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20多年,直到去世前不久,才被准许回到故乡。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活动是多方面的,涉及哲学、经济学、美学、文
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他的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是1860年发表在《同时代人》
杂志上的《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哲学思想,同时受到
费尔巴哈哲学的深刻影响,为俄国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传统。
车尔尼雪夫斯基直截了当地承认他在世界观方面是“费尔巴哈的忠实信
徒”。他按照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
题。他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指出,凡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自然界的一
切事物、现象都是统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从而否认任何不依赖于物质的“精
神实体”的存在。同费尔巴哈一样,他把人看作是自己的唯物主义的基础,
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人本学”或“人本主义”。他根据自然科学、尤其是
生物学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人本主义观点。他认为,人只有一个统一的本性,
人体所发生的和表现出来一切,都是按照他的一个实在的本性进行的。在他
看来,哲学所研究的人,同医学、生理学所研究的人是一样的。就是在这个
基础上,他提出了他的“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然而,他没有停留在费
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水平上,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唯物主义向
前推进了。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不象费尔巴哈那样“过
多地注意自然,过少地注意政治”,而是强调哲学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哲学
是有党性的,哲学家是某一个政党的代表人。他把人本主义与农民革命思想
结合起来,得出了革命的结论,并力图用以指导革命实践。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费尔巴哈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的简单态度不同,他对
黑格尔哲学采取分析的态度。他既尖锐地批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错误,
又充分肯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对哲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他和赫尔岑一样,称黑
格尔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同时也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和
不彻底性,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结论)和方法(原则)之间的矛盾。
他说:“黑格尔是不彻底的,他每一步都自相矛盾。”“黑格尔的原则是非
常有力、非常宽广的,可是结论却狭隘和渺小;尽管他有巨大的天才,这位
伟大的思想家却只有力量说出一般的观念,但是要不屈不挠坚持这些原理,
从这些原理合乎逻辑地发展出一切必然的结论的力量,却还不够……,而且,
… Page 38…
他不仅不能从他的原则做出结论,——就是原则本身,他也没有完全了然于
胸,在他还是模糊不清的。”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原则,但又与黑格尔不
同,他从辩证发展思想得出了非常革命的结论。他用辩证法思想来论证旧的
社会制度的灭亡和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的规律性,论证劳动人民进行社会革
命的历史必然性。他在一系列著作中论述和阐发了质量互变、对立面的斗争、
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原理,并将这些辩证法原理具体运用到社会历史观方
面,使之为革命斗争服务,从而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辩证法思想发展到
了更高的阶段。但是,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不完善的;而且他没有把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只是做到了非常接近于辩证唯物主义,
而他始终未能成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在认识论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地批判了19
世纪70年代在俄国广泛流行的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他确信人
类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自然界的一切对象及其属性都是能够被认识的。随
着科学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就能够在许多对象中认识到从前没有被历
史运动充分揭露而为我们忽视的那些方面。他指出,那种否认人类有认识世
界本来面目 (即所谓“自在之物”)的能力的康德的不可知论,是和科学不
相容的。康德的“直觉的先天形式”是用来反对唯物主义的,并且“是康德
为了捍卫意志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在、关于世间众生幸福和他们来世美
①
满生活的神旨而想出来的”。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认识论中包含有不少辩证
法因素,这些辩证法思想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下列问题的解决上,即:关
于人的知识的相对性和世界的可知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于相对真理与绝对
真理的关系问题,关于认识过程无止境问题,等等。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真
理的具体性问题的论述是尤其值得称道的。他说,对任何问题都不能抽象地
下判断。“一般的、抽象的箴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规则可以用这
个公式来表示: ‘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总是具体的。’”“一切都以
②
环境、时间和地点为依归。” 车尔尼雪夫斯基已经意识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
作用,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他说:“实践,是个伟大的揭
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不但在实践的事实上,甚至在感情和思想的
事情上也是如此。因此,今日在科学上,实践是判断一切争端的主要标准。
‘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又
③
说:“‘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无可争论的试金石。”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可贵
的,可是他对实践的理解却未能完全摆脱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中包含有许多唯物主义因素
和天才的猜测,并且还有许多极其宝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例如,关于社会
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可遏止性和前进性的思想,
关于社会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思想,关于新东西的不可战胜性和新东
西最终必定战胜旧东西的思想,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
思想,等等。然而,他在解决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时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8 年版,第451 页。
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59 年版,第550 页。
② 《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第421、422 页。
③ 同上书,第114、113 页。
… Page 39…
他不理解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把智力、知识看作
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力量,特别是他在所谓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中去寻找决
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因此,他始终未能彻底克服旧唯物主义者的根
本缺陷。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伦理学说是他的革命民主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他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的道德观。
他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以不损人为前提的“合理的利己主义”道德理论。他
的“合理的利己主义”的最高原则就是:“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个别民族的利
益,全民族的利益高于个别等级的利益,多数等级的利益高于少数等级的利
①
益。”而这样一来,这种“合理的利己主义”实际上便成了以个人为社会进
步和人民幸福而斗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了。它不仅宣扬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相结合,而且着重强调了前者必须服从后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这种充满革命
民主主义精神的“合理利己主义”的道德理论,曾在俄国历史上起过非常积
极的作用,培养并鼓舞了一大批同沙皇反动统治进行英勇斗争的青年革命
家。它甚至对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季米特洛夫)世界观的形成也起过很
大的影响。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伦理学说毕竟不是科学的,它是一种超
阶级、超历史的人性论的道德观。它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明显错误——
把人仅仅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之一。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
义制度,主张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他相信俄国发展的
特殊道路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幻想通过旧的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实际
上,他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他把农民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
为一谈,他的关于俄国可能由封建农奴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结论,不是
俄国本身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而是从否定之否定这一辩证法
规律推导出来的。不过,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同革命民主主义不可分割地联
系在一起的。因此,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在19世纪50—60年代俄国的具体条
件下,是起了历史进步作用的;尽管他的这些错误观点对以后俄国革命和马
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总之,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
革命理论家和革命实践家。正如普罗米修斯为了使人类得到光明而盗天火一
样,车尔尼雪夫斯基完全为了寻找指导革命斗争的理论,为了解救苦难深重
的俄国人民而辛勤地从事理论探索和著述。当然,由于落后的俄国社会条件
和长期流放的限制,他虽然是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代人,但他的思想却
始终未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高度。他的哲学思想虽
然包含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虽然在许多地方超过了费尔巴哈,但总的来说,
他仍然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严重影响,不能做到把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的社会历史观虽然包含有不少历史唯物主义因
素,但基本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合理的利己主
义”理论,乃是这种唯心史观的最明显的具体表现。
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下卷,287 页。
… Page 40…
五、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先驱
1。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德国的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
阿瑟·叔本华(1788—1860)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
人。祖籍荷兰,出生在德国的但泽(即今波兰格坦斯克),父亲是个银行家,
1805年因经商受挫,精神忧郁,自杀而死。母亲约荷娜是当时颇有名望的一
个小说家,但叔本华与其母亲却因性情不合而不睦。父亲曾对叔本华寄以厚
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大商人,1800年送他到汉堡一所有名
的培养未来商人的学校读书,可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叔本华对经商不感
兴趣,却对文科学习兴趣很大。1807年进一所文科中学学习。1810年入哥廷
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1814年以《充足理由
律的四重根》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在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哲学
和佛学。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当时德国各大学讲坛大都被以黑格尔
为代表的理性派哲学家所把持,叔本华对此不满,欲与之一争高低。他将自
己的授课时间故意选定在黑格尔授课的同一时间,意图对垒较量。结果遭到
惨败,愤而离开讲坛,靠父亲的遗产生活,独自从事学术研究。1831年8月,
柏林爆发鼠疫,叔本华离开使他失望的柏林,到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
埋头研究与写作,孤栖于一个小旅馆里,以狗为伴,终其一生。叔本华的主
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
《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加与补充》(1851)等。其中,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最为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哲学。
叔本华对自己的哲学颇为自负,声称提出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方法根本不
同的哲学方法,从而使欧洲哲学的发展发生根本的转折。他因此认为自己的
著作,特别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必为后人一切著作的源泉。然而
在40年代以前,叔本华一直被人冷落,他的著作出版后往往无人问津。随着
19世纪40年代欧洲、特别是德国社会历史条件的急剧变化,人们已由对理
性的信任转入对现实的不安与忧虑。叔本华的哲学因适应了这种忧郁的悲观
主义情绪而受到欢迎,叔本华本人也因而声名大震。他70岁生日时,收到来
自世界各地的很多贺词。临去世的前一年,他又看到自己的著作《作为意志
和表象的世界》第3版受到空前的欢迎,感到非常欣慰。他在这一版的序言
中,对自己的哲学命运作了总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而
我看到这第三版时,已经72岁了。对于这一事实,我总算在彼特拉克的名言
中找到了安慰,那句话是:‘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我最后毕竟也走到了。在我一生的残年,既看到自己的影响开始发动,同时
又怀着我这影响将合乎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这一古老规律的希望,我
已心满意足了。”
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因肺炎恶化而去世,享年72岁。他的临终遗
言是:“希望爱我哲学者能不偏不倚、独立自主地理解我的哲学”。
(1)唯意志主义的本体论
叔本华认为,在他之前的一切哲学,不是从客体出发引出主体,就是从
主体出发引出客体,二者必居其一,但各有其谬误之处。他既不想从客体出
发,也不想从主体出发,而是想从表象 (即现象)出发,他在《作为意志和
… Page 41…
表象的世界》中提出的命题是:“‘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
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他认为,人所认识到
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着的东西,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
的东西,它们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着。例如,人的确知道有太阳、地球,
但是人所知道的其实“并不是太阳、地球,而永远只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摸
到地球的手;人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说,只存在于对另
一种东西的关系中,这种东西就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