宜相称。(以上
论温病也。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仲景云。冬月冒寒气。不即病者。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故其证如此。
宜升麻解肌汤之类。)尺寸盛兮兼弦数。重感于寒变温疟。先热后寒小柴胡。但热不寒白虎药。(以上论温疟也。仲景云。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素问云。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多。朱肱云。先热后寒者。小柴胡汤。但热不寒
者。白虎加桂汤主之。)濡弱阴脉浮滑阳。此是风温证候当。头疼身热常自汗。四肢不收鼾睡长。当治少阴厥阴病。误汗
黄防己汤。(以上论风温也。仲景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其病四肢 缓。又云。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时螈 也。少阴火也。厥阴木也。当治炎火风木。误汗之。则用黄 防己汤救之也。)阳脉濡兮阴弦紧。更
遇温气来行令。变成温疫作天行。少长皆同无异病。热温寒清顺时宜。以平为期如斯正。(此论温疫也。仲景云。阳脉濡
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岁少长皆同病者。温疫也)最重温毒为可怪。阳脉洪数阴实大。发斑瘾疹如
锦文。咳兼心闷何由快。(此论温毒也。仲景云。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成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故发
斑生疹。咳嗽。心下快痞闷。宜用元参升麻汤。)宜用元参升麻汤。长沙仲景分明载。
卷二
第二十八证·三种湿歌
属性:(湿温 中湿 风湿)
湿温中湿并风湿。三者同名而异实。暑湿相搏成湿温。胸间多汗头如劈。两胫逆冷苦妄言。阳濡而弱阴小急。(以上
湿温证也。)第二中湿之为病。脉来沉缓其名的。一身尽痛兼发黄。大便反快小便涩。(仲景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缓者。此名中湿。其候令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又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
薰黄。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则成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
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又云。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
病。病若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本是风雨山泽气。中之令人成此疾。第三风湿脉但浮。肢体痛重难转侧。
额上微汗身微肿。不欲去被憎寒栗。(此论风湿也。风湿之证。仲景云。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此名风湿。此病伤于
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故其脉浮。额上有微汗。不欲去被也。)发汗 欲润身。风湿俱去斯为得。仲景云。
风湿相搏。一身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
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治风湿者。发汗微微出者。则是风湿俱去者也。防己黄 术附汤。对证用之医可必。(防
己黄 汤。术附汤。皆治风湿自汗。)
卷二
第二十九证·两种歌
属性:发热恶寒头项强。腰脊分明似反张。螈 口噤如痫状。此名 病是其常。(仲景云。病身热暑寒。头项强急。恶寒。
时头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病也。)先感风寒后感湿。沉迟弦细脉相当。(仲景云。太阳病发
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千金云。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 病也。仲景又云。太阳发汗太多。因成 。孙尚云。
病热而脉沉细者。难治也。)有汗不恶名柔 。无汗恶寒名曰刚。无汗葛根有汗桂。二 皆宜续命汤。(无汗葛根汤。有
汗桂枝汤。而分发汗解肌。 有刚 。有柔 。刚 无汗。柔 有汗。自宜续命汤。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
寒。名曰刚 。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脚挛啮齿皆阳热。承气汤宜下最良。(以上皆热证。当用承气汤。)亦名阳痉
并阴痉。名异实同安可忘。( 音炽。痉。巨郢反。名异实同也。)
卷二
第三十证·四证似伤寒歌
属性:(食积 虚烦 寒痰 香港脚)
食积虚烦并有痰。更兼香港脚似伤寒。四家病证虽云异。发热憎寒却一般。(此四证虽非伤寒。然发热憎寒。则同。当
以脉证辨之。)中脘寒痰胸痞满。脉浮自汗体难干。(此痰证也。有痰则胸中痞满。自汗。脉浮。)食积令人头必痛。身不
疼兮积证端。气口紧盛伤于食。心烦脉数呕吞酸。(此食积也。食积则身不疼。但呕恶吞酸。气口脉紧盛。而它脉数。朱
肱云。气口紧盛。伤于食。)虚烦之脉不紧实。但觉身心热与烦。身不疼兮头不痛。唯宜竹叶便须安。(孙尚云。虚烦与
伤寒相似。但得病二三日。脉不浮。不恶寒。身不疼痛。但热而不烦。不可发汗。发汗必危损。如脉不紧实。不甚痛。
但热而或不烦。非里实。亦不可下。下之必危损。唯可服竹叶汤主之。)又有香港脚之为病。大便坚硬足行难。两胫肿满或
枯细。莫与伤寒一例看。(此论香港脚也。香港脚大便坚。脚膝肿痛。两胫或有肿满。或有枯细者。方其发时。亦发热憎寒。
呕恶。似伤寒证候也。)
卷二
第三十一证·可汗不可汗歌
属性:脉浮唯宜以汗解。春夏用之何足怪。(仲景云。脉浮宜以汗解。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