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揭示了私有财产对政治国家的支配作用,并批判黑格尔关于通过中介调和矛
盾的理论,提出了关于矛盾类型的学说,开始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
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原理,是他由唯心主义继
续转向唯物主义的重大一步。
马克思在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在《论
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分析了政治解放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95 页。
… Page 26…
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和不彻底性,把人类解放置于政治解放之上,
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
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把无产阶级看作人类解放的心脏,把
哲学看作人类解放的头脑,并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
量。”由此表明,马克思已经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阶级力量和途径。
恩格斯开始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联系是1838年在不莱梅。施特劳斯的
《耶稣传》帮助恩格斯进一步了解黑格尔的思想,使恩格斯开始脱离青年德
意志运动,转向青年黑格尔运动。1841年9月,恩格斯结识了博士俱乐部的
一些成员。1841年11月,恩格斯旁听了谢林在柏林大学的讲学,并在谢林
讲学后不到一个月,以笔名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随后在1842年初,以
单行本形式在柏林出版了未署名的两本小册子:《谢林和启示》与《谢林—
—基督哲学家》。恩格斯反驳了谢林宣扬的非理性主义和蒙昧主义,捍卫黑
格尔,肯定青年黑格尔派的功绩。
1842年11月底,恩格斯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这是恩格斯在思想和政
治方面发展的转折点,这时他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他在关于英国的一系列
文章中,虽然看到了物质利益在阶级、政党斗争中的作用,但对这种情况持
否定态度,认为原则应该高于物质利益,表现了重视思想原则,轻视物质利
益的唯心主义思想倾向。
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期间,深入工人家庭,亲身体会工人的穷困,与此同
时,他还研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会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他在1843年5月至6
月发表的《伦敦来信》,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恩格斯通过对
英国社会各阶级状况以及阶级和政党的关系的分析,揭示了英国各个政党的
阶级基础;分析了英国反谷物法斗争中阶级力量的配备,赞扬英国工人为改
造社会而献身的斗争精神,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英国的工人群众。特别是在
1843年11月发表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中,他完全摈弃把资产
阶级民主制奉为楷模的观点,揭露了它的虚伪本质,肯定共产主义产生的历
史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并不是英国或其他什么国家的特殊情况造成的
结果,而是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以社会主
义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实质和起源;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
经济现象,如私有制、竞争、价值、资本和劳动等等,强调消灭私有制、进
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力图从经济学研究中引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结论。他说:
“我们要用消灭私有制、消灭竞争和利益对立的办法来结束这种人类堕落的
现象”。恩格斯通过自己的道路看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担
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从而同马克思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公开问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转向共产主义、唯物主义以后,开始着手制定他们的
新的世界观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创始、成熟、
公开问世三个相互联系的时期。
(1)创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44年6月至8月,
… Page 27…
马克思写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虽然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
却包含着丰富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内容。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有重大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内容是关于异
化劳动的学说。马克思把异化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以此去研究社会历史现象,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他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类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社
会里,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成为与工人相对立的力量。第一,劳
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
①
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马克思指出:“这一事实不过表明: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
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
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第二,劳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
动产品的异化还只是现象,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才是本质,劳动活动本身
的异化是产生劳动异化的根源。“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
本身的异化、外化”。正是由于“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
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而劳动属于别人而不属于他,“他的劳动不是
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所以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同自己生产
行为的关系,变成工人同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并转过来反对他自己本身的
活动的关系。马克思把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的这种异化,叫作“自我异化”。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
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然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
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从而导致“人的类本质……
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
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说:“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
出一个同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
动的关系,产生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从分析异化劳动出发,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揭示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他说:“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
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异化劳动是
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随着异化劳动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产生出作为商品的
劳动本身和工人,另一方面不断产生出不生产的资本家,产生出资本家对工
人的奴役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
东西,但是为工人产生了赤贫”。工人受剥削、日益贫困这种状况是不能改
变的,其根源在于异化劳动。只要劳动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
害的。一旦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达到极限,就必然会成为整个私有财产关系的
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共产主义就会实现。而异化劳动的扬弃,私有制的
废除,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共产主义
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
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
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实现和必然结果,也是自然界
的属人本质的彻底实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
①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文均出自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 Page 28…
《手稿》并不是一部完全成熟的著作。它将异化劳动作为基本理论和方
法,用以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描绘未来历史的发展,明显地包含有费尔巴
哈人本主义因素。但《手稿》中所阐述的某些重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
学具有创始的意义。
在《手稿》中,马克思象费尔巴哈一样,坚持自然界的客观性,把人看
成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产物。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又不完全相同,费
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意志、感情,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
的自由自觉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物质生产。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
去说明一切,实际上是从劳动、物质生产去说明一切,这使马克思的观点非
常接近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展开其劳动活动,借助于自然
界人的劳动本质才能对象化,因而,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历史并非与自然界
无关,而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
生的过程”。马克思还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意识,指出“理论的对立的本
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
的”。
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为克服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创立唯物史观指明
了方向。旧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把它排除在历史之
外;而唯物史观则把物质生产看成是历史的基础,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历
史,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旧哲
学由于不了解物质生产的作用,因而就不能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不能说明
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而唯物史观则把物质生产作为人与自然界统一的基
础,作为联系人与环境的中介。旧哲学由于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因而也就不了解意识对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依赖性,结果把意识当成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陷入唯心主义;而唯物史观则认为物质生产制约
着精神生产,意识归根到底产生于物质生产,并由此揭示了意识的基础、本
质、发展规律和作用,从而与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可见,马克思在《手
稿》中的思想,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不过,《手稿》中的理论观点还不能说是科学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譬如,《手稿》中虽然强调了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但对生产的理解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
发阐述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抽象的理想劳动,把现实
的生产劳动看成是它的异化;《手稿》中所讲的人的本质虽然是指生产劳动,
但由于对生产劳动的抽象的理解,故而尚未达到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
的总和的高度,尚未从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生产活
动去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这时的思想正处于向唯物史观接近的
转变过程。
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伦第一次会面。1844年8月末,恩格斯在回
德国途中在巴黎再次会见了马克思。这次会晤使他们发现彼此在理论方面完
全一致,两人决定合写著作。他们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著作就是《神圣家族》。
写作该书的目的,主要是批判以鲍威尔兄弟为主要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清
算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该书中,他们初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对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的批
判,发展为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结构秘密的揭露,深刻地论述了自然界的客观
… Page 29…
性,指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
①
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样就唯物主义地解
决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他们还通过对无产者和有产者两个对立面的分
析,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即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为矛
盾的两个方面,由于有着不同的利益因而是根本对立的;但资产阶级为了保
持自己的存在,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存在,无产阶级
也不能不依赖资产阶级,因而矛盾双方又是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的。在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时,他们强调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认
识某一个历史时期,就是认识这个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他们明确指出,工
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粗糙的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基础,他们已不再
把作为人的本质的理想的生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当作历史的基础了。他们针
对青年黑格尔派把人民群众与历史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强调“历史活动是
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进而说明了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特别是他们在谈到蒲鲁东关于平均占有思想
时,强调“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
的存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这表明他们
已接近了他们全部体系的基本思想,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思想。
然而应当看到,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还没有
完全成熟,其主要局限就在于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
响。譬如,他们高度评价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赞同费尔巴哈用人本身来说
明人,并用人本身代替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他们赞同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全
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并也从人出发去说明社会现象,
说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等等。这并不是
说他们完全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上,其实在关于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和
社会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远远超过了费尔巴
哈,并为以后批判费尔巴哈准备好了思想条件。
(2)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45年2月,马克思从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