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养生导引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晨,这热气终于贯通尾闾、夹脊、玉枕三关。霎时刷地一下,轰然一震,恰似闪电雷呜,
周身抖动。从此身体上也出现了奇迹;四肢麻木,胸腹腰臂的紧束感都彻底解除,能迈开
大步行走了。愈后两次接受脉象仪、心电图、断层X 光电视透影等检查,结果均正常。并接
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医学会联合气功仪测试,如实地描绘出了气功锻炼的皮肤电阻温
度等图象。
二、风痹门
属性:〔原文〕一法∶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
除厥痹∶三曰∶两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体痹。
〔解说〕一说∶采用右脚跟勾住左脚拇趾的功法,可以治疗风痹;二说∶采用
左脚跟勾住右脚拇趾功法,可以治疗厥痹;三说∶采用两手交替拉两脚背放在膝盖上
,可以治疗体痹。
〔原文〕二法∶偃卧,合两膝头,翻两足,伸腰,口纳气,胀腹,自极七息。除
痹痛热痛,两胫不随。
〔解说〕仰卧,并拢两膝,伸展两足,伸腰,用口吸气,吸气时使气达腹,使腹隆
起,令小腹感到充实、臌胀,尽力如此行气七息。可消除痹痛、热痛,两腿不能自如活动。
〔原文〕三法∶踞坐伸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引两手布两膝头。
除痹呕。
〔解说〕采用踞坐体位伸腰,用两手攀两脚后跟,用鼻吸气,尽力使呼吸深长,行七
息,然后将两手放在两膝头上。这种功法可以除痹止呕。
〔原文〕四法∶偃卧,端展两手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
足寒,周身痹厥逆。
〔解说〕采用仰卧体位,正直舒展两手足臂,用鼻吸气,尽力行气作七息,然后摇脚
三十次而止。这种功法,可消除胸受寒、脚受寒,周身痹痛,四肢厥冷。
〔原文〕五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大风、偏枯,诸痹。
〔解说〕用背端正靠墙壁而站或坐,不息,行气,引内气从头顶下达足底
而止。这种功法可以治疗大风、半身不遂、各种痹症。
〔原文〕六法∶左右手夹据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窍。
〔解说〕采用左右手靠拢着地,向上引腰,行五息而止。这种功法可去痿痹,
通利九窍。
〔原文〕七法∶仰两足指,引五息止。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久行,眼耳
诸根,无有挂碍。
〔解说〕行气时,仰卧,将两足趾仰翘起,引气五息止。可以治疗腰背痹痛,半
身不遂,使人耳聪。久行,还可以使眼、耳、鼻、舌、身、意,佛家所说的六根,保持清
净健康,不受外界的侵袭和干扰。本法与“中风门”第二法大致相同。
〔原文〕八法∶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
拜起,胫中疼痛痹。
〔解说〕采用踞坐位,伸展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用鼻吸气,尽力行七息。可
消除下肢难以屈伸、跪拜、起立,小腿疼痛麻木。
〔原文〕九法∶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
〔解说〕采用左右臂抬起拱抱胸前姿式,闭气不息九通。可治疗臂足疼痛,劳累疲倦,
风痹不遂。
〔原文〕十法∶凡人常觉脊倔强而闷,仰面,努膊井向上,头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
一住(暂停一会儿),待
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
日没三辰(时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两膝颈头。
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痛,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尽除。
〔解说〕凡人常觉得脊背倔强不舒而且头闷,可仰面尽量抬两肩向上,将头向
左右摇摆,左右摇摆二十一次,暂停一会儿,等血气流通,稳定下来,然后再作。开
始做时要慢,以后逐渐加快,不要先快后慢。无病之人经常能在早起、中午和日没这三
个时辰,每次每时辰各作十四次。能消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两膝颈头疼痛。
用鼻吸气,每次尽力行七息。可以使腰痹背痛,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等都得到消除。
x小结∶x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因而引起肢体、
关节、肌肤,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功能障碍等一类疾患,中医均称为痹证。《诸病
源候论》认为∶“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病在阳曰风,在阴曰痹,阴阳俱
病曰风痹。”可见这里所说的“风痹”是指阳经和阴经同时受风邪侵袭而引起的较严重痹
症,不完全是风邪所伤而引起“行痹”。
本篇讨论了风痹症的养生导引法,主张根据风痹症的不同病情选用不同导引法。一般风
痹、体痹可采用脚跟勾脚拇趾左右交替进行数次的锻练方法。活动困难的周身痹痛,可采用
仰卧位或背靠墙站位,不息行气,摇动两脚。腰背及下肢痿痹,可采用踞坐位,两手抱膝头,
伸腰,或两手靠拢着地,向上引腰,配合吐纳行气法,进行锻练。上肢痹痛,可
采用抬左右两臂拱抱胸前,不息行气。脊椎及颈项痛,可采用仰面抬肩,左右摇头的动作
和吐纳法。并指出练功的时间应安排在早起、中午和日没这三个时辰。练习时要先缓后
快,长期坚持。
三、心腹痛门
属性:〔原文〕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解说〕仰卧,伸展两腿两手,将足趾仰翘向上,用鼻吸气,尽力行七息。可治腹内
痉挛急剧痛。
〔原文〕二法∶偃卧,口纳气,鼻出之,除里急。饱咽气数十,令温,中寒,干吐呕腹痛。
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
〔解说〕仰卧,用口吸气,鼻出气,可消除腹内里急坠胀。用口将气吞足咽下数十次,让
气在口中变温。可以温中祛寒,治干呕、腹痛。用口深吸气七十次,使气至腹内,腹随气而
大幅度地鼓起收缩,起伏振荡,然后用口吞气咽下数十次,并用两手相互摩擦使掌心发热,以热
掌摩腹,则可使气下。
〔原文〕三法∶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解说〕仰卧,将两足掌两手掌向上仰,用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消除腹中痉挛剧痛。
x小结∶x
中医所说心腹痛是指心下,即剑突下胃脘部及腹中疼痛。《诸病源候论》“卷十六·心腹
痛病诸候”说∶“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指心腹之间)故也。邪
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
气不得息。”认为心腹痛,是由于脏腑虚弱,风寒停留于心腹之间,邪气上下相攻
而成。治疗应温中扶正,理气祛寒。
本篇的功法,均取仰卧位,展伸手足,可使全身放松,腹部舒适。呼吸采取以鼻
纳气,口吐气,或口吸气,鼻出气,使气达腹的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
时腹部凹陷(顺呼吸),或吸气时腹部凹陷,呼气时腹部隆起(逆呼吸)均可,但应
以使气压腹中,使小腹感到充实、饱满、臌胀和振动,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感到发热。
这样就能温中祛寒,调气止痛,治疗腹痛、呕吐、气郁等症。实践证明,腹式呼吸法
对消化系疾病,如胃溃疡、胃痉挛、过敏性肠炎、便秘等有良好效果。
本篇还介绍了“咽气”法和摩腹法。“咽气法”,后世称“吞气“或“食气”法,
是将空气大口吞咽于胃中,然后再吐出,或以意引气通过胃肠,由肛门排出的一种功法。
这种功法可使胃肠蠕动直接得到调解,使腹中气机通利,积聚消散,对胃痛、腹痛、消化
不良、便秘等,有良好功效。“咽气”可以由大口吸气和大口吐气的喘吸法练起,逐渐能
使气停留胃中,下达肠间,最后由肛门排出。摩腹法是调理肠胃功能的重要方法,古人又
称其为摩脐腹、摩生门,认为“腹宜常摩”为养生要诀之一。方法是两手搓热,然后相叠(
一般右手按在左手背上),用掌心在脐的周遭,右边上来,左边下去的顺时钟方向,分小圈
、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腹痛时摩腹可以理气止痛,无病之人,常摩腹可以调理脾胃。
帮助消化,健脾强身。
四、霍乱门
属性:〔原文〕一法∶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
〔解说〕转筋发作不止,男子以手握固阴部,女子以手牵乳房,两手牵住乳房
两边即可。
〔原文〕二法∶偃卧,展两胫两手,外踵者相向,亦鼻纳气,自极七息。除两
膝寒,胫骨疼,转筋。
〔解说〕仰卧,伸展两腿两手,足根向外分开,足趾向内相根,同样是鼻纳气,
尽力行气七息。可治两膝寒痹,小腿骨疼痛,转筋。
〔原文〕三法∶覆卧,傍视,立两踵,伸腰,鼻纳气。去转筋。
〔解说〕俯卧,侧头看一旁、用两足趾着地,将两足跟立起,伸展腰,鼻吸气。
可治转筋。
x小结:x
中医所说霍乱是指突发吐泻、腹痛、转筋(俗名“抽筋”,指四肢筋脉痉挛牵掣
疼痛的病症)等症的疾病。包括现代所称的“霍乱”及“急性肠胃炎”等,但不等于现
代医学的霍乱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病诸候”说∶“冷热不调,饮食不节
,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
故也。”可见转筋症,主要由于寒气入于筋脉所致。本节对霍乱转筋提出了三种导引方法
∶一是男子用手握固阴器,女子用手牵
两乳房;二是仰卧,舒展手足。踵向外趾相对,行气七息;三是俯卧,侧头,足趾着地
立起足根,伸腰,纳气。这些方法均简便易行,除可用治霍乱转筋外,还可以防治一般的
“抽筋”病。
五、呕吐门
属性:〔原文〕一法∶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
除腹肚冷气宿食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
〔解说〕坐正,两手伸向背后,用一手握固另一手腕部,反手按地,使腹鼓起如弓弦,
上下鼓动七次。将手左右更换同样握腕反手按地,鼓腹七次。可消除腹肚中冷气和宿食积胃,
以及胃口寒凉,饮食入胃则呕吐上逆。
〔原文〕二法∶偃卧,展胫两手,左右跷(举足)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
中病,食苦呕。
〔解说〕仰卧,伸展两腿两手,跷起两足根,用鼻吸气,尽力行气七息。可消除腰中疾病
,食后苦于呕吐。
〔原文〕三法∶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
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以头枕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解说〕坐地,伸直两脚,用两手牵拉两足,尽力做十二遍。可治疗胃不能受食呕吐。用两
手指交叉兜两脚底,直至两脚感到困痛后松开使脚舒,再把头枕在膝上,尽力按上法做十二遍。可治
肠胃不能受食呕吐。
x小结∶x
本篇对呕吐提出了三种导引法。第一法,背手着地,以使腹上下活动,帮助消除
宿食寒气;第二法,仰卧跷踵,舒展肢体,以引气腹中,使气调呕止;第三法,坐位
伸脚,以手握足,或用手兜足,以头枕膝,以活动腰腹理气除呕。有静功、有动功,
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
六、气门
属性:〔原文〕一法∶两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极势,振摇臂肘来去七。始得手不移,直
向上向下尽势来去二七。去脊心肺气壅闷。
〔解说〕两手向后,左右两手相合尽力托腰向上,振摇两臂肘来去七次。然后同前式
样,合手托腰,将双手直向上向下用力摩腰反复十四次。可治脊、心、肺气壅闷不舒。
〔原文〕二法∶两足两指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厥逆上气。极用力,令两足相向,
意止引肺中气出,病患行肺内外展转屈伸,随无有违逆。
〔解说〕两足趾相对,行气五息止,以(意念)引气入心肺,可消除厥逆上气。进而尽
量用力,使两足相对,以意念引肺中内气出,让病患营运肺气,使肺气在体内外展转屈伸正常运
行,所到之处就会无有阻碍,气顺滞消。
x小结∶x
本篇气门所述主要是肺气壅塞和厥逆上气。肺主气、司呼吸,主人体气的营运。《灵枢·九
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华盖也。”所谓华盖,是比喻说肺脏居上,就好象在
上的天,复盖着万物一样。肺居上而主肃降,肺气肃降才能使吸入的清气和五谷的
精微向其它各脏腑布散,维持各脏腑的正常活动。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
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如果“肺失肃降”,就会出现喘、咳,肺气上逆和胸闷
气壅。治疗时宜理气降逆。本篇采用两手托腰,摇动两肘;由上向下用力摩腰的动功
和以意念引肺中内气出的静功调理肺气壅塞,主要是由上向下的摩腰背可使气机舒
利,使气由上向下而降;以意念引肺中气出,可使郁滞之气消散,壅塞之气宣发。若能
动静结合,效果可更好。慢性肺心病、气管炎、哮喘等病患均可采用此功。
七、痰饮门
属性:〔原文〕一法∶左右侧卧,不息十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
左侧卧,又有不消气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饮也。
〔解说〕左侧卧或右侧卧,不息行气十通。可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宜采用右侧卧
位,左有饮病,宜采用左侧卧位,如果还有痰饮不消,可不息,行气以排之,左右各行气
十二息,这样就可以治愈痰饮了。
x小结∶x
痰饮是人体内水液停积,输化失常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前人将散在胃肠者称为痰饮,饮
流胁下者称为悬饮,淫溢四肢肌肉者称为溢饮,支撑胸肺者称为支饮。痰饮多因肺失宣
降,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饮留胃肠而致。主证为胸
胁支满,脘部有振水音,呕吐清水痰涎,口渴不欲饮,头昏目眩、短气心悸,背寒冷
如掌大等。治疗痰饮,应以温化为主,因为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本篇主
张采用侧卧,不息法。治一般痰饮,谓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如果
是较严重的痰饮病,还应以意念引“内气”排除痰饮。这实际上就是前述的引气攻病法
(见“一、中风门”解说)。气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膈肌活动加大,脾胃运化健旺,
肾中阳气得补,从而令痰饮温化,三焦气机通畅,故对痰饮病有很好效果。练功时若能
针对痰饮留聚的部位,如胸胁、胃院等,以意念引“内气”直达病所而攻邪祛病,则会
收到更好疗效。
文中“不息十通”的“通”,有几种解释∶(1)一通即一遍。如《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七·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说∶“一通者,一为之,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
“不息十通”即按不息法做十遍。(2)用鼻吸气五次,口吐气一次为一通。如《诸病源
候论》“ 卷三十二·痈疽病养生方导引法”说∶“鼻内息五方一吐,为一通。”笔者认
为此处的“通”即是“全部”、“整个”意,即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呼吸过程或动作即是
一通。如“鼻内息五方一吐”为一整体呼吸过程,完成一遍此呼吸过程即是一通。如
“八、痨瘵门”以“叩齿二七过,取咽气二七”为一通,即齿叩十四次,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