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是群居的动物,群居就要合作,因此人都有利他的思想,都有同情心。他
认为,利己和利他对于社会都是必要的,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利己
… Page 56…
心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人人为自己对社会有好处,资本家为自己发展企业,
工人为自己拼命做工,科学家为名利进行研究,等等,这些对社会都有利。
利己既然是必要的,那么私有财产就必然不可侵犯。承认私有财产,就要承
认资本,资本也是不可少的。有了资本,才有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
时,利他心也是必要的,社会是群居的社会,利他可以促进社会的互相合作,
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孔德认为,社会要发展,就应以利他之心克制利己之心,以达到社会的
和谐与平衡。家庭就是达到这两者和谐的一种形式。首先,他认为社会的细
胞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小小典范,人们可以
从家庭看到社会美好前途。家庭是利己和利他的思想最和谐的体系。因为家
庭关系是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这种关系从利己出发,要
爱自己也就要爱对方,利己和利他可以和谐地结合起来,因此,家庭是这种
结合的表现。在他看来,如果社会关系能与家庭关系一样,那么社会就能达
到理想社会。
孔德认为,家庭的总和构成社会,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构成家庭的是爱,
构成社会的是合作的力量;家庭的关系是由家长来调节,社会的关系由政府
来调节。在家庭成员中,彼此应有互相合作的精神,要有服从原则,小辈服
从长辈,妇女服从男人。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各个阶级的人们之间彼此也要
互相友爱、互相同情。平民应当服从领袖,要服从政府所规定的社会秩序,
只有这样,才能有普遍的幸福社会。因此,他认为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都
应当从“普遍的爱”、“普遍的同情”的原则出发,而绝对不应当从破坏现
有的社会秩序出发。
社会动力学是从动态考察社会体系的变化、趋势及其动力,又称为“实
证的社会进步论”。在他看来,作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基础的是道德原则和思
想,因此人类的进步实质上就是人类所固有的道德和理智品质的进化。他认
为,人类精神发展三阶段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神学阶段相适
应的是中世纪;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包括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革命
在内的过渡时期;与实证阶段相应的是最进步、最完善的“工业制度”;科
学的普及、利他主义战胜利己主义、社会感的增长、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
保证了生活日益轻松愉快,保证了公正与和平——这就是实证时代的突出特
征。
孔德把上述社会学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爱、秩序、进步”,并称之
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格言”。它的具体含义是“以仁爱为原则,以秩序为
基础,以进步为目的”,即通过仁爱的宣传,求得秩序内的进步。
孔德在他思想发展的后期,越来越把他当作社会基础的那种抽象的、普
遍的“爱”绝对化,以至把这种爱的原则当成宗教教义。他声称:“实证主
①
义变成了一种名符其实的宗教,唯一实在和完备的宗教。” 由于这种宗教崇
拜的对象就是作为爱的化身的人,因此叫做人道教。孔德为人道教制订了独
特的教阶制度、祭祀仪式、教条教义。他还规定,“未来的哲学家将变成了
人道教的祭司”。这样,孔德的实证主义最后又转向了宗教。
4。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① 孔德:《实证主义概论》,Bridges 英译本,伦敦版,第365 页。
… Page 57…
——美国的皮尔士及其哲学思想
查雷列斯·桑德斯·皮尔士 (1839—1914)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也是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他于1839年9月10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
布里奇。他的父亲本杰明·皮尔士 (1809—1880)是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数学
家和天文学家。皮尔士从小时候起,他父亲就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鼓励他
对数学、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各种较为神秘的事情的兴趣。当他十几岁开始
阅读各种哲学家的著作时,他父亲训练他简要复述和批驳他们的论证。皮尔
士自己回忆说,他父亲从小培养他,使他在科学和哲学的“实验室”里长大。
在父亲的熏陶下,皮尔士从小对各门自然科学有着广泛的兴趣,培养了较高
的抽象思维能力。
皮尔士1859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就读于劳伦斯学院,1863年毕业后
任职于美国海洋和大地测量观察局。在这期间,他还曾在哈佛大学 (1864—
1865年、1869—1871年)、约翰·霍布金斯大学(1879—1884)讲授逻辑和
科学史。 1877年,皮尔士曾出席国际大地测量学大会,担任美国首席代表。
他先于迈克尔逊以光波波长作为测量单位。
皮尔士于1871—1875年间,在哈佛大学发起组织了一个名叫“形而上学
俱乐部”的哲学团体。俱乐部的主要成员,除了他和詹姆斯外,还有哲学家
兼心理学家赖特 (1803—1875)、律师霍尔姆斯(1841—1935)和历史学家
费斯克(1842—1902)等十几个人。 1872年皮尔士在该团体所作的讲演中,
首先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思想。后来整理为《信念的确定》和《怎样使我
们的观点清楚明白》两篇文章,分别于1877年和1878年在《通俗科学月刊》
上发表,正式把他的哲学主张公之于世,这就是皮尔士最早所阐述的实用主
义思想。
不过,皮尔士在1878年提出的实用主义原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经过20年之后,詹姆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讲演中,把皮尔士的实用主义重
新提出来,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形成了“实用主义运动”。
皮尔士不但在美国第一个提出实用主义意义理论,而且也是美国最早研
究数理逻辑的人之一,是美国语义学和符号逻辑的理论先驱。另外,皮尔士
在大地测量、化学以及科学史方面都是具有很高造诣的科学家。但皮尔士在
世时,他的多方面的才华并未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他虽然写了大量论著,但
大都未能正式出版,甚至在寻找职业和谋生上也遇到困难。 1887年以前,
他一直谋求在大学获得一个正式教席,均未如愿,生活贫困潦倒,不得不靠
詹姆斯在道义上给予帮助。 1914年4月14日,皮尔士在贫困中因患癌症
卒于宾夕法尼亚州的米耳福德。皮尔士死后,他才被作为“圣哲”发掘出来,
被推崇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苏格拉底”。1931年至1958年,哈佛大学
编辑出版了八卷本的《皮尔士文集》,他在西方哲学界的声名开始显赫起来。
(1)实在就是有效
皮尔士把自己的实用主义称作真正的实证主义即经验主义。不过,皮尔
士在对经验的解释上,却赋予它以特殊的内容和意义。他把客观实在归结为
经验,然后把全部经验的内容归结为效果。什么是实在呢?皮尔士说:“所
谓实在,正如每一种其他的性质一样,就在于它具有着实在性的事物所产生
的特殊的可感觉的效果。”“试考虑一下我们认为我们概念的对象所能有的
效果 (这些效果可以设想具有实际意义),那我们关于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
… Page 58…
①
我们关于对象的整个概念。”实际效果当然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各人的需要,
社会地位不同,其对事物的实际效果的感受、评价就会不同。说事物的存在、
事物的意义在于它们所引起实际效果,实际上是认为对象的意义取决于人对
它们的感受和评价,即凡是能够引起人的行为习惯或感性知觉者就是有实效
的,总之,存在(实在)就是有效,这是皮尔士判断事物的实在性的根本原
则。它被西方哲学界称之为“皮尔士原则”。皮尔士不满意他的追随者特别
是詹姆斯对实用主义的解释,并将其易名为“实效主义”。实效主义的根本
含意是用实际效果说明和规定意义,其目的在于清晰地阐明表征事物观念的
意义,确定意义存在于效果之中。在皮尔士看来,意义等于全部效果,如果
没有效果,则无意义。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对实在的内容的分析中,皮尔士认为,根据经验的观察,实在包含了
三类现象:性质、个别的具体事物和一般。他将这三类存在称之为第一位的
实在、第二位的实在和第三位的实在。所谓第一位的实在,指的是红绿、软
硬、香臭、轻重以及其他各种表现于经验中的单纯的性质。其中也包含了人
的各种感受,如厌恶、崇高等。它们是作为潜在性(可能性)、机会、自发
性而存在的,因为它们必须附于现实的具体事物之上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
的存在。所谓第二性的实在是指具体事物(如苹果、桌子等等),它们可以
作用于其他事物,也可对其他事物的作用作出反应。所谓第三位的实在是指
作为规律、普遍性等共相的存在,也可以看作是具体事物间的联系或中介,
看作事物的连续性。
皮尔士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了传统的神学和形而上学,特别是笛
卡尔从普遍怀疑原则出发所建立的思辨形而上学。他的实用主义(实效主义)
要求把科学建立在经验科学的基础上,依据经验来研究和判断命题。认为只
有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所证实的概念才是有意义的。从这方面说,皮尔士认为,
①
“实效主义是一种真正的实证主义”。
不过,皮尔士认为,他的实用主义与一般实证主义也有不同之处。这主
要表现在:“第一,它保留了一种纯化了的哲学;第二,它完全接受我们本
②
能信念的主要部分;第三,它竭力坚持经院派实在论。”这里的第二、第三
两点不同于一般实证主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般实证主义不把本能信念列
入经验范围,也不接受经院派实在论。至于皮尔士所说的“纯化了的哲学”
则是指抛弃传统形而上学中那些脱离事实和经验的抽象思辨概念、完全从经
验出发对世界进行研究的哲学。换言之,皮尔士虽然象一般实证主义者那样
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仍承认可以对世界本身进行研究,即哲学可以包括
世界观问题,不过要改变研究方法。所以他说:“实效主义者不像其他的实
证主义者一样仅仅嘲笑形而上学……,而是从中吸取精华,用来给宇宙和物
③
理学以生命和光辉。”这就是说,“形而上学”在经过改造之后,将它建立
在观察和经验基础上以后,仍是可以保留的。这样的“形而上学”,就是“科
学的形而上学”。他认为他关于实在的学说就是这种科学的形而上学。
(2)确定信念的方法
① 《皮尔士文集》第5 卷,哈佛大学出版社,第402 段。
① 《皮尔士文集》第5 卷,哈佛大学出版社版,第423 段。
② 《皮尔士文集》第5 卷,哈佛大学出版社版,第423 段。
③ 《皮尔士文集》第5 卷,哈佛大学出版社版,第423 段。
… Page 59…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强调行动和实践的意义,而为了有效地行动和实践,
必须确定坚定可靠的信念 (信仰)。确定信念是行动的准备,因此确定信念
便成了他们哲学的主要论题。他认为一切与信念无关、不能引起行动的东西
都不应包括在本来意义的哲学思维之内。在他看来,人的思维活动区分为两
种状态:怀疑状态和信念确立状态。思维过程就是从怀疑到信念的过程;思
维的任务就是确立信念。他说,寻求稳定的信念是思想的“唯一职能”。
什么是信念呢?皮尔士说,信念有三个特性:“第一,它是我们意识到
的道理;第二,它平息怀疑的焦虑;第三,它在我们本性中建立一种行动的
①
规则,或简言之,建立起一种习惯。”这就是说,信念是一种思想、道理;
信念是从怀疑到行动的中间环节;信念是一种行动规则或行动习惯。一句话,
信念就是行动规则的思想。在他看来,信念产生行动的前提,它本身包含着
使人行动的因素,决定着不同的行动方式。“信念的本质在于一种习惯的建
②
立,而不同的信念则是由他们所产生的不同行动方式来区别的。”在思维过
程中,当人们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面前犹豫不决,情绪焦虑不安的时
候,就处于怀疑状态,无法采取行动。只有经过“探究”,确定了行动所要
采取的方式,获得了导致行动的信念,才能达到平静、愉快和满足的心境。
“只要达到一种信念,我们就十分满足了,不管这个信念是真的还是假的。”
①因此,一旦从怀疑经过探究达到了行动规则的确立,认识的任务也就完成
了。所以,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怀疑——探究——确立信念的过程。
那么,人们要采用什么办法,才能确定信念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皮
尔士论述了确定信念的四种方法:
第一种叫作固执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不顾一切,固执地坚持
己见,把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当作不可动摇的,并把这种信念当作行动的指南。
皮尔士说:“如果决定意见是探索的唯一目的,如果信念有一种习惯的性质,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应当由此而达到我们所希求的目的:对于一个问题采取我
②
们可以想象的任何一种答案。”就一个人来说,“只要他成功,……我看不
出能够说什么来反对他这样做。要说他的方法是不合乎理性的,那就是一种
以自我为中心的粗莽。因为那不过等于说他的决定信念的方法不是我们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