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主教徒。孔德自幼身体羸弱,患有严重的胃病和近视,外表丑陋,行动笨
拙,但智力发展却很早,学习勤奋。中学期间爱好数学与哲学的研究,从少
年时代就放弃了家庭的天主教信仰和保皇主义主张。 1814年10月,孔德
入巴黎工业学院学习,获得严格的科学知识教育,表现出数学家和科学家的
素质。 1816年因为参与学生闹事而被学校开除。此后,在巴黎研究数学、
经济学、历史、科学和哲学,靠教数学谋生。
1817年,孔德开始与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交往,成为这位老人
的秘书和合作者。孔德受圣西门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被称为后者的“精神
上的养子”。他把圣西门初步的、不成熟的实证主义思想系统化。他们两个
人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在理论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于1824年由于著作
权问题上的争执而断绝往来。
1826年,孔德计划办72次讲座,讲授他的实证哲学。由于不幸的婚姻
和过度的劳累,他讲到第三节课时,发生了精神分裂而失常,被送进巴黎精
神病院医治一年之久。 1827年春,他曾从病院逃出,跳入塞纳河自杀,未
遂。这个讲座直到1828年又继续进行。自1929年开始,孔德把他的讲演稿
整理成书,名为《实证哲学教程》,全书共6卷,1830年出版第一卷,1842
年出版最后一卷,共花了12年时间。《实证哲学教程》一书的出版,标志了
他实证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这部著作不仅完整地表述了他的实证主义的哲
学观点,而且还表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
的出版,使孔德不仅在法国,而且在英国以至整个欧洲获得了声誉,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1844年,孔德与德·沃夫人相爱。后者于次年去世,他们未能结婚,但
是这起爱情对孔德后来著作中关于人道教的主张产生过影响。他于1848年组
织“实证哲学研究会”,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孔德在晚年倾向于神秘主义,
建立了一个以宣传仁爱、利他主义为宗旨的、教阶制的人道教。孔德一生几
次试图获得教授职位,均未成功。 1857年他患了癌症,初夏去郊外墓地悼
念亡友时又因天气陡变受凉而病情加重,9月5日于默默无闻中在巴黎去世。
孔德的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共6卷,1830—1842)、《实
证主义概论》 (1848)、《实证政治体系》(共4卷,1851—1854)、《实
证宗教教义问答》 (1853)、《实证逻辑体系》(1856)等。
(1)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
孔德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正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证主义(或实证哲
学)的人,因此,他被公认为实证主义这个哲学派别的创始人。
… Page 53…
“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sitivus,其原意是“肯定”、
“明确”、“确切”的意思。 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和实验,要
求知识的“确定性”和“实在性”,从而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形成鲜明的对
立。因此当时有人称实验的自然科学为“实证科学”,并称16世纪以来推崇
实验科学、反对经院哲学的时代为“实证的时代”。如圣西门在他的著作中
就说过,过去是“神学的时代”,现在是“实证的时代”。孔德的“实证”
一词显然直接来源于圣西门的著作。他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证哲学”,目的
是要表明他的哲学是以近代实验科学为根据的一种“科学哲学”。
①
孔德认为,实证主义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这个词中”。接着
他把实证一词解释为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有
机”、“相对”等意义。他认为这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的属性”,而实证
主义则集它们之大成。它排斥一切虚妄、无用、不确定、不精确、绝对的东
西,摒弃一切神学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因此,实证主义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
现。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
上,必须限界于经验的范围之内。至于在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或精神存在,
以及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他认为是超越人的能力而无法认识的
问题,因而是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他认为,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就在于它只研究实在、有用的知识,而对那些关于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源
等虚妄的形而上学置之不理。在他看来,实证主义哲学由于坚持拒斥形而上
学的原则,因而它超出于一切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之外。“它满足并且调
和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敌对主张中一切站得住脚的东西,而它在这样做
时,就把二者都废弃了。”①
孔德所谓实在、有用的知识,是关于现象范围之内的知识。至于这些现
象的原因是什么,现象后面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客观因果联系、规律性是
什么,他认为这些不属于实证知识的范围。他明确指出:“真正的实证的精
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
②
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孔德称实证主义为“科学哲学”,因而
他并不否认科学规律。他也多次讲到过他的实证哲学要发现“自然规律”、
“外部世界的不变的必然性”,不过,他所说的“规律”、“必然性”,并
非指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客观必然性,而只是指现象间的外部联系。他说:“在
我们那些实证的说明中,甚至那些最完备的说明中,我们都有完全无意于陈
述那些造成各种现象的动因的,……我们的企图只是精确地分析产生现象的
③
环境,用一些合乎常规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 他认为,
科学以及一切合乎实证哲学精神的认识都只是叙述事实,而不说明事实;只
问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为例,孔德认为,我们只要知道各种宇宙现象都服从这个规律就行了,只要
知道一切分子彼此之间的固定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
方成反比,这就够了。“至于确定这种引力和这种重力本身是什么,它们的
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们一律认为无法解决,是不再属于实证哲学范围的,
① 孔德:《实证主义概论》,Bridges 英译本,伦敦版,第62 页。
① 孔德:《实证主义概论》,Bridges 英译本,伦敦版,第56 页。
② 孔德:《实证主义概论》,Bridges 英译本,伦敦版,第50 页。
③ 孔德:《实证主义教程》,巴黎1907 年版,第1 课。
… Page 54…
我们很有理由地把它们让渡给神学家去想象,或者交付给形而上学家去作烦
①
琐的论证。”这就是说,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来源等问题,科学和哲学是无权
讨论的,而只能“让渡给神学家去想象”和让烦琐哲学家去争论。
(2)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孔德认为,自16世纪以来,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发现了许多自然规律,
但是还没有人发现过社会规律,而他自己却“发现了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
“这条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
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
②
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性质上不同、甚至
相反的哲学方法,由此就产生彼此互相排斥的三类哲学或者说三类说明一切
现象的思想体系。在神学阶段,人们自由幻想,要求探索万物的内在本性,
现象的根源、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但这是办不到的。于是他
们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解释一切。这时宗教在各种思想体系中占
统治地位。形而上学阶段是神学阶段的变相。这时人们以形而上学 (超验)
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绝对
知识。例如各种独断论的哲学体系、各种认为自己是客观真理的革命理论,
就是这类形而上学的概念构成的。在实证阶段,一切知识、科学、哲学都以
“实证”的“事实”为基础,人们“于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
①
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人们把一切知识都看作是关于现象的知识,相
对的知识。这个阶段是人类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孔德认为,他所发现的这条“伟大的根本规律”,不仅是思想体系的发
展规律,而且也是个人智力、各门学科乃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智力发展都适用
的规律。
他认为,个人智力的发展是经历这三个阶段的。“童年时期是神学家”,
爱好神话和虚构;“青年时期是形而上学家”,喜欢抽象和理想;“壮年时
期是物理学家”,不再喜爱好高骛远的虚构和抽象,而是关心实际,重视现
实。他写道:“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如果他回顾一下自己的历史,就可以看
到曾经相继经过三个阶段,在童年时期是神学家,在青年时期是形而上学家,
在壮年时期是物理学家。”②
孔德认为,各门科学知识的发展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早期受神学的统
治,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中期受“形而上学”的支配,
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或精神的本性;近期进入实证时期,
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相继成为实验的科学。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古代是神学的社会,在这个社
会中哲学是宗教神学,科学知识受神学的统治,政治是宣扬“君权神授”的
神学政治;中期是形而上学阶段,宗教哲学为形而上学化,政治则空谈“民
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形而上学原则;未来的社会是实证的社会。他为
实证社会所设计的蓝图是:这时,科学是崇尚实验、重视经验的实证科学,
哲学是实证的哲学,政治则是他在《实证政治体系》等著作中所拟订的实证
① 孔德:《实证主义教程》,巴黎1907 年版,第1 课。
② 孔德:《实证主义教程》,巴黎1907 年版,第1 课。
① 孔德:《实证主义教程》,巴黎1907 年版,第1 课。
② 孔德:《实证主义教程》,巴黎1907 年版,第1 课。
… Page 55…
的政治。
孔德认为,神学阶段为人类智力发展初期所必需,但是到了中期就成为
发展的障碍。形而上学阶段否定、代替神学阶段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偏爱
“抽象”、“空洞”的原则,它只能起破坏作用而不能起建设作用。只有实
证阶段才是人类智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完成。
孔德的思想发展三阶段之说,是把思想本身当作思想发展的原因。它的
实证阶段是形而上学阶段转化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又是神学阶段的变相,神
学阶段的特征则是人们的自由幻想。于是自由幻想成了思想发展的起点,而
自由幻想意味着不受物质条件的制约。而且,三阶段每一阶段的特征都是出
于思想本身的欲求,也就是为思想本身所决定,这样,孔德实际上是把思想
发展同产生思想的客观物质条件分割开来。他否定人们有可能获得关于事物
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知识,认为要求获得这种知识的人是智力不成熟的
表现。
(3)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实证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就是社会学。这是
整个实证哲学的归宿,也是孔德创立实证哲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在他看来,
社会理论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最后领地,不把实证精神贯彻到这一领域,在
理论上就无法完成整个实证知识体系,亦无法使对社会的研究走进实证的阶
段,变成科学。孔德把他自己用实证主义哲学研究社会现象并提出的一套相
应的理论称之为社会学。
孔德建立社会学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实证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现象的
研究中去。因此,他的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就是用经验描述方法找出社会现象
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并把这种关系视为社会规律。他把这种
方法称作调查研究方法。具体地说,它包括观察方法、比较方法、实验方法、
历史方法。孔德认为,实证自然科学的这种方法适用于社会研究,只有采用
这种方法才能将形而上学逐出社会历史领域。在他看来,社会学和物理学等
实证科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主张用无机界和生物界的规律来理解社会现
象,并把这种方法称之为间接调查方法。这也是他把社会学称为社会物理学,
并以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的缘由。
社会静力学是静态地解剖社会的横断面,研究社会的组织、秩序与和谐,
找出诸社会的相似关系。在孔德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一切部
分都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在统一的整体中才能认识。基于这种见解,他反对
把社会看成个人间契约的产物,把社会 (人类)而不是人看作最高的现实。
他的社会静力学,从对人们的心理分析出发,把社会当作以家庭为细胞的社
会有机体,认为“家庭主要是爱的结合”,社会是以爱为基础的、有确定依
从关系的统一体。在他看来,社会有机体的存在,有赖于其中各机构、各阶
级的平衡,秩序和稳定是社会存在与进步的首要条件,而这种平衡取决于人
们的道德心理即利己心与利他心的平衡。通过家庭中“子女之孝、兄弟之友、
父母之慈、夫妻之情”的发扬,使人们从爱己提高到普遍的“仁爱”,达到
利他主义的道德境界,便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具体说来,孔德是这样论证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利己的心理,这是
人的本性,是一种事实。另外还有一种事实,就是每个人又都有利他的心理,
人是群居的动物,群居就要合作,因此人都有利他的思想,都有同情心。他
认为,利己和利他对于社会都是必要的,两者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