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育,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民主主义文化。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为了挽救清朝面临的危机,宣布变法,并召见康有为,让维新派参与
“新政”。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但是,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很
快镇压了变法运动,光绪被囚禁,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失
败后,康有为逃亡国外,逐渐走向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
革命后,他主张尊孔读经,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
康有为的著作很多,《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戊戌奏稿》影响甚大,另外还有《内外篇》、《诸天讲》以及《论语注》、
《中庸注》和《孟子微》等等。
变易进化观是康有为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他倡导变法维新
的理论依据。他的变易进化观,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成果,
又吸取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在总结早期改良主义变法思想的基础
上,试图突破其前辈“器变道不变”的思想局限。
康有为强调变易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普遍的法则,他说:“盖
变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昼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而能久;火山流金,
沧海成田,历阳成阴,地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貌,
①
无一不变,无刻不变。”在此,他明确提出了“变者,天道也”的命题,认
为天、地、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变易是普遍的、绝对的。
“变者,天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已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康有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这种变易思想,则更多地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进
行论证。例如,他根据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和其他天
① 《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 Page 76…
体是在不断演化的,他说:“德之韩图(康德),法之立拉士(拉普拉斯)
发星云之说,谓各天体创成以前,是朦胧之瓦斯体,浮游于宇宙之间,其分
②
子相互引集,是谓星云,实则瓦斯之一大块也。”又说:“天空之气热,鼓
荡往来,摩擦不息,互相吸引,互相离拒,然而成体,聚合而成团,渐积成
③
大团,吸力更大更久积莫大之团,乃至寻常之理也。”他认为,地球是演化
而成的,地球上的生物也是不断变易进化的,“生物始于苔,动物始于介类”,
④
“荒古以前生草木,远古生鸟兽,近古生人”。生物逐步从低级进化到高级,
人类也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康有为认为,地球中包含有生物的层累,从下
⑤
到上,分为“介层、虫层、大草大木层,而后至于人层”,而这些,正可以
证明地球上的生物是逐渐进化的。因此,他从天体演化和生物进化的诸多现
象中,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主张“善变以应天”,反对“不变而逆
天”。这恰恰是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相反对的,从而为当时的变
法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由以上可看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特
别是康德的星云假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以深刻的影
响,使他突破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变易思想的局限,建立了具有近代实证科学
特点的变易进化观。
康有为在说明变易的根源时,吸取了中国古代关于“阴阳”的学说,接
触到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他说:“若就一物而言,一必有两。《易》云
‘太极生两仪’。孔子原本天道,知物必有两,故以阴阳括天下之物理,未
①
有能出其外者。”他还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中关于气、力、质、形、光、声
等物中的矛盾对立现象,来补充说明他的阴阳矛盾观,他说:“理皆有阴阳,
则气之有冷热,力之有吸拒,质之有凝流,形之有方圆,光之有白黑,声之
②
有清浊,体之有雌雄,神之有魂魄,以此八统物理焉。” 此“八统”都呈现
了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普遍存在,即是“物理”。康有为还说明了统一与对
立之间的关系,并看到了对立统一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盖太极
两仪之理,物不可不定于一,有统一而后能成;物不可不对为二,有对争而
后能进”。所谓“有统一而后能成”,是指“物必有合”。他说:“思其正
③
反,正反既异,其道乃成。” 在此,他指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普遍的,离
开一方就不成其为矛盾,而只有矛盾的“合”才能构成事物。所谓“有对争
而后能进”,是指矛盾双方通过斗争而促使事物发展变化。因此,他强调了
事物的进化是矛盾对立斗争的结果。
康有为还认为,变易是一个新陈代谢、去旧布新的过程,并把这看作是
不可违抗的法则。他说:“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
①
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 因此,应“用其新,去其陈”
② 《诸天讲》,卷二。
③ 同上,卷七。
④ 《万木草堂口说》。
⑤ 《日本书目志》,卷二。
① 《春秋董氏学注》。
② 《康南海自编年谱》。
③ 《论语注》。
① 《上清帝第六书》。
… Page 77…
② 。由此,康有为对当时死守祖宗成法的不变思想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他指出:
③
“若祖宗之法不可变,则我世祖章皇帝何尝不变太宗皇帝之法哉?”他大声
疾呼:“守旧不可,必当变法”,“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
④
不变则亡” 。
显而易见,康有为极力论证自然界的变易进化,目的是要说明人类社会
历史的进化和中国必须变法的问题。康有为认为,人类社会各方面都是在不
断变化发展的,正因为不断进化,人类的生活才愈来愈好。为了说明人类社
会历史进化的规律,康有为把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的“三世”
说与《礼记·礼运》中讲的小康、大同结合起来,提出了他的社会历史进化
学说。
康有为“三世”说的主要内容是说,人类社会是逐渐进化的。进化的顺
序是由“据乱世”变而为“升平世”,经过“升平世”而后进入“太平世”,
一世比一世进步、文明,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一例外地都要经过这三个
发展阶段,这是人类历史进化的普遍规律。他认为,“据乱世”是“文教未
明”的野蛮时代;“升平世”是“渐有文教”的文明开化时代,又称“小康”;
“太平世”是“文教全备”的文明全盛时代,亦即康有为理想中的“大同”
社会。他指出,中国历史上至多达到“升平世”即“小康”社会,而从未达
到过“太平世”即“大同”社会,他说:“吾中国二千年来,凡汉、唐、宋、
⑤
明,不别其治乱兴衰,总总皆小康之世也。”他坚决主张,必须打破这种“皆
小康之世”的踯躅不前的局面,中国只有求变,求进化,才能进步,才能向
“大同”世界前进。康有为借孔子之志来发挥他的历史进化学说,他反复说
明,“春秋始于文王,终于尧舜,盖据乱之治为文王,太平之治为尧舜,孔
①
子之圣意改制之大义,此《公羊》所传,微言之第一义也。”又说:“三世
②
为孔子非常之大义,托之《春秋》以明之。”康有为借孔子之微言大义,其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阐发由封建君主专制进化到君主立宪制,再进化到民主共
和制的历史必然性,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制造舆论。
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说对历史阶段的划分,其标准不是社会的经济形
态而是“文教”或政治体制,因而是不科学的。尽管如此,康有为的公羊“三
世”说,毕竟借孔子之名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肯定了人类社会
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进化,肯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必将逐渐变为资产阶级君主
立宪制,再进而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历史必然性,这就是他一再强调的“由
君主而君民共主而民主,由专制而立宪而共和”的进化之理。
但是,康有为所说的变易进化,只承认量的渐变,否认质的突变和飞跃。
他常常强调“进化有渐”的“渐”字,反对“邃变”。他认为由“据乱世”
到“升平世”只能是循环渐进而超越不得的,他说:“生当乱世,道难躐等
(越级),虽默想太平,世犹未升,乱犹未拨,不能不盈科乃能,循序而行。”
② 《日本书目志》序。
③ 《上清帝第二书》。
④ 《上清帝第六书》。
⑤ 《礼运注序》。
① 《孔子改制考》。
② 《春秋董氏学》,卷二。
… Page 78…
③ 又说,“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否
④
则“必生大害”。由此看来,康有为的历史进化观,虽强调变易、进化,但
只主张改良而反对革命的变革,实质上是一种改良主义理论。后来,康有为
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反对孙中山等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主
张,与他奉行的这种改良主义理论直接相关。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
素。这种矛盾现象集中表现在他的“以元为本”的宇宙观中。“元”是康有
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认为,“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本。他说:“元
为万物之本,人与天同本于元。”又说:“孔子之道,运本于元,以统天地,
故谓万物之本。”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从“元”派生出来的,“元”统天
地人物。这个“元”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呢?康有为把“元”解释为“气”。
①
他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起造天地,天地始也。”针对
宋代以来的理、气先后之争,他否定朱熹理先气后的观点,鲜明地主张,“有
气,然后有理”。他说:“凡物皆始于气,既有气,然后有理。生人生物者,
②
气也。朱子以 ‘理在气之前’,其说非。”“气”在中国古代一般是作为物
质来理解的,所以康有为的观点至此没有离开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康
有为还用“气”的概念与近代自然科学中的“电”、“元素”、“以太”相
比附,并把它们说成是一回事,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事物变化的规律,以此来
说明古代哲学中“阴阳”、“道”等概念,致使他的哲学带有一点机械唯物
主义的色彩。
但是,就象康有为不能正确了解社会历史进化的本质一样,他也不能正
确地解释人的精神现象。由于康有为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肤浅认识,又受到庸
俗唯物论的影响,他没能把精神与物质区别开来,认为两者是同一的东西。
他说:“神者,有知之电也。……无物无电,无物无神。夫神者,知气也,
①
魂知也,精爽也,灵明也,明德也,数者异名而同实。”他又说:“知气者,
②
灵魂也,略同电气,物皆存之。”在这里,康有为把“神”看作是“有知之
电”,把精神性的“知气”、“神气”等同于物质性的“电气”,完全取消
了精神和物质的界限。
正是由于康有为不能区别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故而强调“物我一体”,
他说:“物我一体,无彼此之界;天人同气,无内外之分。……物即己而己
③
即物,天即人而人即天。”最后,他进一步又赋予他的最高本体“元”或“气”
以道德的属性,把“以元为本”归结为“以仁为本”。他说:“不忍人之心,
仁也,电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也。……不忍人之心,仁心也;不忍人之政,
仁政也”,“一切仁政,皆以不忍人之心生,为万化之海,为一切根,一切
源。……人道之仁爱,人道之文明,人道之进化,至于天下大同,皆从此出。”
③ 《礼运注序》。
④ 《中庸注》。
① 《春秋董氏学》。
② 《万木草堂口说》。
① 《大同书》。
② 《礼运注》。
③ 《中庸注》。
… Page 79…
④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康有为的哲学,由“元”、“气”、“电”到“神”、
“仁”,从唯物主义一步一步滑向了唯心主义,“以仁为本”的唯心主义成
为康有为哲学思想的最后归宿。
(2)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谭嗣同 (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生于封建官
宦之家,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激进人物。他少时受中国传统旧学影
响较深。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谭嗣同以极大的刺激,亡国的危险使他不能
再流连于词章考据之学,他的思想开始从旧学转向新学。1896年,谭嗣同在
北京结识了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经梁启超介绍,他了解到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和理论,深为敬服,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