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 >

第1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争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必然。

  反映战争,描写战争是文学的使命,更是文学的乐园。她们都是震撼人类的心灵与社会的艺术。”她们不仅带给社会最广泛深刻的“效应”。更引导人类走向新的社会,并创造出奇异的世界。在这里您所看到的是战争与文学共谱的一曲高歌!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绪论

  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发展的最高斗争形式。战争并不是人类社会所希望出现的社会现象,但人类的历史却是在大大小小、各种各样战争的陪伴下走过来的。原始社会有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阶级社会有阶级对阶级,国家对国家,以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这种战争有小规模的、地区性的,也有世界大战。据报载: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一万余次,在这期间,仅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曾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损失财富折合为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75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圈的金带。这就告诉我们,战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可以说,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任何战争的日子是极少的。在未来,战争也难以完全避免。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要反映战争这种社会现象。以反映战争题材的外国文学是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文学不仅是人类对战争场面的描绘,更是人类对战争生活的认识和评判。如今亲临过战争的人并不多,阅读战争文学可以使人们从欣赏战争文学作品中增强战争意识,准确把握反映战争题材的外国文学的基本内涵和规律特点,它对加强全民族战备观念,提高文学修养水平,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学与战争

  在现实生活中,军事家在客观物质条件构成的舞台上,导演了战争这部威武雄壮、震撼山河的“活剧”。反映战争题材的外国文学作家则通过自己的笔墨熏染和艺术加工,把战争这部“活剧”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神兼备,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使感情和理智的潮水随着战争故事的情节起伏而奔流,在艺术享受中理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分流,从而真正领略到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准确内涵。就外国文学与战争的关系来说,简言之:

  战争伴随人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暴力关系根源于经济条件”,“生产关系决定政治暴力关系”。这是战争的经济本质。从这个角度说,经济是战争产生和消亡的最终根源;“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这个战那个阶级的‘政治的继续’”,国家之间的战争、既是参战国国内政策的继续,又是其对外政策的继续,这是战争的政治本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目的”,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这是战争的军事行动本质。推动战争发展,导致战争一定结局的各种矛盾和条件是战争的基本因素。它包括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及气候,地理等因素,这些因素加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构成了战争矛盾的整体。它们相互作用,推动战争的发展,导致一定的战争结局,政治决定战争的性质,是对战争胜负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也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军事是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它与战争的其它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战争的发展和结束。科学技术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因此,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战争既是物质力量的竞赛,又是精神力量的较量。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类型的战争,有的按历史时期分,有的按社会形态分,有的按兵种分,有的按兵器分,有的按战争规模分。而按战争的性质分,在阶级社会里,只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大类。

  正义战争指一切符合人民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革命和进步的战争。一般说来,正义战争是历史上革命阶级或革命政治集团、为贯彻其政治目的和维护本阶级及人民利益而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在本质上,是革命政治和进步政治的继续。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战争是拯救人类的旗帜,是实现阶级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杠杆。正义战争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分为革命战争和反侵略的卫国战争。革命战争主要包括阶级革命战争和民族革命战争。正义战争是促进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维护人民利益的。因此,一切革命的阶级和人民都要拥护支持并积极参加。不分战争性质而一味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态度是错误的。

  非正义战争,是指一切违背人民利益,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反革命的退步的战争。它包括反革命战争,侵略战争等等。历史上的奴隶主之间、封建主之间,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当今世界帝国主义、世界霸权主义者、地区霸权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和旧中国各派军阀之间的战争,都是维护某些反动阶级、反动势力利益的战争,是争夺霸权的战争,是违背广大人民利益的战争,因而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而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非正义战争。一切革命的阶级和人民,都应该阻止和反对非正义战争。不分战争性质而拥护一切战争的黩武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

  战争伴随人类,这是人们从客观规律中总结出来的伟大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战争史,从原始公有制到奴隶主私有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制度的建立,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开创,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战争一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因素。巴黎公社的起义,苏联十月革命的枪声,南昌起义的烽火,战争这个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起到了变革社会的作用,因而它属革命的战争,正义的战争。美军对周边国家的霸权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1979年),属于非正义的不道德的战争,他们使用武装直升机,对小国进行大纵深、高速度的闪电式的袭击,给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人们称这样的战争是恶魔的降临。我们要在认识战争本质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战争的双重性和延续性,从战争中学会战争,驾驭战争,更好地理解战争伴随着人类这个客观规律。

  文学追随战争

  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艺术,它无时不在捕捉生活的真实,战争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无不是艺术追随的对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发生的战争浩瀚如海,许多已烟消云散,但只要你打开这些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历次战争的景况便历历在目。这些战争,主要是指军事集团之间的拼杀,不是指绿林豪杰、江湖侠客之间的打斗;战争,也不光指力的拼搏,更有智的较量,所以战争往往同谋计连在一起。在战争文学里,作家把真真假假的各种计谋,描写得花团锦簇,从战前的部署,战略战术的执行,战争参与者的行为和心理,战后的诸般表现等,都进行巧巨匠心的安排,精雕细刻的描写,让人读后拍案叫绝。战争文学不仅蕴涵着战争的科学,而且有文学家对战争的理解与想象,特别是许多作家亲临前线,耳闻目睹战争的实况,反映出来的战争更加符合生活真实。从远古的伊洛特战争,到中世纪的威廉征服英吉利;从近代的苏联卫国战争,到九十年代的海湾战场,文学始终追随着战争的足迹,真实地反映出战争的概貌。托尔斯泰笔下的《战争与和平》就是最典型的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七年的军队生活,为他创作《战争与和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不厌其烦的几十次修改,力求用自己的杰作去点燃读者的激情。因而,他的作品是那么生动、那么真实。列宁在谈到托尔斯泰的创作时指出:“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第一流地位。”

  战争是文学的主题

  战争伴随人类,文学追随战争,两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有战争便有战争文学,战争永远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说,军事家创造的是战争的艺术,文学家创造的是艺术的战争。

  战争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进步的战争推动革命的发展;反革命的战争阻碍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学家来说,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战争意识,对战争的性质、特点、规律有系统的正确的认识,歌颂正义的战争,斥责非正义的战争,这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必须准确处理好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生活真实,准确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战争谋略、故事情节、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力求艺术的完美,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特殊反映普遍,注意提练主题思想。再次,必须注重分析和刻画人物。艺术必须准确地反映生活真实,这是意识的本能所决定的。一部成功的战争文学价品,一定要塑造一群或一个丰满的军事人物形象,他们可能是叱咤风云的将领,可能是神计妙算的谋士,也可能是忠勇的土卒,以增加主人翁的英武之气和阳刚之美,从而达到烘托主题,表达中心的目的。欣赏战争文学,自然要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战争,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它与人的物质和肉体的生产、与人的社会生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人们面对战争,总是要思考,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人们怎样评价战争?它与社会、历史、文化有哪些相互作用?以战争为其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不能不浸润着这些思索和情感,不能不直面这一斯芬克斯的谜语;相应地,战争文学的发展,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以战争观念的演变为其内在的推动力的。战争与人的关系的调整,自然而然地引起战争文学的调整。黑格尔说过,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在现实的肯定之中所孕含的现实的否定因素,揭示了现实力量此起彼落、此兴彼衰的运动过程,因而被誉为革命辩证法的萌芽。站在历史的高度、考察我们的战争观,它除了已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一面,是否也有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一面呢?回答是毫无疑问的。就正义之争必胜这一命题而言,在有限的范围内,它是成立的,而在普遍的意义上却未必都是如此。首先,战争的双方,并不是截然地分为正义一方与非正义一方,而是可能含有各种复杂的因素,以伦理道德化了的战争观和历史观、并不就能说明一切,却往往被历史和生活所嘲弄。譬如说,我们极为推重屈原、文天祥,推重他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矢志报国,与上同时,我们又在称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赫赫武功,称颂元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大陆;譬如说,拿破仑对欧洲各国的战争,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摧毁顽固的封建堡垒的时代震要,同时,对于被拿破仑的铁蹄践踏的国家来说,抵抗外来侵略又是天经地义的。雨果笔下的拿破仑(《悲惨世界》中的滑铁卢之战)与托尔斯泰笔下的拿破仑(《战争与和平》中的1812年卫国战争)各自融入作家的情感色彩,褒贬决不相同。在这里,只能用历史的合理性来论证这种似乎是互相矛盾的评价,却无法作出截然的是非判断。其次,从战争的性质、战争的道义评价是否就潜在地注定正义之战必胜的结局呢?从理论角度而言,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战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财力财力、生产水平、精神素质等诸种因素的综合的较量,道义评价在其中并不是决定一切的;从社会历史来看,正义战争取得的胜利固然很多,但相反的情况也不乏其例,在历次中东战多中,占据主要优势的是以色列而不是阿拉伯国家。在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中,尽管世界各国人民积极支持民主力量,许多著名人物,如白求恩、海明威等都参加国际纵队奔赴战场,但军人独裁不仅是当时的胜利者,而且将其政权一直延续到几十年之后。因此,我们可以说,战争作为特定的题材领域,战争文学的独特性就在于作品所蕴含的战争观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